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和生命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ingdeaiqing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宇宙中有无穷的奥秘,其中最大的奥秘是生命现象。组成生命的元素虽然是恒星的核灰烬,但生命的形成和发展却是在行星上,所以我们把行星和生命放在一起来介绍。
  
  行星的形成
  
  恒星死亡时抛洒在太空的氢、氦和重元素,形成星际气体和尘埃云团,它们在收缩形成恒星时旋转速度加快,离心力增大。离心力最大的是云团赤道区,它对云团向内收缩起阻碍作用,就是说使引力变弱,收缩率比其它区域小,结果使收缩的云团逐渐变成一个旋转的扁平圆盘。由于云团中各种元素的质量不同,惯性大小不同,质量大、惯性大的重元素一般集中在圆盘的边缘。圆盘中心的氢、氦等元素最后收缩成恒星,以重元素为主的圆盘边缘物质,则分裂、凝聚和收缩成一批行星,它们在原先扁平圆盘所在的平面内绕恒星公转。恒星虽然集中了云团的绝大部分物质,但却没有角动量,云团旋转的角动量都分配到占总质量极小部分的行星上。
  虽然至今对行星形成的细节没有完全弄清楚,但从太阳系行星的情况看,上述假设是可信的。太阳系的行星确实沿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而且它们的运行轨道几乎是在同一平面上。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8.7%,没有角动量,角动量集中在各行星上。计算机模拟行星形成的情况也与此相符合。
  1969年,加拿大天体物理学家理·拉森用计算机模拟了太阳的诞生过程,此后被科学家作为单星形成的标准过程。一般认为,太阳大约在50亿年前形成,太阳形成4亿年后地球诞生了。
  理论研究和计算机模拟表明,云团形成双星和聚星时,不大可能再有行星形成。因为在圆盘边缘的大部分尘埃云团已参与恒星的形成,所剩不多的尘埃很难再形成行星。
  


  生命起源之谜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才刚刚冲出地球,在太阳系有限的范围内活动,所以谈生命的起源,还只能以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为主。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还是一个谜,迄今科学家们还没有得出公认的统一结论。就是生命的种子来自何方,也有不同的见解。有说地球上生命的种子来自太空,它们是由流星、彗星和小行星带到地球上来的,有人甚至认为,生命诞生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液态水,也是由彗星带给地球的。这里,我们暂且不考虑这些问题,而只立足于地球上的生命产生于地球自身。
  关于生命诞生后的进化,科学家们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19世纪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达尔文经过多年辛苦的实物研究后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物种,都是由几十亿年前同一个祖先进化而来的。这个老祖宗是一个由单细胞或为数不多的几个细胞组成的有机体,然后在漫长的时间中,经过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的竞争,发展成后来的多样性物种。这个理论经过许多生物学家的不断搜集的资料充实和补充,已日益完善和巩固了。
  但是,那个最简单的细胞是如何产生的呢?也就是如何从无机体中产生出那个最简单的有机细胞来?在无机体和有机细胞之间有一条界线,叫临界线。生命是如何突破这条临界线而产生的呢?这里的意思是说,只有当有机分子变得高度复杂,能以一种稳定的形式将大量的信息变为密码,不仅有能力贮存复制自己的蓝图,而且拥有实施复制的手段,我们才能认为它们具有了生命,是“活的”。
  45亿年前刚刚形成的地球,温度还很高,并且没有大气。随着温度的降低,由岩石中溢出的气体形成地球大气,不过大气的成份是氢、氮、二氧化碳、甲烷、氨、硫化氢和水蒸汽,而没有氧气。硫化氢是臭鸡蛋散发难闻气味的那种气体,它和另外一些气体是有毒的。
  1871年,达尔文在一封信中提出生命诞生的假说,就是在一个具有各式各样的氨盐、磷酸盐和日光、热、电等等的温暖的小池塘里,化学反应形成了一个蛋白化合物,接着又起更复杂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活的生命。
  后来,生物学家又提出许多假说,其中比较公认的是“自组织”理论(生活中也能看到“自组织”现象,如云朵中的动物形象,名山中的“猪八戒背媳妇”之类的景观。你还能举出一些吗?)。这个理论认为,在原始大气的化学演化中,作为原子的偶然结合形式,可以偶然整理成较复杂的分子,最后形成叫做宏观分子的大结构。它们在池塘和海洋的“原始汤”中发展,最后越过临界线,从复杂的有机分子随机的自我组织中产生生命,即它们将原始汤中其它原子聚集成类似的结构,从此进入相互连锁的自组织、自放大的反馈循环。这就是自我复制,也就是繁殖。
  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生斯·米勒和他的老师哈·尤里,做了个“生命前合成”的有名实验。他们模拟原始大气的成分,将甲烷、氨、氢等放在盛有水的缸里,然后用放电来模拟闪电,当然还有阳光。结果,几天之后,缸中的水变红了。原来,水中形成了某些氨基酸和氰化氢、甲醛等。这些都是形成生命不可缺少的蛋白质和组成成分。
  后来,其他一些科学家用类似的方法,生成了酵素、核酸、腺苷三磷酸等许多生物学上的重要分子,包括基本遗传单元和贮能生物分子。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和决定生命体中蛋白质性质的物质核糖核酸(RNA)就是由这些分子组成的。
  但是,生命的起源仍然是个谜。因为在上述重要分子和能进行自我复制的分子之间,还有许多中间环节,科学家还在争论中。这里不可能将他们的观点一一进行介绍。
  


