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贫困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贫困生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凸显。从贫困生各种问题的矛盾性分析入手,解析深层次原因,并努力探索贫困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问题;矛盾性分析;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1-0157-01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地位的提高,高职院校招生的规模日益扩大,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贫困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这些贫困生多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或城镇的低收入家庭,背负着超出普通学生的生活压力和心理负担,如何帮助贫困生摆脱困扰,树立起学习和生活的勇气,培养其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和管理的一个必然课题。本文着重从高职院校贫困生问题的矛盾性入手,探索高职院校贫困生工作的有效途径。
1贫困生问题的矛盾性分析
1.1残酷的现实和理想的大学梦的矛盾
高职院校的贫困生,一方面,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和高考失利的双重阴影,他们为学费的缴纳、生活费的着落、不能考上理想的学校而表现出焦急、自卑、敏感;另一方面,面对这种对自身发展不利的情况,贫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和憧憬的美好愿望依然存在,抑或更加强烈,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改观。这种残酷的现实和理想的大学梦之间的矛盾,是贫困生种种问题矛盾产生的根源。
1.2积极要求融入环境和思想行为的心理障碍之间的矛盾
基于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愿望,贫困生进入大学后积极尝试融入周围的环境和集体,但同学之间所表现出的经济能力、生活习惯、性格特点的差异,使得贫困生在与人交往、参加各种校园活动的过程中大多表现得紧张、害怕、难为情,不够自信、不敢尝试、害怕犯错,这种思想行为上的心理障碍,促使贫困生性格愈发内向、敏感、自卑,沉浸在自己的认知世界,不认同他人甚至远离集体。这种情感上的强烈诉求和思想行为的心理障碍之间的矛盾,不利于贫困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是越来越多的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1.3综合的素质培养和单一的专业学习的矛盾
受到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贫困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很难得到开阔的视野和多方面的阅历,实践能力、艺术才能都很少挖掘和培养。进入高职院校以后,文化课成绩在整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对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要求却全面提升,很多学生通过参加社团、协会等学生组织不断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但这些对于贫困生来讲是很难实现并融入的,因为贫困生很少掌握艺术特长。因此,他们选择在专业的学习上更加认真刻苦,以找到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但也正因为此,贫困生比较容易忽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的重要性,导致贫困生的能力比较单一,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1.4对自身前途命运的高期望和因社会现实导致其心灰意冷的矛盾
一般来讲,贫困生因为经济物质的缺失,他们对未来的期望值更高,他们通常会更加努力学习来改变现状况。但当前社会处于发展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也促使一朝致富、一夜成名的社会个体案例被大肆渲染,导致贫困生出现严重的思想紊乱,价值观发生偏差。对于“知识改变命运”等学校一再提倡的正能量教育产生怀疑和否定,认为这个社会就是依托关系和金钱建立起的所谓的成功。当贫困生对照自身一无所有的时候,他们更容易自暴自弃,灰心失望,采取逃避的态度面对无法改变的社会环境,最终导致逃学、厌学、上网成瘾、沉溺恋爱等行为现象。
1.5贫困生渴望受助和助学金不合理使用的矛盾
贫困生在求学过程中,因家庭经济困难背负着强大的心理压力,但为了缴清学费,免除学习的后顾之忧,也会申请国家或学院的各类补助或减免。他们渴望受助,希望通过这种途径安心学习,但这种简单的初衷却在贫困生拿到各类助学金的时候就慢慢变质。据调查,贫困生为了积极融入周围环境,为了在经济上不被同学歧视,也为了满足一时的虚荣心,将各类助学金用于请客、恋爱、购买高档消费品等不当消费的同学不在少数。当前,助学金的不合理支配已成为贫困生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1.6补助力度的不断加强和贫困生教育缺失的矛盾
从2010年开始,高职院校的国家助学金的补助人数明显增多,金额也在以往的1000元,2000元,3000元的基础上普遍提高到2000元,3000元,4000元。国家在贫困生教育上投入越来越多,补助力度也不断加强。但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却没能及时跟上。很多贫困生“坦然受助”,形成了“等、靠、要”的消极心态,“感恩、奉献、责任”意识不足,诚信缺失问题严重。国家补助力度的不断加强和贫困生教育缺失的矛盾不断凸显,已成为当前贫困生问题的典型。
2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有效途径
2.1不断完善贫困生的认定体系,严格贫困生的界定工作
贫困生的界定工作一般由地方民政部门出具家庭贫困证明,然后由学校根据相关制度进行认定。在具体的认定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靠证明、靠关系的情况,导致一些家庭并不困难的学生为了获得国家或相关补助弄虚作假。这就要求学校制定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定标准,以低保证、残疾证、下岗证、死亡证、县级以上医院证明、意外事故鉴定书等直接由社会权威部门出具的贫困材料作为定性材料,结合贫困生公示制度和贫困生座谈会、调查问卷,每年更新贫困生的动态名单。只有这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贫困生认定标准,才能使各类补助金得到合理使用,真正帮到那些家庭经济困难需要资助的学生。
2.2创新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入开展学校德育课程
