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德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近代我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使中华民族走出了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苦难,迎来了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朱德同志就是这些共产党人中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民族英雄璀璨群星中的一颗巨星,朱德同志在毕生奋斗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范,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朱德同志究竟是怎样成长为这样一颗巨星的?
学习,是影响朱德一辈子的事情。
“问题就是非得救国不可”
1886年,朱德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佃农家庭。此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苦难。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朱德的思想早早地“慢慢开展了”,理解了“读书不忘救国”的道理,并且“已经懂得问国家事”。他立下了“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的远大志向,苦苦思索和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1908年春,受了两年新式学堂教育的朱德,回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任教。想为家乡做点事情,到遭到了守旧的豪绅们的反对,他觉得“教书不是一条生路”,下定决心去云南,投笔从戎。“决心是怎样下的呢?问题就是非得救国不可。”
“有必要学习俄国的新式革命理论和革命方法,来从头进行革命”
1909年,朱德远赴昆明云南陆军讲武堂求学。他接受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加入了同盟会。他积极投身辛亥革命,参加了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成为滇军名将。
但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能使中国摆脱黑暗,也没有能使朱德实现理想。“真正的革命者有的灰心了,有的被赶跑了,纵然想要继续努力,为创造一个中华民族的民主共和国而奋斗,但他们迷失方向了。”朱德认识到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法解决中华民族出路問题,不能救中国。从1919年下半年起,朱德就和好友孙炳文埋头书斋,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进步刊物,讨论他们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他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探寻中国的前途,感到以往的革命之所以最终没有取得成功,“一定是在某个根本性的问题上出了毛病”。
“那时我已认清学习马克思主义是我唯一的出路了”
1922年3月,朱德离开云南,寻找救国救民真理。6月,朱德乘船抵达上海。他阅读了朋友送来的书报杂志,了解了“有关新的工人运动和领导运动的共产党的消息”,产生了要与中国共产党取得联系并加入这一组织的愿望。7月初,在上海朱德拜见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向他提出入党的要求。他原以为只要一提出加入共产党的申请,就可以被接受。但像朱德这样在旧军队中有着很高地位的人要求参加中国共产党,这在以前还不曾有过。陈独秀说,要参加共产党的话,必须以工人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并且准备为它献出生命。对于像朱德这样的人来说,就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真诚的申请。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没有实现,只能按计划和孙炳文一起到欧洲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一定会努力学习和工作,只要不再回到旧的生活里去”
1922年9月,朱德同孙炳文等人一起远渡重洋,前往欧洲。10月,朱德抵达巴黎。他听说在欧洲的中国留学生中已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旅法组织,其主要组织者周恩来住在德国柏林。他便和孙炳文立即赶赴柏林,找到了周恩来的住所。这是朱德一生中特别难忘的日子。抗战初期,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采访朱德后详细描述过那天会面的场景:“周恩来的房门打开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身材瘦长、比普通人略高一点的人,两眼闪着光辉,面貌很引人注意,称得上清秀。可是,那是个男子汉的面庞,严肃而聪颖,朱德看他大概是二十五六岁的年龄。朱德顾不得拉过来的椅子,端端正正地站在这个比他年轻十几岁的青年面前,用平稳的语调,说明自己的身份和经历:他怎样逃出云南,怎样会见孙中山,怎样在上海被陈独秀拒绝,怎样为了寻求自己的新的生活方式和中国的新的革命道路而来到欧洲。他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柏林的党组织,他一定会努力学习和工作,只要不再回到旧的生活里去——它已经在他的脚底下化为尘埃了,派他做什么工作都行。”
“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了”
学习,也是朱德一辈子最为关注的事情。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后朱德仍然坚持学习。80岁时,朱德还坚持研读党中央规定学习的32本马列著作。写下了许多读书笔记。他说,“学习马列主义,第一便要求能正确地认识客观现实、认识世界”,“第二个要求,便是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把理论运用在实践中来改造实际,从改造实际中更加丰富了发展了理论的内容”。
89岁时,他亲笔写下“革命到底”的条幅以铭志。90岁时,他又写下“全党团结紧,险峰敢登攀”的诗句。
他以“革命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也用“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了”勉励周围的同志。他强调“不学习就会落后,就不能跟社会一道前进”。
朱德同志究竟是怎样成长为这样一颗巨星的?
