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学莫小甜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ak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那是我们所有人第一次离开家,住进一间由教室改造而成的寝室里。墙壁脏兮兮,床铺吱嘎响,窗玻璃是破损的。深夜的风从破损的地方进入,吹到我们露出被窝外的脚尖上,有一种露宿荒野的感觉。
   那是1993年初秋,我们带着饭盒、大米、课外书、换洗衣物、零钱等,成为珠溪中学的一名寄宿生。几乎所有人都携带一只大箱子上学,那种木制的箱子是祖母或母亲的嫁妆,油漆剥落、死气沉沉,又因过于庞大、装物太少而显得体型荒诞。
   我没有箱子。当她们挨着床铺灵活地爬上爬下,把毛巾挂在床沿与窗缝之间的绳索上,站在各自的箱子前叽叽喳喳地进食,我只能站在窗前角落里,吃了一半的饭盒一不小心,就会从窗台“哐当”一声掉到水泥地上。
   那个女孩有只漂亮的绿箱子,类似于夏天卖冰棍的小贩用的木匣子,却要精致许多:那鲜明的绿漆早已与木头的纹理渗透,融合无碍,给人一种温柔的协调感。
   箱子的主人就是莫小甜。那时候,我并不认识莫小甜,她是隔壁班的。她和别人不同,不站在自己的箱子前吃饭。有时侧身坐在寝室外面的台阶上吃饭,有时站在那排水泥栏杆前,背对着我们。好像被人撞见自己在那种地方吃饭,是一件很羞耻的事。
   通常当她们还在叽叽喳喳地把脑袋埋在饭盒里,边吃饭、边大声嚷嚷的时候,莫小甜已经吃完,拿着铝制饭盒从寝室外面走进来。她体形纤巧,走动的时候有股难言的轻盈感,让人想起春天的燕子轻而欢快地掠过池塘的水面。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知道这个女孩是谁。她一开始就显示出的与众不同给人一种暗示,让人忍不住去猜测她的来历。为什么来这个简陋的乡镇中学读书,她应该去一间更好的学校,住到一个更好的宿舍里,更不用以花布将自己隔绝在逼仄的空间里。
   是她床前那块蓝底白花的布吸引了我,很多年后,我才知道那种白花叫鸢尾。它们长在水边,带露珠的花瓣,雾一样轻盈,带着液态物质的清亮与光芒。
   莫小甜在那块棉布所遮的地方听歌、睡觉、发呆,偶尔发出一点声响,那是她戴着耳塞,跟着磁带里的流行歌手在学唱。她总是很谨慎地不让自己发出更大的声音,生怕引起别人的注意。
   她不知道我们早已经关注她,任何从那个角落里发出的声音,都会引起我们的侧耳倾听──蓝布一直垂挂床前,本意是要与世隔绝,结果适得其反。
   黄昏时分,晚自修的铃声响起之前,我们从寝室里出来,走在那片通往教学楼的水杉林里。高大挺拔的树木将微光局限在一片昏蒙的区域里,循着暗夜来临之前的最后一些光亮,我们悄无声息地走着,脚下树叶发出轻而温和的碎裂声。
   深秋的晚风携带着远方的凉意而来,让人疑心这片林子就像漫无边际的青春期,走不到尽头。
   或许,在那片水杉林里,我看见过莫小甜匆匆行走的身影,那个身影和我一样走在去往晚自修的路上。可我想不起她的脸,她进一步的容貌更无法得到确认。
   印象中,她的皮肤比一般女孩略黑,脸庞小而精致,双眸清润,耳形秀丽,没有佩戴耳环,耳垂上也没有留下任何孔洞。总之,她整个脸部的轮廓极美,在回忆中更美了,举手投足间,漫溢出一股少女的清丽与哀愁。
   另外,那时候,她的唇上已经长出一圈纤细的淡黄色绒毛,让人联想到一种叫桃子的水果。
   现在,我还能清晰地想象她的声音。如果有一天,那个属于她的声音在我耳旁响起,我一定可以毫不费力地捕捉到。那些人的脸我已经记不住了,她们的声音却依然存在,所有在那个时间段里认识的人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声音,没有哪个声音会互相混淆。
  (二)
   学校后面有一座寺院,不远处是农田和溪流。露天电影就在那个晒谷场上每周三如期进行。我们很快就深深爱上了这每周一次的狂欢夜气氛,没有作业,不必上晚自习,教室和寝室都空荡荡的。
