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爾东西南北风。”这是笔者最喜欢的清代郑板桥作《竹石》诗句。无独有偶,我们古代类似于竹报平安、胸有成竹、竹马之好、势如破竹等这些带“竹”的成语佳句呀,更是不计其数、举不胜举。
值得骄傲的是,竹子原产咱们中国,并有七十余属、一千二百多种之巨。它不但生命力强,是森林资源之一,而且还有象征卓然不群、志向高洁之意,挺拔秀立之态。故古往今来,竹子为文人墨客、丹青画手的歌咏描绘对象。同时竹子又是最难以描绘的一种植物,曾有无数丹青妙手,为画竹耗尽了自己的毕生心血。使得其画竹不作媚世之态而自强不息,清华其外而澹泊其中,并成为了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
那么,当画竹与老物件“碰撞”,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散发出怎样的文化气息呢?相信读者朋友们看完了下面的这些清代画竹老物件,答案自然揭晓。
清康熙年制墨彩竹节式臂搁(图1)
长17.2厘米,宽6.9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上下等宽的长方形臂搁,通体施白釉。其以墨彩,于正面上下两道竹节纹之间绘竹叶图;另有五言诗句“琅玕枝半疏”,题于画旁。臂搁亦称为秘搁,一般为竹质,不过更有特色的是瓷质。此模拟逼真的竹节状瓷质臂搁,其疏简的画笔,浓重的墨彩,浓厚的文人气质,是文具中的稀有作品,为当时墨彩瓷的代表作。
清康熙年制斗彩竹纹竹节式盖罐(图2)
高16.7厘米,口径4.2厘米,足径11.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竹节形、带盖的小口罐,直颈,斜平肩,圈足。其以凸弦纹为界,亦将罐身分成三段竹节式。盖罐以覆彩技法绘团菊纹盖顶,盖上、下缘凸鼓;同时以连珠纹缀成竹根点斑,装饰盖和罐身。另有多组竹叶纹通绘竹节处,竹叶填绿色淡彩,清新雅淡。底书双行六字“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楷书款。
清雍正年制青花淡描双钩竹纹梅瓶(图3)
高35厘米。2013年北京瀚海以人民币1150万元拍卖成交。
梅瓶造型线条优美,比例协调,恰如其分。项上勾绘复线莲瓣一周,肩以下通身描绘竹纹,竹子主干修劲挺拔,细枝斜逸横出,有竹叶簇簇点缀其间,竹笋冒尖衬于其下。图案用笔细腻纤巧,青花发色淡雅宜人;加之胎骨细白,釉面莹润,虽轻描淡绘,然清新雅泽之感逼人,以此铅华洗尽之素姿却得大道至简,大巧若拙之妙。
清雍正年制御窑斗彩竹纹杯(图4)
直径6.4厘米。2013年北京东正以人民币598万元拍卖成交。
杯为广口,弧壁斜收,圈足。杯内光素,外壁以斗彩绘竹子几丛,竹叶错落有致,设色柔美清新,又于叶尖点以红彩,为小杯增添几分俏皮之色。足底留青花双方框楷书“大清雍正年制”款。此杯在民国期间被誉为“雍正斗彩第一名杯”,人见人爱,触手传情。
清乾隆前期制周灏款竹石图紫檀笔筒(图5)
高11.5厘米,直径8.2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笔筒紫檀质,以阴刻与浮雕结合的雕刻手法绘竹石图,将文人爱竹的逸兴发挥到了极致。此笔筒全部阴刻琢竹叶、竹枝,劲挺光洁,一剜而就;而石头以浮雕形式雕成,用刀高低凹凸,浑然一体且层次分明。
清乾隆年制周芷岩刻黄花梨竹石大笔筒(图6)
高22厘米。2010年北京保利以人民币873.6万元拍卖成交。
