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推茶叶产业上台阶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j1990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鼓产茶历史悠久,曾有“茶盖中华,价甲天下”的美誉。近年来,铜鼓县把茶叶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产经营体系,成为“全国茶叶生产重点县”和“全省茶叶十强县”。因此,铜鼓发展茶产业有较好基础,发展茶叶产业对打造山水生态园林城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优势
  
  茶叶是铜鼓的一项优势特色产业,也是一项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产业,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抓住被列为全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扶持茶叶产业发展县”的机遇,推动茶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1、自然条件优。铜鼓地处赣西北边陲,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型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少酷暑,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2℃,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负氧离子含量达7万个/cm3,年降雨量1400—1800mm,森林覆盖率87.4%,酸性岩红壤,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是得天独厚的宜茶区域。茶叶主产区山清水秀,没有加工企业,环境无污染,空气清新,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生长的茶叶,内含物丰富,品质超群。全境面积1548平方公里,适宜种茶山地面积100万亩以上,开发茶园具有广阔空间。
  2.茶叶基础实。铜鼓茶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是中国历史名茶宁红茶原产地。光绪三十年(1 904年),宁红茶珍品“泉港龙爪”、“宁红太子茶”被列为贡品。宁红茶是中国传统的出口茶品,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上世纪五十年代被誉为“出口苏联王牌茶”。南宋诗人、江西盐茶官陆游到铜鼓幽居乡巡视时,写下了诗歌《幽居》:“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园丁刈霜稻,村女卖秋茶”,可见铜鼓民间种茶制茶历史悠久。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提出了“种、加、销、品、魂”五个方面的茶产业发展思路,把茶叶作为“三大重要”产业之一进行高位推动,并在政策资金上给予相应扶持,近两年共整合财政支农资金1 800余万元用于扶持茶叶产业发展。
  3、茶叶品质好。我县是全省茶叶十强县,也是全国茶叶生产重点县。目前,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的企业3家、产品5个。从2007年起我县茶叶基地及产品连续三年通过欧盟有机茶论证,在历次名优茶评比中,铜鼓各类茶产品多项获奖,如在2007年中国第七届“中茶杯”评比中,“铜鼓春韵”宁红茶获得全国名优茶特等奖;在2009年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上,铜鼓春韵香茗、春韵宁红同获“中国名茶”金奖,“禅硒”白茶获特等奖,“天工”白茶获一等奖。
  
  二、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6万亩,其中绿茶2.7万亩,白茶1.5万亩,茶叶产业涉及全县1 3个乡镇(场)、99个村、1.1万户3万多人。我县已发展白茶、绿茶、红茶三大主打茶产品,并作为全省重点扶持的10个茶叶优势区域县之一,每年扶持资金500万元。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产量、产值三项指标在全市行业排名中均居第一。虽然我县茶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经济效益较低。大部分绿茶园由于茶农管理粗放,加上1.5万亩茶园为八十年代建立,茶园整体效益不高。近年来虽然加大了茶园低改力度,但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达产达效。二是龙头企业不大。目前,全县有茶叶加工企业15家,但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仅2家,大部分企业设备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够高,开拓大市场和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松散,未形成效应明显的龙头企业。三是科技投入不足。大多数茶叶加工企业是家庭作坊式生产,科技投入不足。同时,茶产业技术人才缺乏,茶叶栽培、病虫害防治和茶叶加工无专人指导,不能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加工程序进行生产,造成产品质量低。四是品牌意识不够。虽然我县先后有许多茶产品获得省级名优奖,但茶叶产量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企业创出品牌后,由于整体实力不强,品牌意识淡薄,对产品的包装、宣传、促销投入不足,无法真正形成品牌效应。
  
