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股权激励作为一种改善公司治理状况的激励方式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成为热议的焦点。学者们根据选择的样本和指标不同,大致可以得出三种结论:正相关、负相关和不相关。本文以2000-2013年间广东省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广东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股权激励;上市公司;财务绩效
1.引言
股权激励是指授予公司高管一定的股权以激励他们更好地从公司股东角度决策,使其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提高。股权激励制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从90年代开始才在亚洲国家得以发展。2006年5月,双鹭药业、中捷股份和万科股份成为首批通过证监会评审的3家上市公司,拉开了中国上市公司试行股权激励制度的序幕。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选取2000至2013年广东省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为广东省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2.文献回顾
最早提出股权激励与经营业绩理论的是Berle和Means,他们认为,股权的过度分散使股东无法确保管理人员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当管理人员基本不持有或只持有少量股份时,可能会利用手中权利来追求非货币性利益,损害股东利益[1]。此后,Jensen和Meckling提出了“利益汇聚假说”,认为管理层持股汇聚了管理者和股东利益,管理层持股比例应与公司财务绩效正相关,并指出股份较少的管理者不能最大化股东财富,因为他们会追求职务特权消费带来的好处[2]。Liebman考察了1980-1990年478家美国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和公司业绩的关系,发现公司价值与高管薪酬呈比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这种强关联是由管理者所持股票价值变化引起的[3]。Aboody、Johnson和Kasznik以1990-1996年间1773家公司的有关数据和指标为样本研究发现,适当地对高管进行股权激励会改善公司绩效[4]。
以上学者肯定了股权激励与财务绩效的正相关性,然而也有部分学者持否定态度。Fama和Jensen提出的“管理者防御假说”认为管理层持股比例太高,可能控制董事会侵占其他投资者的财富,减少公司价值[5]。Demsetz研究发现,当管理层掌握公司控制权将更多地进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营活动,公司价值随着股权激励比例的增加而下降[6]。Robert C.Hanson和Moon H.Song在研究股权激励比例与股东权益关系时发现,股权激励比例与公司的绩效之间负相关[7]。
Morck,Shleifer和Vishiny认为,管理者持股和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并非始终一致,不同持股比例,二者的相关系数存在显著差异,这就是“区间效应理论”[8]。Akimova和Sehwodiauer以1998-2000年乌克兰202家大中型企业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股权激励比例较低时公司绩效与股权激励正相关,比例升高到一定水平二者呈负相关[9]。Victoria和KrivogorSky选取87家欧洲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为样本进行研究,表明二者不存在显著相关性[10]。
国内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张维迎通过研究认为现代企业两权分离导致公司管理层与股东存在利益冲突。对管理人员进行股权激励可提高公司业绩[11]。杜兴强、王丽华选择会计绩效指标、市场指标和股东财富指标构建模型,发现管理当局薪酬与公司以及股东财富前后成两期的变化均成正相关而与本期市场指标的变化成负相关,与上期市场指标变化正相关[12]。苏冬蔚、林大庞从盈余管理角度对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进行研究发现:通过激励预案的公司,其CEO股权和期权报酬与盈余管理的负相关关系比较微弱,由此得出股权激励政策与公司绩效负相关[13]。任国良基于1998-2008年上市公司数据,发现高管薪酬对企业价值有非线性的“U”型影响[14]。林朝颖、黄志刚、杨广青、谢帮生基于生命周期视角,选取创业板上市公司2013年数据为研究对象发现:从初创期到成长期、成熟期再到衰退期,股权激励对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成长的影响,是先降后升的“U”型关系[15]。何凡选取2005-2007年41家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将每股收益表示的公司绩效与股权激励比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股权激励水平与公司业绩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16]。
总之,对于股权激励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不同观点。本文利用广东省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实施股权激励是否会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影响。
3.实证研究
3.1研究假设:1)广东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财务绩效正相关;2)广东省上市公司的规模、股权集中度和资产负债率会影响公司的财务绩效。
3.2实证模型:本文将建立两个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和股权激励对公司财务绩效影响的线性回归模型。
3.2.1综合财务绩效评价模型:F=α1f1+α2f2+……+αmfm
F:公司综合财务绩效总指标;αm:旋转后第m个因子方差贡献率与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率;fm:第m个因子的得分。
3.2.2线性回归模型:以股权激励比例为解释变量,综合绩效财务总指标F为被解释变量,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和财务杠杆为控制变量,建立线形回归模型如下:
F=β0+β1MHR+β2SIZE+β3DAR+β4LSR+ε(F:公司综合财务绩效评价值;β0:常数项;βn:系数;MHR:股权激励比例;SIZE: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DAR:财务杠杠(资产负债率);LSR: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ε:随机扰动项。)
3.3样本选取