整器壁面以册页式一书一画布局,一侧作平坡式构图,阴刻技法剔刻奇秀山石、丛丛修竹;竹叶迎风摇曳,外柔内刚,竹石相依,气韵天成,古朴拙雅,整体构图简练,刀法犀利精细;另一侧行书题诗文两首。此笔筒所雕风竹旷古绝今,韵味丰饶,凌空徐扬姿态妖娆,能令观者顿觉清风袭来之凉意。
清代制朱三松款竹雕双竹图笔筒(图7)
高14.3厘米,直径8.9厘米。著录于香港新商报出版的《文玩拾谱——艺文馆文房古器雅集》。
笔筒圆柱体,三矮足。器身上浮雕双竹,双竹视如同根,结伴而出,竹叶肥大却不失轻盈,重叠相交却不失灵动,雕工明快简洁,雅气十足。器身阴刻宋代诗人徐庭筠所作的《咏竹》中的“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的诗句,落款“三松”。此器构图富于画意,以竹刻竹,以竹咏竹,雕刻技艺阴阳搭配,可谓独具匠心。
清雍正年制玻璃胎画珐琅竹节式鼻烟壶(图8)
高6.5厘米,直径2.2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由于竹节寓意节节高升,故该模拟竹节状的鼻烟壶,搭配写实色彩以呈现竹节的肌理,并绘有生动的折枝竹子与草虫于淡绿的竹节底色之上,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同时铜胎的壶盖上还以画珐琅形式,绘鲜艳的对蝶纹饰,以此和淡雅的壶身形成了强烈对比,且寓意喜相逢。底部黄地绿圈中绘一灵芝,中书“雍正年制”白地红料楷书款,款识新颖别致。
清代制青玉雕竹石小盒(图9)
高3.7厘米,长、宽5.8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立方形的青玉雕竹石小盒,深壁,子母口。盒身与盖同大。盒身四面均雕饰竹叶,盒盖上还雕有湖石、竹叶。小盒通体以竹子为主要纹饰,以此寓意谦抑贞节。同时它和香瓶、香炉三件一组,是成套的焚香器具。 清代制红木嵌宝郑板桥兰竹图四条屏(图10)
高40厘米,寬12.3厘米。2011年浙江佳宝以人民币201.6万元拍卖成交。
一组四件,均为红木做框,框边沿起线,中部打槽装板。髹黑漆为地,上嵌竹片作图,嵌象牙作文字。色彩对比,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感。四条屏分别为:竹笋图,兰竹图,竹影图,石竹图。配上郑板桥特有的“六分半书”作款,充满文人意趣。文人常以兰竹自比,虚心傲节,将此四条屏挂于书房,既可装饰,亦能日日自省,可谓物尽其用。
清中期制紫檀框百宝嵌竹雀图挂屏(图11)
102×73厘米。2016年北京保利以人民币115万元拍卖成交。
此挂屏以紫檀攒框而成,屏心以黄漆作地,以紫檀、翡翠、青金石、螺钿、玳瑁等百宝打磨镶嵌成一幅“竹雀图”。画面中,作者以紫檀镶嵌成竹竿,以玉石和青金石打磨镶嵌竹叶,以螺钿、玳瑁等材质镶嵌成两只雀鸟,画面中的两只雀鸟一只栖身于竹枝竹叶之间,一只展翅飞舞,昂首仰望,与上者相呼应。其画面布局疏密相宜,竹雀造型清新俊美。
清代制紫檀竹石图插屏(图12)
高49.3厘米。2015年北京博美以人民币40.25万元拍卖成交。
屏风底座取紫檀木雕成墩子,上立柱以腾龙纹站牙抵夹,两主柱间枨子面雕双龙争鼎纹,插屏边框打洼,插入主柱内侧槽口,可装可卸。屏心由紫檀木板拼接而成浮雕以山石、竹林,构图紧密,竹骨劲挺深峻,神采不逊郑板桥的“竹石图”。宋元文献中,屏风还是一个比较笼统的名称,泛指不同种类的屏具。屏风中又有“座屏风”和“插屏式座屏风”之别。座屏风中有一种小型的,宋画中已常见,明代仍多使用,它可以放在画案上或桌案上,或称为“砚屏”。该砚屏材质珍贵,纹理细密,色泽典雅,包浆莹润,雕刻线条流畅、细致入微,为清代小型屏风佳作。