第一,面对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多元化,贫困生的“两课”教育应更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在《思想道德修养》、《形式与政策》等两课中加入有关国情教育、贫富观念以及自立自强等热点教育内容,引导贫困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立体的视角观察各种现实矛盾和社会问题。第二,积极拓展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的范畴,如《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将德育课程的内容延伸到贫困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恋爱观、就业观,通过实事求是的分析,找准自己的位置,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环境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提升贫困生在逆境中快速成长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2.3开展心理教育的专项工作,提高贫困生心理素质和自我调适能力
當前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加剧,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心理课的教授和学习上,而应该走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第一,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和辅导队伍,充分吸纳高职院校辅导员、班主任参与心理咨询师的考试及相关培训,不断扩大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队伍。第二,对贫困生开展各类专项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贫困生心理测试,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根据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及辅导,对心理问题严重的贫困生要采取心理危机干预,运用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知识解决贫困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第三,不遗余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依托各种贫困生心理健康活动,如贫困生讲座、座谈会、贫困生素质拓展训练、贫困生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来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树立贫困生的健全人格,提高贫困生自我调适能力。
2.4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育人氛围
第一,加强班级、宿舍等生活环境建设。在班级、宿舍的具体管理中,要特别注意消除贫富学生之间的心理隔阂,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真诚相待、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使贫困生产生融入集体的强烈愿望。第二,引导班级优良学风和班风的形成,鼓励贫困生努力成为专业领域的领头羊,在学习上主动帮助同学,形成互助合作、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让贫困生意识到“获奖”比“受助”更光荣。第三,充分发挥学生会、团委、社团的作用,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生组织,培育他们主动获取社会支持的意识和习惯,最大限度地消除因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借助平台,抓住机遇,锻炼能力,提高素质,达到专业学习和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问题;矛盾性分析;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1-0157-01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地位的提高,高职院校招生的规模日益扩大,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贫困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这些贫困生多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或城镇的低收入家庭,背负着超出普通学生的生活压力和心理负担,如何帮助贫困生摆脱困扰,树立起学习和生活的勇气,培养其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和管理的一个必然课题。本文着重从高职院校贫困生问题的矛盾性入手,探索高职院校贫困生工作的有效途径。
1贫困生问题的矛盾性分析
1.1残酷的现实和理想的大学梦的矛盾
高职院校的贫困生,一方面,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和高考失利的双重阴影,他们为学费的缴纳、生活费的着落、不能考上理想的学校而表现出焦急、自卑、敏感;另一方面,面对这种对自身发展不利的情况,贫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和憧憬的美好愿望依然存在,抑或更加强烈,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改观。这种残酷的现实和理想的大学梦之间的矛盾,是贫困生种种问题矛盾产生的根源。
1.2积极要求融入环境和思想行为的心理障碍之间的矛盾
基于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愿望,贫困生进入大学后积极尝试融入周围的环境和集体,但同学之间所表现出的经济能力、生活习惯、性格特点的差异,使得贫困生在与人交往、参加各种校园活动的过程中大多表现得紧张、害怕、难为情,不够自信、不敢尝试、害怕犯错,这种思想行为上的心理障碍,促使贫困生性格愈发内向、敏感、自卑,沉浸在自己的认知世界,不认同他人甚至远离集体。这种情感上的强烈诉求和思想行为的心理障碍之间的矛盾,不利于贫困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是越来越多的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1.3综合的素质培养和单一的专业学习的矛盾
受到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贫困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很难得到开阔的视野和多方面的阅历,实践能力、艺术才能都很少挖掘和培养。进入高职院校以后,文化课成绩在整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对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要求却全面提升,很多学生通过参加社团、协会等学生组织不断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但这些对于贫困生来讲是很难实现并融入的,因为贫困生很少掌握艺术特长。因此,他们选择在专业的学习上更加认真刻苦,以找到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但也正因为此,贫困生比较容易忽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的重要性,导致贫困生的能力比较单一,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1.4对自身前途命运的高期望和因社会现实导致其心灰意冷的矛盾