3.3.1样本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0-2013年广东省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总共得到83个样本,以它们所公布的财务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数据来自巨潮资讯网和新浪财经网) 3.3.2变量定义
被解释变量:选取样本公司中的11个财务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综合财务绩效评价因子F。具体包括: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基本每股收益;总资产增长率;每股净资产。
解释变量:上市公司公告中股权激励草案(修订稿)中的股权激励比例;
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总资产账面价值的自然对数);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3.4实证分析
3.4.1主成分分析。在进行主成分分析前,首先对选取的11个财务指标用SPSS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显示,计算值为972.302,自由度为55,Sig值都为0.000,说明所选取的11个财务指标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且提取出的4个主成分的解释总方差达到81.451%。
结果显示R方为0.272,说明方程的拟合度不好;表4中F为7.3,Sig值为0.000,说明方程通过了有效性检验。但表5中显示,解释变量的t值为-1.331,Sig值0.187>0.05,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广东省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综合指标与股权激励间无显著关系。同理,公司规模和股权集中度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也没有显著线性关系,资产负债率与财务绩效负相关。
从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两个结论:1)拒绝假设一,即广东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2)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对公司财务绩效无影响,财务杠杆与公司财务绩效负相关。
4.结论
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广东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财务绩效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这可能和样本选取的局限性以及变量选取的差异性有关。针对此结果,本文给出建议:1)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除财务指标外,还可引入非财务指标综合评价公司的绩效;2)制定有效的股权激励方案。结合自身的特点设计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股权激励方案,不能盲目跟风;3)完善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内部治理的缺陷会导致股权激励机制成为公司高管为自己谋利的手段。(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Berle A A,Means G G C.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M].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1.
[2]Jensen M C,Meckling W 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4):305-360.
[3]Hall B J,Liebman J B.Are CEOs really paid like bureaucrats[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97.
[4]David Aboody,Nicole Bastian Johnson,Ron Kasznik.Employee stock options and future firm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option repric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9(1)
[5]Fama E F,Jensen M C.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301-325.
[6]Demsetz H,Villalonga B.Ownership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1,7(3):209-233.
[7]Hanson R C,Song M H.Managerial ownership,board structure,and the division of gains in divestitures[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0,6(1):55-70.
[8]Morck R,Shleifer A,Vishny R W.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20:293-315.
[9]Akimova I,Schw diauer G.Ownership structure,corporate governance,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empirical results for Ukraine[J].International Advances in Economic Research,2004,10(1):28-42.
[10]Krivogorsky V.Ownership,board structure,and performance in continental Europe[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2006,41(2):176-197.
[11]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2]杜兴强,王丽华.高层管理当局薪酬与上市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7(1):58-65.
[13]苏冬蔚,林大庞.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J].经济研究,2010(11):88-100.
[14]曲亮,任国良.高管薪酬激励,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实证检验[J].当代经济科学,2010(5):73-79.
[15]林朝颖,黄志刚,杨广青,等.股权激励与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于生命周期视角的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5):48-50.