清中期制剔红锦地梅竹纹立柜(图13)
高49.5厘米。2015年厦门翰风以人民币23万元拍卖成交。
此柜木胎髹朱漆,造型优雅,无柜帽,方方正正,为“一封书”方角柜形制。柜门带栓杆,格角攒框雕连续回纹。门板以不同的地纹区分天、地,以朱漆雕“梅竹双清”图,互为映衬,刻画精微,法度严谨。溪岸之滨,怪石修竹,苍劲矫健,寒梅虬曲,凌霜盛开,画面位置对称,气韵皆宜。铜鎏金面叶、钮头以及吊牌,甚精古,衬托得柜身浓华妍丽。柜内部装屉板,髹黑漆,设抽屉两具,屉板雕云蝠纹。柜膛面板雕莲纹,寓意美好,颇具匠心。底枨下牙板琢出伸展的卷云纹。此柜髹漆肥厚,漆色典雅,久经承传,承载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清末期制银币刻竹纹银盘一只(图14)
直径90厘米。2012年北京诚轩以人民币4025万元拍卖成交。
此只刻竹纹的银盘,镶1909年湖北省造宣统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珍珠地,竹纹雕刻精美,保存完好。
清代制汪钧款“篁竹图”扇面(图15)
纵17.3 厘米,横35厘米。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此江苏仪征人汪钧(1816-?)款扇面,以黑白相间、浓淡相宜的水墨,细致描绘了成林的竹子:篁(huáng)竹。画旁另题诗“近窗卧砌两三丛,佐静添幽别有功。影镂碎金初透月,声敲寒玉乍摇风。无凭费叟烟波碧,莫信湘妃泪点红。自是子猷偏爱汝(尔),虚心高节雪霜中”,为唐代诗人刘兼所作《新竹》。汪钧,字研山,江苏仪征人。善山水花卉,兼能写真。辑清代扬州画人为《扬州画苑录》,书成于光绪九年(1883),时年六十八。
清代制沈瀚款“朱竹图”扇面(图16)
纵18.5 厘米,横41厘米。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光绪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沈瀚,字咏荪,号醉白。曾经为不得意的候补湖南通判。其画作气势雄壮,山水宗倪、黄而不作枯寂相。尤其喜绘朱竹,且洒脱之气十足。
清末期制“青山松竹图”成扇(图17)
18×50厘米。2014年上海泓盛以人民币14.95万元拍卖成交。
此成扇由周子谦、金尔珍绘于1906年,上有“万竿烟雨。丙午仲夏,仿王右丞法。伊才仁兄大人方家教正,子谦弟周之德写并记”的题识,下钤“子谦”(白文)。其中的画竹竹影婆娑,清秀而又潇洒。且扇骨为十八档的清早期湘妃竹秋扇,蜡底紫花,颇为难得。
清代杨彭年制子冶石瓢壶(图18)
高6.6厘米,口径6.5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此瞿子冶刻壶,造型自然流畅,曲线柔和多美,泥质赭紫温润。全器上部扁大,表面呈大弧度的梯形。而宜书宜画的形式,更加体现了其简朴大方的气度,精巧雅致。此壶身另一面有“冬心先生余箴其画竹研,研背有竹一枝,即取其意。板桥有此一纵一横,颇有逸情。子冶藏板桥画盖仿梅花P102者。仿梅道人子冶自记”的铭文,“宜园”铭文刻于壶盖,还有“彭年”印款刻于把下,不愧为国宝级紫砂壶。
清乾隆年史继长制紫泥加彩方壶(图19)
宽22.5厘米。2010年中国嘉德以人民币8.4万元拍卖成交。
