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多年来,编辑实践不断发展,编辑理论渐趋成熟,技术手段不断进步,图书市场和行业体制不断变化。有鉴于此,前不久,中国编辑学会草拟了一份《图书编辑规程》(征求意见稿,现正在讨论中),与1997年制订的《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相比,这份征求意见稿在四个方面增加了新意。
将“全程策划”列入了编辑规程之中
“全程策划”是在一个图书项目立项的时候,对选题及图书编、印、销全过程所做的战略性筹划,包括选题策划、编程策划、印制策划、营销策划。也就是说,在一个图书项目立项的时候,就不但要考虑到选题的主题及名称,选题的内容、规模、文体,选题的价值,在同类选题中的特色,读者对象,而且还要考虑到作者人选、编辑人选,图书的形态、用料,进行本量利分析,预估成本、印数、定价、利润,提出资金筹措的方案,设计印制程序和进度,根据选题的特色、价值、读者对象和编辑、印制的时间,提出营销策略。
改变了“整体设计”的内涵和外延
认为整体设计不应只是“装帧设计”,而应是从项目实施的需要出发,对全程策划中涉及项目整体工作和图书整体样式的环节进行细化,包括结构设计、体例设计、流程设计、装帧设计。征求意见稿具体设定了四种设计的目标、内容和程序。
依据编辑实践的发展,修订了“审稿”的界定
“审稿”的终极目标不应只是为了决定稿件的取舍,而是为了让有价值的稿件达到出版水平。明确提出“审稿”分三个审级、两道程序、六个环节。三个审级是责任编辑(简称一审)、编辑部主任(简称二审)、总编辑(简称三审);两道程序是审读、审订;六个环节是责任编辑审读、编辑部主任审读、总编辑审读、责任编辑审订、编辑部主任审订、总编辑审订。六个环节之中,前三个环节属于审读程序,旨在从宏观上把关,任务是鉴别书稿是否可以采用、有没有加工基础,做出采用、退修、退稿的决断,并对退修的书稿提出修改意见;后三个环节属于审订程序,旨在全面把关,任务是对已决定采用并具加工基础的书稿进行润饰、优化,使之达到出版水平。
根据微机使用的深度,对校对程序做了分类规定
微机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应用,使校对工作的规律、方法、程序发生了很大变化,微机应用的程度不同,校对的程序也随之不同。
(1)先发后录。书稿完全为纸质、完成审稿程序并签发后才行录入的,一般书稿须走“三校、三改、三读、誊样、再改、核红、对片”程序。
(2)先录后审。审稿时已有电子版且电子版与纸质稿完全一致、在纸质稿上完成审稿和签发程序的,先行拷贝电子版,依照签发的书稿修改电子备份稿。改版后原则上走“先发后录”的程序;签发稿与电子版出入不很大的,视情况可以适当减少校、改次数,但要确保责任校对校稿一次和“三读”、“誊样”、“再改”、“核红”、“对片”的程序。
(3)全程微机。稿件为电子版、三级审稿全在微机上进行的,稿件签发后出电子备份稿,送作者通读。作者对通读稿改动较大的,改动部分须再走审稿程序;作者对通读稿做一般性修改的,责任编辑认可后修改签发稿并出一份纸样。责任编辑通读纸样,确认无误后出片。责任校对对片,无误后进入付印程序。执行全程微机审稿,须配置相应的编辑软件,编辑软件与出版软件必须兼容。
(根据王德有在第二期科技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班上的讲话整理)
将“全程策划”列入了编辑规程之中
“全程策划”是在一个图书项目立项的时候,对选题及图书编、印、销全过程所做的战略性筹划,包括选题策划、编程策划、印制策划、营销策划。也就是说,在一个图书项目立项的时候,就不但要考虑到选题的主题及名称,选题的内容、规模、文体,选题的价值,在同类选题中的特色,读者对象,而且还要考虑到作者人选、编辑人选,图书的形态、用料,进行本量利分析,预估成本、印数、定价、利润,提出资金筹措的方案,设计印制程序和进度,根据选题的特色、价值、读者对象和编辑、印制的时间,提出营销策略。
改变了“整体设计”的内涵和外延
认为整体设计不应只是“装帧设计”,而应是从项目实施的需要出发,对全程策划中涉及项目整体工作和图书整体样式的环节进行细化,包括结构设计、体例设计、流程设计、装帧设计。征求意见稿具体设定了四种设计的目标、内容和程序。
依据编辑实践的发展,修订了“审稿”的界定
“审稿”的终极目标不应只是为了决定稿件的取舍,而是为了让有价值的稿件达到出版水平。明确提出“审稿”分三个审级、两道程序、六个环节。三个审级是责任编辑(简称一审)、编辑部主任(简称二审)、总编辑(简称三审);两道程序是审读、审订;六个环节是责任编辑审读、编辑部主任审读、总编辑审读、责任编辑审订、编辑部主任审订、总编辑审订。六个环节之中,前三个环节属于审读程序,旨在从宏观上把关,任务是鉴别书稿是否可以采用、有没有加工基础,做出采用、退修、退稿的决断,并对退修的书稿提出修改意见;后三个环节属于审订程序,旨在全面把关,任务是对已决定采用并具加工基础的书稿进行润饰、优化,使之达到出版水平。
根据微机使用的深度,对校对程序做了分类规定
微机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应用,使校对工作的规律、方法、程序发生了很大变化,微机应用的程度不同,校对的程序也随之不同。
(1)先发后录。书稿完全为纸质、完成审稿程序并签发后才行录入的,一般书稿须走“三校、三改、三读、誊样、再改、核红、对片”程序。
(2)先录后审。审稿时已有电子版且电子版与纸质稿完全一致、在纸质稿上完成审稿和签发程序的,先行拷贝电子版,依照签发的书稿修改电子备份稿。改版后原则上走“先发后录”的程序;签发稿与电子版出入不很大的,视情况可以适当减少校、改次数,但要确保责任校对校稿一次和“三读”、“誊样”、“再改”、“核红”、“对片”的程序。
(3)全程微机。稿件为电子版、三级审稿全在微机上进行的,稿件签发后出电子备份稿,送作者通读。作者对通读稿改动较大的,改动部分须再走审稿程序;作者对通读稿做一般性修改的,责任编辑认可后修改签发稿并出一份纸样。责任编辑通读纸样,确认无误后出片。责任校对对片,无误后进入付印程序。执行全程微机审稿,须配置相应的编辑软件,编辑软件与出版软件必须兼容。
(根据王德有在第二期科技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班上的讲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