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墓园,有宏伟的帝王陵,有不起眼的小土墓,有令人敬仰的纪念碑,每个国家对墓园的定位各具民族特色。巴黎的优雅不仅仅在于她的服饰、包包、下午茶,还在于城市的氛围,巴黎人是行走的优雅,带着静谧与肃穆。巴黎人对待死者的态度更像是一种内心的抚慰,治疗的良药。繁华与喧闹的守望,生与死的守望,更是灵魂的归宿。(玛丽)
异国旅行中常见的一种“怪象”,是猝不及防之间总会与这样那样的墓园邂逅。
一
第一次目睹的西方墓园是位于澳大利亚悉尼南区的一片墓地。远远望去,阳光下偌大的墓地像一座被遗弃的巨大迷宫,石碑与十字架林立,营造了一种庄重肃穆、清寂旷远的氛围。此时此刻,作为异乡游子,会莫名生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情绪。“人是尘土,必归于尘土”,狄德罗的名句蓦然袭上心头。
这墓地里到底埋葬了多少个曾经鲜活的灵魂?这些灵魂在人世间时,又曾演绎过多少出悲欢离合的故事?
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自己毕竟只是一名匆匆过客,没有机缘走入逝者的安息地,叩访亡灵。也是在归国多年后,有次偶然读到文化学者朱大可先生的美文《墓地的缄默与光线》才得知,那片墓园叫福来明顿墓地。由于东西方文化特别是生死观不同,在对待墓园的态度上,两者便大异其趣。在澳大利亚,墓园是生人经常光顾之地,许多亡灵的亲友每当想起死者,便会到墓园拜祭,有的与死者毫无瓜葛的人也喜欢跑到墓园看书、休憩甚或约会。
二
多年后我造访欧洲,一路上,零零星星的墓园不期然映入眼帘。在我这个东方人眼里,在白天邂逅这种景象兴许还能平添些许的人生感悟和哲学意象。然而,一旦在月黑风高之夜遭遇墓园,却令人不得不对西方的墓地文化再次刮目相看。
记得是在巴黎返程前去机场的路上,热心的司机特意绕道开车,带我们领略夜巴黎的迷人景致。突然,车子驶入了一片黑黝黝的地带,周遭弥漫着一股神秘诡异的气氛。我们正感到诧异,司机伸手指点说:那边是一片墓地,并说玛格丽特的墓也在那里。起初我以为他指的是大仲马笔下的那个茶花女玛格丽特,后又想到了那个一生被丑闻、阴谋和悲剧所笼罩的玛格丽特王后。直到现在到底是哪一个玛格丽特我也没搞清楚。当时只是下意识探头四处张望,果然,在车子右侧一个小山岗上,隐约可见一丛丛的墓碑。但不可思议的是,车子没驶出多远,离这片墓园咫尺之遥,又是一片阑珊灯火。仅在瞬间,我们就仿佛穿越了一条生死隧道。
其实,那里到底埋葬着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瞬间的经历让我内心感到震撼:生者与逝者竟能以如此的方式相守。据说在巴黎蒙巴斯公墓,有这样一座陵墓,样式就是一张尘世的床,紧贴公墓的外墙,又与一幢居民楼连在一起,让外人觉得这张墓床正是邻居家的露天卧室。生者不会因与墓地为邻而感到恐惧不安,逝者也由于有了生者的相伴而得以安息长眠。
有人说:如果你没有来过巴黎的公墓,那意味着你还未真正来过巴黎。在巴黎,最有文艺气息的地方绝不仅仅只是左岸的咖啡馆和右岸的博物馆,更有巴黎的公墓,因为这里埋葬着世人为之倾倒的天地精灵。我始终以为,那些敢于与死神为邻的人,奉行的是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感性、理性和灵性兼容的价值观,他们其实是在守望着自己的终极归宿。
(阿坤摘自《广州日报》)
异国旅行中常见的一种“怪象”,是猝不及防之间总会与这样那样的墓园邂逅。
一
第一次目睹的西方墓园是位于澳大利亚悉尼南区的一片墓地。远远望去,阳光下偌大的墓地像一座被遗弃的巨大迷宫,石碑与十字架林立,营造了一种庄重肃穆、清寂旷远的氛围。此时此刻,作为异乡游子,会莫名生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情绪。“人是尘土,必归于尘土”,狄德罗的名句蓦然袭上心头。
这墓地里到底埋葬了多少个曾经鲜活的灵魂?这些灵魂在人世间时,又曾演绎过多少出悲欢离合的故事?
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自己毕竟只是一名匆匆过客,没有机缘走入逝者的安息地,叩访亡灵。也是在归国多年后,有次偶然读到文化学者朱大可先生的美文《墓地的缄默与光线》才得知,那片墓园叫福来明顿墓地。由于东西方文化特别是生死观不同,在对待墓园的态度上,两者便大异其趣。在澳大利亚,墓园是生人经常光顾之地,许多亡灵的亲友每当想起死者,便会到墓园拜祭,有的与死者毫无瓜葛的人也喜欢跑到墓园看书、休憩甚或约会。
二
多年后我造访欧洲,一路上,零零星星的墓园不期然映入眼帘。在我这个东方人眼里,在白天邂逅这种景象兴许还能平添些许的人生感悟和哲学意象。然而,一旦在月黑风高之夜遭遇墓园,却令人不得不对西方的墓地文化再次刮目相看。
记得是在巴黎返程前去机场的路上,热心的司机特意绕道开车,带我们领略夜巴黎的迷人景致。突然,车子驶入了一片黑黝黝的地带,周遭弥漫着一股神秘诡异的气氛。我们正感到诧异,司机伸手指点说:那边是一片墓地,并说玛格丽特的墓也在那里。起初我以为他指的是大仲马笔下的那个茶花女玛格丽特,后又想到了那个一生被丑闻、阴谋和悲剧所笼罩的玛格丽特王后。直到现在到底是哪一个玛格丽特我也没搞清楚。当时只是下意识探头四处张望,果然,在车子右侧一个小山岗上,隐约可见一丛丛的墓碑。但不可思议的是,车子没驶出多远,离这片墓园咫尺之遥,又是一片阑珊灯火。仅在瞬间,我们就仿佛穿越了一条生死隧道。
其实,那里到底埋葬着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瞬间的经历让我内心感到震撼:生者与逝者竟能以如此的方式相守。据说在巴黎蒙巴斯公墓,有这样一座陵墓,样式就是一张尘世的床,紧贴公墓的外墙,又与一幢居民楼连在一起,让外人觉得这张墓床正是邻居家的露天卧室。生者不会因与墓地为邻而感到恐惧不安,逝者也由于有了生者的相伴而得以安息长眠。
有人说:如果你没有来过巴黎的公墓,那意味着你还未真正来过巴黎。在巴黎,最有文艺气息的地方绝不仅仅只是左岸的咖啡馆和右岸的博物馆,更有巴黎的公墓,因为这里埋葬着世人为之倾倒的天地精灵。我始终以为,那些敢于与死神为邻的人,奉行的是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感性、理性和灵性兼容的价值观,他们其实是在守望着自己的终极归宿。
(阿坤摘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