乾隆时期多方器大壶,此壶呈四方体,挖四足,高颈有口线,方形嵌盖。方形三弯流,与方柄出戟把呼应,落落大方。壶身满施蓝彩,两面饰以书画,白彩行书杜牧《山行》、李白《口号吴王美人半醉》两首。另一侧白彩画竹,挺拔有力。壶底钤篆书阳文“史继长制”印记。史继长,有“汉方壶”传世,或署“静远斋制”“静远斋继长制”。曾为果亲王制壶,每多佳器。
清嘉庆年制雕瓷竹段式印盒(图20)
宽9.8厘米。著录于观想艺术中心出版的《古器——翦淞阁文房器具笺》。
印盒制作之创意,是仿造嘉定派竹刻艺术。整体为一高浮雕之椭圆竹段盒,分制身、盖合而为器;作过墙风竹,由底部横生至盖面,竹枝节节而上,顺应竹之生长规律。竹叶面以薄地阳文法隐起筋脉,用阴刻法勾出筋络,布有筱竹穿插其间。盖面外缘侧角,以褐色彩釉点染竹材之纤维;盖面心挂薄釉,沿周下漥,令面心鼓起,类竹横隔膜。子母口及底足皆点饰竹纤维;近底部深刻漥线一周,并饰竹钉二列。形制绝似竹雕,以寓“节节高升”。底部亦施薄釉,制如盖面,模印阴文“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
清乾隆年制缂丝乾隆御笔《朱竹图》轴(图21)
纵123厘米,横43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缂丝而成的图轴,是摹乾隆皇帝的御笔画稿所作。虽画稿着笔用色稚拙刻板,并无工巧之细,却颇有显贵之气和清雅之趣,富有文人画的韵味。当时的缂丝者为追摹原画“宁拙勿巧”之意境,还颇具匠心,在不追求繁复多变的缂法基础上,相应采取了简单的平缂、搭缂等多种技法;为凸显朱竹的立体感与山石的皴染,仅用色丝的深浅变化,即完美再现了原画的神韵,匠心独运。
相信笔者精选的这21件或馆藏、或拍卖、或著书之画竹老物件佳品,应该没有令读者朋友们失望。因为它们不仅丝毫不比书画里的画竹精品逊色,而且附加了各种各样的工艺,所以立体感更强,难度更高哦。
值得骄傲的是,竹子原产咱们中国,并有七十余属、一千二百多种之巨。它不但生命力强,是森林资源之一,而且还有象征卓然不群、志向高洁之意,挺拔秀立之态。故古往今来,竹子为文人墨客、丹青画手的歌咏描绘对象。同时竹子又是最难以描绘的一种植物,曾有无数丹青妙手,为画竹耗尽了自己的毕生心血。使得其画竹不作媚世之态而自强不息,清华其外而澹泊其中,并成为了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
那么,当画竹与老物件“碰撞”,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散发出怎样的文化气息呢?相信读者朋友们看完了下面的这些清代画竹老物件,答案自然揭晓。
清康熙年制墨彩竹节式臂搁(图1)
长17.2厘米,宽6.9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上下等宽的长方形臂搁,通体施白釉。其以墨彩,于正面上下两道竹节纹之间绘竹叶图;另有五言诗句“琅玕枝半疏”,题于画旁。臂搁亦称为秘搁,一般为竹质,不过更有特色的是瓷质。此模拟逼真的竹节状瓷质臂搁,其疏简的画笔,浓重的墨彩,浓厚的文人气质,是文具中的稀有作品,为当时墨彩瓷的代表作。
清康熙年制斗彩竹纹竹节式盖罐(图2)
高16.7厘米,口径4.2厘米,足径11.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竹节形、带盖的小口罐,直颈,斜平肩,圈足。其以凸弦纹为界,亦将罐身分成三段竹节式。盖罐以覆彩技法绘团菊纹盖顶,盖上、下缘凸鼓;同时以连珠纹缀成竹根点斑,装饰盖和罐身。另有多组竹叶纹通绘竹节处,竹叶填绿色淡彩,清新雅淡。底书双行六字“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楷书款。
