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于道德,笔者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第一节时,通过对道德的含义、起源、功能等方面进行阐述,认为道德既不是神的意志,也不是人主观自生的,它是受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
关键词:道德社会行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5(a)-0234-01
康德曾说:“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减的赞叹和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法则。”关于康德说的“道德法则”牵涉到伦理学的问题,那么什么是道德,它和伦理有什么样的关系,道德是怎么产生的,它有什么功能作用,成为我们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1 道德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道德经》中的“道”是指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孔子所说的“道”是一种方法。《说文》曰:“道,所行道也”,道即道路,后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们应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范。“德”通“得”,指人们遵循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是“德”。“道德”最早出于荀子的《劝学》:“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道德与伦理非常相近,在内涵上有相通之处。《说文》曰:“伦,辈也,理,治玉也”。伦指辈分、秩序;理指玉上的纹理、条理,后引申为道理、规则。伦理最早出现在《礼·乐记》中,“乐者,通伦理者也”。在中国思想史上,道德主要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等;伦理主要指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也指人际之间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在西方道德起源于拉丁语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后引申为规则、规范、行为品质等意义。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道德都包含着行为准则或规范。伦理源于希腊语ethos,意为本质、人格、风俗、习惯,后引申为原则、规范。从词源上看伦理与道德有相近之处,都是指人们应当如何的行为规范,外化为风俗、习惯,内化为品性、品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道德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夏伟东认为道德:“就是人类社会中这么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通过善恶规范、准则、义务、良心等形式,来反映和概括人类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共同完善的客观秩序需要,并用人类自我觉醒、自我约束的实践精神方式,来实现人类对现有或实有世界的价值评估,表现人类对未来或应有世界的价值追求,从而以人类自我需要的内驱力的方式,激励和推动人类上升到更高的文明境界”[1]。马克思认为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2]。实际上道德是一种社会调控力量,通过是非、善恶、公正等观念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促进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生活的和谐。
2 道德的起源
神启论认为道德起源于天意或神的启示。汉代的董仲舒把“三纲五常”称为天意,违背纲常就是触犯天意。人性论认为道德起源于人性自身,道德是人生来就有的同情心、道德感或先验的能辨善恶的理性。孟子主张道德源于性善,“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在西方持类似观点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生来有一种纯粹的道德意识,即“善良意志”,这种先验的理性和意志就是道德的根源;然而荀子主张道德源于性恶,他认为,“人之生也固小人”,在西方持相似观点的有霍布斯和爱尔维修,他们认为道德是人自然本性的表现。性善论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性恶论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在伦理思想史上,无论认为道德来源于神的旨意,还是认为来源于人性自身,都没有真正揭示道德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产生受到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制约。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流落在荒岛上的鲁滨逊不会有真正的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因为他在社会之外。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意识“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因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3]。意识作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联系和交往的产物,正是适应规范和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条件。社会分工的结果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交往日益频繁。由劳动分工导致的人们实践领域的扩大,产生了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道德意识。
3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有四个基本功能:(1)调节功能。它是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和能力,它是道德最重要最突出的社会功能。(2)认识功能。它是道德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主要通过善与恶、应当与非应当、正义与非正义等道德意识来体现的。(3)教育功能。即道德的教化作用,它使人们懂得什么是善恶、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等,让人们能提高道德修养、增强道德情感、塑造道德人格。(4)导向功能。它是社会对人们的道德价值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方向性指导及其要达到的道德价值目标。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对家庭、社会、国家应尽的责任,并以此自觉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动。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它是通过调节、认识、教育和导向等功能来实现的。其主要表现为:(1)完善道德人格。道德为人格的发展提供了真善美的标准,使人格发展有了努力方向和内心信念,对消除人格的内在冲突有重要意义;(2)协调人际关系。道德作为调节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它通过教育、示范、激励、辩护、指导、沟通等功能,为人们提供“应当”和“不应当”的模式,以此来规范、约束、协调社会关系中的行为;(3)稳定社会秩序。道德是从道义上使社会形成一种共同的思想观念、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评价标准,成为大多数成员行为自律的准绳;(4)促进社会发展。道德主要是通过对经济关系的重大作用来实现的,对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成为推动人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道德的基本功能彰显道德的力量,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伟东.道德本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8.
