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擂主出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2015年9月3日阅兵当天,网络上一条微博意外走红。这条微博的标题是“这盛世,如你所愿”,配图是周恩来总理在天安门上注目眺望的黑白照片。这条微博引发了广大网友对周恩来总理的回忆:“开国大典的时候飞机不够,您说让飞机飞两遍。现在再也不需要飞两遍了,我们的飞机要多少有多少。当年为您送行的十里长安街,如今已是十里繁荣。”截至当天晚上8点,这条微博的转发量达93万,评论、点赞量达79万。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暗送秘诀
这是一道新闻时评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的立意选择面广,发挥空间大,考生容易陷入“蜻蜓点水,面面俱到”的误区,具体构思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1.明确内涵。这条微博走红的背后其实是一种爱国意识,是一种民族自信。祖国虚弱我心忧,祖国强大我心喜。在更多的时候,爱国是一种由心而发的自尊自信,是深藏心底无须提醒的民族自觉。
2.立意角度。在明确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围绕“爱国意识”“民族自信”“国家振兴”“中国梦”等建立逻辑关联。值得注意的是,此文要注意立意的导向性,比如不要一味地抒发仇恨,因为纪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不忘耻辱、总结经验、铭记教训,更好地开创未来。
3.文体选择。可以写议论文,遵循“是什么”“为什么”的思路构思,也可以写记叙文,叙述与主人公有关的情感经历,等等。一般来说,此题写成议论文会容易些,因为如果写成记叙文,考生常常只是就事论事,很难得高分。
打擂作文
生于华夏 何其有幸
湖北省枝江一中高二(14)班 郑颖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我骄傲,为“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的英雄儿女;我骄傲,为我身为炎黄子孙,生于泱泱大国、巍巍华夏;我骄傲,为脚下这片炽热的土地,为如今这头仰天长啸的雄狮,为我“全世界都会为之颤抖”的中国。生于华夏,何其有幸;至死不忘,吾姓炎黄。
七十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三千五百万军民壮烈地牺牲了,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那十四年的腥风血雨,那十四年的颠沛流离,所有的悲惨壮烈,似乎就发生在昨天。今日,七十门礼炮齐响,不为炫耀,不言称霸,不搞扩张,只为追悼缅怀为国捐躯的战士,慰藉下一个十年可能就不在世的老兵。你看,这就是我们的祖国,没有战争硝烟,没有杀戮混乱。
她也曾有过雍容华贵、唯我独尊的岁月,贞观之治,鉴真七渡日本。她也曾签订过屈辱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更有后来硝烟弥漫、流离失所的遭遇,大好河山惨遭列强践踏,家园被当作屠戮亲人的修罗场。
开国大典的时候,新中国百废待兴,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仅有的飞机凑不够空中梯队,周恩来总理便建议让飞机飞两遍。但是,“雄鹰”展翅终有时,这一页也终于翻了过去。今天,飞机再也不需要飞两遍了,我们的飞机要多少有多少!从1949年涅槃新生的那天起,中国就注定会成为这个世界的巨人,绝不会辜负周恩来总理您当年眼睛里的那份深深的期盼。
壮哉!我中华儿女!壮哉!我伟大的祖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昔日国力薄弱、家底不足,如今国泰民安,祖国再也不会任人欺辱。而今阅兵展现出蒸蒸日上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足以告慰先人,激励今人,启迪后人。
一个人的气节不会因为头发白了而改变,一个国家的铮铮风骨亦不会因岁月的磨砺而失去她应有的光泽。生在华夏,何其有幸;生而为龙,何惧沧桑!当年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今吾辈必当勤勉,恃书仗剑耀中华。
【得分】内容20分+结构19分+表达19分=58分
点评:作者以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年阅兵为写作切入点,采用以小见大,化虚为实的手法抒写对“爱国”的体验与思考,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作者写“爱国”的温情,并不限于直抒胸臆上,而是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完成对“爱国”主题的升华。
这还不是盛世,但它终会如你所愿
《中国日报》记者 李洋
战争,一面是死亡和杀戮,一面是光荣与梦想。它可以是一个国家灭亡的终点,也可以是一个民族浴火重生的起点。和平,一面是繁荣和昌盛,一面是奢靡和颓废。它可以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基石,也可以是一个民族没落的温床。