清雍正年制青花淡描双钩竹纹梅瓶(图3)
高35厘米。2013年北京瀚海以人民币1150万元拍卖成交。
梅瓶造型线条优美,比例协调,恰如其分。项上勾绘复线莲瓣一周,肩以下通身描绘竹纹,竹子主干修劲挺拔,细枝斜逸横出,有竹叶簇簇点缀其间,竹笋冒尖衬于其下。图案用笔细腻纤巧,青花发色淡雅宜人;加之胎骨细白,釉面莹润,虽轻描淡绘,然清新雅泽之感逼人,以此铅华洗尽之素姿却得大道至简,大巧若拙之妙。
清雍正年制御窑斗彩竹纹杯(图4)
直径6.4厘米。2013年北京东正以人民币598万元拍卖成交。
杯为广口,弧壁斜收,圈足。杯内光素,外壁以斗彩绘竹子几丛,竹叶错落有致,设色柔美清新,又于叶尖点以红彩,为小杯增添几分俏皮之色。足底留青花双方框楷书“大清雍正年制”款。此杯在民国期间被誉为“雍正斗彩第一名杯”,人见人爱,触手传情。
清乾隆前期制周灏款竹石图紫檀笔筒(图5)
高11.5厘米,直径8.2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笔筒紫檀质,以阴刻与浮雕结合的雕刻手法绘竹石图,将文人爱竹的逸兴发挥到了极致。此笔筒全部阴刻琢竹叶、竹枝,劲挺光洁,一剜而就;而石头以浮雕形式雕成,用刀高低凹凸,浑然一体且层次分明。
清乾隆年制周芷岩刻黄花梨竹石大笔筒(图6)
高22厘米。2010年北京保利以人民币873.6万元拍卖成交。
整器壁面以册页式一书一画布局,一侧作平坡式构图,阴刻技法剔刻奇秀山石、丛丛修竹;竹叶迎风摇曳,外柔内刚,竹石相依,气韵天成,古朴拙雅,整体构图简练,刀法犀利精细;另一侧行书题诗文两首。此笔筒所雕风竹旷古绝今,韵味丰饶,凌空徐扬姿态妖娆,能令观者顿觉清风袭来之凉意。
清代制朱三松款竹雕双竹图笔筒(图7)
高14.3厘米,直径8.9厘米。著录于香港新商报出版的《文玩拾谱——艺文馆文房古器雅集》。
笔筒圆柱体,三矮足。器身上浮雕双竹,双竹视如同根,结伴而出,竹叶肥大却不失轻盈,重叠相交却不失灵动,雕工明快简洁,雅气十足。器身阴刻宋代诗人徐庭筠所作的《咏竹》中的“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的诗句,落款“三松”。此器构图富于画意,以竹刻竹,以竹咏竹,雕刻技艺阴阳搭配,可谓独具匠心。
清雍正年制玻璃胎画珐琅竹节式鼻烟壶(图8)
高6.5厘米,直径2.2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由于竹节寓意节节高升,故该模拟竹节状的鼻烟壶,搭配写实色彩以呈现竹节的肌理,并绘有生动的折枝竹子与草虫于淡绿的竹节底色之上,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同时铜胎的壶盖上还以画珐琅形式,绘鲜艳的对蝶纹饰,以此和淡雅的壶身形成了强烈对比,且寓意喜相逢。底部黄地绿圈中绘一灵芝,中书“雍正年制”白地红料楷书款,款识新颖别致。
清代制青玉雕竹石小盒(图9)
高3.7厘米,长、宽5.8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立方形的青玉雕竹石小盒,深壁,子母口。盒身与盖同大。盒身四面均雕饰竹叶,盒盖上还雕有湖石、竹叶。小盒通体以竹子为主要纹饰,以此寓意谦抑贞节。同时它和香瓶、香炉三件一组,是成套的焚香器具。 清代制红木嵌宝郑板桥兰竹图四条屏(图10)