   所有人都在外面,在夜色弥漫的田野中穿梭、在白色幕布的前面和后面奔跑,或者安静地坐在某个坡地上,聆听溪流的声响,沉浸在渺远事物里,暂时遗忘了周遭的一切。
   一名十三、四岁的少年但凡经历过这样的夜晚,都会变得和往日不同。他们会在日记里记录下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某部战争片的结局、某场影事的中途忽然暴雨如注、银幕上盗贼窃了古墓被判斩首、鲜血把河水都染红了等等,却对真正触及内心的东西避而不谈。不是他们刻意想要隐瞒什么,而是那些东西的存在非常隐密,飘忽不定,很难被人清楚地意识到。
   对那些夜晚可能发生之事,我早已淡忘。没有具体的细节,更没有戏剧性的场景让我记住其中的一两件。只有一种模糊的情绪、隐约的兴奋感到了周三的中午,便被周期性地激发出来。那不仅意味着可以享受一个无忧无虑的夜晚,不必枯坐在教室里,忍受某位任课老师的聒噪,还有一种难以诉说的不安与惶惑在无形中酝酿着。这样一个空白夜晚的存在,让学校生活像漩涡一样翻转起来,不再是平常模样。
   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赶去看露天电影,谁也不知道那些不去看电影的人都去了哪里。当我盯着那块白色幕布时,身边大都是附近的村民,比我小很多、尚处于小学阶段的孩童,却很少看到与我一起学习的人。
   有人看见莫小甜坐在那个寺院门口。几乎每天黄昏都坐在那里,连星期三也不例外。从吃过晚饭到晚自修开始那段时间,她都在那里。她们说她在等一个男孩。那是男孩上学的必经之路。
   这件事情忽然被很多人知道了,她們都在传这个事情,关于莫小甜和那个男孩的事。男孩的父母不仅知道此事,还发出了明确的反对信号。看来,事态已经扩大,发展到了对莫小甜不利的地步。
   我一点也记不得和莫小甜怎么熟识起来,并且成为她的核心密友,参与她的秘密,知道她有时候点着蜡烛,坐在寺院门口的石凳上等那个男孩,根本不知对方已经更换了上学之路。
   有一天,莫小甜对我说:你帮我去问问那个人看,为什么会这样?    于是,某天放学时分,我果断地将那个人拦截在教学楼后面的水杉林里。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我用的是莫小甜的语气,而不是我的。
   那个人没有说话,只是莫名其妙地望了我一眼,好像在埋怨我多管闲事。或许是认为我不够美,根本不可能懂这些事。
   这一眼触怒了我,我将他的沉默视为拒绝,并将此结果添油加醋地转告给莫小甜。在莫小甜面前,我表现出了超乎常理的愤怒,好似被拒绝的人是我。
   后来,那个下雪天,那个男孩带着三个朋友来我家找我。我们一起去了莫小甜长眠的地方。积雪很厚,但并没有将整个大地都覆盖住。我们踏在泥泞的雪路上,风把雪花吹在脸上,寒冷像饥饿的兽在天地之间肆虐,伺机吞噬掉我们。
   天寒地冻,一旦想到此行是去看望一个死去不久的人,我便感到极不真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是舞台上发生的事,总有一天,我们会被告知演出结束,悲伤终止,死者复生。
   站在莫小甜葬身的地方,男孩表示等以后有钱了,一定要将这个地方修缮一新,弄点石狮子、石凳子什么的。男孩黯然而坚定的神情,像是在进行某项宣誓活动,而我们是被应邀前来观摩的。
   我想起清明扫墓时看见那些老人们的墓地,非常气派。他或许也想要将莫小甜长眠的地方装扮成那个样子,弄成一个真正的坟墓的样子,一个墓地所要具备的硬件设施它都要有。
   他的想法天真而虔诚,同时充满难言的凄楚。我忽然有点可怜他,当同龄人还在为学业发愁的时候,他却在想着墓地的事,想着将来如何安慰亡人,以弥补过错。他的想法世俗而实际,是对成人思维的模仿,甚至照搬──那是莫小甜死后,他唯一能想到的可做之事。
  (三)
   1994年春天,我们的体育课统统变成了跑步课。我们不仅在学校的煤渣跑道上跑,还跑出校门,跑到竹林和晒谷场。
   我们绕着村子跑一圈,跑上山坡,在林子里跑、在草甸上跑,跑过水电站、婴孩塔、废弃的养蜂人的小屋。最后,我们沿着湖的边缘跑。