2015年9月3日的阅兵仪式,检阅了军队,也检阅了每一个观看阅兵仪式的人。阅兵仪式是钢铁和意志的微缩景观,但如果没有眼泪和情愫的润滑和浇灌,钢铁也会生锈,意志也会消沉。
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必胜”作为其演讲的结束语,获得现场最为热烈的掌声和赞叹。当老兵举起变形的手掌向天安门行军礼时,很多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潸然泪下。
阅兵当天,一条来自普通网民的微博“这盛世,如你所愿”,搭配周恩来总理的黑白照片被转发超过100万次。很多人说这条微博“戳中了中国人的泪点”。
在微博上,周恩来总理的黑白照片是一个符号,他坚毅的目光代表了那一代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坚定意志,但他消瘦的脸庞则让今人感受到他为国民疾苦操劳一生的苍凉。阅兵式上的老兵则是另一种象征,让今人看到了那一代中国人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勇往直前的悲壮。
有些国家把中国阅兵解读为“秀肌肉”,是在对日本“敲山震虎”。其实,中国军队在科技信息化和装备制造水平上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可秀的“肌肉”真的不多。至于日本,只要还是信奉天皇的“神国”,就很难对在“神”的指引下犯下的战争罪行有发自人性的反思。
阅兵对于处在改革“深水区”的中国而言,更好比一场全民族的“精神阅兵”和国民教育。我不想把今天的中国称为盛世,因为这个国家依然面临种种挑战和困难,还有许多需要壮士断腕和比触及灵魂还难的改革才能解决的棘手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亲身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的老兵将逐渐离我们远去,今天英姿飒爽的男兵和女兵们也会慢慢变老,但他们在天安门前的瞬间将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而他们所昭示的一个民族对于正义、和平和幸福的追求则会历久弥新。
【得分】内容20分+结构20分+表达18分=58分
點评:文章善于选择角度,冷静审视阅兵的意义,针对西方所谓的“秀肌肉”“敲山震虎”的观点,提炼出阅兵是“一场全民族的‘精神阅兵’和国民教育”的观点,这个观点掷地有声,独特深刻。所举例子鲜活,条分缕析,能将论述逐步引向深入。文章最后联系实际,辩证分析,升华主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2015年9月3日阅兵当天,网络上一条微博意外走红。这条微博的标题是“这盛世,如你所愿”,配图是周恩来总理在天安门上注目眺望的黑白照片。这条微博引发了广大网友对周恩来总理的回忆:“开国大典的时候飞机不够,您说让飞机飞两遍。现在再也不需要飞两遍了,我们的飞机要多少有多少。当年为您送行的十里长安街,如今已是十里繁荣。”截至当天晚上8点,这条微博的转发量达93万,评论、点赞量达79万。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暗送秘诀
这是一道新闻时评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的立意选择面广,发挥空间大,考生容易陷入“蜻蜓点水,面面俱到”的误区,具体构思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1.明确内涵。这条微博走红的背后其实是一种爱国意识,是一种民族自信。祖国虚弱我心忧,祖国强大我心喜。在更多的时候,爱国是一种由心而发的自尊自信,是深藏心底无须提醒的民族自觉。
2.立意角度。在明确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围绕“爱国意识”“民族自信”“国家振兴”“中国梦”等建立逻辑关联。值得注意的是,此文要注意立意的导向性,比如不要一味地抒发仇恨,因为纪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不忘耻辱、总结经验、铭记教训,更好地开创未来。
3.文体选择。可以写议论文,遵循“是什么”“为什么”的思路构思,也可以写记叙文,叙述与主人公有关的情感经历,等等。一般来说,此题写成议论文会容易些,因为如果写成记叙文,考生常常只是就事论事,很难得高分。
打擂作文
生于华夏 何其有幸
湖北省枝江一中高二(14)班 郑颖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我骄傲,为“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的英雄儿女;我骄傲,为我身为炎黄子孙,生于泱泱大国、巍巍华夏;我骄傲,为脚下这片炽热的土地,为如今这头仰天长啸的雄狮,为我“全世界都会为之颤抖”的中国。生于华夏,何其有幸;至死不忘,吾姓炎黄。
七十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三千五百万军民壮烈地牺牲了,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那十四年的腥风血雨,那十四年的颠沛流离,所有的悲惨壮烈,似乎就发生在昨天。今日,七十门礼炮齐响,不为炫耀,不言称霸,不搞扩张,只为追悼缅怀为国捐躯的战士,慰藉下一个十年可能就不在世的老兵。你看,这就是我们的祖国,没有战争硝烟,没有杀戮混乱。
