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会自发形成,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小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逐步形成。那么,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进行意识培养——自学的启蒙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一些学生一遇到不懂的或麻烦的事情就立刻去找“救兵”——教师或家长。在他们的眼里,自学的概念是模糊的,他们还没有尝试到自我学习的乐趣,也不是很清楚用自学的手段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而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农村的学生更是如此,尽管教师常强调他们预习、复习,查阅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可最终执行的却寥寥无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教师应耐心地对学生加以逐步引导,培养他们树立自学的意识,从而最终使他们走上自学之路。
二、练习学查字典——自学的手段
学查字典,是小学生形成自学能力的基础,是自学应该掌握的首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高年级阶段(5—6年级),学生应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会写2500个字左右。
小学生要掌握这么多的常用汉字,很明显仅靠教师一个人教是完全不行的,必须要指导小学生自学,通过自学让他们自我掌握汉字并随时加以巩固。这时,查字典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掌握了查字典的方法,养成了随时翻阅字典的良好习惯,那么自学就能很好地进行。查字典除了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外,还能正确选择字义,从而理解字词的意思,最终去理解句子,理解全文。
查字典本身并不难,教师在教学生查字典时一定要有耐心。先教会学生基本的查字法,认识并牢记所有的音序,认清并掌握部首,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掌握选义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查字典的方法,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学生在查字典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发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辅导。同时为了激发小学生查字典的兴趣,促使他们逐步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教师可以定期组织查字典比赛,开展有关查字典的课外活动。
三、掌握学习步骤——自学的阶梯
学习需要把握一定的步骤和掌握一定的方法,方能很快奏效。农村的小学生,由于受家庭文化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平时很少自己去读书,如遇教师布置任务让他们预习读文章时,他们总是从头到尾,和尚念经似的通读一遍,就以为自己读懂了。可当教师提问时,他们却哑口无言。更有甚者,连最基本的几个词语在文中都无法找到,真让人可气又可叹!因此,指导小学生自学,引导他们切实读懂课文,就得教他们掌握学习的步骤(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从而助他们爬上自学之梯。
整体,这里指的是一篇完整的文章;部分,这里指的是一篇文章的字、词、句、段。部分是从属于整体的。就文章的结构而言,字、词、句、段是因全篇文章的需要而存在的;就阅读的目的而言,是因读懂全篇文章的需要而去理解字、词、句、段的。因此,引导小学生读懂文章,培养自学能力,就必须明确整体和部分的概念,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步骤,切实指导小学生读懂文章。
从整体入手,通读全文,引导学生大体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首先有个整体的认识,并组织他们谈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探究文章的字、词、句、段,引导学生在字与词、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读懂课文。
四、发展阅读能力——自学的提升
所谓阅读,是指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实践证明,会阅读的学生,他的自学能力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因此,要提升自学能力,不可缺少的是要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
1.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可让学生自由阅读,在阅读课堂中师生共同分享快乐。在课堂上,可用亲切的话语(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朗读你喜欢的角色等)引导学生去阅读,这样就会看到有的学生默读,有的学生高声诵读,有的学生找伙伴齐声朗读,还有的学生带上自制的头饰有感情地朗读……朗读阅读成为学生自主的习惯,他们也就变得爱读、乐读,从而充分享受自主阅读的快乐。
2.注意培养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时刻不要忘记向学生渗透学习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激发自我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常见的阅读方法有:(1)根据文章的标题中心词去阅读。如《将相和》一文,抓住中心词“和”。(2)根据段落中心词、中心句去阅读。如学习《颐和园》一文,引导学生抓住“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这一中心句,先让学生找出有关描写颐和园“美丽”景物的句子和段落,再组织学生对句子进行感悟,从而加深对颐和园特征的认识。
3.注意采取充实学生经验的措施。教师应就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在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个体,引发他们讨论交流,并就精彩片段开展小练笔或写读后感活动。这样,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知识积累丰富了,他们对这一方面的材料,读起来就会轻松,而且理解也会更深刻。