  三、发展对策
  
  针对当前茶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进一步增强“生态、绿色、环保、健康”的理念,加快推进我县茶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效益化方向发展。
  1、壮大基地,推进茶叶产业规模化。基地大小决定产业规模大小。加快发展我县茶叶产业,必须壮大基地规模。一是要加快老茶园改造。据统计,对老茶园实行“低改”或“品改”,每亩大约只需投入2万元左右,且第2至3年即可产茶,投入少,见效快。因此,壮大我县茶园基地规模最陕捷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快对现有2万多亩老茶园的改造,力争近年内完成“低改”或“品改”任务。二是要加快新茶园开发。根据我县土壤、气候、地形地貌等特点,规划为高山茶区和丘陵茶区,其中高山茶区主要包括高桥、棋坪、幽居、港口等乡镇的茶区,在茶叶生产指导上主要以“名优茶生产、分户经营”为主;丘陵茶区主要包括温泉、排埠、永宁、三都、大段、带溪等乡镇的茶区,在茶叶生产指导上主要以大众茶生产为主,以全面提高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水平为重点,在茶叶产品结构上达到名优茶与大宗茶并举。三是要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新茶园开发和老茶园改造,建设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的茶叶基地。整合国家现代茶叶发展资金和我县支农资金,重点用于现代茶园基地开发,对新扩建良种茶园和种茶大户给予适当奖励,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
  2、培育龙头,推进茶叶产业集约化。培育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重点按照“整合、引进、扶持”原则,加快培育茶叶深加工龙头企业。一是整合。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市场运作,支持茶叶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兼并、租赁、转让等形式,推进散小的作坊式茶叶加工点整合重组,壮大实力,建立龙头企业。二是引进。充分利用茶叶产业基础、品质等优势,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茶叶企业来尤建厂,进行茶叶深加工,鼓励、支持外地茶叶老板与本县茶叶企业开展合作,将外地茶商的市场优势与本地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达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三是扶持。建立县领导、专家挂包联系企业制度,对企业发展给予全方位服务。采取税费减免、帮助争取项目资金、政府贴息贷款和优化发展环境等方式,重点扶持现有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上档次、上水平。当前,要重点支持铜鼓县茶叶公司等有前景的企业,壮大基地规模,使之尽快做大做强。
  3、强化措施,推进茶叶产业标准化。生态、品牌、安全是当前国内外茶业发展的主题。只有大力推进茶业标准化建设,才能提升茶业品质,做大做强茶业品牌。一是实行标准化生产。采 取专题培训、辅导讲座等多种形式,组织涉茶人员学习标准化生产知识,增强涉茶人员的标准化意识,提高涉茶人员的标准化素质和工作水平。大力创建无公害茶叶、绿色食品茶叶和有机茶叶生产基地,积极开展QS、绿色食品、HACCP、有机茶、环保等认证工作。推广农业、物理、生物等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加大农残控制力度,实施进药、售药、贮存全程监控,严厉查处销售、使用违禁农药行为,加速推进“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识、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生产格局的形成。二是提升制茶水平。在茶叶生产重点产区,按照名优茶加工标准,择优扶持一批产品质量过硬的加工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淘汰过时的加工工艺和设备,采用新工艺,引进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三是培育茶产业人才。通过制茶能手赛、到外地学习、专业学校培训、与河南农大等科研院校合作,重点培养茶叶专业技术人员、龙头企业主、合作社茶农,普及茶叶良种化、标准化、机械化等技术和市场营销、品牌创建知识,构建茶产业创业团队。
  4、找准市场,推进茶叶产业效益化。一是政府主导。把铜鼓茶叶与客家文化相结合,塑造“铜鼓春韵”的个性品牌形象,由政府统一注册“铜鼓春韵”品牌,由县茶叶办统一管理,按照“平等、自愿”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QS认证)、统一技术”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申请者授权许可使用,对不符合条件者,严禁使用,建立品牌质量可追溯制度和承诺制度。鼓励扶持龙头企业和个人到省内外大中城市开办专卖店、茶庄、茶楼,宣传推销“铜鼓茶叶”,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茶叶效益。二是企业主为。茶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性,苦练内功,以顺应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向无公害、绿色、有机茶饮品、茶食品、茶药品、袋泡茶、速溶茶市场进军,使其成为食品医药工业的加工原料,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发挥最佳经济效益。三是中介推动。大力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采取“科研+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确保茶叶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建立健全茶叶专业合作组织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逐步形成以产权要素连接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同时,充分发挥县茶业协会作用,开拓茶叶营销市场,加强茶叶行业的协调、服务和监督,为政府部门决策当好参谋,积极引导茶农建立自负盈亏、自我服务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努力提高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组织化程度。
  
