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生也不由已,死也无面目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r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如其来
  没有人想到大明王朝会灭亡得这么突然。
  当李自成率领20万农民军包围北京的时候,南京的大臣们惶惶不安。崇祯是否安好?太子是生是死?心急如焚的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打算率兵北上勤王,可还没出发,就收到了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崇祯在十几天前就自缢于煤山了。
  皇帝殉国了,可是南京的大臣们仍然在垂死挣扎。南方依然在朝廷手里,心怀救亡图存大志的士子也纷纷从四面八方奔赴南方,盼望入仕救国,没有人想放弃任何一线希望。
  想要挽救已经覆灭的大明王朝,第一件事是什么?立一个新皇帝。立谁呢?崇祯的三个儿子全部被李自成俘获,难逃生天,大臣们只能选择藩王。
  此时,福王朱由崧、潞王、周王和恒王都逃亡到了淮安的湖嘴舟中居住。他们已经意识到了,原本他们永远也无法企及的命运,正悄悄地敞开了一个黑亮的口子。
  朱由崧心中也隐隐有着预感。他这几个月过得实在太苦了,一路的逃亡让他这个万历的亲孙子活得像一条路边的野狗。所以,当凤阳总督马士英找到他,劝他参与皇位竞争的时候,他只是木然地点头答应了。尽管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仅仅是这个动荡局势中一颗难以自保的棋子,但至少,继承大位可以保证自己不再继续挨饿受冻……
  成为新皇的道路充满曲折。朱由崧虽然是崇祯的亲堂兄,从血缘关系上看是不二人选,南京的第一重臣史可法却选了潞王;一部分东林党认为朱由崧的祖母是万历最宠爱的郑贵妃,正是由于当年东林党的运作,才让朱由崧之父的太子梦想落空,他们害怕朱由崧翻旧账,故而极力反对其上位……最终,善于玩弄权术的马士英率领大军抢先把朱由崧迎接到了南京,南明的首位皇帝人选才算尘埃落定。
  以马士英为首的大臣们心里都十分敞亮:落魄的朱由崧只想当上皇帝、享受荣华富贵,对政事根本就没有心思、也没有能力处理;自己只要让朱由崧吃好喝好,国家的运转权力就能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身不由己的朱由崧就这样被推上前台,在外部强敌如虎狼、内部又钩心斗角的局势下,接受了曾经想也没想过的命运,来当这仅仅在位了一年的弘光皇帝。
  风雨飘摇
  朱由崧乘坐着华贵的王辇向皇宮前进,所到之处,百姓、官员都夹道欢呼,士子们欢欣鼓舞,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大明盛世。朱由崧自己却一脸茫然—身上穿的仍然是那身又脏又破的旧衣裳,他心里不知道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能想些什么。
  大殿中的鬧剧仍在继续,某提督直接拔出利剑向东林党人砍去,一个给事中在皇宫里高声咆哮:“今日尚不立福王,吾撞死于此!”朱由崧只是漠然地看着这一切,毫不关心。反正他和马士英早已有了默契。
  吴三桂引多尔衮入北京,南明该如何应对?史可法一直犹豫不决,朱由崧只好求援于武将。在一次御前会议上,大臣们先照例捧了朱由崧一通:“皇帝啊,你真是龙飞应运!”接着他们就说那几个败军之将“从龙有功”,应该升职加薪。
  朱由崧不在意这些,他只希望会早点儿开完,只说了一句“好”便不再理会,导致那几个败军之将坐享其成,军权从此被架空。此时,前线的江淮四镇也全然不顾朝廷的命令,成了割据军阀,气得史可法说出“斩四镇之头,悬于国门”这种话来—因为马士英弄权,真正抱着挽救狂澜心思的史可法被排挤在外,已经被迫让出了首辅之位。
  朝廷内斗不休,从小就没有显露出政治才华的朱由崧并不打算掺和,只是一味枯坐,或者只与马士英交流。为了保证税收,或者说是保证他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朱由崧毫不考虑国家的实际情况,大手一挥,就让淮河地区的米税增长了12%,让朝廷威严扫地。
  眼不见心不烦,史可法只好出走,督师北上。和他一样,更多心灰意冷的大臣被党争折腾得离开。弘光朝中大臣各怀鬼胎,首辅马士英大权独揽,敛财搜刮,满朝文武竟找不出一位忠义之士。
  朱由崧其实也清楚眼前这一片乱象不利于国家前途,但是身为匆忙上位的最高统治者,他一点儿办法也没有,既没有那个政治智慧,也没有那个政治手段。
  何况,当儒学大师刘宗周上书弹劾马士英的时候,马士英居然敢威胁朱由崧:“今天你能当上这个皇帝,还不是靠着我?你知道吗,那时候所有人都支持潞王上位。如果你今天敢把我赶走,明天我就去拥立潞王,让你再也当不了这个皇帝!”
