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实施条件,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课程必须以课程资源作为前提。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作为课程资源主体的教师必须具有课程资源意识,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自然的、社会的和人文的资源。
【关键词】 课程资源 利用 结合
新课程理念是全新的、发展的、进步的,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来说,既是考验也是全新的挑战,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领悟新课程理念的思想方法,归纳反思新课程下教学的得失。教师们都在积极研究、不断探索,可以说在摸索中前行,但还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1.课程资源目前可以利用的途径
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2.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开发的内涵简单地说,课程资源就是与课程相关的一切资源;具体的说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因而,我们可以说,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是任何课程目标顺利达成的必要条件。
那么,我们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多种多样,既有来自于自然界的,也有来自社会的;既有显形的,也有隐形的;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人力的,也有物力的;既有文字的和实物的,也有活动的和信息化的,来源于生活实际的等等。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
3.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具体来说课程资源具有:潜在性、多质性、具体性
潜在性与开发、利用有着密切关系。开发是前提,利用是目的,两者之间相互包含。从这种意义上看,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都具有价值潜在性的特点。
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也具有独特性;学校性质、规模、位置、传统以及教师素质和办学水平也有不同;学生个体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生活经历必然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又具有多质性。
即便是同一资源,对于不同课程却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例如,动植物资源,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资源,也可以成为学生数学中调查、统计的资源。变无用为有用,才能使课程资源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和显现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开放性1、开放性其开放性就是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打破学科之间的界线,体现数学是一种工具科的特点,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即指不论以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是农村的,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也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径或方式,都应加以开发与利用;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协调配合使用。
4.转变课程资源观
在传统的课程资源观中,普遍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参考书、资料等。而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课程资源远远不止这些,还包括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学校的、社会的、家庭的、自然的、人力的一切资源。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
4.1 学校资源
学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便于举例,易于学生接受。例如,我在上有关"长方形"这一节时,上课前我已布置学生作一些长方形形状的学具。但到上课叫学生拿出时,有的学生没有做或者做好了忘记拿来,这些学生一下子陷入了无措的困境。但一会儿,他们观察着教室的里外,有学生就说"黑板是长方形的",接着又有学生说"门、窗、桌面、作业本、书本、粉笔盒、校章、篮球场、排球场也是长方形的"等等。这些同学充分利用教室内外的课程资源,反而拿有自己制作的模型的学生却局限于自己拿来的"长方形"。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资源,与学生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使数学贴近生活、应用于生活。
4.2 家庭资源
家庭里也存在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学习"相交线"、"平行线"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加以运用,我请学生们回家的时候观察家里的房子的结构,并设计一张平面图,按一定比例尺画好,看看哪些线是平行的、哪些是相交的。教师一定不要忽略这些有价值的、公共的教学资源,要让这些资源发挥它的最大作用,为教学创设情境,为学习铺平道路,为完成一节好的数学课提供条件。
4.3 深入挖掘社会资源
要与村里各方面的人才建立广泛联系,采用讲座、开课、展演、座谈、组织活动等多种方式,使之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可以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国家推行的系列惠农政策、学生生活以及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进行挖掘、提炼,加以利用,服务于农村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
4.4 教师和学生本身也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
这一资源是独特的、发展的、有创造性的,是利用资源的主体,是资源的选择者,同时也是资源的受益者,在整个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资源选择与利用的主要人员,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对课程资源的识别程度和利用效果。同一种资源,有的教师能慧眼识珠,发现它的价值,并能在教学中合理应用,为教学的成功创造条件;但是有的教师却熟视无睹,没有任何反应。教师怎样才能开发和利用好教学资源呢?