  生命起源和发展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从百家之言中取舍而来的。
  在太阳系诞生的阵痛消退之后,刚刚冷却下来的地球,表面低洼处是一汪汪水塘,空中飘浮着氢、氮、二氧化碳、甲烷、氨、硫化氢和水的气体分子,阳光普照着大地,不时地有雨雪风暴,并伴随着闪电雷鸣,亿兆原子之间频繁地相互碰撞着。在这样平淡地过去几亿年之后,不知是因为阳光照射还是因为雷鸣闪电轰击,或是二者兼而有之,一些原子增强了活力,它们在碰撞中溅出一星火花。其后的情形就像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无数小石块,平静被打破了,水面上泛起一圈圈微微波澜,波纹在向外扩展中相互联接、重合,组成一个个美丽的图案。原始大气中原子之间的碰撞也是这样。一些原子在相碰的火花之中,生成较重的分子,其中几个有幸掉在水塘中,那里是养料丰富的“原始汤”。那个较重的分子把“原始汤”中的其它原子聚集到自己身上,在几百万年的漫长岁月中,形成一些更大的分子,它们叫氨基酸、甲醛、氰化氢等。叫甲醛的大分子又结合成核糖;氰化氢则结合成腺嘌呤,如此等等。
  这些更大的分子在同样漫长的岁月中又相互结合,组成原始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这些有机高分子在池塘或海洋中越积越多,它们相互作用,凝聚成小滴,构成一个独立的多分子体系,漂浮在水面上。
  大概又过了几百万年,有些多分子体系造就了高强本领,具有分身法,它的名字叫RNA,它能把自己一分为二,并再次结合起来。在这种不断的分裂、结合,即自我复制中,进而能合成蛋白质和脂类。蛋白质虽不能自我复制,但可以帮助RNA复制,最后演变成单细胞;脂类则为细胞穿上一层外衣,使它能与外界分开。
  又是几百万年的漫长岁月过去了,在RNA生物体中形成赫赫有名的DNA,它是一个神奇的小灵精,贮存着全部遗传密码,成为生命发育的总指挥,使后代保持着与亲代相似的性状。这样,具有原始新陈代谢作用,能够进行繁殖的原始生命诞生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原始生命在自我复制中也偶然会发生误差,绝大多数因复制误差产生的新的原始生命,不再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因而没有逃脱叛逆者的下场——消亡。但极少数精明的“叛逆者”却奇迹般地开辟了新天地,它们不仅继续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而且性能更优越。
  在往后的各个发展阶段中还会发生遗传误差,误差造成突变,生命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在不同物种之间和物种内部,也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弱者被淘汰,强者生存下去,并继续发展,不断进化。这样,大约在700万年前,在海洋中出现无脊椎动物,500多万年前有了鱼类等海洋脊椎动物,300多万年前陆地上有了植物,200多万年前有了爬行动物,100多万年前有了哺乳动物,50万年前有了灵长类动物,并逐渐进化为人类。生物学家认为,人类的历史只有15~18万年。
  当然,古人类学家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人类有着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在几百万年前,一些用四肢在地上行走的灵长类动物群,逐渐地用后肢立起来行走,而前肢用来采野果等活动。起初他们与其它灵长类一样,每天只是吃、喝、玩、睡和繁殖后代,有时也望着日月星辰发呆。渐渐地领悟了日出日落和风霜雨雪的一些规律,懂得躲避洪水、风、雪和寒暑。然后懂得制造工具,用工具打猎和采集食物。几万年前,这些族群凭借他们较发达的大脑,度过了地球的冰河期,没有像其它族群那样被灭绝。在一万多年前地球转暖时,他们也随着发达昌盛起来,数量不断增多,目前已超过60亿。