  如果潞王上位,朱由崧恐怕立刻就会有杀身之祸。所以面对嚣张的马士英,朱由崧无计可施,只得把所有政权都交给马士英。然后,他哭得像倾盆大雨,哭了很久,在宫中宛如失心疯一样狂走不止……
  清醒过来后,他想明白了:谁知道这个皇帝,自己还能当多久?不如趁着现在还是皇帝的时候,能享受多少就享受多少吧。从此,朱由崧破罐子破摔,彻底遁入深宫。
  乐不思蜀
  朱由崧没什么政治才能,搞起事来可是“有才”得很。他本来就是个爱玩的主儿,当上皇帝后,玩起来更嗨了。
  遁入深宫的他因为无法左右朝政,就开始在女色和玩乐上下功夫,南京的女人不够,就派人去苏州、浙江找。据说他一天就导致两个童女死亡,第二天让人把她们的尸体裹住送出城外。野史的这个记载不论是否真实,至少反映出了朱由崧当时的疯狂。因为派太监去捕捉蟾蜍、炮制春药闹得民间鸡飞狗跳,朱由崧还得了个“虾蟆天子”的诨号。
  一天,朱由崧召集百官入宫觐见,百官吓坏了,以为朱由崧要怪罪他们不久之前的一次败仗,都赶紧叩头谢罪。大臣们跪了半天,朱由崧也没动静,大臣们更加诚惶诚恐、不敢起身,结果朱由崧说:“朕非常生气—梨园的这些女人没一个长得漂亮的!你们就不能长点儿心,给朕挑些好的?朕决定从老百姓中找,你们赶紧行动起来,别让朕等急了!”
  大臣们蒙了:“陛下既不担忧敌人,也不是思念先帝,竟然考虑这种破事?!”气得他们一个个甩手走掉了。
  当清军和军阀都对南明虎视眈眈的时候,朱由崧竟然搞了一次盛大的戏剧派对。国家是否马上要灭亡似乎与他已经没有关系了,他受过那么多苦,开心肆意几天也算对得起自己的血统。   他刚即位的时候,刘宗周还想劝劝他,遂入宫谏言。朱由崧摆了一桌酒,刘宗周看到就说:“你是皇帝,不应该喝酒。”看到朱由崧面有难色,刘宗周便服软了,说:“但是喝一杯还是无妨的。”朱由崧乐了:“好呗,那你说一杯,朕就只喝一杯,来,把朕的那个大杯子拿出来倒满!”贴身太监很有眼色,每次朱由崧把这个大杯子只喝到一半,刚一吩咐,贴身太监就再斟满,如此朱由崧就半杯复半杯地喝得没完没了。
  刘宗周看到这种情况,觉得这位皇帝真是没救了。最终,刘宗周在国破后绝食殉国。
  可是在当时,朱由崧绝对没有这样的觉悟。他手里还有半壁江山,历史上南北划江而治的情况很多,他还想学晋元帝和宋高宗,偏安东南一百多年呢。
  在放浪形骸的背后,他丝毫没有意识到,危机已经越来越近。
  外部形势不消说了,连内部也对他十分不满,由此发酵了弘光朝三大疑案—大悲案,伪太子案,童妃案。
  大悲和尚招摇撞骗,称自己是明朝亲王,朝廷严查之下认定他是骗子,将他处斩,是为大悲案;又冒出来一个人,说自己是崇祯的儿子、名正言顺的太子,朱由崧匆匆认定他是假太子,投入狱中,是为伪太子案;一个女人找到南京,说她是当年与朱由崧私定终身的宫女,但朱由崧一口咬定没这回事,把她投入狱中折磨至死,是为童妃案。
  这三起案子疑点颇多,至今都是谜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背后是东林党对朱由崧的巨大不满。因为朱由崧的上位是东林党党争的最大失败,所以一有可乘之机,东林党就会拿出来大做文章,所以這三大案在弘光朝闹得满城风雨,尤其是伪太子案,当时民间已经传得沸沸扬扬,还传到了其他地方、越传越真,东林党趁机散布谣言,兴风作浪,深深地打击了朱由崧的统治基础。