5.1 教师一定要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这一资源的价值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组、删减和添加。如可以将教材中一些传统的应用价值不大的离学生生活较远的例题、练习、习题替换或改编,选择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来引导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身边,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讲到仰角与俯角这一概念时,我让学生表演升国旗时行注目礼的情景,感受仰角的概念;让学生回忆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体会仰视与俯视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概念、掌握知识。这样一来,便于学生理解知识,使所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
5.2 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
尽量地把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且知道如何应用知识。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稳定性时,可以准备一个四边形的木框,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来与三角形的稳定性对比,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像教室窗子的支架是三角形的,数字信号的转播塔为了稳定,主体呈大三角形,并且还焊接了很多小三角形支架等。在学习平行投影时,可以组织学生测量旗杆的高、树木的高、教学楼的高等,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平行投影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5.3 要充分开发学生本身这一课程资源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依据。当然,在教学中学生还会不断地创造和生成新的知识和经验。在此教师应该把所学新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经验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开阔眼界,能够举一反三。如在讲解二次函数时,就应该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类比,找出异同点;与一元二次方程相联系,将相应的二次函数模型与其抛物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不同位置相联系等,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5.4 教师还要注意课程资源的整合
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将古今中外验证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和方法整合到教学中,让学生不仅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而且同古今中外的数学家一起探索学习,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学习到历史的、人文的数学,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李树臣;也谈数学能力的组成[J];数学教师;1996年09期
[2] 杨瑜;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关键词】 课程资源 利用 结合
新课程理念是全新的、发展的、进步的,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来说,既是考验也是全新的挑战,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领悟新课程理念的思想方法,归纳反思新课程下教学的得失。教师们都在积极研究、不断探索,可以说在摸索中前行,但还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1.课程资源目前可以利用的途径
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2.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开发的内涵简单地说,课程资源就是与课程相关的一切资源;具体的说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因而,我们可以说,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是任何课程目标顺利达成的必要条件。
那么,我们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多种多样,既有来自于自然界的,也有来自社会的;既有显形的,也有隐形的;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人力的,也有物力的;既有文字的和实物的,也有活动的和信息化的,来源于生活实际的等等。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
3.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具体来说课程资源具有:潜在性、多质性、具体性
潜在性与开发、利用有着密切关系。开发是前提,利用是目的,两者之间相互包含。从这种意义上看,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都具有价值潜在性的特点。
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也具有独特性;学校性质、规模、位置、传统以及教师素质和办学水平也有不同;学生个体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生活经历必然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又具有多质性。
即便是同一资源,对于不同课程却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例如,动植物资源,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资源,也可以成为学生数学中调查、统计的资源。变无用为有用,才能使课程资源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和显现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开放性1、开放性其开放性就是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打破学科之间的界线,体现数学是一种工具科的特点,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即指不论以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是农村的,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也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径或方式,都应加以开发与利用;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协调配合使用。
4.转变课程资源观
在传统的课程资源观中,普遍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参考书、资料等。而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课程资源远远不止这些,还包括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学校的、社会的、家庭的、自然的、人力的一切资源。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
4.1 学校资源
学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便于举例,易于学生接受。例如,我在上有关"长方形"这一节时,上课前我已布置学生作一些长方形形状的学具。但到上课叫学生拿出时,有的学生没有做或者做好了忘记拿来,这些学生一下子陷入了无措的困境。但一会儿,他们观察着教室的里外,有学生就说"黑板是长方形的",接着又有学生说"门、窗、桌面、作业本、书本、粉笔盒、校章、篮球场、排球场也是长方形的"等等。这些同学充分利用教室内外的课程资源,反而拿有自己制作的模型的学生却局限于自己拿来的"长方形"。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资源,与学生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使数学贴近生活、应用于生活。
4.2 家庭资源
家庭里也存在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学习"相交线"、"平行线"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加以运用,我请学生们回家的时候观察家里的房子的结构,并设计一张平面图,按一定比例尺画好,看看哪些线是平行的、哪些是相交的。教师一定不要忽略这些有价值的、公共的教学资源,要让这些资源发挥它的最大作用,为教学创设情境,为学习铺平道路,为完成一节好的数学课提供条件。
4.3 深入挖掘社会资源
要与村里各方面的人才建立广泛联系,采用讲座、开课、展演、座谈、组织活动等多种方式,使之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可以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国家推行的系列惠农政策、学生生活以及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进行挖掘、提炼,加以利用,服务于农村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
4.4 教师和学生本身也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
这一资源是独特的、发展的、有创造性的,是利用资源的主体,是资源的选择者,同时也是资源的受益者,在整个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资源选择与利用的主要人员,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对课程资源的识别程度和利用效果。同一种资源,有的教师能慧眼识珠,发现它的价值,并能在教学中合理应用,为教学的成功创造条件;但是有的教师却熟视无睹,没有任何反应。教师怎样才能开发和利用好教学资源呢?
5.1 教师一定要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这一资源的价值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组、删减和添加。如可以将教材中一些传统的应用价值不大的离学生生活较远的例题、练习、习题替换或改编,选择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来引导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身边,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讲到仰角与俯角这一概念时,我让学生表演升国旗时行注目礼的情景,感受仰角的概念;让学生回忆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体会仰视与俯视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概念、掌握知识。这样一来,便于学生理解知识,使所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
5.2 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
尽量地把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且知道如何应用知识。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稳定性时,可以准备一个四边形的木框,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来与三角形的稳定性对比,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像教室窗子的支架是三角形的,数字信号的转播塔为了稳定,主体呈大三角形,并且还焊接了很多小三角形支架等。在学习平行投影时,可以组织学生测量旗杆的高、树木的高、教学楼的高等,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平行投影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5.3 要充分开发学生本身这一课程资源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依据。当然,在教学中学生还会不断地创造和生成新的知识和经验。在此教师应该把所学新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经验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开阔眼界,能够举一反三。如在讲解二次函数时,就应该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类比,找出异同点;与一元二次方程相联系,将相应的二次函数模型与其抛物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不同位置相联系等,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5.4 教师还要注意课程资源的整合
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将古今中外验证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和方法整合到教学中,让学生不仅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而且同古今中外的数学家一起探索学习,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学习到历史的、人文的数学,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李树臣;也谈数学能力的组成[J];数学教师;1996年09期
[2] 杨瑜;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