[16]何凡.高管层激励股权分布结构及其成因——中国上市公司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8(6):98-103.
关键词:股权激励;上市公司;财务绩效
1.引言
股权激励是指授予公司高管一定的股权以激励他们更好地从公司股东角度决策,使其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提高。股权激励制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从90年代开始才在亚洲国家得以发展。2006年5月,双鹭药业、中捷股份和万科股份成为首批通过证监会评审的3家上市公司,拉开了中国上市公司试行股权激励制度的序幕。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选取2000至2013年广东省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为广东省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2.文献回顾
最早提出股权激励与经营业绩理论的是Berle和Means,他们认为,股权的过度分散使股东无法确保管理人员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当管理人员基本不持有或只持有少量股份时,可能会利用手中权利来追求非货币性利益,损害股东利益[1]。此后,Jensen和Meckling提出了“利益汇聚假说”,认为管理层持股汇聚了管理者和股东利益,管理层持股比例应与公司财务绩效正相关,并指出股份较少的管理者不能最大化股东财富,因为他们会追求职务特权消费带来的好处[2]。Liebman考察了1980-1990年478家美国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和公司业绩的关系,发现公司价值与高管薪酬呈比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这种强关联是由管理者所持股票价值变化引起的[3]。Aboody、Johnson和Kasznik以1990-1996年间1773家公司的有关数据和指标为样本研究发现,适当地对高管进行股权激励会改善公司绩效[4]。
以上学者肯定了股权激励与财务绩效的正相关性,然而也有部分学者持否定态度。Fama和Jensen提出的“管理者防御假说”认为管理层持股比例太高,可能控制董事会侵占其他投资者的财富,减少公司价值[5]。Demsetz研究发现,当管理层掌握公司控制权将更多地进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营活动,公司价值随着股权激励比例的增加而下降[6]。Robert C.Hanson和Moon H.Song在研究股权激励比例与股东权益关系时发现,股权激励比例与公司的绩效之间负相关[7]。
Morck,Shleifer和Vishiny认为,管理者持股和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并非始终一致,不同持股比例,二者的相关系数存在显著差异,这就是“区间效应理论”[8]。Akimova和Sehwodiauer以1998-2000年乌克兰202家大中型企业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股权激励比例较低时公司绩效与股权激励正相关,比例升高到一定水平二者呈负相关[9]。Victoria和KrivogorSky选取87家欧洲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为样本进行研究,表明二者不存在显著相关性[10]。
国内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张维迎通过研究认为现代企业两权分离导致公司管理层与股东存在利益冲突。对管理人员进行股权激励可提高公司业绩[11]。杜兴强、王丽华选择会计绩效指标、市场指标和股东财富指标构建模型,发现管理当局薪酬与公司以及股东财富前后成两期的变化均成正相关而与本期市场指标的变化成负相关,与上期市场指标变化正相关[12]。苏冬蔚、林大庞从盈余管理角度对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进行研究发现:通过激励预案的公司,其CEO股权和期权报酬与盈余管理的负相关关系比较微弱,由此得出股权激励政策与公司绩效负相关[13]。任国良基于1998-2008年上市公司数据,发现高管薪酬对企业价值有非线性的“U”型影响[14]。林朝颖、黄志刚、杨广青、谢帮生基于生命周期视角,选取创业板上市公司2013年数据为研究对象发现:从初创期到成长期、成熟期再到衰退期,股权激励对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成长的影响,是先降后升的“U”型关系[15]。何凡选取2005-2007年41家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将每股收益表示的公司绩效与股权激励比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股权激励水平与公司业绩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16]。
总之,对于股权激励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不同观点。本文利用广东省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实施股权激励是否会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影响。
3.实证研究
3.1研究假设:1)广东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财务绩效正相关;2)广东省上市公司的规模、股权集中度和资产负债率会影响公司的财务绩效。
3.2实证模型:本文将建立两个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和股权激励对公司财务绩效影响的线性回归模型。
3.2.1综合财务绩效评价模型:F=α1f1+α2f2+……+αmfm
F:公司综合财务绩效总指标;αm:旋转后第m个因子方差贡献率与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率;fm:第m个因子的得分。
3.2.2线性回归模型:以股权激励比例为解释变量,综合绩效财务总指标F为被解释变量,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和财务杠杆为控制变量,建立线形回归模型如下:
F=β0+β1MHR+β2SIZE+β3DAR+β4LSR+ε(F:公司综合财务绩效评价值;β0:常数项;βn:系数;MHR:股权激励比例;SIZE: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DAR:财务杠杠(资产负债率);LSR: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ε:随机扰动项。)
3.3样本选取
3.3.1样本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0-2013年广东省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总共得到83个样本,以它们所公布的财务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数据来自巨潮资讯网和新浪财经网) 3.3.2变量定义