   地点的改变给枯燥的跑步课增添了乐趣,而且每次奔跑的路线都不尽相同。一旦开跑,我们便无法停下,好像脚下有无穷无尽的力气,风一样从我们不断奔跑的动作中生长出来。
   那年春天,我们年轻的体育老师带着全年级的同学在路上跑。当我们在教室里上英语课、数学课、地理课,他们在跑步;当我们看着窗外发呆,他们已经跑到那个山坡上了。
   少女莫小甜也是其中一员。当我在数学课上发呆的时候,莫小甜和她的同学们正跑出校门,跑上坡地,跑过竹林,沿途经过水电站、婴孩塔、废弃的养蜂人的小屋,还有一条长长的被松针覆盖的林间小路。他们肯定会绕着湖水跑,或许不只一圈,一切都取决于那个年轻体育老师的心情。
   我和莫小甜无数次跑过那个湖边。在身体的晃动中,我只感到湖水不是水,而是某种固态物体的凝聚,以蓝绿色系的目光,笑意吟吟地望着每一个经过它身边的人。
   后来我才知道那不是湖,而是人工水库,日积月累成丰盈的蓄水池,以备旱季灌溉之用。随着夏季来临,我们很快就不去那里跑步了,而是在校园的阴凉处,练习投掷铅球和仰卧起坐。
   也就从那时候起,莫小甜开始坐到寺院门口的石凳上。天黑了,晚自修的铃声响了,虫鸣沿着草叶爬上来,她还坐在那里。她随身携带火柴、白色蜡烛、水果刀和酒精饮料。她点着蜡烛,在自己手腕上划上很多刀,任酒精饮料烧灼喉管和胃。
   一天天过去,她在那个寺庙门口,反覆折磨自己的身体。经过那里和没有经过那里的人,都看见了、知道了。而莫小甜只想让那个男孩看见,想让他知道。
   男孩不再经过此地,男孩的妹妹监督着哥哥,和他一起上下学。有传言说男孩可能要转学,举家跟随即将出门打工的父母出远门。
   有一天,莫小甜从寺院门口的石凳上起身,回到黄昏的水杉林里。水杉林东边有一排水龙头,那是学生们洗漱和清洁物品的地方。角落里有一口井。
   那是1994年的深秋,井水温暖而洁净。清晨时分,有白色热气从那个圆形孔穴里冒出来,到了黄昏,便有师生陆续来井台边浣洗衣物。穿深绿色毛衣的莫小甜蹲在那里洗头。她的头发很美,乌黑而充满光泽,此刻湿漉漉的,往下滴着水。
   暮色中,她一遍遍从井里汲水、一遍遍洗愈发黑亮的头发,好像它们天生需要水的润泽。
   后来,当所有的人都离开了,她还蹲在那里清洗头发。除了那片静默挺立的水杉林,谁也不知道这一切是怎么结束的。
   夜深了,井台边还飘散着一股好闻的洗发水的气味。
  (四)
   那个住在寺院里的人,一个和尚,穿黄色僧衣的人,在昏暗的寮房里,向我们讲述另一个世界里的事情。他说的那些事情,我们并不感兴趣,也不觉得好奇。可是,一个僧人耐着性子和我们说那么多,他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他说话时眼神炯炯,微微蹙着眉,僧衣扣子外面露出的喉结一鼓一鼓的,好像在艰难地吞咽口水。
   他具体说了些什么,如今我早已忘记。只是他的神情,好似在描述一个比亲眼所见还要确信无疑的世界。他不仅自己相信那个世界的存在,还要迫切地说服别人也去信。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周新天,泰兴市作协主席。发表作品200万字,短篇小说《心随野蜂飞》《稀世之鸟》被《小说选刊》转载,出版《花姑溪》《文心涅槃》等著作5部,诗歌《喜鹰豹子》获首届青山诗歌奖银奖。  张主任没有买一块钱一瓶的纯净水,买的是四块一瓶的果汁饮料。  饮料是为那些帮工者买的,此刻,他们正在大转盘里卖力地挖树锄草。  大转盘是重要的交通设施,哪来的杂树杂草?是的,大转盘曾经风光过,别的不说,光是其
1980年,父母经人介绍,相识并结婚。  如今,父母亲结婚已有三十七年,两人争争吵吵也有二十余年,平均一星期一小吵,一个月一大吵,吵架的次数有一千两百多。这些数据,是从我懂事的时候开始算起。  两人吵架的导火索几乎都是父亲爱喝酒。父亲每次一拿起酒杯,就完全把别的事情抛之脑后,用他的话说,喝酒和做人都是一个道理,不能一心二用。因此,父亲每次喝酒必醉,醉了就会胡言乱语,分不清东南西北。  父亲每次喝酒
