数学总是学不好是咋回事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jno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和朋友闲聊,说起几件挺神奇的事。
  有一位我们都认识的家长,他的孩子叫东东,今年读小学四年级,平时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而且他们学校的数学老师是很厉害的奥数带教老师,每天都会给成绩不错的同学留两道比较难的奥数题目。但最近东东妈发现她对数学慢慢失去了学习兴趣,老师留的奥数题目也不太愿意去做,总说很难不会做。东东妈很生气,指责她不愿意动脑筋。
  有一次,东东妈带东东出境旅游,中途到一个有时差的地区换机,候机时东东妈看到时差钟,突发奇想,问东东一个问题:在有时差的情况下,航班到达目的地是几点钟?这样类似的题目在东东数学老师布置的奥数题目中出现过,而且东东都是做对的,但是那一刻,面对现实问题,她却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回答。


  东东妈觉得不可思议,之后就上了心。经过多次观察,东东妈发现凡是在需要使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情况时,东东都茫然不知所措。东东妈心里打起了鼓,她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东东数学会越学越笨呢?她甚至觉得,是不是孩子脑子里有一个“开关”,有关数学的问题,只要一上课做题就“啪”一声打开,一下课就“啪”一声关掉,要是这样那可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还有一个正读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小石头,这个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能脱口而出,非常熟练。要知道20以内的加减法是一年级上学期的主要学习内容,人教版还把20以内的减法放在一年级下学期。中班的孩子就达到一年级的心算能力还是非常厉害的。其他家长也说,这孩子好聪明。但我们的老师也发现,小石头虽然拥有超强的心算能力,可让他数清楚10块积木后,拿走4块,他却不知道剩下几块。更奇怪的是,如果你继续问他“10-4=?”他马上能轻松回答出来。
  为什么孩子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什么孩子无法理解数字的含义?奥数究竟要不要去学?
  这些问题总在不同程度上困惑着家长。
  这两个都是真实的故事,而且并不鲜见,可很多家长往往在初期意识不到孩子数学思维的启蒙进入了误区,等暴露出来,会觉得为时已晚。
  第一个故事中,东东正在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种兴趣的缺失可能源自于数学老师给她出的奥数题,超出了她目前的真实能力。她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后,知道了解题套路,能迅速解出题目答案,却无法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
  奥数本意是在孩子扎实掌握了现阶段基础数学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对数学的探索和拓展,而现在已经异化为对知识点简单的拔高,也就是二年级做四年级的题目,四年级做六年级的题目。个别孩子在数学上具有较强的天赋,经过适当的训练,确实可以通过这样的路径得到提升。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种难度超越了他们的年龄水平,会给孩子造成无法跨越的困难,势必带来挫败感,如果孩子的抗挫败能力比较弱,就会削弱孩子的学习兴趣,对孩子的自信心造成影响,严重的还会产生厌学情绪。
  至于东东无法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其实和小石头是同一个问题,小石头能够轻松回答出来20以内的加减法,却不能解决10块积木拿掉几块积木还剩几块的问题,这说明,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加减的意义。小石头超强的计算力只是一种强化后的直觉反射记忆,说得再直白点,就是背出来的。这些相关的数学知识,并没有经过思考、运算内化为小石头自己的认知,更别提自主应用和表达了。
  这些现象是目前许多数学、思维启蒙教育不足的地方,简单说来:
  孩子学习了一种“不落地”的数学。我有时会在地铁上看见一些年轻家长,在耐心地教孩子学数学。然后仔细听来,他们的方法无非就是不断重复地问孩子:“1加3等于几啊?2加2等于几啊?”遇到这样的情景,我总会感到无奈。这些机械的重复教育,最终会导致孩子出现假听、假说、假读、假写的情况,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孩子是靠记忆而不是靠思维掌握了相关知识,孩子进入记忆学习层面,却不能进入思维学习层面。
  数学是关于问题的学科,要让数学真正起到思维发展的作用,问题和探索过程就必须要成为孩子学习中的焦点,而不是结果和答案。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孩子在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而且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但是我们依然需要鼓励孩子,将眼光永远专注在过程中,这些过程包括:
  “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是什么?”
  “你有什么条件?”
  “按照这条思路走到底能不能走的通?”
  “走不通了有没有别的路?”
  “从思考中发现了什么模式?”
