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宇宙中有无穷的奥秘,其中最大的奥秘是生命现象。组成生命的元素虽然是恒星的核灰烬,但生命的形成和发展却是在行星上,所以我们把行星和生命放在一起来介绍。
行星的形成
恒星死亡时抛洒在太空的氢、氦和重元素,形成星际气体和尘埃云团,它们在收缩形成恒星时旋转速度加快,离心力增大。离心力最大的是云团赤道区,它对云团向内收缩起阻碍作用,就是说使引力变弱,收缩率比其它区域小,结果使收缩的云团逐渐变成一个旋转的扁平圆盘。由于云团中各种元素的质量不同,惯性大小不同,质量大、惯性大的重元素一般集中在圆盘的边缘。圆盘中心的氢、氦等元素最后收缩成恒星,以重元素为主的圆盘边缘物质,则分裂、凝聚和收缩成一批行星,它们在原先扁平圆盘所在的平面内绕恒星公转。恒星虽然集中了云团的绝大部分物质,但却没有角动量,云团旋转的角动量都分配到占总质量极小部分的行星上。
虽然至今对行星形成的细节没有完全弄清楚,但从太阳系行星的情况看,上述假设是可信的。太阳系的行星确实沿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而且它们的运行轨道几乎是在同一平面上。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8.7%,没有角动量,角动量集中在各行星上。计算机模拟行星形成的情况也与此相符合。
1969年,加拿大天体物理学家理·拉森用计算机模拟了太阳的诞生过程,此后被科学家作为单星形成的标准过程。一般认为,太阳大约在50亿年前形成,太阳形成4亿年后地球诞生了。
理论研究和计算机模拟表明,云团形成双星和聚星时,不大可能再有行星形成。因为在圆盘边缘的大部分尘埃云团已参与恒星的形成,所剩不多的尘埃很难再形成行星。
生命起源之谜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才刚刚冲出地球,在太阳系有限的范围内活动,所以谈生命的起源,还只能以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为主。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还是一个谜,迄今科学家们还没有得出公认的统一结论。就是生命的种子来自何方,也有不同的见解。有说地球上生命的种子来自太空,它们是由流星、彗星和小行星带到地球上来的,有人甚至认为,生命诞生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液态水,也是由彗星带给地球的。这里,我们暂且不考虑这些问题,而只立足于地球上的生命产生于地球自身。
关于生命诞生后的进化,科学家们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19世纪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达尔文经过多年辛苦的实物研究后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物种,都是由几十亿年前同一个祖先进化而来的。这个老祖宗是一个由单细胞或为数不多的几个细胞组成的有机体,然后在漫长的时间中,经过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的竞争,发展成后来的多样性物种。这个理论经过许多生物学家的不断搜集的资料充实和补充,已日益完善和巩固了。
但是,那个最简单的细胞是如何产生的呢?也就是如何从无机体中产生出那个最简单的有机细胞来?在无机体和有机细胞之间有一条界线,叫临界线。生命是如何突破这条临界线而产生的呢?这里的意思是说,只有当有机分子变得高度复杂,能以一种稳定的形式将大量的信息变为密码,不仅有能力贮存复制自己的蓝图,而且拥有实施复制的手段,我们才能认为它们具有了生命,是“活的”。
45亿年前刚刚形成的地球,温度还很高,并且没有大气。随着温度的降低,由岩石中溢出的气体形成地球大气,不过大气的成份是氢、氮、二氧化碳、甲烷、氨、硫化氢和水蒸汽,而没有氧气。硫化氢是臭鸡蛋散发难闻气味的那种气体,它和另外一些气体是有毒的。
1871年,达尔文在一封信中提出生命诞生的假说,就是在一个具有各式各样的氨盐、磷酸盐和日光、热、电等等的温暖的小池塘里,化学反应形成了一个蛋白化合物,接着又起更复杂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活的生命。
后来,生物学家又提出许多假说,其中比较公认的是“自组织”理论(生活中也能看到“自组织”现象,如云朵中的动物形象,名山中的“猪八戒背媳妇”之类的景观。你还能举出一些吗?)。这个理论认为,在原始大气的化学演化中,作为原子的偶然结合形式,可以偶然整理成较复杂的分子,最后形成叫做宏观分子的大结构。它们在池塘和海洋的“原始汤”中发展,最后越过临界线,从复杂的有机分子随机的自我组织中产生生命,即它们将原始汤中其它原子聚集成类似的结构,从此进入相互连锁的自组织、自放大的反馈循环。这就是自我复制,也就是繁殖。
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生斯·米勒和他的老师哈·尤里,做了个“生命前合成”的有名实验。他们模拟原始大气的成分,将甲烷、氨、氢等放在盛有水的缸里,然后用放电来模拟闪电,当然还有阳光。结果,几天之后,缸中的水变红了。原来,水中形成了某些氨基酸和氰化氢、甲醛等。这些都是形成生命不可缺少的蛋白质和组成成分。
后来,其他一些科学家用类似的方法,生成了酵素、核酸、腺苷三磷酸等许多生物学上的重要分子,包括基本遗传单元和贮能生物分子。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和决定生命体中蛋白质性质的物质核糖核酸(RNA)就是由这些分子组成的。
