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字何时有了荤味?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d_pacif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菜,鸡鱼肉蛋,倭瓜葫芦,都包括在内。上街买“菜”也好,酒店点“菜”也罢,“菜”早就既包括素,也包括荤了。但在古代,“菜”只有蔬菜之义,一点也没有荤味。那么,“菜”是何时有了荤意的呢?
  《说文》曰:“菜,草之可食者。”《小尔雅·广物》也说:“菜,谓之蔬。”《荀子·富国》记载:“古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也记载:“孙叔敖相楚,栈车牝马,粝饼菜羹。”这里的“菜”都是青菜、蔬菜之义,没有一点肉味。先人们开始以菜充饥,是不得已而为之。“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也是饥饿所迫。《内经》说“五菜充饥”,早已解决温饱问题的今天按营养学解释,并无不妥。看来,“菜”字最能解释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内涵和曲折历史。现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谈到蔬菜的原产地首推中国,是有科学依据的。
  “菜”义的扩大,与荤菜的价低密切相关。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说荤菜的由来与东南沿海渔民有关,那时候蚌肉“贱之如菜”。杜甫也有描写江边渔民生活的诗句:“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鱼比蔬菜更便宜,当然“以鱼为蔬”了。但这时并未将鱼归入“菜”中,正像北宋赵与时《宾退录》中说的一样,“《靖洲图经》载,其俗居丧不食酒肉……而以鱼为蔬。今湖北多然,谓之鱼菜”。到了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对“酒煮菜”也发出质疑声,“非菜也,纯以酒煮鲫鱼也。以鱼名菜,窃尝疑之”。这种质疑,在《七修类稿》中同样存在,“杭人食蚌肉,谓之淡菜,予尝思之,命名不通”。这说明在明代以前,把鱼、肉叫“菜”,还是行不通的。把荤素都称为“菜”,应该源于清代的《随园食单》中。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道:“满菜多烧煮,汉菜多羹汤,均自幼习之。”这里的“菜”已经既包括素,又包括荤了。从此,“菜”的范围才真正扩大起来,既有了内涵也有了外延。
  从单一的蔬菜到含有肉肴的“菜”,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在这个“菜”意扩大的过程中,鱼、肉等荤菜价格低于蔬菜价格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冶金部华北矿建二井巷公司马万水工程队,是以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马万水的名字命名的一支冶金矿山井巷施工队伍,是建国初期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40多年来,他们四海为家、南征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