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组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對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实质的理解主要从通俗、现实、群众的三个角度来进行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实践性和主体性两大特征。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实质及其特征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关键词:内涵;实质;实践性;主体性
作者简介:黄驿迪(1994-),汉族,吉林省辽源市人,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自诞生以来最伟大的哲学理论思想体系,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仍旧发挥着重大的指导作用。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逐渐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只有不断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才能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产生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活动之中。如今时代的“大众”不同于以往的被压迫的“大众”,已经没有阶级之分,而具有了社会概念。现今的大众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具有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之所以能成为现今研究推进的重点,是因为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对促进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质指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三个不同角度的理解。第一,从通俗角度来说,人民大众是推动一种理论形成发展的动力,其能否支持、理解并接受某一种理论,实际上取决于人民大众是否真正清晰理解理论所使用的语言。不仅要明白晓畅,言语利索,还需逻辑清晰,贴合实际,使人民大众在生活实践中感受理论,理解理论,并将理论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实践需要。第二,从现实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被需要才有被支持被选择被发展的可能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契合人民大众现实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蕴含的理论转化为人民大众可用于实践的能力,将理论结合实际,发展精神财富的同時也促进了物质财富的积累,这样既可以使人民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也可进一步增强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基础。第三,从群众角度来说,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只有让人民群众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的内涵所在,才能通过人民群众之手将理论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同时促进理论现实意义的实现。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必须要结合人民群众的实践,为其所用,因其完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特征
(一)实践性
所谓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本质特性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不断被应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保持其鲜活的理论指导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民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是不断现实契合实践,与人民群众实践活动实现水乳交融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与人民群众实践活动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为实践更好更准确地提供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实践,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研究范例。人民群众在实践生活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正确理解和正确应用,也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发展。
(二)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主体群众性。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任何政策理论都需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牢牢巩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直接参与者,是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是社会进步的主力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实现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了直接且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必须将人民群众摆在第一位,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关注每一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公正和谐相处,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人民群众是统一的整体,但又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思想看法必然也是不同的,这就要就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时要兼顾这种个体差异性。要想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时刻保持先进性,就需要不断从人民群众分散无序的看法中,整理统和有利于发展研究的信息,并将发展更新之后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再次融入到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去,循环往复,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不断完善,时刻保持生命力和创新力,最终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德刚.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概要[J].学术研究.2008(10).
[2]莫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辩证本性特征[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09).
关键词:内涵;实质;实践性;主体性
作者简介:黄驿迪(1994-),汉族,吉林省辽源市人,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自诞生以来最伟大的哲学理论思想体系,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仍旧发挥着重大的指导作用。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逐渐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只有不断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才能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产生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活动之中。如今时代的“大众”不同于以往的被压迫的“大众”,已经没有阶级之分,而具有了社会概念。现今的大众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具有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之所以能成为现今研究推进的重点,是因为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对促进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质指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三个不同角度的理解。第一,从通俗角度来说,人民大众是推动一种理论形成发展的动力,其能否支持、理解并接受某一种理论,实际上取决于人民大众是否真正清晰理解理论所使用的语言。不仅要明白晓畅,言语利索,还需逻辑清晰,贴合实际,使人民大众在生活实践中感受理论,理解理论,并将理论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实践需要。第二,从现实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被需要才有被支持被选择被发展的可能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契合人民大众现实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蕴含的理论转化为人民大众可用于实践的能力,将理论结合实际,发展精神财富的同時也促进了物质财富的积累,这样既可以使人民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也可进一步增强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基础。第三,从群众角度来说,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只有让人民群众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的内涵所在,才能通过人民群众之手将理论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同时促进理论现实意义的实现。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必须要结合人民群众的实践,为其所用,因其完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特征
(一)实践性
所谓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本质特性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不断被应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保持其鲜活的理论指导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民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是不断现实契合实践,与人民群众实践活动实现水乳交融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与人民群众实践活动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为实践更好更准确地提供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实践,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研究范例。人民群众在实践生活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正确理解和正确应用,也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发展。
(二)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主体群众性。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任何政策理论都需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牢牢巩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直接参与者,是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是社会进步的主力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实现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了直接且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必须将人民群众摆在第一位,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关注每一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公正和谐相处,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人民群众是统一的整体,但又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思想看法必然也是不同的,这就要就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时要兼顾这种个体差异性。要想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时刻保持先进性,就需要不断从人民群众分散无序的看法中,整理统和有利于发展研究的信息,并将发展更新之后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再次融入到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去,循环往复,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不断完善,时刻保持生命力和创新力,最终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德刚.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概要[J].学术研究.2008(10).
[2]莫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辩证本性特征[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