但是,生命的起源仍然是个谜。因为在上述重要分子和能进行自我复制的分子之间,还有许多中间环节,科学家还在争论中。这里不可能将他们的观点一一进行介绍。
生命起源和发展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从百家之言中取舍而来的。
在太阳系诞生的阵痛消退之后,刚刚冷却下来的地球,表面低洼处是一汪汪水塘,空中飘浮着氢、氮、二氧化碳、甲烷、氨、硫化氢和水的气体分子,阳光普照着大地,不时地有雨雪风暴,并伴随着闪电雷鸣,亿兆原子之间频繁地相互碰撞着。在这样平淡地过去几亿年之后,不知是因为阳光照射还是因为雷鸣闪电轰击,或是二者兼而有之,一些原子增强了活力,它们在碰撞中溅出一星火花。其后的情形就像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无数小石块,平静被打破了,水面上泛起一圈圈微微波澜,波纹在向外扩展中相互联接、重合,组成一个个美丽的图案。原始大气中原子之间的碰撞也是这样。一些原子在相碰的火花之中,生成较重的分子,其中几个有幸掉在水塘中,那里是养料丰富的“原始汤”。那个较重的分子把“原始汤”中的其它原子聚集到自己身上,在几百万年的漫长岁月中,形成一些更大的分子,它们叫氨基酸、甲醛、氰化氢等。叫甲醛的大分子又结合成核糖;氰化氢则结合成腺嘌呤,如此等等。
这些更大的分子在同样漫长的岁月中又相互结合,组成原始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这些有机高分子在池塘或海洋中越积越多,它们相互作用,凝聚成小滴,构成一个独立的多分子体系,漂浮在水面上。
大概又过了几百万年,有些多分子体系造就了高强本领,具有分身法,它的名字叫RNA,它能把自己一分为二,并再次结合起来。在这种不断的分裂、结合,即自我复制中,进而能合成蛋白质和脂类。蛋白质虽不能自我复制,但可以帮助RNA复制,最后演变成单细胞;脂类则为细胞穿上一层外衣,使它能与外界分开。
又是几百万年的漫长岁月过去了,在RNA生物体中形成赫赫有名的DNA,它是一个神奇的小灵精,贮存着全部遗传密码,成为生命发育的总指挥,使后代保持着与亲代相似的性状。这样,具有原始新陈代谢作用,能够进行繁殖的原始生命诞生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原始生命在自我复制中也偶然会发生误差,绝大多数因复制误差产生的新的原始生命,不再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因而没有逃脱叛逆者的下场——消亡。但极少数精明的“叛逆者”却奇迹般地开辟了新天地,它们不仅继续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而且性能更优越。
在往后的各个发展阶段中还会发生遗传误差,误差造成突变,生命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在不同物种之间和物种内部,也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弱者被淘汰,强者生存下去,并继续发展,不断进化。这样,大约在700万年前,在海洋中出现无脊椎动物,500多万年前有了鱼类等海洋脊椎动物,300多万年前陆地上有了植物,200多万年前有了爬行动物,100多万年前有了哺乳动物,50万年前有了灵长类动物,并逐渐进化为人类。生物学家认为,人类的历史只有15~18万年。
当然,古人类学家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人类有着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在几百万年前,一些用四肢在地上行走的灵长类动物群,逐渐地用后肢立起来行走,而前肢用来采野果等活动。起初他们与其它灵长类一样,每天只是吃、喝、玩、睡和繁殖后代,有时也望着日月星辰发呆。渐渐地领悟了日出日落和风霜雨雪的一些规律,懂得躲避洪水、风、雪和寒暑。然后懂得制造工具,用工具打猎和采集食物。几万年前,这些族群凭借他们较发达的大脑,度过了地球的冰河期,没有像其它族群那样被灭绝。在一万多年前地球转暖时,他们也随着发达昌盛起来,数量不断增多,目前已超过60亿。
关于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在许多科学细节上还存在争论,这里无法深入介绍。在科学家面前,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现象仍然还有许多秘密。据估计,地球上有200万种生物,其中已知的约120万种。有许多生命形式,在与传统的生命前提条件完全不同的环境中也能生存。如生物一般需要阳光,但在海底漆黑的环境中也发现有生命形式存在。生物一般需要氧气,但却有厌氧细菌存在。在有巨大压力的深几千米的地壳土层中、在温度达沸点的热水泉中,在两极冰冻荒原上也有生命。有生活在深海火山口中的细菌和吃石头的细菌。还有抗辐射的细菌,它们在核反应堆周围的水中也能存活。布里斯坦大学昆虫学家欣顿和布重姆,把一种蠓放在100℃下烤几个小时,马上放入-27℃的液氦中,再经过强辐射,然后放回正常环境中,它们不仅恢复了活力,而且繁殖了健康的后代。科学家西盖尔将在模拟的木星大气(主要成份是氢、甲烷和氨)中也培养出细菌和螨。
看来只有在深入的宇宙探测中,以宇宙中的生命研究与球上的生命研究相印证,才能最后揭示宇宙中的最大奥秘——生命现象。
下期我们介绍时间。★(巨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