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础与民法取向解析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yapp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和文化的关系向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不太倾向于认为在一些具体的人背后还有一个抽象的“人”,而是倾向于在人的各种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中来界定“人”。在中国传统社会,尽管存在着一般意义上的私有经济关系,存在着我们今天称之为“民事”的种种关系,但并未真正产生出可以称之为“私法”或今天意义上之“民法”的那部分法律。在西方社会,法律文化以权利为本位,注重对个体权利的保护,权利意识在法律文化中占起始和主导地位。东方的民法传统更多地可归为民事社会法,而非西方的市民法。作为私法的民法应当以私人权利为精神、为本位。
其他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在立法上完善了执行机构的设立,但执行机构的名称称谓、内设部门、人员配置的不统一,以及执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等问题,仍是影响包括执行机构改革在内的执行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优化民事执行权配置,规范执行机构设置,需要运用民事执行权理论加以阐释,并通过完善强制执行法律制度加以解决。
完善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立法,从法理的角度对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价值理念进行正确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法律意义。本文用"平等与差异之辨、公平与效率之争、权利与恩惠之别、社会与国家之分"概括总结了农村社会保障立法涉及的几个最重要、最基本的价值理念。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实现四个转变: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由运动建党向制度建党转变;执政方式由集权向民主与监督转变;由以社会民主带动党内民主向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转变。
德育为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之一。坚持德育为先,既需要解决认识问题、体制问题,也需要推进方法和载体创新,还需要强化德育的人文内涵和保障措施。
《太平经》中的“和合”意识,体现古人认知“和合阴阳”的自然秩序与追求“和合同心”的社会理想。《太平经》中的“和合”观念,继承与发挥《老子》中的“中气以为和”思想。“和合”作为自然主义的文化原则,对于道教文化的形成与传播、乃至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完善,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考察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不应当忽略《太平经》这部古代思想文化典籍。
近年来,创新系统研究的热点从国家创新系统转到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本文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结构、分类、演化等概念性框架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方法和近年来实证研究的主要发现,最后探讨了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自从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命题提出以来,学术理论界从不同角度阐述不同观点,对主体功能区建设提出的背景、内涵及其作用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主体功能区建设还需要在定期调整机制和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主体功能区的立法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社会资本对政党领导活动有重要意义。国外政党大都重视利用社会资本,并注意不断投资和改善社会资本。中国共产党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非常重视改造和利用社会资本,这也是革命取得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当前,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对投资社会资本提出了新要求。
期刊
20世纪西方社会发展思潮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以工具理性为内在支撑的现代性发展思潮和以价值理性为内在支撑的反现代性发展思潮。上世纪60、70年代以前,现代性发展思潮一直在西方理论界占据着主导地位;而80年代以来,反现代性发展思潮则逐渐成为西方学界的主流话语。这种嬗变,不仅表征着社会发展思潮具体理论形态的更替,更意味着人类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僭越的逻辑归位。它表明,弥合理性的断裂。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是当代发展观念重构的逻辑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