(责编黄桂坚)
一、进行意识培养——自学的启蒙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一些学生一遇到不懂的或麻烦的事情就立刻去找“救兵”——教师或家长。在他们的眼里,自学的概念是模糊的,他们还没有尝试到自我学习的乐趣,也不是很清楚用自学的手段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而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农村的学生更是如此,尽管教师常强调他们预习、复习,查阅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可最终执行的却寥寥无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教师应耐心地对学生加以逐步引导,培养他们树立自学的意识,从而最终使他们走上自学之路。
二、练习学查字典——自学的手段
学查字典,是小学生形成自学能力的基础,是自学应该掌握的首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高年级阶段(5—6年级),学生应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会写2500个字左右。
小学生要掌握这么多的常用汉字,很明显仅靠教师一个人教是完全不行的,必须要指导小学生自学,通过自学让他们自我掌握汉字并随时加以巩固。这时,查字典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掌握了查字典的方法,养成了随时翻阅字典的良好习惯,那么自学就能很好地进行。查字典除了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外,还能正确选择字义,从而理解字词的意思,最终去理解句子,理解全文。
查字典本身并不难,教师在教学生查字典时一定要有耐心。先教会学生基本的查字法,认识并牢记所有的音序,认清并掌握部首,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掌握选义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查字典的方法,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学生在查字典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发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辅导。同时为了激发小学生查字典的兴趣,促使他们逐步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教师可以定期组织查字典比赛,开展有关查字典的课外活动。
三、掌握学习步骤——自学的阶梯
学习需要把握一定的步骤和掌握一定的方法,方能很快奏效。农村的小学生,由于受家庭文化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平时很少自己去读书,如遇教师布置任务让他们预习读文章时,他们总是从头到尾,和尚念经似的通读一遍,就以为自己读懂了。可当教师提问时,他们却哑口无言。更有甚者,连最基本的几个词语在文中都无法找到,真让人可气又可叹!因此,指导小学生自学,引导他们切实读懂课文,就得教他们掌握学习的步骤(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从而助他们爬上自学之梯。
整体,这里指的是一篇完整的文章;部分,这里指的是一篇文章的字、词、句、段。部分是从属于整体的。就文章的结构而言,字、词、句、段是因全篇文章的需要而存在的;就阅读的目的而言,是因读懂全篇文章的需要而去理解字、词、句、段的。因此,引导小学生读懂文章,培养自学能力,就必须明确整体和部分的概念,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步骤,切实指导小学生读懂文章。
从整体入手,通读全文,引导学生大体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首先有个整体的认识,并组织他们谈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探究文章的字、词、句、段,引导学生在字与词、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读懂课文。
四、发展阅读能力——自学的提升
所谓阅读,是指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实践证明,会阅读的学生,他的自学能力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因此,要提升自学能力,不可缺少的是要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
1.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可让学生自由阅读,在阅读课堂中师生共同分享快乐。在课堂上,可用亲切的话语(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朗读你喜欢的角色等)引导学生去阅读,这样就会看到有的学生默读,有的学生高声诵读,有的学生找伙伴齐声朗读,还有的学生带上自制的头饰有感情地朗读……朗读阅读成为学生自主的习惯,他们也就变得爱读、乐读,从而充分享受自主阅读的快乐。
2.注意培养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时刻不要忘记向学生渗透学习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激发自我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常见的阅读方法有:(1)根据文章的标题中心词去阅读。如《将相和》一文,抓住中心词“和”。(2)根据段落中心词、中心句去阅读。如学习《颐和园》一文,引导学生抓住“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这一中心句,先让学生找出有关描写颐和园“美丽”景物的句子和段落,再组织学生对句子进行感悟,从而加深对颐和园特征的认识。
3.注意采取充实学生经验的措施。教师应就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在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个体,引发他们讨论交流,并就精彩片段开展小练笔或写读后感活动。这样,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知识积累丰富了,他们对这一方面的材料,读起来就会轻松,而且理解也会更深刻。
(责编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