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韩国汉籍中与“西湖”有关的诗文相当多,目前为止中外学者对这些诗文资料的研究是少量的、分散的、不成体系的。整理并研究这些资料,不仅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更在对外交流与旅游宣传方面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西湖;韩国;诗文;研究;展望
一、引言
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西湖,则是这座天城掌心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自古以来,西湖以其优美的湖光山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曾经吸引了苏轼、白居易为代表的中国文人大家的眷顾,国内对这类诗文的整理和研究成果颇多。如明朝张岱的《西湖寻梦》、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当代彭万隆、肖瑞峰的《西湖文学史》等。但我们在进行这些研究的同时,却忽视了国外相关资料的收集与研究。
与我国一衣带水、同属汉字文化圈的韩国,因其历代文人对杭州西湖的向往,留下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汉文资料。我们在阅读李氏朝鲜时期(1392—1910)文人(以下简称“朝鲜文人”)所著文献资料之时,得见不少有关杭州西湖的内容。这些诗文的作者有崔溥 (1454-1504)、李士龙(1491-1570)、郑惟吉(1515- 1588)、尹根寿(1531-1616)、李义建(1553-1621)、李好闵(1553-1634)、裴龙吉(1556-1609)、李廷龟(1564-1635)、申钦(1566-1628)、崔有渊(1587-?)、尹善道(1587-1671)、权尚夏(1641-1721)、申琓(1646-1707)、申维翰(1681-1752)、权万(1688-?)、朴趾源(1737-1805)、朴允默(1771-1849)、金允植(1835-1910)等。这些作者分布在朝鲜王朝的早、中、晚各个时期,他们有的有机会亲历杭州西湖,有的却从未到过杭州,但均创作出了与杭州西湖有关的诗文。在这些诗文中,作者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杭州以及杭州西湖的极度向往之情。在这种西湖情结的影响下,李氏朝鲜时期的人们曾取韩国汉江之一段,将其命名为“西江”,又名“西湖”,并根据苏东坡在《乞开杭州西湖状》中“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之语句,取西湖为“杭州眉目”之意,于1831年在韩国京畿道建“杭眉亭”。朝鲜时期人们对杭州西湖的喜爱与向往,由此可见一斑。
二、 “西湖”有关诗文的研究现状
韩国学者金敏镐(2012)通过考察韩国古小说《崔陟传》的作者赵纬韩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其个人经历,探索了这个小说中出现的中国杭州西湖情景的渊源,他认为小说中这些地理方面的情景不是单纯想象中的地理,而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地理,从而提到了当时朝鲜文人之间盛行熟读《西湖游览志》等中国地理书的“江南热”。
金文京(2014)指出了韩国与日本的“拟杭州西湖之风”,引用了申钦(1556-1628)《题西湖志后》中的诗句来阐述当时朝鲜文人对西湖的向往,引用李廷龟(1564-1635)的《钱塘歌,赠金华秀才》表达了“壬辰倭乱”后朝鲜文人对西湖的向往更具现实色彩。
杨雨蕾(2011)认为明清朝鲜文人的江南意象深受中国相关作品的影响,但同时还发展出自己的特点。一方面,朝鲜文人在创作中沿袭中国文人的江南意象,赞美江南风情,并借以抒发个人的愁思;另一方面, 他们将中国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江南之意与朝鲜本土的江南实景结合,赋江南以新的地理内容。在明清朝鲜文人的作品中,“江南”一词的区域范围并不局限在中国,而是带有朝鲜本土江南景象的关照,从而创造出朝鲜本土的地理意象。此外,明清交替时期,政治上对清朝的力屈而降与文化上的尊明攘清,使他们笔下的中国江南更具备了感念明朝的政治和文化意义。
张东杓(2014)认为:对朝鲜文人而言,西湖代表着杭州甚至江南,西湖是他们向往和想象的对象。朝鲜王朝早期,知识分子往往把西湖想象成他们理想中的的“乌有之乡”。根据传闻与有关文献所形成的联想,他们创作了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与画作。朝鲜知识分子对西湖产生这样的意象,是因为他们对中国江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比朝鲜发达的一种确信、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中国江南这一先进地区的憧憬。
马瑞(2016)针对“西湖话语”在朝鲜半岛的传统途径和支撑杭州西湖“乌托邦”形象的关键词进行了探讨,指出“西湖话语”在朝鲜半岛的传播途径有三,分别是白居易、林和靖、苏东坡等人携带“西湖话语” 的诗文与绘画艺术领域的“西湖图”以及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的东传。朝鲜文人笔下的"西湖"形象关键词有“美丽”、“ 繁华”、“ 风骚”、“ 脱俗”、“ 湖水典范”、“ 乌托邦”等。
三、 对“西湖”有关诗文的研究展望
到目前为止,中外学者对韩国汉籍中“西湖”有关诗文的研究成果是少量的、分散的,不成体系的,对此保持关心的学者不多,但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无一例外地指出了朝鲜文人对杭州对西湖的向往与憧憬。韩半岛人们对杭州西湖的向往是有历史渊源的,是由来已久的,韩民族原本是个有着“西湖情结”的民族。对此,本人作者呼吁更多的外语语言研究工作者积极参与对韩国、日本等“汉字文化圈”国家汉文资料中与国内景区有关的部分的整理工作,通过整理发掘,一方面可以向更多的民众进行推广,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更多的研究者对此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
