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鉴定小麦新品系的抗病性,为提高小麦抗病育种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小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对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的小麦高代品系进行小麦赤霉病菌、白粉病菌及纹枯病菌的人工接种鉴定。[结果]2012~2014两年度鉴定的245份高代材料中,赤霉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系有179个,占鉴定总量的73.1%;白粉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系有44个,占鉴定总量的18.0%;纹枯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系有141个,占鉴定总量的57.6%。[结论]进一步保持对赤霉病抗性筛选并加强对纹枯病、白粉病的稳定、抗病品系的选育,是今后小麦育种的方向。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抗病性鉴定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9-114-02
小麦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是安徽省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已列为《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的关键考核指标。为提高小麦抗病育种的水平,笔者根据小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1],对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系统内选育的小麦高代品系进行了小麦赤霉病菌、白粉病菌及纹枯病菌的人工接种鉴定,旨在为安徽省小麦育种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小麦赤霉病菌、白粉病菌、纹枯病菌菌株采自凤台、金寨、安庆、蒙城、宿县、芜湖、宣州和颍上等地区,由安徽农业大学植病教研室提供。
1.2 方法
1.2.1 病原物培养。
将冷藏的小麦赤霉病菌在PDA培养基上活化、扩繁后,接种小麦粒(玉米粒)培养基上,于25 ℃光照培养箱中进一步扩大繁殖,在小麦开花期进行抗病鉴定接种的前3 d诱导其产孢,制成孢子悬浮液[2](孢子液浓度≥1×105个/ml),备用;小麦纹枯病菌在PDA培养基上活化、扩繁后,接种小麦粒(玉米粒)培养基上,待菌丝长满后备用[3];小麦白粉病菌于18~19 ℃下在“铭贤169”品种上扩繁,充分发病后备用。
1.2.2 接种方法。
小麦赤霉病菌在小麦开花期,使用移液枪每穗吸取20 μl注射小麦穗中部小穗后套袋保湿5~7 d;小麦纹枯病菌在小麦返青~拔节前期,用长满菌丝的固体培养物接种于小麦苗基部;小麦白粉病菌用充分发病的扩繁苗[4],于小麦返青~拔节前期接种于诱发行后覆塑料膜保湿、保温3~5 d。
1.2.3 调查方法与分级标准[1]。
小麦赤霉病于穗部接种后20 d左右调查;小麦纹枯病于乳熟末期调查;小麦白粉病于灌浆期调查。根据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参照《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判定品系的抗病性。
小麦赤霉病穗部接种分级标准:0级——接种小穗无发病症状表现;1级——仅接种小穗发病或临近个别小穗发病,但不扩展至穗轴;3级——穗轴发病,发病的穗占总小穗的25%以下;5级——穗轴发病,发病的穗占总小穗的25%~50%;7级——穗轴发病,发病的穗占总小穗的50%以上。
小麦白粉病分级标准:
0级——全株无病;1级——第1段叶片有少数病斑(病斑占叶片面积的2%以下);2级——第2段叶片有少数病斑(第1段叶片轻度发病);
3级——第3段叶片轻度发病,第2段叶片中度发病,第1段叶片严重发病;4级——第4段叶片轻度发病,第3段叶片以下中到严重发病;5级——
第5段叶片轻度发病,第4段叶片以下中到严重发病;6级——第6段叶片轻度发病,第5段叶片以下中到严重发病;7级——第7段叶片轻度发病,第6段叶片以下中到严重发病;8级——旗叶病斑较少,旗叶以下叶片严重发病;9级——整体叶片严重发病,穗部不同程度发病。
小麦纹枯病分级标准:
0级——无症状;1级——叶鞘变褐,病斑明显,未侵入茎秆;2级——侵入茎杆,病斑绕茎小于1/2;3级——侵入茎杆,病斑绕茎大于1/2,小于3/4;4级——侵入茎秆,病斑绕茎大于3/4;5级——出现枯、白穗或整株死亡。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2~2013年高代小麦品系鉴定 由表1可知,2012~2013年度鉴定的140份小麦高代材料,其中对赤霉病的抗性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系有86个,占鉴定总量的61.4%,感病品系只有7个,占总量的5.0%,其他为中感品系,可见这些高代材料较抗赤霉病;对白粉病多数表现为中感,占鉴定总量的52.1%,中抗品系占鉴定总量的24.3%,高感品系占总量的23.6%,可见抗白粉病较差;纹枯病都表现为抗病和中抗。
