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始终是一个重要环节,而注重情感体验又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为此,想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师就应当在阅读教学中构筑平等参與的舞台,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并且创设激情互动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施展个性的乐园;还要把握真情实感的契机,让学生的心灵贴近现实生活;同时做好情境延伸的助手,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
关键词:阅读教学 情感教育 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一项学习内容,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检,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的关怀,让课堂闪烁人文的光芒。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让课堂闪烁人文的光芒?最重要的是情感教育的渗透。
“情感教育”即注重人的思想感情的培养,而阅读教学为情感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负载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任务。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我认为激情是前提,蓄情是关键,泄情才是目的。那么,教师该如何激情,学生才能蓄情,最终达到泄情的目的呢?
一、教师平时就要营造和构建良好的师生人际氛围,平等、和谐、轻松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沉浸在一种温暖、和谐、轻松的氛围中,这是阅读的关键。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培养出大胆、有主见、有思想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交流与共享。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引发和展开,更能够满足学生的独立、自尊、理解和信任等情感需要从而为激情打下坚实的基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做到:
1.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
2.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
3.对学生要有研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
4.让学生当主人。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
二、创设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触景生情,从而蓄情。每个人的情感都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利用一切能用的条件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
1.利用音乐、画面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因为音乐、画面对于小学生最容易受到感染,比如在《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中,讲到老人喂海鸥食物,亲昵地呼唤海鸥的名字时,让学生看画面时思考:仿佛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想到了什么?在后面的海鸥站在老人的遗像前,再配以音乐,让学生听的时候思考:仿佛看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这样让学生受到感染,才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胜似亲人的情感。
2.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用语言描绘、实物演示、现场表演等方法进行生活再现,引导学生心入其境,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三、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发学生的情感,也就是以情激情,与作者产生共鸣,掀起学生的情感之波,最终达到泄情。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做到:
1.把握真情实感的契机。如上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我们就可以主要扣住“父子亲情”,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发现父爱,体会这一人间至情,并结合自身体验从而引起共鸣。
2.借助情境渲染,再现真情实感。情感活动的规律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也应当重视以“境”育情。其要旨是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匠心独运地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触景生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师生就在此情此境中进行着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刺激是人的情感产生的客观基础和直接动因。
四、做好情感延伸的助手,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是最基本的方式,课内阅读是准备,课外阅读才是结果。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扩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空间,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实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精心安排课外情境延伸、做好“授”后服务非常必要。
总之,我们应当明确:在阅读教学中,既要重视认知目标,也要重视情感目标。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语文教师不能只是不苟言笑、不动声色地读书念教案,进行知识的填充、“发售”,而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们的阅读教学内容都能多一分真实,少一分空泛。那么,我们的学生还会无动于衷吗?
关键词:阅读教学 情感教育 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一项学习内容,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检,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的关怀,让课堂闪烁人文的光芒。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让课堂闪烁人文的光芒?最重要的是情感教育的渗透。
“情感教育”即注重人的思想感情的培养,而阅读教学为情感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负载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任务。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我认为激情是前提,蓄情是关键,泄情才是目的。那么,教师该如何激情,学生才能蓄情,最终达到泄情的目的呢?
一、教师平时就要营造和构建良好的师生人际氛围,平等、和谐、轻松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沉浸在一种温暖、和谐、轻松的氛围中,这是阅读的关键。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培养出大胆、有主见、有思想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交流与共享。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引发和展开,更能够满足学生的独立、自尊、理解和信任等情感需要从而为激情打下坚实的基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做到:
1.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
2.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
3.对学生要有研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
4.让学生当主人。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
二、创设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触景生情,从而蓄情。每个人的情感都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利用一切能用的条件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
1.利用音乐、画面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因为音乐、画面对于小学生最容易受到感染,比如在《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中,讲到老人喂海鸥食物,亲昵地呼唤海鸥的名字时,让学生看画面时思考:仿佛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想到了什么?在后面的海鸥站在老人的遗像前,再配以音乐,让学生听的时候思考:仿佛看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这样让学生受到感染,才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胜似亲人的情感。
2.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用语言描绘、实物演示、现场表演等方法进行生活再现,引导学生心入其境,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三、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发学生的情感,也就是以情激情,与作者产生共鸣,掀起学生的情感之波,最终达到泄情。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做到:
1.把握真情实感的契机。如上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我们就可以主要扣住“父子亲情”,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发现父爱,体会这一人间至情,并结合自身体验从而引起共鸣。
2.借助情境渲染,再现真情实感。情感活动的规律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也应当重视以“境”育情。其要旨是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匠心独运地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触景生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师生就在此情此境中进行着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刺激是人的情感产生的客观基础和直接动因。
四、做好情感延伸的助手,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是最基本的方式,课内阅读是准备,课外阅读才是结果。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扩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空间,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实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精心安排课外情境延伸、做好“授”后服务非常必要。
总之,我们应当明确:在阅读教学中,既要重视认知目标,也要重视情感目标。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语文教师不能只是不苟言笑、不动声色地读书念教案,进行知识的填充、“发售”,而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们的阅读教学内容都能多一分真实,少一分空泛。那么,我们的学生还会无动于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