一般来讲,贫困生因为经济物质的缺失,他们对未来的期望值更高,他们通常会更加努力学习来改变现状况。但当前社会处于发展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也促使一朝致富、一夜成名的社会个体案例被大肆渲染,导致贫困生出现严重的思想紊乱,价值观发生偏差。对于“知识改变命运”等学校一再提倡的正能量教育产生怀疑和否定,认为这个社会就是依托关系和金钱建立起的所谓的成功。当贫困生对照自身一无所有的时候,他们更容易自暴自弃,灰心失望,采取逃避的态度面对无法改变的社会环境,最终导致逃学、厌学、上网成瘾、沉溺恋爱等行为现象。
1.5贫困生渴望受助和助学金不合理使用的矛盾
贫困生在求学过程中,因家庭经济困难背负着强大的心理压力,但为了缴清学费,免除学习的后顾之忧,也会申请国家或学院的各类补助或减免。他们渴望受助,希望通过这种途径安心学习,但这种简单的初衷却在贫困生拿到各类助学金的时候就慢慢变质。据调查,贫困生为了积极融入周围环境,为了在经济上不被同学歧视,也为了满足一时的虚荣心,将各类助学金用于请客、恋爱、购买高档消费品等不当消费的同学不在少数。当前,助学金的不合理支配已成为贫困生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1.6补助力度的不断加强和贫困生教育缺失的矛盾
从2010年开始,高职院校的国家助学金的补助人数明显增多,金额也在以往的1000元,2000元,3000元的基础上普遍提高到2000元,3000元,4000元。国家在贫困生教育上投入越来越多,补助力度也不断加强。但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却没能及时跟上。很多贫困生“坦然受助”,形成了“等、靠、要”的消极心态,“感恩、奉献、责任”意识不足,诚信缺失问题严重。国家补助力度的不断加强和贫困生教育缺失的矛盾不断凸显,已成为当前贫困生问题的典型。
2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有效途径
2.1不断完善贫困生的认定体系,严格贫困生的界定工作
贫困生的界定工作一般由地方民政部门出具家庭贫困证明,然后由学校根据相关制度进行认定。在具体的认定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靠证明、靠关系的情况,导致一些家庭并不困难的学生为了获得国家或相关补助弄虚作假。这就要求学校制定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定标准,以低保证、残疾证、下岗证、死亡证、县级以上医院证明、意外事故鉴定书等直接由社会权威部门出具的贫困材料作为定性材料,结合贫困生公示制度和贫困生座谈会、调查问卷,每年更新贫困生的动态名单。只有这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贫困生认定标准,才能使各类补助金得到合理使用,真正帮到那些家庭经济困难需要资助的学生。
2.2创新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入开展学校德育课程
第一,面对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多元化,贫困生的“两课”教育应更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在《思想道德修养》、《形式与政策》等两课中加入有关国情教育、贫富观念以及自立自强等热点教育内容,引导贫困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立体的视角观察各种现实矛盾和社会问题。第二,积极拓展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的范畴,如《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将德育课程的内容延伸到贫困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恋爱观、就业观,通过实事求是的分析,找准自己的位置,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环境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提升贫困生在逆境中快速成长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2.3开展心理教育的专项工作,提高贫困生心理素质和自我调适能力
當前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加剧,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心理课的教授和学习上,而应该走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第一,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和辅导队伍,充分吸纳高职院校辅导员、班主任参与心理咨询师的考试及相关培训,不断扩大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队伍。第二,对贫困生开展各类专项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贫困生心理测试,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根据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及辅导,对心理问题严重的贫困生要采取心理危机干预,运用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知识解决贫困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第三,不遗余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依托各种贫困生心理健康活动,如贫困生讲座、座谈会、贫困生素质拓展训练、贫困生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来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树立贫困生的健全人格,提高贫困生自我调适能力。
2.4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育人氛围
第一,加强班级、宿舍等生活环境建设。在班级、宿舍的具体管理中,要特别注意消除贫富学生之间的心理隔阂,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真诚相待、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使贫困生产生融入集体的强烈愿望。第二,引导班级优良学风和班风的形成,鼓励贫困生努力成为专业领域的领头羊,在学习上主动帮助同学,形成互助合作、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让贫困生意识到“获奖”比“受助”更光荣。第三,充分发挥学生会、团委、社团的作用,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生组织,培育他们主动获取社会支持的意识和习惯,最大限度地消除因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借助平台,抓住机遇,锻炼能力,提高素质,达到专业学习和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