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帮助行为的刑事处罚边界——以林小青涉黑案为切入点

来源 :青少年犯罪问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c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小青案引发学界对中立帮助行为刑事处罚边界的高度关注.学界对此展开了诸多探讨,但无论是客观限制路径还是主观限制路径抑或是综合限制路径,都存在不足与弊端.不法归责的实质根据在于行为人违反社会对他的规范性期待,因此,中立帮助行为人的行为只要是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要求的,即便造成了法益侵害,原则上也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如果行为人表现出超越社会角色的个体性时,其行为便丧失了中立性.此外,如果行为人明知按照角色要求行事会造成重大法益侵害(限于生命和重大健康法益),且行为人对危险结果的发生具有重大影响力时,应基于社会连带责任予以退让.
其他文献
强奸未成年人犯罪的宣告刑整体高于强奸成年人,但对标阶层式量刑要求还存在量刑结构失衡问题.根据SPSS检测,当前强奸未成年人犯罪的宣告刑与其年龄阶层无显著相关性,原因在于量刑情节适用不充分以及起点刑跨度太大.因而必须准确归类并充分适用各种量刑情节、限缩起点刑的跨度,在强奸幼女犯罪中补足对犯罪人曾犯罪、被害幼女特殊心智、暴力之从重适用,在强奸已满14周岁未成年人犯罪中,补全被害人特殊心智、多次强奸之从重运用.
相似事实证据是指证明被告人实施过的、与被指控罪行相类似的不当行为的证据.因指向的具体性,具有无关品格的逻辑相关性,获得经验法则和概率原理的理论支持.我国刑事实体法承认相似事实对行为可罚性的影响,但刑事诉讼规范仅明确特定案件中可依相似事实推断主观明知.实务中相似事实证据的运用突破了已有规范设定,呈现出证明功能的多样性和概念内涵的宽泛化.确立我国相似事实证据规则,是规范实践操作的必要之举、完善品格证据的应然之措和实现自由心证的当然之法.因相似事实证据在丰富个案证据的同时有造成偏见的危险,制度构建时应立足我国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