高40厘米,寬12.3厘米。2011年浙江佳宝以人民币201.6万元拍卖成交。
一组四件,均为红木做框,框边沿起线,中部打槽装板。髹黑漆为地,上嵌竹片作图,嵌象牙作文字。色彩对比,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感。四条屏分别为:竹笋图,兰竹图,竹影图,石竹图。配上郑板桥特有的“六分半书”作款,充满文人意趣。文人常以兰竹自比,虚心傲节,将此四条屏挂于书房,既可装饰,亦能日日自省,可谓物尽其用。
清中期制紫檀框百宝嵌竹雀图挂屏(图11)
102×73厘米。2016年北京保利以人民币115万元拍卖成交。
此挂屏以紫檀攒框而成,屏心以黄漆作地,以紫檀、翡翠、青金石、螺钿、玳瑁等百宝打磨镶嵌成一幅“竹雀图”。画面中,作者以紫檀镶嵌成竹竿,以玉石和青金石打磨镶嵌竹叶,以螺钿、玳瑁等材质镶嵌成两只雀鸟,画面中的两只雀鸟一只栖身于竹枝竹叶之间,一只展翅飞舞,昂首仰望,与上者相呼应。其画面布局疏密相宜,竹雀造型清新俊美。
清代制紫檀竹石图插屏(图12)
高49.3厘米。2015年北京博美以人民币40.25万元拍卖成交。
屏风底座取紫檀木雕成墩子,上立柱以腾龙纹站牙抵夹,两主柱间枨子面雕双龙争鼎纹,插屏边框打洼,插入主柱内侧槽口,可装可卸。屏心由紫檀木板拼接而成浮雕以山石、竹林,构图紧密,竹骨劲挺深峻,神采不逊郑板桥的“竹石图”。宋元文献中,屏风还是一个比较笼统的名称,泛指不同种类的屏具。屏风中又有“座屏风”和“插屏式座屏风”之别。座屏风中有一种小型的,宋画中已常见,明代仍多使用,它可以放在画案上或桌案上,或称为“砚屏”。该砚屏材质珍贵,纹理细密,色泽典雅,包浆莹润,雕刻线条流畅、细致入微,为清代小型屏风佳作。
清中期制剔红锦地梅竹纹立柜(图13)
高49.5厘米。2015年厦门翰风以人民币23万元拍卖成交。
此柜木胎髹朱漆,造型优雅,无柜帽,方方正正,为“一封书”方角柜形制。柜门带栓杆,格角攒框雕连续回纹。门板以不同的地纹区分天、地,以朱漆雕“梅竹双清”图,互为映衬,刻画精微,法度严谨。溪岸之滨,怪石修竹,苍劲矫健,寒梅虬曲,凌霜盛开,画面位置对称,气韵皆宜。铜鎏金面叶、钮头以及吊牌,甚精古,衬托得柜身浓华妍丽。柜内部装屉板,髹黑漆,设抽屉两具,屉板雕云蝠纹。柜膛面板雕莲纹,寓意美好,颇具匠心。底枨下牙板琢出伸展的卷云纹。此柜髹漆肥厚,漆色典雅,久经承传,承载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清末期制银币刻竹纹银盘一只(图14)
直径90厘米。2012年北京诚轩以人民币4025万元拍卖成交。
此只刻竹纹的银盘,镶1909年湖北省造宣统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珍珠地,竹纹雕刻精美,保存完好。
清代制汪钧款“篁竹图”扇面(图15)
纵17.3 厘米,横35厘米。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此江苏仪征人汪钧(1816-?)款扇面,以黑白相间、浓淡相宜的水墨,细致描绘了成林的竹子:篁(huáng)竹。画旁另题诗“近窗卧砌两三丛,佐静添幽别有功。影镂碎金初透月,声敲寒玉乍摇风。无凭费叟烟波碧,莫信湘妃泪点红。自是子猷偏爱汝(尔),虚心高节雪霜中”,为唐代诗人刘兼所作《新竹》。汪钧,字研山,江苏仪征人。善山水花卉,兼能写真。辑清代扬州画人为《扬州画苑录》,书成于光绪九年(1883),时年六十八。
清代制沈瀚款“朱竹图”扇面(图16)
