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走进了郑州市三全路柳林的老常家烩面馆,进门时,注意到右边的壁柜里陈列着大大小小的碗。吃饭的间隙,记者看到正对着吧台的墙面上,嵌满了泛黄的老照片。吃完饭,走上前去仔细瞧瞧,才发现,这家烩面馆就是原郑州市经八路上大名鼎鼎的长城烩面馆。
老板常洪勋那天刚好在店里,他见记者对墙面上的照片感兴趣,便热情地走上前一一介绍。这面照片墙,绝不仅仅是一幅幅老照片的简单堆砌,它还是“老常家烩面”在郑州烩面史上二十余年风雨历程的全景式写照。
这是照片墙的故事,这是“老常家烩面”的风云史诗。
老常发家史
常洪勋今年51岁,他的奋斗历程,抹不去改革开放初期所有白手起家的人们艰辛苦涩的一面,这是一个从豫东农村走出来的小人物筚路蓝缕的人生跋涉。
1981年,家住河南省商水县的青年常洪勋高中毕业。
他没考上大学,也不愿意去复读,因为一件事紧紧牵动着他的心弦。那时,商水县郝岗乡的年轻人都在悄悄卖油,将当地的油运到舞阳贩卖,一个月下来能有几十元的收入。这让常洪勋很心动,当时工人的工资才20元左右。
1987年,常洪勋举家迁至山西临汾。他在一个胶鞋厂干活,期间,又琢磨起了生意。他的老家与胡辣汤之乡逍遥镇仅一河之隔,想起五分钱一碗的胡辣汤,他每每胃肠蠕动,嘴里泛酸。于是,他就想为何不在当地开个胡辣汤店呢。想到这里,他就到老家找来了叔伯、姐夫,在临汾的一个工厂旁边搭起棚子,卖上了胡辣汤。
这是青年常洪勋创业的始点。
胡辣汤的生意并不好做,山西人不认这个口味。胡辣汤店倒闭后,常洪勋并没有灰心。他又想到了郑州的烩面,既然胡辣汤不合山西人的口味,那么喜爱面食的山西人应该也会喜欢烩面吧。
1987年年底,他到郑州市二七区找了个烩面馆的伙计,承诺给人家每月70元的工资,把人带到了临汾。其实,常洪勋说的饭店根本不存在,只是一个简陋的棚子,常洪勋好说歹说,那伙计才在临汾待了15天,教他和面、拉烩面。
后来,常洪勋将烩面棚子迁到了临汾火车站旁边。由于没有伙计,他和妻子起早贪黑地忙碌,凡事都要亲力亲为。每天店里的生意结束之后,夫妻俩就在地上打地铺。冬天冷的时候,他就骑车到十几里外的村庄偷些麦秸秆垫在身子底下。两年半后,他盘点收支,赚了将近三万块钱,成了那个年代名副其实的“万元户”。
这是常洪勋人生中难忘的岁月,临汾火车站旁边的那个烩面棚子,就是如今名扬海外的老常家烩面馆的前身。
“九二”转折点
1990年,常洪勋携家带口回到了郑州,开始了在郑州据守的漫长人生。
郑州市经七路上的一家涂料厂,是他的第一个据点。他在卖涂料的时候,内心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是找到合适的位置重新卖烩面。
1992年,邓小平南巡,为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开疆拓土,再造生机。
1992年年初,郑州市经八路的小吃一条街全部拆除。常洪勋清晰地感觉到,机会来了。他找到经八路上河南省军区职工处的管理人员,想租下人家暂时不用的那块地皮。
谈妥价钱之后,他将搭棚子用的石棉瓦材料、木墩等拉到了那里。可是后来,之前跟他谈过租用意向的人员不再见他,可他不愿放弃,他也不能放弃,因为他所有的東西都准备妥当了,箭在弦上。
后来,他终于等到了职工处的负责人。对方开口就要一年的租金。常洪勋拍着胸脯保证,一次性交清两年租金。对方再次开出条件,三天内交齐。
限期的第二天,常洪勋一个子儿不少交齐了那笔款子,拿下了地。
正式开业的时候,已经是1992年夏天了。
开业的第一天,人满为患。打烊之后,夫妻俩算了笔账,当天营业额居然一千多元。那心情——欣喜若狂,他连夜跑去买了台冰熊牌冰柜。开业的第二天,看到吃饭的顾客汗流浃背,他又毫不犹豫买了两台落地扇。
就这样,50张桌子的烩面摊儿成了常洪勋打江山的根据地。那时烩面1.2元碗,整个1992年,这家烩面摊儿的利润是6万元。
“常家”迷你范(儿)
老常家烩面馆的照片墙上,有一张照片让记者印象深刻。从照片上可以看到,一群敲锣打鼓的人们喜气洋洋,在饭店门口,站着笑容满面的常洪勋。照片上标注的说明是:2003年长城升级后。那时,他刚过了不惑之年,浑身散发出中年男人的意气风发。