[3] 马克恩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关键词:道德社会行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5(a)-0234-01
康德曾说:“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减的赞叹和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法则。”关于康德说的“道德法则”牵涉到伦理学的问题,那么什么是道德,它和伦理有什么样的关系,道德是怎么产生的,它有什么功能作用,成为我们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1 道德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道德经》中的“道”是指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孔子所说的“道”是一种方法。《说文》曰:“道,所行道也”,道即道路,后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们应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范。“德”通“得”,指人们遵循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是“德”。“道德”最早出于荀子的《劝学》:“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道德与伦理非常相近,在内涵上有相通之处。《说文》曰:“伦,辈也,理,治玉也”。伦指辈分、秩序;理指玉上的纹理、条理,后引申为道理、规则。伦理最早出现在《礼·乐记》中,“乐者,通伦理者也”。在中国思想史上,道德主要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等;伦理主要指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也指人际之间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在西方道德起源于拉丁语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后引申为规则、规范、行为品质等意义。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道德都包含着行为准则或规范。伦理源于希腊语ethos,意为本质、人格、风俗、习惯,后引申为原则、规范。从词源上看伦理与道德有相近之处,都是指人们应当如何的行为规范,外化为风俗、习惯,内化为品性、品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道德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夏伟东认为道德:“就是人类社会中这么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通过善恶规范、准则、义务、良心等形式,来反映和概括人类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共同完善的客观秩序需要,并用人类自我觉醒、自我约束的实践精神方式,来实现人类对现有或实有世界的价值评估,表现人类对未来或应有世界的价值追求,从而以人类自我需要的内驱力的方式,激励和推动人类上升到更高的文明境界”[1]。马克思认为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2]。实际上道德是一种社会调控力量,通过是非、善恶、公正等观念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促进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生活的和谐。
2 道德的起源
神启论认为道德起源于天意或神的启示。汉代的董仲舒把“三纲五常”称为天意,违背纲常就是触犯天意。人性论认为道德起源于人性自身,道德是人生来就有的同情心、道德感或先验的能辨善恶的理性。孟子主张道德源于性善,“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在西方持类似观点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生来有一种纯粹的道德意识,即“善良意志”,这种先验的理性和意志就是道德的根源;然而荀子主张道德源于性恶,他认为,“人之生也固小人”,在西方持相似观点的有霍布斯和爱尔维修,他们认为道德是人自然本性的表现。性善论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性恶论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在伦理思想史上,无论认为道德来源于神的旨意,还是认为来源于人性自身,都没有真正揭示道德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产生受到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制约。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流落在荒岛上的鲁滨逊不会有真正的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因为他在社会之外。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意识“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因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3]。意识作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联系和交往的产物,正是适应规范和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条件。社会分工的结果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交往日益频繁。由劳动分工导致的人们实践领域的扩大,产生了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道德意识。
3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有四个基本功能:(1)调节功能。它是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和能力,它是道德最重要最突出的社会功能。(2)认识功能。它是道德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主要通过善与恶、应当与非应当、正义与非正义等道德意识来体现的。(3)教育功能。即道德的教化作用,它使人们懂得什么是善恶、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等,让人们能提高道德修养、增强道德情感、塑造道德人格。(4)导向功能。它是社会对人们的道德价值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方向性指导及其要达到的道德价值目标。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对家庭、社会、国家应尽的责任,并以此自觉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动。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它是通过调节、认识、教育和导向等功能来实现的。其主要表现为:(1)完善道德人格。道德为人格的发展提供了真善美的标准,使人格发展有了努力方向和内心信念,对消除人格的内在冲突有重要意义;(2)协调人际关系。道德作为调节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它通过教育、示范、激励、辩护、指导、沟通等功能,为人们提供“应当”和“不应当”的模式,以此来规范、约束、协调社会关系中的行为;(3)稳定社会秩序。道德是从道义上使社会形成一种共同的思想观念、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评价标准,成为大多数成员行为自律的准绳;(4)促进社会发展。道德主要是通过对经济关系的重大作用来实现的,对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成为推动人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道德的基本功能彰显道德的力量,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伟东.道德本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8.
[3] 马克恩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