纵18.5 厘米,横41厘米。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光绪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沈瀚,字咏荪,号醉白。曾经为不得意的候补湖南通判。其画作气势雄壮,山水宗倪、黄而不作枯寂相。尤其喜绘朱竹,且洒脱之气十足。
清末期制“青山松竹图”成扇(图17)
18×50厘米。2014年上海泓盛以人民币14.95万元拍卖成交。
此成扇由周子谦、金尔珍绘于1906年,上有“万竿烟雨。丙午仲夏,仿王右丞法。伊才仁兄大人方家教正,子谦弟周之德写并记”的题识,下钤“子谦”(白文)。其中的画竹竹影婆娑,清秀而又潇洒。且扇骨为十八档的清早期湘妃竹秋扇,蜡底紫花,颇为难得。
清代杨彭年制子冶石瓢壶(图18)
高6.6厘米,口径6.5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此瞿子冶刻壶,造型自然流畅,曲线柔和多美,泥质赭紫温润。全器上部扁大,表面呈大弧度的梯形。而宜书宜画的形式,更加体现了其简朴大方的气度,精巧雅致。此壶身另一面有“冬心先生余箴其画竹研,研背有竹一枝,即取其意。板桥有此一纵一横,颇有逸情。子冶藏板桥画盖仿梅花P102者。仿梅道人子冶自记”的铭文,“宜园”铭文刻于壶盖,还有“彭年”印款刻于把下,不愧为国宝级紫砂壶。
清乾隆年史继长制紫泥加彩方壶(图19)
宽22.5厘米。2010年中国嘉德以人民币8.4万元拍卖成交。
乾隆时期多方器大壶,此壶呈四方体,挖四足,高颈有口线,方形嵌盖。方形三弯流,与方柄出戟把呼应,落落大方。壶身满施蓝彩,两面饰以书画,白彩行书杜牧《山行》、李白《口号吴王美人半醉》两首。另一侧白彩画竹,挺拔有力。壶底钤篆书阳文“史继长制”印记。史继长,有“汉方壶”传世,或署“静远斋制”“静远斋继长制”。曾为果亲王制壶,每多佳器。
清嘉庆年制雕瓷竹段式印盒(图20)
宽9.8厘米。著录于观想艺术中心出版的《古器——翦淞阁文房器具笺》。
印盒制作之创意,是仿造嘉定派竹刻艺术。整体为一高浮雕之椭圆竹段盒,分制身、盖合而为器;作过墙风竹,由底部横生至盖面,竹枝节节而上,顺应竹之生长规律。竹叶面以薄地阳文法隐起筋脉,用阴刻法勾出筋络,布有筱竹穿插其间。盖面外缘侧角,以褐色彩釉点染竹材之纤维;盖面心挂薄釉,沿周下漥,令面心鼓起,类竹横隔膜。子母口及底足皆点饰竹纤维;近底部深刻漥线一周,并饰竹钉二列。形制绝似竹雕,以寓“节节高升”。底部亦施薄釉,制如盖面,模印阴文“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
清乾隆年制缂丝乾隆御笔《朱竹图》轴(图21)
纵123厘米,横43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缂丝而成的图轴,是摹乾隆皇帝的御笔画稿所作。虽画稿着笔用色稚拙刻板,并无工巧之细,却颇有显贵之气和清雅之趣,富有文人画的韵味。当时的缂丝者为追摹原画“宁拙勿巧”之意境,还颇具匠心,在不追求繁复多变的缂法基础上,相应采取了简单的平缂、搭缂等多种技法;为凸显朱竹的立体感与山石的皴染,仅用色丝的深浅变化,即完美再现了原画的神韵,匠心独运。
相信笔者精选的这21件或馆藏、或拍卖、或著书之画竹老物件佳品,应该没有令读者朋友们失望。因为它们不仅丝毫不比书画里的画竹精品逊色,而且附加了各种各样的工艺,所以立体感更强,难度更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