2013年3月31日,周三,郑州市三全路柳林,由长城烩面馆华丽转身为老常家烩面馆的店面开业,@老常家烩面和@London老常家烩面在新浪微博上同步转发了这一喜讯,并附照片。
除了照片墙,在郑州市三全路的老常家烩面馆里,还有很多可爱的细节。正对着大门的地方,贴着店里的Wifi密码。吧台后面,标着“适量点餐、减少浪费”,提醒每位顾客: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店里的每根方形柱子,四面都用镜子装饰,一尘不染。深红色的实木饭桌,是老常亲自到郑州市须水镇选购的。整齐划一的软垫椅子,罩着深红色的丝绒套子。出过国门的老常说,早先的八仙椅已经赶不上潮流了,软垫椅子才是既时尚又舒适的。
至于进店时记者看到的壁柜里陈列的大小各异的碗,那更是一个小型的面店历史展览馆了。记者数了下,一共有十个碗,是1992年至2013年老常的烩面馆所用过的碗。每个碗旁边都有一个小标牌,上面写着哪一年,烩面多少钱一碗。老常为自己这个创意激动不已,为了找到1992年时用的碗,他还亲自跑了一趟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
“老常家烩面”的汤,是一等一的羊肉头汤,配有32味中药,滋补养身。汤是老常最为看重的,汤里的其他调味料,是老常几十年来依靠经验不断摸索出来的,别有一番风味。老常曾经观察到一对进店用餐的父女,女儿饭量小,面常常吃不完,当却能把汤喝完,父亲吃完了面没喝完汤,但老常注意到那位父亲喝了一瓶啤酒。 一滴水,折射出一个大海。农村出身的老常,在历经几十年风雨磨砺之后,仍然保持着他那颗敏锐善感的心,这正是二十年后他带领“老常家烩面”冲出郑州市经八路的必杀。
英伦中国风
2008年7月17日,伦敦。
坐落于古老的科爾切斯特镇郊的埃塞克斯大学校园内草木葱郁。在这座开放式的校园里,放眼望去,还能看见近处的山丘;出了宿舍门,会有松鼠偷偷瞄你一眼,又飞快地跳开,野兔们也乐得撒着欢儿。
这天,是老常的儿子常明祥毕业的日子。这是老常第一次到英国,最让他苦恼的就是找不着吃饭的地儿。这一次,父子俩不约而同产生了一个“奇想”:如果把老常家烩面馆开到伦敦,那以后到英国的中国人不就能吃到地道的河南烩面了吗?
2010年的7月,老常接到电话,刚刚拿到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的常明祥在伦敦选了17处可以开面馆的店面,请老常定夺。年近50岁的老常放下电话便马不停蹄飞往伦敦,这一次,他是为两年前父子俩脑海中的“奇想”而行动;这一次,他搭上了身家性命,卖掉了一套房子,身负286万元的债;这一次,他再次迸发出了1992年在郑州初打根基时的雄心壮志。
这年7月,常洪勋父子背着自己烧的凉白开在伦敦的大街小巷为“老常家烩面”找寻店面,每天都要走上十几个小时的路。他们曾在一个日本料理店蹲点至凌晨,观测那里的人流量。整整一个月,他们都在进行着如此机械的体力劳动。
那个7月,将铭刻在常洪勋的记忆里,令他永生难忘。
不过,老常提起这件事,还带着一丝庆幸。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英镑对人民币降为十点几比一。当时的常明祥需要以商业移民身份才能在伦敦立足,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注入20万英镑的投资额。老常说,若不是如此,店还真开不成了,20万英镑的额度已经是自己所能承受的极限了。
最终,他们敲定了大英博物馆旁边的一家店面,这里紧邻唐人街,附近又有三所大学。2010年11月,“老常家烩面” 在伦敦正式挂牌营业。在老常的精心谋划下,门头的右侧又添上了“河南烩面”四个字,提示这家饭店的中国元素。
2011年冬,新浪微博@London老常家烩面发布了常明祥与孟非的合影,还缀上了一条解说:今天请孟爷爷吃了炒拉条,下次一定要请他吃碗烩面。照片上,孟非带着一顶帽子,低调而内敛,常明祥站于他的右手边,笑意盈盈。
2012年2月份,在非诚勿扰节目的英国专场上,孟非频频提问一位女嘉宾,被众人追问为何。他答:我在伦敦的大街上,不知道该吃点儿什么,碰到了一位女孩,是她把我带到了一家河南烩面馆。
节目播出后,常洪勋父子接到了很多亲友的电话,大家狂喜地告诉他们,老常家烩面馆——火了!