研究此类诗文不仅仅在学术方面有其特有的价值,在实际应用方面也显得非常有意义。众所周知,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西湖成了重要的入境游旅游目的地,韩国则是杭州最为主要的客源国之一。在对韩旅游宣传过程中,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挖掘与传播。如果能有效利用韩国古人创作的“西湖”诗文,让韩国人耳熟能详的本国文人成为杭州西湖的旅游宣传“代言人”,定能拓宽了对外旅游宣传的思路,有助于对外旅游宣传工作的个性化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针对这些诗文资料的研究成果還可以运用到杭州西湖景区、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的对韩友好交流方面,为中韩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的历史提供更多的佐证,有利于增进杭州与韩国的传统友谊,增进两方的相互理解。
综上所述,对韩国汉籍中“西湖”有关诗文的研究不仅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良好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以此为例,我们可以把关注的目光转向韩国之外的其它“汉字文化圈”中的国家,整理并研究这些国家汉籍中有关“西湖”的诗文资料,甚至突破语言的界限,整理研究用相关各国语言记录的有关“西湖”的诗文资料,并把相关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对外交流与对外旅游宣传中。
我国文化底蕴深厚的景区景点,除了杭州西湖以外还有很多。它们中有不少也像杭州西湖一样,以诗文等形式留在了境外汉籍以及外文文献中。积极整理发掘研究这些资料,将在学术与应用方面有发挥其特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韩]金敏镐. 韩国古小说里的中国——以赵纬韩的《崔陟传》为中心[J].明清小说研究, (2012-3):244-251.
[2]金文京. 西湖在日韩——略谈风景转移在东亚文学中的意义[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2014.1/2):2-12.
[3]马瑞. 李氏朝鲜时期文人笔下的“ 西湖“ 形象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0):18-20.
[4]杨雨蕾. 明清朝鲜文人的江南意象[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11):141-149.
[5]张东杓,朝鲜前期知识阶层对杭州西湖的想象与其内涵[J],(韩)历史与世界(2014.12):209-220.
关键词: 西湖;韩国;诗文;研究;展望
一、引言
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西湖,则是这座天城掌心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自古以来,西湖以其优美的湖光山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曾经吸引了苏轼、白居易为代表的中国文人大家的眷顾,国内对这类诗文的整理和研究成果颇多。如明朝张岱的《西湖寻梦》、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当代彭万隆、肖瑞峰的《西湖文学史》等。但我们在进行这些研究的同时,却忽视了国外相关资料的收集与研究。
与我国一衣带水、同属汉字文化圈的韩国,因其历代文人对杭州西湖的向往,留下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汉文资料。我们在阅读李氏朝鲜时期(1392—1910)文人(以下简称“朝鲜文人”)所著文献资料之时,得见不少有关杭州西湖的内容。这些诗文的作者有崔溥 (1454-1504)、李士龙(1491-1570)、郑惟吉(1515- 1588)、尹根寿(1531-1616)、李义建(1553-1621)、李好闵(1553-1634)、裴龙吉(1556-1609)、李廷龟(1564-1635)、申钦(1566-1628)、崔有渊(1587-?)、尹善道(1587-1671)、权尚夏(1641-1721)、申琓(1646-1707)、申维翰(1681-1752)、权万(1688-?)、朴趾源(1737-1805)、朴允默(1771-1849)、金允植(1835-1910)等。这些作者分布在朝鲜王朝的早、中、晚各个时期,他们有的有机会亲历杭州西湖,有的却从未到过杭州,但均创作出了与杭州西湖有关的诗文。在这些诗文中,作者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杭州以及杭州西湖的极度向往之情。在这种西湖情结的影响下,李氏朝鲜时期的人们曾取韩国汉江之一段,将其命名为“西江”,又名“西湖”,并根据苏东坡在《乞开杭州西湖状》中“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之语句,取西湖为“杭州眉目”之意,于1831年在韩国京畿道建“杭眉亭”。朝鲜时期人们对杭州西湖的喜爱与向往,由此可见一斑。
二、 “西湖”有关诗文的研究现状
韩国学者金敏镐(2012)通过考察韩国古小说《崔陟传》的作者赵纬韩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其个人经历,探索了这个小说中出现的中国杭州西湖情景的渊源,他认为小说中这些地理方面的情景不是单纯想象中的地理,而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地理,从而提到了当时朝鲜文人之间盛行熟读《西湖游览志》等中国地理书的“江南热”。