2.2 2013~2014年高代小麦品系鉴定 由表2可知,2013~2014年鉴定小麦高代品系105份,其中,赤霉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系有93个,占总鉴定品系数的88.6%,中感品系有9个,感病品系有3个;材料对白粉病抗性表现较差,高感品系有32个,占总量的30.5%,中感品系有63个,占总量的60.0%,只有10个品系表现中抗;105份材料中只有1个品系中抗纹枯病,其他皆为中感、感病及高感,表现不抗纹枯病。
2.3 2年度小麦高代材料鉴定汇总 由图1可知,2年度鉴定的245份高代材料中表现中抗赤霉病品系占73.1%,表现对赤霉病抗性较好;材料对纹枯病抗性差异大,57.6%的材料对纹枯病表现中抗以上;另外,只有18.0%的品系对白粉病表现中抗以上,对白粉病抗性较差。进一步保持对赤霉病抗性筛选,并加强对纹枯病、白粉病的稳定、抗病品系的选育是今后小麦育种的方向。
3 结论与讨论
由2012~2013、2013~2014年度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自育小麦高代材料抗病性鉴定结果分析可知,这些材料多数对赤霉病抗性表现较好,2个年度鉴定中表现中抗以上品系分别占总鉴定量的61.4%和88.6%;而白粉病则表现抗性较差,2012~2013年度中感品系占总鉴定品系的52.1%,高感品系占23.6%,2013~2014年度鉴定的中感品系占总鉴定品系的60.0%,高感品系占30.5%。根据试验鉴定的抗性结果筛选出抗病材料为公司奠定基础,也为今后的抗性育种指明方向。采用筛选出的抗性材料作为亲本资源杂交配组选育抗病新品种,剔除感病材料,不断提高自育小麦高代材料的抗病性。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小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PSJG1103.1~1103.4[S].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11.
[2] 张从宇,王敏,邵磊,等.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评价、聚类及性状间相关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8,22(4):12-16.
[3] 颜伟,吴纪种,蔡士宾.小麦抗纹枯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创新[J].福建稻麦科技,2004,22(3):12-16.
[4] 唐伯让,孟繁华.小麦离体叶段鉴定白粉病抗性方法的研究[J].植物保护学,1995,22(4):309-314.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抗病性鉴定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9-114-02
小麦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是安徽省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已列为《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的关键考核指标。为提高小麦抗病育种的水平,笔者根据小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1],对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系统内选育的小麦高代品系进行了小麦赤霉病菌、白粉病菌及纹枯病菌的人工接种鉴定,旨在为安徽省小麦育种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小麦赤霉病菌、白粉病菌、纹枯病菌菌株采自凤台、金寨、安庆、蒙城、宿县、芜湖、宣州和颍上等地区,由安徽农业大学植病教研室提供。
1.2 方法
1.2.1 病原物培养。
将冷藏的小麦赤霉病菌在PDA培养基上活化、扩繁后,接种小麦粒(玉米粒)培养基上,于25 ℃光照培养箱中进一步扩大繁殖,在小麦开花期进行抗病鉴定接种的前3 d诱导其产孢,制成孢子悬浮液[2](孢子液浓度≥1×105个/ml),备用;小麦纹枯病菌在PDA培养基上活化、扩繁后,接种小麦粒(玉米粒)培养基上,待菌丝长满后备用[3];小麦白粉病菌于18~19 ℃下在“铭贤169”品种上扩繁,充分发病后备用。
1.2.2 接种方法。
小麦赤霉病菌在小麦开花期,使用移液枪每穗吸取20 μl注射小麦穗中部小穗后套袋保湿5~7 d;小麦纹枯病菌在小麦返青~拔节前期,用长满菌丝的固体培养物接种于小麦苗基部;小麦白粉病菌用充分发病的扩繁苗[4],于小麦返青~拔节前期接种于诱发行后覆塑料膜保湿、保温3~5 d。