然而,真正让这家河南面馆火起来的,却是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
女子举重项目结束后,央视名嘴韩乔生采访河南籍举重冠军王明娟,问她最想吃什么,她说想喝水、还想吃红烧肉。韩乔生灵机一动给她出主意,红烧肉吃不到,大英博物馆旁边的河南烩面也是很不错的。
第二天,网上铺天盖地的消息传出,全世界人民都知晓了伦敦大英博物馆旁边的这家河南烩面馆。
不过,常洪勋也有遗憾的时候。
2012年3月的一个下午,一个农民模样打扮的人和两个朋友一起走进了这家面馆。当时不是吃饭点儿,店里就这三位顾客。老常清晰地记得,这三位顾客点了三份烩面、两份热菜、一盘花生米、一盘凉拌黄瓜和一瓶二锅头,花费共计78英镑。二锅头没喝完,他们还带走了。临走前,老常隐约听到刘震云三个字。儿子常明祥回来,老常将当日之事告知,才知道那农民模样打扮的人必是刘震云无疑了。儿子还告诉老常,这是咱河南的作家呀!
记者打趣老常,说如果好好招待了刘震云,他说不定能在《一地鸡毛》的续集里提提你的面馆呢!要是能经刘震云的墨宝点润,那“老常家烩面”岂不是千古流传了!
老常爽朗地笑了。
2012年9月,常明祥在英国已满10年,根据英国新的移民政策,他拥有了办理永久居留签证的条件。但老常并不打算近年到英国去,他想的更远,他要将“老常家烩面”扩展到更多的国家,让更多身居世界各地的华人都能吃到正宗的河南烩面!
这是一个身居江湖的小人物的大梦想,朴实无华。
老板常洪勋那天刚好在店里,他见记者对墙面上的照片感兴趣,便热情地走上前一一介绍。这面照片墙,绝不仅仅是一幅幅老照片的简单堆砌,它还是“老常家烩面”在郑州烩面史上二十余年风雨历程的全景式写照。
这是照片墙的故事,这是“老常家烩面”的风云史诗。
老常发家史
常洪勋今年51岁,他的奋斗历程,抹不去改革开放初期所有白手起家的人们艰辛苦涩的一面,这是一个从豫东农村走出来的小人物筚路蓝缕的人生跋涉。
1981年,家住河南省商水县的青年常洪勋高中毕业。
他没考上大学,也不愿意去复读,因为一件事紧紧牵动着他的心弦。那时,商水县郝岗乡的年轻人都在悄悄卖油,将当地的油运到舞阳贩卖,一个月下来能有几十元的收入。这让常洪勋很心动,当时工人的工资才20元左右。
1987年,常洪勋举家迁至山西临汾。他在一个胶鞋厂干活,期间,又琢磨起了生意。他的老家与胡辣汤之乡逍遥镇仅一河之隔,想起五分钱一碗的胡辣汤,他每每胃肠蠕动,嘴里泛酸。于是,他就想为何不在当地开个胡辣汤店呢。想到这里,他就到老家找来了叔伯、姐夫,在临汾的一个工厂旁边搭起棚子,卖上了胡辣汤。
这是青年常洪勋创业的始点。
胡辣汤的生意并不好做,山西人不认这个口味。胡辣汤店倒闭后,常洪勋并没有灰心。他又想到了郑州的烩面,既然胡辣汤不合山西人的口味,那么喜爱面食的山西人应该也会喜欢烩面吧。
1987年年底,他到郑州市二七区找了个烩面馆的伙计,承诺给人家每月70元的工资,把人带到了临汾。其实,常洪勋说的饭店根本不存在,只是一个简陋的棚子,常洪勋好说歹说,那伙计才在临汾待了15天,教他和面、拉烩面。
后来,常洪勋将烩面棚子迁到了临汾火车站旁边。由于没有伙计,他和妻子起早贪黑地忙碌,凡事都要亲力亲为。每天店里的生意结束之后,夫妻俩就在地上打地铺。冬天冷的时候,他就骑车到十几里外的村庄偷些麦秸秆垫在身子底下。两年半后,他盘点收支,赚了将近三万块钱,成了那个年代名副其实的“万元户”。
这是常洪勋人生中难忘的岁月,临汾火车站旁边的那个烩面棚子,就是如今名扬海外的老常家烩面馆的前身。
“九二”转折点
1990年,常洪勋携家带口回到了郑州,开始了在郑州据守的漫长人生。
郑州市经七路上的一家涂料厂,是他的第一个据点。他在卖涂料的时候,内心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是找到合适的位置重新卖烩面。