  朱由崧忙着和这些要抢班夺权的势力做斗争的同时,南明弘光政权已经离覆灭不远了。
  大厦将倾
  朱由崧做梦也想不到,面对15万清军,堂堂九十多万南明大军居然会集体投降。
  危机首先酿于内部。军阀左良玉听闻李自成的部队马上就要过来,心中恐惧,不敢与之交战。刚好,此时的弘光朝廷正在为“伪太子案”“童妃案”闹得满城风雨。左良玉便伪造了“皇太子密谕”,以“清君侧,救太子”的名义率军赶赴南京,从而避免与李自成交战,顺便夺取政权。
  得知消息,弘光一朝上下恐慌,万事不管的朱由崧也急了,赶紧召集群臣商討对策。马士英唯恐左良玉进京会让自己性命难保,根本不管大兵压境的清军这个最大的危机,竟怂恿朱由崧将前方史可法的军队调回来保卫南京。
  史可法对朱由崧讲解了现在的局势,说真正的危机来自清军,而非左良玉的叛军。马士英却重重阻拦,让朱由崧勒令史可法必须将大军抽调回南京。朱由崧六神无主,习惯性地听从了马士英。
  史可法听到消息,自知已经无力回天,便登上了南京城郊的战略要地燕子矶,“南面八拜,恸哭而返”。
  一切都晚了,左良玉军层层逼近,而清军已然南下。
  史可法站在扬州城头,看着城下的清军磨刀霍霍,而左右将领叛逃的叛逃、投降的投降,黯然道:“此吾死所也。”他死守住扬州城,最后以身殉国。清军在城内展开了疯狂的杀戮,史称“扬州十日”。
  扬州城内的惨叫号哭并没有传到朱由崧的耳朵里,他只知道左良玉的叛军已经逃走,还大松了一口气,以为平静的日子会再次来临。
  但平静再也不会降临。史可法殉国的消息传来后,朝廷上下失心落魄。他们原本还指望着长江天险可以阻拦一下清军的铁蹄,但清军一渡江,南明军队就落荒而逃,留下了无人防守的江岸。
  日复一日,投降的南明军队越来越多。朱由崧看到大势已去,面对自己的臣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个时候,他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但他依然返回自己的内院,观赏着自己最喜欢的戏剧—哪怕到了末日,他也想多享受一会儿皇帝的滋味。
  直到一天深夜,惶惶不可终日的朱由崧再也无法自欺欺人,仅带着马士英和一些宦官,偷偷离开了南京城,而朝廷其他人都蒙被在鼓里。第二天,大臣们才发现,自己的皇帝已经先一步逃跑了。
  国破身死
  一个逃亡的皇帝在乱世中就像黑夜里明晃晃的灯泡,没有人会放过他。清军的追兵就像朱由崧自己的影子,叛军也如跗骨之蛆一样紧随其后。
  朱由崧等人先在途经溧水(今属江苏南京,距明故宫约50千米)县时遭到当地士兵的劫掠,又经过太平府(今属安徽马鞍山)时被拒门不纳。还好,芜湖的靖国公收留了他,并表示要誓死效忠。
  此时,清军追兵已经来到了芜湖。靖国公意欲与之交战,却不知道手下的部队已经决定投降清军。他们趁其不备,把暗箭射向了靖国公。靖国公喉部中箭,用尽身上最后一点儿力气,悲愤地望着天空,挥剑自杀。
  绝望的朱由崧号哭起来。他已经山穷水尽了,没有人听他的哭声,也没有人在意他的叫喊。叛军将领等人活捉了他,要献给清军换取功名。
  悲剧的最后像个闹剧:叛军将领把朱由崧的身体背在背上,另一个叛军则使劲地抱住朱由崧的双脚,死活不肯放开。朱由崧痛哭流涕地请求二人饶他一命,但这两人根本不理睬,只是狂喜地说:“我之功名在此,不能放你也!”