学习,是影响朱德一辈子的事情。
“问题就是非得救国不可”
1886年,朱德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佃农家庭。此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苦难。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朱德的思想早早地“慢慢开展了”,理解了“读书不忘救国”的道理,并且“已经懂得问国家事”。他立下了“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的远大志向,苦苦思索和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1908年春,受了两年新式学堂教育的朱德,回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任教。想为家乡做点事情,到遭到了守旧的豪绅们的反对,他觉得“教书不是一条生路”,下定决心去云南,投笔从戎。“决心是怎样下的呢?问题就是非得救国不可。”
“有必要学习俄国的新式革命理论和革命方法,来从头进行革命”
1909年,朱德远赴昆明云南陆军讲武堂求学。他接受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加入了同盟会。他积极投身辛亥革命,参加了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成为滇军名将。
但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能使中国摆脱黑暗,也没有能使朱德实现理想。“真正的革命者有的灰心了,有的被赶跑了,纵然想要继续努力,为创造一个中华民族的民主共和国而奋斗,但他们迷失方向了。”朱德认识到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法解决中华民族出路問题,不能救中国。从1919年下半年起,朱德就和好友孙炳文埋头书斋,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进步刊物,讨论他们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他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探寻中国的前途,感到以往的革命之所以最终没有取得成功,“一定是在某个根本性的问题上出了毛病”。
“那时我已认清学习马克思主义是我唯一的出路了”
1922年3月,朱德离开云南,寻找救国救民真理。6月,朱德乘船抵达上海。他阅读了朋友送来的书报杂志,了解了“有关新的工人运动和领导运动的共产党的消息”,产生了要与中国共产党取得联系并加入这一组织的愿望。7月初,在上海朱德拜见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向他提出入党的要求。他原以为只要一提出加入共产党的申请,就可以被接受。但像朱德这样在旧军队中有着很高地位的人要求参加中国共产党,这在以前还不曾有过。陈独秀说,要参加共产党的话,必须以工人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并且准备为它献出生命。对于像朱德这样的人来说,就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真诚的申请。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没有实现,只能按计划和孙炳文一起到欧洲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一定会努力学习和工作,只要不再回到旧的生活里去”
1922年9月,朱德同孙炳文等人一起远渡重洋,前往欧洲。10月,朱德抵达巴黎。他听说在欧洲的中国留学生中已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旅法组织,其主要组织者周恩来住在德国柏林。他便和孙炳文立即赶赴柏林,找到了周恩来的住所。这是朱德一生中特别难忘的日子。抗战初期,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采访朱德后详细描述过那天会面的场景:“周恩来的房门打开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身材瘦长、比普通人略高一点的人,两眼闪着光辉,面貌很引人注意,称得上清秀。可是,那是个男子汉的面庞,严肃而聪颖,朱德看他大概是二十五六岁的年龄。朱德顾不得拉过来的椅子,端端正正地站在这个比他年轻十几岁的青年面前,用平稳的语调,说明自己的身份和经历:他怎样逃出云南,怎样会见孙中山,怎样在上海被陈独秀拒绝,怎样为了寻求自己的新的生活方式和中国的新的革命道路而来到欧洲。他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柏林的党组织,他一定会努力学习和工作,只要不再回到旧的生活里去——它已经在他的脚底下化为尘埃了,派他做什么工作都行。”
“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了”
学习,也是朱德一辈子最为关注的事情。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后朱德仍然坚持学习。80岁时,朱德还坚持研读党中央规定学习的32本马列著作。写下了许多读书笔记。他说,“学习马列主义,第一便要求能正确地认识客观现实、认识世界”,“第二个要求,便是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把理论运用在实践中来改造实际,从改造实际中更加丰富了发展了理论的内容”。
89岁时,他亲笔写下“革命到底”的条幅以铭志。90岁时,他又写下“全党团结紧,险峰敢登攀”的诗句。
他以“革命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也用“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了”勉励周围的同志。他强调“不学习就会落后,就不能跟社会一道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