  责任编辑:罗 丹
其他文献
为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投入力度,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探索一条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新路子,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决定,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的革命老区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2008年投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1.7亿元,在江西、河南、山西、陕西四个省选择8个革命老区贫困县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每个县投入资金2125万元扶持15个贫困村,平均每村140万元左右。吉安县在中央、省、
期刊
近日,省山江湖委办结合我县安和乡黄坑村实际,制定了《省山江湖委办2010年扶贫工作计划》,提出了“‘软硬结合’,抓民生工程、抓产业示范、抓技术服务”的工作思路。确定了“解决30户120多人饮用水”、“贫困户示范种植‘早脆王’鲜枣、农业专家下乡技术服务”的工作目标。其实,这只是定点扶贫(包扶)单位在我县开展社会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省山江湖委办和省国土资源厅等在我县的定点扶贫(包扶)工作制定了科学的
期刊
在车头镇跃进移民新村,曾光裕可谓家喻户晓的人物。近日,笔者慕名前往车头镇跃进移民新村,采访了曾光裕,了解当地移民创业致富的新路子。  曾光裕原住在车头镇兴地村,该村离车头圩镇有16公里,交通不便,山路崎岖,自然条件恶劣,群众的生活非常贫苦。2004年该村积极响应国家深山地区移民搬迁的政策,全村36户,171人整体搬迁至车头圩镇跃进移民新村。  曾光裕正是这171人中的一员。“如今我们这个移民新村各
期刊
近年来,随着武宁县“两区”(园区、城区)建设的快速推进,“绿明产业高新技术园”、中信集团旅游项目等一批重磅级项目落户,武吉高速,永武高速、316国道的交通枢纽的形成,武宁的发展将步入一个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期。城市的快速发展必然带动社会的综合反应,城镇人口的骤增显得尤为突出。因此也相应带来一系列变化和问题,尤其是蔬菜消费已成为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武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2007-
期刊
[提 要] 文章以南昌市为例,对城市社区凝聚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社区公共服务、居委会主体作用、居民参与度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 社区建设;社区凝聚力;社区服务  [作者简介]李立文(1975—),女,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副主任,上海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余 冲(1975—),男,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江西
期刊
熊盛文副省长、刘永思主任一行到抚州考察扶贫开发工作    11月3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熊盛文、省扶贫和移民办主任刘永思一行就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深入抚州市南丰县调研。抚州市委书记甘良淼,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谢发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晓波,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熊云鹏及市政府秘书长余建平、市扶贫办主任苏建国等陪同调研。  11月3日上午,熊盛文副省长、省扶贫和移民办主任刘永思一行驱车来到地处军峰山脚
期刊
2010年5月7日,由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省邮政公司和江西五套联合发起的“爱行2010—爱心包裹”捐助灾区、贫困地区孩子大型公益活动在南昌举行启动仪式。该项活动通过动员社会力量以捐购爱心包裹的形式,一对一关爱玉树、西南等灾区及全国贫困地区小学生,深入推动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心包裹项目在全省的开展。启动仪式上,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干部职工、省邮政公司干部职工,江西财经大学、九江学院、近百家爱心企业及众多爱
期刊
“今天是父母的好女儿,明天是儿女的好母亲”。这是南昌女职的一个口号,唤起了山区女孩求学的热切盼望;这是南昌女职的一面旗帜,规范着特色办学的方针措施;这是南昌女职的一束光芒,照耀着教育扶贫的前进方向。  本着“女子、职业和扶贫教育”的办学主线,南昌女子职业学校办学十八年来为国家输送了数万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专业技能、自立的从业能力、自强的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女性人才。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学
期刊
提要 文章以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为例,重点分析IT技术创新对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通过各种数据论证,IT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和创新,提高其效率,减少人力成本,扩大业务范围种类等,但也埋下了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总体上看,IT技术对农村金融业的影响还是利大于弊的,将使农村金融业朝着健康、高效、便捷、安全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IT技术;农村金融;业务创新;信息安全  作者简介 卢回
期刊
一    2003年以来,遂川县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移民扶贫的难得机遇,把解决深山区、地质灾害区群众脱贫与脱险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凝心聚力,整体推进,全县移民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2003至2009七年来,全县共投入移民扶贫资金8101万元,重点在西部乡镇的476个村民小组或自然村搬迁移民6730户30759人,新建移民新房6700多栋,让3万多名贫困群众搬出了深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