金文京(2014)指出了韩国与日本的“拟杭州西湖之风”,引用了申钦(1556-1628)《题西湖志后》中的诗句来阐述当时朝鲜文人对西湖的向往,引用李廷龟(1564-1635)的《钱塘歌,赠金华秀才》表达了“壬辰倭乱”后朝鲜文人对西湖的向往更具现实色彩。
杨雨蕾(2011)认为明清朝鲜文人的江南意象深受中国相关作品的影响,但同时还发展出自己的特点。一方面,朝鲜文人在创作中沿袭中国文人的江南意象,赞美江南风情,并借以抒发个人的愁思;另一方面, 他们将中国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江南之意与朝鲜本土的江南实景结合,赋江南以新的地理内容。在明清朝鲜文人的作品中,“江南”一词的区域范围并不局限在中国,而是带有朝鲜本土江南景象的关照,从而创造出朝鲜本土的地理意象。此外,明清交替时期,政治上对清朝的力屈而降与文化上的尊明攘清,使他们笔下的中国江南更具备了感念明朝的政治和文化意义。
张东杓(2014)认为:对朝鲜文人而言,西湖代表着杭州甚至江南,西湖是他们向往和想象的对象。朝鲜王朝早期,知识分子往往把西湖想象成他们理想中的的“乌有之乡”。根据传闻与有关文献所形成的联想,他们创作了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与画作。朝鲜知识分子对西湖产生这样的意象,是因为他们对中国江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比朝鲜发达的一种确信、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中国江南这一先进地区的憧憬。
马瑞(2016)针对“西湖话语”在朝鲜半岛的传统途径和支撑杭州西湖“乌托邦”形象的关键词进行了探讨,指出“西湖话语”在朝鲜半岛的传播途径有三,分别是白居易、林和靖、苏东坡等人携带“西湖话语” 的诗文与绘画艺术领域的“西湖图”以及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的东传。朝鲜文人笔下的"西湖"形象关键词有“美丽”、“ 繁华”、“ 风骚”、“ 脱俗”、“ 湖水典范”、“ 乌托邦”等。
三、 对“西湖”有关诗文的研究展望
到目前为止,中外学者对韩国汉籍中“西湖”有关诗文的研究成果是少量的、分散的,不成体系的,对此保持关心的学者不多,但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无一例外地指出了朝鲜文人对杭州对西湖的向往与憧憬。韩半岛人们对杭州西湖的向往是有历史渊源的,是由来已久的,韩民族原本是个有着“西湖情结”的民族。对此,本人作者呼吁更多的外语语言研究工作者积极参与对韩国、日本等“汉字文化圈”国家汉文资料中与国内景区有关的部分的整理工作,通过整理发掘,一方面可以向更多的民众进行推广,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更多的研究者对此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
研究此类诗文不仅仅在学术方面有其特有的价值,在实际应用方面也显得非常有意义。众所周知,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西湖成了重要的入境游旅游目的地,韩国则是杭州最为主要的客源国之一。在对韩旅游宣传过程中,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挖掘与传播。如果能有效利用韩国古人创作的“西湖”诗文,让韩国人耳熟能详的本国文人成为杭州西湖的旅游宣传“代言人”,定能拓宽了对外旅游宣传的思路,有助于对外旅游宣传工作的个性化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针对这些诗文资料的研究成果還可以运用到杭州西湖景区、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的对韩友好交流方面,为中韩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的历史提供更多的佐证,有利于增进杭州与韩国的传统友谊,增进两方的相互理解。
综上所述,对韩国汉籍中“西湖”有关诗文的研究不仅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良好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以此为例,我们可以把关注的目光转向韩国之外的其它“汉字文化圈”中的国家,整理并研究这些国家汉籍中有关“西湖”的诗文资料,甚至突破语言的界限,整理研究用相关各国语言记录的有关“西湖”的诗文资料,并把相关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对外交流与对外旅游宣传中。
我国文化底蕴深厚的景区景点,除了杭州西湖以外还有很多。它们中有不少也像杭州西湖一样,以诗文等形式留在了境外汉籍以及外文文献中。积极整理发掘研究这些资料,将在学术与应用方面有发挥其特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韩]金敏镐. 韩国古小说里的中国——以赵纬韩的《崔陟传》为中心[J].明清小说研究, (2012-3):244-251.
[2]金文京. 西湖在日韩——略谈风景转移在东亚文学中的意义[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2014.1/2):2-12.
[3]马瑞. 李氏朝鲜时期文人笔下的“ 西湖“ 形象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0):18-20.
[4]杨雨蕾. 明清朝鲜文人的江南意象[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11):141-149.
[5]张东杓,朝鲜前期知识阶层对杭州西湖的想象与其内涵[J],(韩)历史与世界(2014.12):20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