她也曾有过雍容华贵、唯我独尊的岁月,贞观之治,鉴真七渡日本。她也曾签订过屈辱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更有后来硝烟弥漫、流离失所的遭遇,大好河山惨遭列强践踏,家园被当作屠戮亲人的修罗场。
开国大典的时候,新中国百废待兴,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仅有的飞机凑不够空中梯队,周恩来总理便建议让飞机飞两遍。但是,“雄鹰”展翅终有时,这一页也终于翻了过去。今天,飞机再也不需要飞两遍了,我们的飞机要多少有多少!从1949年涅槃新生的那天起,中国就注定会成为这个世界的巨人,绝不会辜负周恩来总理您当年眼睛里的那份深深的期盼。
壮哉!我中华儿女!壮哉!我伟大的祖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昔日国力薄弱、家底不足,如今国泰民安,祖国再也不会任人欺辱。而今阅兵展现出蒸蒸日上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足以告慰先人,激励今人,启迪后人。
一个人的气节不会因为头发白了而改变,一个国家的铮铮风骨亦不会因岁月的磨砺而失去她应有的光泽。生在华夏,何其有幸;生而为龙,何惧沧桑!当年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今吾辈必当勤勉,恃书仗剑耀中华。
【得分】内容20分+结构19分+表达19分=58分
点评:作者以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年阅兵为写作切入点,采用以小见大,化虚为实的手法抒写对“爱国”的体验与思考,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作者写“爱国”的温情,并不限于直抒胸臆上,而是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完成对“爱国”主题的升华。
这还不是盛世,但它终会如你所愿
《中国日报》记者 李洋
战争,一面是死亡和杀戮,一面是光荣与梦想。它可以是一个国家灭亡的终点,也可以是一个民族浴火重生的起点。和平,一面是繁荣和昌盛,一面是奢靡和颓废。它可以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基石,也可以是一个民族没落的温床。
2015年9月3日的阅兵仪式,检阅了军队,也检阅了每一个观看阅兵仪式的人。阅兵仪式是钢铁和意志的微缩景观,但如果没有眼泪和情愫的润滑和浇灌,钢铁也会生锈,意志也会消沉。
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必胜”作为其演讲的结束语,获得现场最为热烈的掌声和赞叹。当老兵举起变形的手掌向天安门行军礼时,很多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潸然泪下。
阅兵当天,一条来自普通网民的微博“这盛世,如你所愿”,搭配周恩来总理的黑白照片被转发超过100万次。很多人说这条微博“戳中了中国人的泪点”。
在微博上,周恩来总理的黑白照片是一个符号,他坚毅的目光代表了那一代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坚定意志,但他消瘦的脸庞则让今人感受到他为国民疾苦操劳一生的苍凉。阅兵式上的老兵则是另一种象征,让今人看到了那一代中国人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勇往直前的悲壮。
有些国家把中国阅兵解读为“秀肌肉”,是在对日本“敲山震虎”。其实,中国军队在科技信息化和装备制造水平上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可秀的“肌肉”真的不多。至于日本,只要还是信奉天皇的“神国”,就很难对在“神”的指引下犯下的战争罪行有发自人性的反思。
阅兵对于处在改革“深水区”的中国而言,更好比一场全民族的“精神阅兵”和国民教育。我不想把今天的中国称为盛世,因为这个国家依然面临种种挑战和困难,还有许多需要壮士断腕和比触及灵魂还难的改革才能解决的棘手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亲身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的老兵将逐渐离我们远去,今天英姿飒爽的男兵和女兵们也会慢慢变老,但他们在天安门前的瞬间将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而他们所昭示的一个民族对于正义、和平和幸福的追求则会历久弥新。
【得分】内容20分+结构20分+表达18分=58分
點评:文章善于选择角度,冷静审视阅兵的意义,针对西方所谓的“秀肌肉”“敲山震虎”的观点,提炼出阅兵是“一场全民族的‘精神阅兵’和国民教育”的观点,这个观点掷地有声,独特深刻。所举例子鲜活,条分缕析,能将论述逐步引向深入。文章最后联系实际,辩证分析,升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