被解释变量:选取样本公司中的11个财务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综合财务绩效评价因子F。具体包括: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基本每股收益;总资产增长率;每股净资产。
解释变量:上市公司公告中股权激励草案(修订稿)中的股权激励比例;
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总资产账面价值的自然对数);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3.4实证分析
3.4.1主成分分析。在进行主成分分析前,首先对选取的11个财务指标用SPSS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显示,计算值为972.302,自由度为55,Sig值都为0.000,说明所选取的11个财务指标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且提取出的4个主成分的解释总方差达到81.451%。
结果显示R方为0.272,说明方程的拟合度不好;表4中F为7.3,Sig值为0.000,说明方程通过了有效性检验。但表5中显示,解释变量的t值为-1.331,Sig值0.187>0.05,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广东省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综合指标与股权激励间无显著关系。同理,公司规模和股权集中度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也没有显著线性关系,资产负债率与财务绩效负相关。
从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两个结论:1)拒绝假设一,即广东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2)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对公司财务绩效无影响,财务杠杆与公司财务绩效负相关。
4.结论
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广东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财务绩效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这可能和样本选取的局限性以及变量选取的差异性有关。针对此结果,本文给出建议:1)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除财务指标外,还可引入非财务指标综合评价公司的绩效;2)制定有效的股权激励方案。结合自身的特点设计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股权激励方案,不能盲目跟风;3)完善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内部治理的缺陷会导致股权激励机制成为公司高管为自己谋利的手段。(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Berle A A,Means G G C.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M].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1.
[2]Jensen M C,Meckling W 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4):305-360.
[3]Hall B J,Liebman J B.Are CEOs really paid like bureaucrats[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97.
[4]David Aboody,Nicole Bastian Johnson,Ron Kasznik.Employee stock options and future firm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option repric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9(1)
[5]Fama E F,Jensen M C.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301-325.
[6]Demsetz H,Villalonga B.Ownership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1,7(3):209-233.
[7]Hanson R C,Song M H.Managerial ownership,board structure,and the division of gains in divestitures[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0,6(1):55-70.
[8]Morck R,Shleifer A,Vishny R W.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20:293-315.
[9]Akimova I,Schw diauer G.Ownership structure,corporate governance,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empirical results for Ukraine[J].International Advances in Economic Research,2004,10(1):28-42.
[10]Krivogorsky V.Ownership,board structure,and performance in continental Europe[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2006,41(2):176-197.
[11]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2]杜兴强,王丽华.高层管理当局薪酬与上市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7(1):58-65.
[13]苏冬蔚,林大庞.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J].经济研究,2010(11):88-100.
[14]曲亮,任国良.高管薪酬激励,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实证检验[J].当代经济科学,2010(5):73-79.
[15]林朝颖,黄志刚,杨广青,等.股权激励与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于生命周期视角的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5):48-50.
[16]何凡.高管层激励股权分布结构及其成因——中国上市公司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8(6):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