1992年,邓小平南巡,为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开疆拓土,再造生机。
1992年年初,郑州市经八路的小吃一条街全部拆除。常洪勋清晰地感觉到,机会来了。他找到经八路上河南省军区职工处的管理人员,想租下人家暂时不用的那块地皮。
谈妥价钱之后,他将搭棚子用的石棉瓦材料、木墩等拉到了那里。可是后来,之前跟他谈过租用意向的人员不再见他,可他不愿放弃,他也不能放弃,因为他所有的東西都准备妥当了,箭在弦上。
后来,他终于等到了职工处的负责人。对方开口就要一年的租金。常洪勋拍着胸脯保证,一次性交清两年租金。对方再次开出条件,三天内交齐。
限期的第二天,常洪勋一个子儿不少交齐了那笔款子,拿下了地。
正式开业的时候,已经是1992年夏天了。
开业的第一天,人满为患。打烊之后,夫妻俩算了笔账,当天营业额居然一千多元。那心情——欣喜若狂,他连夜跑去买了台冰熊牌冰柜。开业的第二天,看到吃饭的顾客汗流浃背,他又毫不犹豫买了两台落地扇。
就这样,50张桌子的烩面摊儿成了常洪勋打江山的根据地。那时烩面1.2元碗,整个1992年,这家烩面摊儿的利润是6万元。
“常家”迷你范(儿)
老常家烩面馆的照片墙上,有一张照片让记者印象深刻。从照片上可以看到,一群敲锣打鼓的人们喜气洋洋,在饭店门口,站着笑容满面的常洪勋。照片上标注的说明是:2003年长城升级后。那时,他刚过了不惑之年,浑身散发出中年男人的意气风发。
2013年3月31日,周三,郑州市三全路柳林,由长城烩面馆华丽转身为老常家烩面馆的店面开业,@老常家烩面和@London老常家烩面在新浪微博上同步转发了这一喜讯,并附照片。
除了照片墙,在郑州市三全路的老常家烩面馆里,还有很多可爱的细节。正对着大门的地方,贴着店里的Wifi密码。吧台后面,标着“适量点餐、减少浪费”,提醒每位顾客: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店里的每根方形柱子,四面都用镜子装饰,一尘不染。深红色的实木饭桌,是老常亲自到郑州市须水镇选购的。整齐划一的软垫椅子,罩着深红色的丝绒套子。出过国门的老常说,早先的八仙椅已经赶不上潮流了,软垫椅子才是既时尚又舒适的。
至于进店时记者看到的壁柜里陈列的大小各异的碗,那更是一个小型的面店历史展览馆了。记者数了下,一共有十个碗,是1992年至2013年老常的烩面馆所用过的碗。每个碗旁边都有一个小标牌,上面写着哪一年,烩面多少钱一碗。老常为自己这个创意激动不已,为了找到1992年时用的碗,他还亲自跑了一趟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
“老常家烩面”的汤,是一等一的羊肉头汤,配有32味中药,滋补养身。汤是老常最为看重的,汤里的其他调味料,是老常几十年来依靠经验不断摸索出来的,别有一番风味。老常曾经观察到一对进店用餐的父女,女儿饭量小,面常常吃不完,当却能把汤喝完,父亲吃完了面没喝完汤,但老常注意到那位父亲喝了一瓶啤酒。 一滴水,折射出一个大海。农村出身的老常,在历经几十年风雨磨砺之后,仍然保持着他那颗敏锐善感的心,这正是二十年后他带领“老常家烩面”冲出郑州市经八路的必杀。
英伦中国风
2008年7月17日,伦敦。
坐落于古老的科爾切斯特镇郊的埃塞克斯大学校园内草木葱郁。在这座开放式的校园里,放眼望去,还能看见近处的山丘;出了宿舍门,会有松鼠偷偷瞄你一眼,又飞快地跳开,野兔们也乐得撒着欢儿。
这天,是老常的儿子常明祥毕业的日子。这是老常第一次到英国,最让他苦恼的就是找不着吃饭的地儿。这一次,父子俩不约而同产生了一个“奇想”:如果把老常家烩面馆开到伦敦,那以后到英国的中国人不就能吃到地道的河南烩面了吗?