  ……
  真正让家长感到焦虑的是对孩子学习结果的关注,而不是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当把视线关注在“是什么”、排除掉“为什么”,数学就被降格为一个空壳子,思维的发展再也无从谈起。
  实际上,真实的学习和数学历史上的进程非常相似。英语老师知道在阅读和写作的情景下学习拼写和发音最为有效;历史老师知道如果拿走背景故事,人物和日期就非常无趣;音乐老师同样明白脱离旋律、乐章,单讲音符和乐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如果让解题技巧成为数学思维教育的主要内容之后,数学教育认知就会变得割裂,缺乏乐趣,并且狭隘,孩子的数学成绩就会越变越差。
其他文献
养娃的你,“糟糕的两岁”应该有所耳闻吧,指的是小娃长到两岁多的时候,突然某一天开始就不可理喻起来,整天发脾气,万事不合作,动不动鬼吼鬼叫,难搞得要命。  两岁娃从天使到小怪兽一言不合就变身  果果小盆友一直都很天使,婴儿的时候能吃能睡,适应环境,不太爱哭,会走会跑了之后,也一直是软萌系的,你逗她,她就咯咯笑,你没时间理她,她自己玩纸片也挺开心,饿了就去翻冰箱,困了自己抱着小毯子就去房间睡了,乖得像
期刊
所有小朋友都和龙一样,喜欢闪闪发光的东西。比如Marvin,他从小就热爱(捡)石头。仔细来看,不同的石头,有不一样的花纹、色彩、透明度、光泽、手感、圆润性。Marvin能把每颗差不多的石头,都看得独一无二、不同凡响,他总是声称:这是颗宝石!郑重其事揣兜里带回家囤积起来。  我常制止他囤石头的行为:“啊喂,这不是宝石吧?这石头到处都是,快扔了别带回家!”他依然我行我素。屡扔屡捡,坚持不懈地和我做斗争
期刊
从小到大我妈对我唯一的财商教育可能就是每个星期的零花钱了,就像现在每个月等待工资日的到来。  我有一个朋友,她上大学时,房价只有两千多元一平米,她就跟爸妈要了几万块钱作首付,买了一套二十平米左右的小房子,然后每天去给初中生当家教,当时的家教费是15元一小时,她每月的收入正好能还清房贷。等房贷还清了,她又以小换大,换了一套大房子。后来工作了,业余时间她买黄金,赚了;买基金,赚了;炒美金,又赚了。连她
期刊
那些幼小的孩子,如果痛苦时,没有母亲的安抚;玩耍时,没有母亲陪伴;刮风下雨时,没有母亲的叮嘱、呵护;节日里没有母亲的赞美、祝福……而且除了没有这些,他们还经受了父母为他们带来的婚外伤害、破碎的家庭、身心的疑惑羞辱……那么在他们的成长中,就会留下很多的缺憾,并且逐渐形成他们性情中的胆怯、害羞、忧郁、冷漠、怪僻等等,影响他们与人相处。这样的孩子成年以后,也往往没有真正的亲爱、纵情、欢乐,因为他们的童年
期刊
我那有阴影的学琴经历  和很多七零后八零整类似,我的父母是老三届。因为年轻时教育资源的匮乏,他们在有了独生女后,不惜余力地为我抓住各种教育机会,生怕琴棋书画有哪样给落下了——即使我当时只有四岁。在他们的理念里,我擅长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不能有短。  在“琴”方面,妈妈最初打算是让我学手风琴,因为她觉得手风琴应用灵活,可以携带,可以伴奏。但是,因为几个琴行都断货,他们又迫不及待地要开始我的音乐
期刊
孩子动不动就哭?正常  那天碰到一位朋友,她说,“我把孩子照顾得挺好,也给了足够的陪伴时间,但5岁的孩子昨天居然说:妈妈,我不开心。我觉得很焦虑,我们哪里做得不好?”  我想说,这种事,我经常碰到。  葫芦在餐厅跟很多大人吃饭,吃着吃着,突然喊:不要说话了吵死了!这时候我安抚两句,他可能会哭起来;  晚上都熄灯入睡了,突然摸黑说:妈妈我饿了,我要吃蛋糕。我要劝几句,他也会哭起来;  甚至我工作太多
期刊
晚上十点多,熟睡中的女儿突然一声尖叫,着实惊到了我。冲到她的小床边一看,我整个人傻眼了:她四肢抽搐、眼珠翻白、斜视,完全失去了意识。她遭遇“高热惊厥”了,早些时候周围的妈妈也提起自家孩子碰到过,但我总觉得是小概率事件,没放在心上。  我觉得异常惊恐。要知道,两小时之前,女儿才只是37.4℃的低热,而且一切照常,没哭没闹,是自行入睡的。  当晚我就带女儿去了医院急诊,医生建议给孩子做一个全面的精神内
期刊
儿子有个幼儿园同学,一年级是去美国上的,二年级回到北京,进了某著名小学。有一次她妈妈问她:你觉得美国的小学跟中国的比,有什么不一样?她回答说:美国的老师总是在我们做事前跟我们讲得很详细,做完以后都是鼓励,不批评;中国的老师事先不怎么告诉我们怎么做,如果我们做得不好会批评。  我非常佩服这位小朋友的观察和总结能力。所谓事前管理很好理解,就是在让小朋友做一件不熟悉的事之前,把这件事为什么要做、谁来做、
期刊
周末聚会,闺密问我们:“孩子做噩梦半夜醒来大哭,怎么办?”  “怎么办?告诉孩子别怕,妈妈在啊。”豆豆妈自豪地说,其他的宝妈也跟着一起附和,表示同意。  “可是,我一直在安慰孩子,妈妈在,别怕。但是孩子还是好害怕、好难受的样子,后来就扑在我怀里哭了。”闺密一脸迷惑。  不是说了“别怕,妈妈在”了吗?怎么好像不太管用。  为什么呢?我们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呢?  孩子从噩梦中惊醒,首先体验到的是怕的情
期刊
家里小丫头今年三年级,由于从小就看一些迪斯尼、巧虎之类的视频,且幼儿园常常就宣传圣诞节什么的,所以从小就有圣诞节的概念,打从懂事起就要过圣诞节。  第一年过圣诞,起床时第一件事是看看自己丢在床尾的袜子里有没有礼物,结果发现有一大包平时就想要的东西,那个开心啊。  以后每一年的圣诞总是非常非常开心的时候。  随着小丫头慢慢长大,她原本深信不疑的圣诞老人逐渐变得可疑起来,曾经小丫头反复问过我是不是真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