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更新观念,创新教法,综合提高学生合作、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關键词:新课标; 兴趣; 合作; 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数学教师原有的一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受到了新的冲击和新的挑战,如何更好适应课改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学习总结,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下面具体谈谈个人的一点肤浅看法:
一、结合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例如我在上八年级平方差公式时,我首先是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入:小明去市场买糖,这种糖每千克9.8元,他买了10.2千克糖,给售货员应该给多少钱?就在售货员用计算器算钱时,小明一下说出了应该给99.96元钱,售货员大吃一惊,结果她算出来和小明说得一样,然后我就问同学们小明是不是很聪明,同学们都说是,我说小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并不是小明比你们聪明很多,而是用的是我们今天所学得知识来算的,你们学完也会和他一样聪明的,学生瞬时对这节课有了很大兴趣,听讲也很专心,这节课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达到了让学生把所学知道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目的。
二、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真正看到、听到、想到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的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回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带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立体几何图形的物体,通过分类,找出共同点以及不同点,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长方体,正方体等等的特征了,而且能再把所学知识再返回到生活中去,告诉爸爸妈妈牙膏的包装盒是个长方体了。另外,我使用适当的教具辅助教学,也能将枯燥的数学寓于情景之中,吸引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识。
三、重视数学基础知识,以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
学习数学知识要从基础着手,要求学生从定义、公理、公式、性质与判定、使用条件、方法6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理解、掌握,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解答数学习题的基本模式,让学生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基础知识的深化运用做准备。同时还要系统地讲解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依据基础知识的关联与转化关系进行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由知识点连成知识线,由知识线形成知识面,由知识面构成知识网。
例如,关于图形的认识与证明,可从点→线(平行线、相交线、同位角、内错角等)→面(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全等)→空间(投影、空间图形、垂直平分等)入手,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数学理论深入理解、数学方法熟练掌握。
四、巧妙诱导学生质疑,激发共同探索的合作欲望
“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课堂合作学习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一课之前,教师布置一道预习题:“小丹今年10岁,过了10个生日,小丹的哥哥小冬从出生到现在过了三个生日,请想一想,小冬今年几岁?”学生看了题,有的草率地说:“3岁”。有的马上产生疑问:“妹妹10岁,哥哥怎么会才3岁呢?”有的甚至问老师是不是把题目写错了。疑惑之际,老师说:题目没错,小冬到今年确实才过了三个生日,为什么会有这样情况呢?请大家复习小学中“年、月、日”和“一元一次方程”这两部分内容,小组内部先进行探究,看哪一组先得出其中的奥秘。这样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合作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共同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五、积极开展数学活动,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
不论是学生的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得靠主体活动来实现。活动课是学生交流的主阵地。教师应开放课堂教学,多开展数学活动,树立“教学活动”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焕发出活力。如:学完一元二次方程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活动课:“围长方形”---准备一根120cm2长的铁丝,分别围成满足下列条件的长方形:①面积为500cm2;②面积为900cm2;③试一试,能围出面积大于900cm2的长方形吗?请解释你的结论;④若将它剪成两段,分别围成两个正方形,它们的面积和能达到500cm2吗?……学生的学习动力十足。在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有创新、有交流,在“用”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爱学数学,增强了自主学习的动力。
六、充分利用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开放型”题例的教学很重要,教法较多元,思路较多样。教师应以激发学生灵感为重点,充分让学生提出疑问,鼓励他们自主思考、探究、学习,在讨论中发现与解决问题,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如在学习“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时,我设计了开放性问题:小鸣的妈妈不慎打破了一块圆形的有纪念价值的镜子,只拣到如右图(图略)所示的残片,他想重新配制一块与原来一样的镜子,你能帮他解决吗?学生通过充分思考、讨论、操作后,探索出了作圆的多种方法,深刻理解作圆的本质。
又如开放性问题:某单位计划国庆黄金周组织员工到某旅游胜地旅游,人数估计在10~25人之间。甲、乙两旅行社的服务质量相同,且组织到该旅游地旅游的价格都是每人200元,该单位联系时,甲旅行社表示可给予每位游客七五折优惠;乙旅行社表示可免去一位游客的旅游费用,其余旅客八折优惠,问该单位应怎样选择,使其支付的旅游总费用较少?本题是经济类讨论问题,可让学生先思考、再相互讨论,探究,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方程、函数、不等式等思想都是好方法。使数学知识体系联系更紧密,学生自主探究更充分。