2010年的7月,老常接到电话,刚刚拿到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的常明祥在伦敦选了17处可以开面馆的店面,请老常定夺。年近50岁的老常放下电话便马不停蹄飞往伦敦,这一次,他是为两年前父子俩脑海中的“奇想”而行动;这一次,他搭上了身家性命,卖掉了一套房子,身负286万元的债;这一次,他再次迸发出了1992年在郑州初打根基时的雄心壮志。
这年7月,常洪勋父子背着自己烧的凉白开在伦敦的大街小巷为“老常家烩面”找寻店面,每天都要走上十几个小时的路。他们曾在一个日本料理店蹲点至凌晨,观测那里的人流量。整整一个月,他们都在进行着如此机械的体力劳动。
那个7月,将铭刻在常洪勋的记忆里,令他永生难忘。
不过,老常提起这件事,还带着一丝庆幸。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英镑对人民币降为十点几比一。当时的常明祥需要以商业移民身份才能在伦敦立足,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注入20万英镑的投资额。老常说,若不是如此,店还真开不成了,20万英镑的额度已经是自己所能承受的极限了。
最终,他们敲定了大英博物馆旁边的一家店面,这里紧邻唐人街,附近又有三所大学。2010年11月,“老常家烩面” 在伦敦正式挂牌营业。在老常的精心谋划下,门头的右侧又添上了“河南烩面”四个字,提示这家饭店的中国元素。
2011年冬,新浪微博@London老常家烩面发布了常明祥与孟非的合影,还缀上了一条解说:今天请孟爷爷吃了炒拉条,下次一定要请他吃碗烩面。照片上,孟非带着一顶帽子,低调而内敛,常明祥站于他的右手边,笑意盈盈。
2012年2月份,在非诚勿扰节目的英国专场上,孟非频频提问一位女嘉宾,被众人追问为何。他答:我在伦敦的大街上,不知道该吃点儿什么,碰到了一位女孩,是她把我带到了一家河南烩面馆。
节目播出后,常洪勋父子接到了很多亲友的电话,大家狂喜地告诉他们,老常家烩面馆——火了!
然而,真正让这家河南面馆火起来的,却是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
女子举重项目结束后,央视名嘴韩乔生采访河南籍举重冠军王明娟,问她最想吃什么,她说想喝水、还想吃红烧肉。韩乔生灵机一动给她出主意,红烧肉吃不到,大英博物馆旁边的河南烩面也是很不错的。
第二天,网上铺天盖地的消息传出,全世界人民都知晓了伦敦大英博物馆旁边的这家河南烩面馆。
不过,常洪勋也有遗憾的时候。
2012年3月的一个下午,一个农民模样打扮的人和两个朋友一起走进了这家面馆。当时不是吃饭点儿,店里就这三位顾客。老常清晰地记得,这三位顾客点了三份烩面、两份热菜、一盘花生米、一盘凉拌黄瓜和一瓶二锅头,花费共计78英镑。二锅头没喝完,他们还带走了。临走前,老常隐约听到刘震云三个字。儿子常明祥回来,老常将当日之事告知,才知道那农民模样打扮的人必是刘震云无疑了。儿子还告诉老常,这是咱河南的作家呀!
记者打趣老常,说如果好好招待了刘震云,他说不定能在《一地鸡毛》的续集里提提你的面馆呢!要是能经刘震云的墨宝点润,那“老常家烩面”岂不是千古流传了!
老常爽朗地笑了。
2012年9月,常明祥在英国已满10年,根据英国新的移民政策,他拥有了办理永久居留签证的条件。但老常并不打算近年到英国去,他想的更远,他要将“老常家烩面”扩展到更多的国家,让更多身居世界各地的华人都能吃到正宗的河南烩面!
这是一个身居江湖的小人物的大梦想,朴实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