  关于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在许多科学细节上还存在争论,这里无法深入介绍。在科学家面前,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现象仍然还有许多秘密。据估计,地球上有200万种生物,其中已知的约120万种。有许多生命形式,在与传统的生命前提条件完全不同的环境中也能生存。如生物一般需要阳光,但在海底漆黑的环境中也发现有生命形式存在。生物一般需要氧气,但却有厌氧细菌存在。在有巨大压力的深几千米的地壳土层中、在温度达沸点的热水泉中,在两极冰冻荒原上也有生命。有生活在深海火山口中的细菌和吃石头的细菌。还有抗辐射的细菌,它们在核反应堆周围的水中也能存活。布里斯坦大学昆虫学家欣顿和布重姆,把一种蠓放在100℃下烤几个小时,马上放入-27℃的液氦中,再经过强辐射,然后放回正常环境中,它们不仅恢复了活力,而且繁殖了健康的后代。科学家西盖尔将在模拟的木星大气(主要成份是氢、甲烷和氨)中也培养出细菌和螨。
  看来只有在深入的宇宙探测中,以宇宙中的生命研究与球上的生命研究相印证,才能最后揭示宇宙中的最大奥秘——生命现象。
  下期我们介绍时间。★(巨尤)
其他文献
据前不久的媒体报道,美国亿万富翁蒂托花了2000万美元才完成了他的太空之旅,如果真是这样,太空旅游的费用实在是太大了。宇航博士,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还有机会参加太空旅游吗?  目前太空旅游的费用确实很大,远远超出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现在要乘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去太空旅游,需2000万美元,如果将来将航天飞机改装成可乘坐74人的“太空客机”,每张机票的票价也要360万美元,因此能承受的人仍然屈指可数。但
期刊
期刊
探空火箭比探空气球飞得高,比低轨道的人造地球卫星飞得低,是30~200千米高空最有效的探测工具。它探测到的资料可以为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等的研制提供十分必要的环境参数。  2001年8月21日和22日,航天科技集团四院连续发射了两枚自行研制的天鹰4号气象探空火箭。两发火箭点火起飞、发动机工作、探空仪器工作正常,雷达全程跟踪也获得成功。火箭在预定时间完成了分离、抛罩、开伞等预定动作。它将为我
期刊
长征三号甲是在长征三号火箭的基础上,为发射新型通信广播卫星而研制成功的一种运载能力更大的地球同步轨道运载工具。长征三号火箭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4吨,而长征三号甲火箭可达2.5吨,而且具有一箭多星和适应多种轨道卫星发射要求的能力。  1994年2月8日,第一枚长征三号甲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举发射成功。它将一颗实践四号空间探测卫星和一颗夸父一号模拟卫星送上同步转移轨道,标志中国的运载火
期刊
日前,印度退役空军上校、原印度动力有限公司主席戈帕拉斯瓦米在美国参加“全球动力推进大会”时首次公布了印度航天飞机的模型图片。戈帕拉斯瓦米本人是印度科学界最著名的流体力学专家,据他介绍,这种名为“艾瓦塔”的航天飞机是由印度国防发展研究组织资助研制的。“艾瓦塔”可以往返飞行100次,自带燃料推动,目前已经获得印度政府的专利。它既可以非常低的成本发射卫星,也可搭载游客进行太空旅行。   从公布的照片看,
期刊
英制误作公制: 1999年12月6日,美国航宇局与计划在火星南极地区着陆的“火星极地登陆者”所作的第7次联络失败后,不得不承认,这个庞大的探索计划连同1.65亿美元都泡了汤。这也就是说,在短短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接连有两艘火星飞船遭到了厄运。尽管此次失误的原因一直未能查明,但可以肯定的是,9月23日在火星上空焚毁的“火星气候探测器”完全是一个低级错误造成的:制造探测器的厂家用的单位是英制,但航宇
期刊
美国富翁蒂托为他历时8天的太空之旅花费2000万美元。现在,你只需花上50美元,设在休斯敦的相约2001公司就能把你送上太空——当然,由于付费太低,飞上太空的将只是你身体的一部分。该公司正在建造一艘无人飞船,里面将装载450万人含有DNA代码的脱水头发样本、留言及数码照片。飞船计划于2003年底发射,最终将飞出太阳系。它将使用一片足球场大小的超薄太阳帆作为动力,利用太阳光子推进,就像帆船利用风力前
期刊
美国的许可证制度正在崩溃。自1998年考克斯报告发表后,和美国人做生意现在要买“政治风险保险”,结果把外国用户都吓跑了。美国国家安全正从多方面受到威胁:1. 外国宇航工业强大了,美国宇航工业反而被削弱了;2. 美国对技术传播越来越失控;3. 美国同盟被削弱了。    政治、模棱两可和关系    按照考克斯委员会的结论,美国为了迎合商务利益,放松了对敏感技术的控制,结果使中国有机会接近美国发射技术,
期刊
航天员用什么设备训练?    美国航宇局供航天飞机航天员完成训练用的设备有87台,真可谓品种繁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单系统训练器、中性浮力实验室、航天飞机飞行模拟器(包括固定基和运动基两种)、垂直运动模拟器、航天飞机模型(包括全机身训练器、乘员舱训练器、外油箱门、1g模拟器和舱外机动装置模拟器),舱外活动训练用真空舱、大型人体离心机和空间实验室模型等。    什么是单系统训练器?    单系统训练器是
期刊
2001年1月8日,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香港亚太卫星有限公司签署了使用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亚太五号卫星的发射服务合同。与此同时亚太公司还和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签署了卫星的购买合同,和新加坡电信公司签署了卫星转发器的租赁合同。  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曾向亚太公司提供了四次发射服务:亚太一号、亚太二号、亚太一号A及亚太二号R,其中三次成功。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已日趋成熟,曾进行过5次飞行,连续成功4次。根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