  这让朱由崧所有的恨意一下子都涌上心头。他气得咬住叛军将领的脖子,牙齿深深陷入其脖颈的肉里。叛军将领的血流满了衣服,竟然强忍住疼痛也不肯松手。
  最终,朱由崧乘着一架破破烂烂的、没有帷幔的小轿子,被人抬着回到了沦丧的南京城。他穿着一身破旧衣服,因为没脸见人,特意用布包住头,拿扇子遮住脸。他的太后和妃子则骑在疲惫的瘦驴上紧随其后。
  百姓们唾弃他,纷纷拿起石块和砖瓦朝着这个曾经的皇帝扔了过去。朱由崧只是麻木地接受这一切,他凄凉的身影在残垣断壁中渐行渐远。他的国家,亡了……
  听说自杀殉国的人极多,南京城的每个角落都笼罩着悲伤和绝望的情绪。而他这个亡国之君,当然也难逃一死。
  清军将朱由崧等人俘获后,凑够了他们兄弟16人,就挑了个借口,择了个日子,将其斩首于北京菜市口,朱由崧则被弓弦勒毙。
  他走向行刑台时,步履缓慢。不知他是否想起了堂弟崇祯的遗言呢?
  “朕凉德藐躬……朕死无面目见祖宗……勿伤百姓一人。”
  可是没用了,活着的时候形同行尸走肉,到生命尽头再想起什么都迟了。朱由崧带着悔恨和不甘,随着南明第一个小朝廷一起化入了历史的茫茫黑夜中……
  编 辑/安 楠
其他文献
一  《红楼梦》里有个叫王住儿(玉住儿)的人,估计好多读者都没注意到,但他家里有个人非常有名—他的娘是荣国府里二小姐迎春的乳母。这地位说起来也不低了,可惜这位乳母带头聚众赌博,被老太太赏了40大板,还要被撵出去,不许再入府。  二小姐的乳母好赖有二小姐撑腰,二小姐就没给她求求情?  求了,还是三小姐、林姑娘和宝姑娘一起求的,可老太太不依:“况且要拿一个作法,恰好果然就遇见了一个。你们别管,我自有道
一  1919年,莫斯科。一座大厅里正在举行文学晚会,为了亲眼看到俄罗斯“自学成才的田园派天才诗人”谢尔盖·叶赛宁,亲耳听到他的朗诵,两个小时前,狂热的观众就已经将大厅挤得水泄不通。  叶赛宁上台了,他英俊的面庞、蓝眼睛、金色卷发,再配上忧郁的气质、澎湃的激情,显得十分有魅力,以至于他刚朗诵完毕,底下已经掌声如雷。少女们用崇拜的目光追随着他,这其中就有19岁的加琳娜·别尼斯拉夫斯卡娅,因为太过用力
一  五代时期的军阀安重荣也算是乱世雄杰。此人出生于武将世家,从小精通骑射,因为父亲的提拔,安重荣很早就在振武军(今属内蒙古呼和浩特)担任巡边指挥使。数年征战,剽悍勇武的安重荣崭露头角,成为振武军风头最健的青年将领。  后唐末年,石敬瑭起兵,派人召唤安重荣加入。安重荣的母亲和兄长都不看好石敬瑭。在他们眼中,官军势大,风险也大。安重荣不甘心一辈子做低级军官,渴望有机会出人头地。追随石敬瑭虽然风险很大
西汉的息夫躬年轻时饱读诗书,颇有几分才能,只是和读诗书相比,他更喜欢钻研如何结交有头有脸的人物,甚至如何接近皇帝、等到重用。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息夫躬结识了另一个也想得到皇帝赏识人,二人一拍即合,天天凑在一起研究怎么样才能够飞黄腾达。  当时,汉哀帝刚即位,皇位还没有坐稳,就有人告发中山孝王的太后以诬术诅咒皇上,汉哀帝便安排人调查,但罪名还未查清,太后就因恐惧自杀了,不过那名举报者因此声名大振。这件