1.2.3 调查方法与分级标准[1]。
小麦赤霉病于穗部接种后20 d左右调查;小麦纹枯病于乳熟末期调查;小麦白粉病于灌浆期调查。根据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参照《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判定品系的抗病性。
小麦赤霉病穗部接种分级标准:0级——接种小穗无发病症状表现;1级——仅接种小穗发病或临近个别小穗发病,但不扩展至穗轴;3级——穗轴发病,发病的穗占总小穗的25%以下;5级——穗轴发病,发病的穗占总小穗的25%~50%;7级——穗轴发病,发病的穗占总小穗的50%以上。
小麦白粉病分级标准:
0级——全株无病;1级——第1段叶片有少数病斑(病斑占叶片面积的2%以下);2级——第2段叶片有少数病斑(第1段叶片轻度发病);
3级——第3段叶片轻度发病,第2段叶片中度发病,第1段叶片严重发病;4级——第4段叶片轻度发病,第3段叶片以下中到严重发病;5级——
第5段叶片轻度发病,第4段叶片以下中到严重发病;6级——第6段叶片轻度发病,第5段叶片以下中到严重发病;7级——第7段叶片轻度发病,第6段叶片以下中到严重发病;8级——旗叶病斑较少,旗叶以下叶片严重发病;9级——整体叶片严重发病,穗部不同程度发病。
小麦纹枯病分级标准:
0级——无症状;1级——叶鞘变褐,病斑明显,未侵入茎秆;2级——侵入茎杆,病斑绕茎小于1/2;3级——侵入茎杆,病斑绕茎大于1/2,小于3/4;4级——侵入茎秆,病斑绕茎大于3/4;5级——出现枯、白穗或整株死亡。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2~2013年高代小麦品系鉴定 由表1可知,2012~2013年度鉴定的140份小麦高代材料,其中对赤霉病的抗性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系有86个,占鉴定总量的61.4%,感病品系只有7个,占总量的5.0%,其他为中感品系,可见这些高代材料较抗赤霉病;对白粉病多数表现为中感,占鉴定总量的52.1%,中抗品系占鉴定总量的24.3%,高感品系占总量的23.6%,可见抗白粉病较差;纹枯病都表现为抗病和中抗。
2.2 2013~2014年高代小麦品系鉴定 由表2可知,2013~2014年鉴定小麦高代品系105份,其中,赤霉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系有93个,占总鉴定品系数的88.6%,中感品系有9个,感病品系有3个;材料对白粉病抗性表现较差,高感品系有32个,占总量的30.5%,中感品系有63个,占总量的60.0%,只有10个品系表现中抗;105份材料中只有1个品系中抗纹枯病,其他皆为中感、感病及高感,表现不抗纹枯病。
2.3 2年度小麦高代材料鉴定汇总 由图1可知,2年度鉴定的245份高代材料中表现中抗赤霉病品系占73.1%,表现对赤霉病抗性较好;材料对纹枯病抗性差异大,57.6%的材料对纹枯病表现中抗以上;另外,只有18.0%的品系对白粉病表现中抗以上,对白粉病抗性较差。进一步保持对赤霉病抗性筛选,并加强对纹枯病、白粉病的稳定、抗病品系的选育是今后小麦育种的方向。
3 结论与讨论
由2012~2013、2013~2014年度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自育小麦高代材料抗病性鉴定结果分析可知,这些材料多数对赤霉病抗性表现较好,2个年度鉴定中表现中抗以上品系分别占总鉴定量的61.4%和88.6%;而白粉病则表现抗性较差,2012~2013年度中感品系占总鉴定品系的52.1%,高感品系占23.6%,2013~2014年度鉴定的中感品系占总鉴定品系的60.0%,高感品系占30.5%。根据试验鉴定的抗性结果筛选出抗病材料为公司奠定基础,也为今后的抗性育种指明方向。采用筛选出的抗性材料作为亲本资源杂交配组选育抗病新品种,剔除感病材料,不断提高自育小麦高代材料的抗病性。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小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PSJG1103.1~1103.4[S].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11.
[2] 张从宇,王敏,邵磊,等.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评价、聚类及性状间相关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8,22(4):12-16.
[3] 颜伟,吴纪种,蔡士宾.小麦抗纹枯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创新[J].福建稻麦科技,2004,22(3):12-16.
[4] 唐伯让,孟繁华.小麦离体叶段鉴定白粉病抗性方法的研究[J].植物保护学,1995,22(4):309-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