总之,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主探究,敢于挑战,全面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6-07
關键词:新课标; 兴趣; 合作; 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数学教师原有的一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受到了新的冲击和新的挑战,如何更好适应课改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学习总结,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下面具体谈谈个人的一点肤浅看法:
一、结合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例如我在上八年级平方差公式时,我首先是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入:小明去市场买糖,这种糖每千克9.8元,他买了10.2千克糖,给售货员应该给多少钱?就在售货员用计算器算钱时,小明一下说出了应该给99.96元钱,售货员大吃一惊,结果她算出来和小明说得一样,然后我就问同学们小明是不是很聪明,同学们都说是,我说小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并不是小明比你们聪明很多,而是用的是我们今天所学得知识来算的,你们学完也会和他一样聪明的,学生瞬时对这节课有了很大兴趣,听讲也很专心,这节课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达到了让学生把所学知道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目的。
二、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真正看到、听到、想到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的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回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带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立体几何图形的物体,通过分类,找出共同点以及不同点,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长方体,正方体等等的特征了,而且能再把所学知识再返回到生活中去,告诉爸爸妈妈牙膏的包装盒是个长方体了。另外,我使用适当的教具辅助教学,也能将枯燥的数学寓于情景之中,吸引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识。
三、重视数学基础知识,以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
学习数学知识要从基础着手,要求学生从定义、公理、公式、性质与判定、使用条件、方法6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理解、掌握,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解答数学习题的基本模式,让学生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基础知识的深化运用做准备。同时还要系统地讲解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依据基础知识的关联与转化关系进行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由知识点连成知识线,由知识线形成知识面,由知识面构成知识网。
例如,关于图形的认识与证明,可从点→线(平行线、相交线、同位角、内错角等)→面(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全等)→空间(投影、空间图形、垂直平分等)入手,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数学理论深入理解、数学方法熟练掌握。
四、巧妙诱导学生质疑,激发共同探索的合作欲望
“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课堂合作学习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一课之前,教师布置一道预习题:“小丹今年10岁,过了10个生日,小丹的哥哥小冬从出生到现在过了三个生日,请想一想,小冬今年几岁?”学生看了题,有的草率地说:“3岁”。有的马上产生疑问:“妹妹10岁,哥哥怎么会才3岁呢?”有的甚至问老师是不是把题目写错了。疑惑之际,老师说:题目没错,小冬到今年确实才过了三个生日,为什么会有这样情况呢?请大家复习小学中“年、月、日”和“一元一次方程”这两部分内容,小组内部先进行探究,看哪一组先得出其中的奥秘。这样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合作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共同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五、积极开展数学活动,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
不论是学生的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得靠主体活动来实现。活动课是学生交流的主阵地。教师应开放课堂教学,多开展数学活动,树立“教学活动”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焕发出活力。如:学完一元二次方程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活动课:“围长方形”---准备一根120cm2长的铁丝,分别围成满足下列条件的长方形:①面积为500cm2;②面积为900cm2;③试一试,能围出面积大于900cm2的长方形吗?请解释你的结论;④若将它剪成两段,分别围成两个正方形,它们的面积和能达到500cm2吗?……学生的学习动力十足。在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有创新、有交流,在“用”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爱学数学,增强了自主学习的动力。
六、充分利用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开放型”题例的教学很重要,教法较多元,思路较多样。教师应以激发学生灵感为重点,充分让学生提出疑问,鼓励他们自主思考、探究、学习,在讨论中发现与解决问题,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如在学习“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时,我设计了开放性问题:小鸣的妈妈不慎打破了一块圆形的有纪念价值的镜子,只拣到如右图(图略)所示的残片,他想重新配制一块与原来一样的镜子,你能帮他解决吗?学生通过充分思考、讨论、操作后,探索出了作圆的多种方法,深刻理解作圆的本质。
又如开放性问题:某单位计划国庆黄金周组织员工到某旅游胜地旅游,人数估计在10~25人之间。甲、乙两旅行社的服务质量相同,且组织到该旅游地旅游的价格都是每人200元,该单位联系时,甲旅行社表示可给予每位游客七五折优惠;乙旅行社表示可免去一位游客的旅游费用,其余旅客八折优惠,问该单位应怎样选择,使其支付的旅游总费用较少?本题是经济类讨论问题,可让学生先思考、再相互讨论,探究,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方程、函数、不等式等思想都是好方法。使数学知识体系联系更紧密,学生自主探究更充分。
总之,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主探究,敢于挑战,全面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