圣诞开球不开枪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打,12月初,罗马教皇呼吁,让双方士兵在圣诞节那天休息一下。这个建议被互为死敌的双方政府共同拒绝了,却得到了底层士兵的支持。于是在这年的圣诞节,德军与英军士兵试着走出战壕,握手交谈。  当时一位德军中校留下来的日记称:英国人突然从战壕里爬出来,他们手里举着一个足球,德国人看到也爬了出来。双方互相问好,虽然语言不通却不妨碍互换圣诞礼物。接着大家埋葬了散兵
一  公元724年深秋,玉门关。  一个26岁的年轻人牵着一匹马来到一家客栈门口。年轻人像他的马一样,骨瘦而神飞。  西风凛冽,黄沙飞扬,吹起旗杆上的幡,上面是一个“酒”字,门头上是五个斑驳的黑漆大字“新玉门客栈”。进门后,他拍掉身上的沙尘,头都没抬,喊了一声:“一壶绿蚁。”绿蚁是当时一种普通的酒。  柜台后,老板娘发出了杠铃般的笑声:“这位小弟,本店有进口的西域顶级葡萄酒,促销价只需十千文。”年
大西洋国(今葡萄牙)是南欧海上力量较强的国家,1514年,其船队以船只需休整为由,将中国澳门作为临时立足点。1845年,大西洋国不顾中国在澳门的主权,擅自宣布澳门为自由港,并将清廷官员驱逐出澳门。这大大加深了清廷与大西洋国的矛盾。  为了缓和矛盾,1862年8月,清政府与大西洋国议定《和好贸易条约》。条约除了规定大西洋国在中国获得与英法同样的通商特权外,最重要的是关于中国澳门的第九款:“仍由大清国
这是八月底——是猫头鹰在夜里号叫,一簇簇蝙蝠无声无息地在花园上空飞扑的时候。姆咪森林满是萤火虫,大海在激荡。空气中有一种期待和某种忧愁的气氛。满月出来,大大的,黄黄的。姆咪特罗尔一向最喜欢夏天这最后几个星期,他也说不出是什么道理。  风和大海改变了它们的调子,空气中有一种新的感觉,树木在等待着,姆咪特罗尔猜想是不是将要发生什么奇怪的事情。他已经醒来,躺在那里看着天花板,想着阳光,想着这时候一定很早
达·芬奇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但在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达·芬奇有着难言之隐。  1452年,达·芬奇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镇上,从出生的那天起,他就陷入了尴尬之中—他是一个私生子。达·芬奇的生父是佛罗伦萨市一名法律公证人,身份高贵。有一次,他去城外的别墅时认识了一个在酒馆当服务员的姑娘,即达·芬奇的母亲。两人一见钟情,并在柔情蜜意之中有了爱情的结晶—达·芬奇。  但是达·芬奇
1635年,胡克出生在英国某小镇。他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比一般孩子都要快,而且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喜欢摆弄钟表和机械玩具,拆拆装装,一学就会。而且,他对绘画和音乐也非常喜爱,他一度认为自己将来会成为一名出色的肖像画师。  然而不幸的是,在他13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失去了顶梁柱,懂事的胡克除了悲伤,还想尽快学会一项可以养家糊口的本领。他毅然选择了离开家乡,前往伦敦,拜当时某著名画家学习绘画。他靠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