老张叫张大海,在矿上卖了三十年灌汤包。   老张每天推着一辆四轮车,找一处干净地儿,把车轱辘掩住,卸下炉火,支开桌凳,坐上蒸笼,灌汤包摊点就算开张了。   老张初始是这些行当,现在还是这些行当。依靠这些行当,老张把三个儿子送进了大学,娶了三个儿媳妇。在市里工作的儿子,要他去市里住,甚至还给他看了一间门面。老张拒绝了。煤矿有街坊邻居,有亲戚朋友,见了面有话说。更重要的是,老张卖灌汤包不再是一种谋生的
1   油菜花黄成一片的时候,麦芹家的母猪得了一种怪病。呜呜哼唧个不停,嘴把盛猪食的铁盆都掀翻了。灰黄色的猪食在地上摊成一张非洲地图。麦芹拿搅猪食的窄板板狠劲拍打母猪的嘴。母猪被激怒了,张嘴龇牙,冲麦芹呜呜地抗议。麦芹就有点心怯。若是把猪打急了,弄不好会咬人!她丢下手中的窄板板。   麦芹闹不明白前几天还好端端的母猪突然像中了邪,一下子变得狂躁不安,立卧不宁。是猪食太烫了?还是麸皮掺得少了?指
作者简介:    王宜芳,笔名水如静,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安徽进修班第二期学员。自2005年开始文学创作,小说、散文在《短篇小说》《清明》《安徽文学》《北方作家》《社区》《安徽日报》等全国各类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   一   桃夭轻轻把门带上,悄悄从家里走出来,女儿在卧室里睡着,柳战刚回来没多久,睡得正香,五点钟的早晨,不会遇到熟人。   出了电梯,小区里的灯光就照过来,穿过花
1   第一次见到林子,我敢肯定自己没有爱上他,我只是想,就照他的样子,高个儿,宽肩膀,长一对笑眯眯的温和眼睛,照这样子养一个儿子。   这种想法一出现,我几乎被自己吓晕了,要知道我只有十六岁,连爱情都没有遇见过,怎么一下子就删繁就简到要儿子的分儿了呢?   至此,一见到林子,我就羞愧得无地自容。然而林子一无所知,他很频繁地出入我家:是因为老姐的缘故。老姐一直不肯做出抉择,身边从二十岁到四十岁,一
隔了这么多年,我没想到再次见到秦天旺。我从他身边走过,他在捡垃圾。他叫了我一声,我停下脚步,印象中似乎并不认识这个人,我不确定他是不是在叫我。见我有些疑惑,秦天旺说,乔乡长,是我,我是老秦,秦天旺啊,你不记得了?如果仅仅从外表上看,我真的是认不出来了,但秦天旺这个名字我肯定是不会忘记的。透过他褴褛的衣衫和蓬头垢面的容貌,我终于记起他从前的一点影子。   我认识秦天旺很早,应该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小叶很失望,她想,也许自己真的应该离开了。  这段时间,对小叶来说,诸事不利。  关于房子。小叶原本和另外两个女孩合租了一套房子,虽然是阴暗潮湿的地下室,但是房租不贵,大家相处得也不错。前几天,房东突然提出房租要翻一倍,還冷冰冰地说:“住不起,就赶快搬走!”她们手忙脚乱地收拾东西,准备搬家,折腾了好几天,却怎么也找不到更适合的房子,只好乖乖地回来向房东补房租……  关于爱情。小叶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
陈亮外出打工,在省城开了家炒菜馆,因为用料新鲜、价格实惠、诚信经营,饭店的生意一直很红火。短短几年时间,陈亮就攒了三十多万积蓄,他决定回老家盖一宅新院子。   盖房是大事,家中的老父母听说后,极力劝陈亮请个风水先生,一定要选处“风水宝地”。   “看风水?”陈亮笑道:“那不是迷信么!”   “谁说的?村西头的二愣子你认识吧,以前出了名的倒霉蛋,连媳妇都跟人跑了,前年村里发大水,把他家的破房冲垮了,
近日,女人之间流传着一个秘密,它就像《声名狼藉》中的那个网站“告诉你一个秘密”一样,将这个秘密花粉似的洒落在某个特定的区域内,这个区域就是桃花庄,而这个秘密,是关于梅金的。桃花庄是梅金的娘家,她从这个庄子里嫁出去有快二十年了。   因为分享着共同的秘密,女人们不动声色地开心并空前团结,只要一有空,她们就聚在一起说悄悄话,连吵架一年多还没有和好的竹月和王香都借着这个共同的秘密,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上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