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湘云,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龙川小学校长,高级教师,扬州市特级教师,扬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扬州市江都区名校长。执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三顾茅庐》分别获江苏省“杏坛杯”“蓝天杯”青年教师展评课二等奖;执教古诗《山行》获扬州市录像课比赛二等奖;在扬州市师能建设“百千万工程”活动中获校长评课一等奖。主持研究江苏省重点规划课题“‘创意’核心理念下的师生成长研究”,近几年数十篇文章分别发表于《中国教育学刊》《语文建设》《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小学教学研究》等期刊。
从1988年走上讲台至今,我已在教育园地躬耕30载。回顾30年来的教育生活,我不由得记起自己上小学时的一篇课文《养花》里的一句话来: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劳动,又长见识……老舍先生这养花的乐趣不就是我从教育教学工作中获得的乐趣的写照吗?
在乡村学校的孤寂探索
可能因为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子弟的缘故,我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从在偏僻的乡村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无怨无悔,并且充满了激情,这激情充分体现在了我的课堂之上。
年轻的我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带着学生游走在语文的原野上。那时候没有多少理念层面的思考,就凭着一腔热情,凭着自己对语文的感性认识,进行着自己的语文教学。记得那时我的语文课堂是活泼的、开放的,每一节语文课对于我和学生来说,都是新的。
我带着学生在学校后面的小河边晨读、朗诵而乐此不疲;带着学生在野外野炊,再愉快写作;带着学生在大堤上放風筝,借机重温课文内容……那时的我一点也不知道畏惧,心里只有一个念想,我的课堂应该一节课一个模样,今天不能重复昨天的故事;心里只有一个企盼,学生学得快乐,我教得就快乐。
那时候我对学生学习的认知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唯有对教师有兴趣,对语文感兴趣,才能学好语文,所以我备课的重点就是变着法子去激发学生,去调动学生。我坚信语文的魅力不仅来自于课内,更来自于课外;语文的魅力绝不仅仅来自教材,更应该来自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现在已经是我国某核工业企业研发团队核心成员的何娟(我当年的学生)回忆说:“小时候上潘老师的课,每天都充满着向往!”
…………
“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乡村教育的原野是广袤的,也是偏僻的;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上的实践是懵懂的,更是孤寂的。这片沉闷的处女地,留下了我探索的汗水,萌发出我“求新”的嫩芽。我渴望能呼吸到域外更新鲜的空气,或者获得一种能够刷新我的精神的力量。就在此时,我和就读师范学校时的同届同学魏光明取得了联系,他对专业发展的追求和所取得的成绩给了我震动和启示,尽管我们所教学科不同(他任教数学学科),但从那时起,我渐渐有了方向,有了力量……
提出“创意·简约”的教学主张
进入江都宜陵中心小学工作,使我的个人成长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打铁还需自身硬”,我分管学校的教学工作,自感压力山大。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对教学理论的学习,对课堂教学的实践,对教学案例的反思……我激情澎湃地开始了新的征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循环日记”的实践探索是我偶然间阅读到一位山东教师的文章之后的尝试。写日记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调动学生写日记的兴趣,也为了促进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同时为了培养学生习作时自我修改的习惯与能力,我将班级学生按7人一个小组分成若干组,每组共用一本日记本,一周内,小组成员每人完成一篇日记,并按既定顺序循环,我每周评比、评讲一次。也就是这次尝试成就了我文章发表的处女作,该文后来发表在《作文报》上。
2007年暑期,扬州市教育局电教馆在全市教师中开展“教师博客”大赛,为了激发青年教师参与的兴趣,年近不惑的我和教师们一头扎进了火热的博客大赛中,读博,写博,评博……不亦乐乎。扬州市的教育博客大赛举办了7年,我参加了7年,这7年我写了原创博文近600篇,其中80%是教育教学中的心得与反思。如今教师博客大赛虽然已经停办了,但她对我的影响却没有中断。这600篇博文成了我宝贵的“资源库”,成为我教育写作的材料支撑。7年的大赛成就了我——3次问鼎一等奖(后来我只参赛,不参加评奖),我成为当时的扬州教育博客名人;成就了学校——江都市宜陵小学因为教育博客而被大家所熟识。当然对我影响最深的是这7年中对于博客写作的坚守,养成了我“写”的习惯,以至于现在一周没动笔就好像丢了什么似的。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我陆续在《中国农村教育》《文汇报》《教师报》《江苏教育报》《教师》等报刊上发表文章。
2009年下半年,已经担任宜陵中心小学校长的我,为了促进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邀请到了时任《江苏教育》编辑部副主任的王伟老师来校指导工作。王伟主任在与教师们的座谈与对话中提出,作为教师,应该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他的一席话为我们拨开了迷雾,让在座的学校骨干教师看清了前行的方向,也让我开始觉醒。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是什么?我沉浸到回顾、反思和大量的实践探究中。细想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无论是我刚工作时接触到的夯实“双基”,还是后来的“新课程标准”,我始终觉得语文教学永远离不开“听、说、读、写”,我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也一以贯之地抓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因为我坚信,语文就应该姓“语”,万变不离其宗。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语文课堂中的达成,引发了关于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让很多一线语文教师几乎迷失了方向,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甚至都不知道语文究竟该如何去教!尽管到现在依然有人为此争论不休,但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学实践者,我清醒地认识到,教学中把控住“人文性”的“度”是关键,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是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咀嚼中,在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即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而形成的。行行重行行,我对自己教学主张的思考,似乎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 2012年,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徐国华副院长来我校指导工作,我向他汇报了我的语文教学工作以及自己的实践思考,徐院长对我20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的印象是——“创意”不断。一个“创意”,让我豁然开朗,真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
徐院长所说的“创意”难道就是我对“听、说、读、写”的坚守与创新?就是我不断变换方式地调动学生“听、说、读、写”的兴趣、想方设法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一时间,我满心欢喜、满怀豪情地钻进“创意课堂”的思考和研究实践中。对于“创意”,人们的思维模式可能会定格在“推陈出新”上。殊不知,在某些特定时期,一份“坚守”,甚至一种“回归”,就是一种创新思维,就是一种创意之举。“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我越来越觉得,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减负,需要瘦身。小学语文教学不是花样越多越好,不是越热闹越好,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纯净的,应该是简约的,应该是诗意的。基于这样的思考与认识,我厘清了自己的主张——“创意·简约”,创意于回归,回归于简约,简约于“听、说、读、写”训练。于是我开始在我的语文课堂上践行“能听懂的让学生听”“能说清的让学生说”“能读懂的让学生读”“能写明的让学生写”的简约语文的创意策略。我的探索实践也逐步有了收获,我的语文阅读教学在扬州市微课大赛中获一等奖,在省“蓝天杯”课堂教学评比中获二等奖,在省“杏坛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中获二等奖。2012年,我被评为扬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我一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孜孜以求,一边在课堂教学研究中跋山涉水,不亦乐乎。白天在课堂上快乐实践,晚上在案几上不倦梳理,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后实践。在这期間,我整理、撰写的关于“创意·简约”的语文教学的论文和案例陆续发表在《小学语文研究》《江苏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杂志上。
向“创意管理”进发
在“创意·简约”研究思路的启发下,结合对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些新思考、采用的一些新举措,我萌生了将创意课堂向学校管理领域延伸的想法。
2014年,我将我的这一想法向时任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辜伟节先生做了汇报。在辜院长的认可和指导下,省级规划课题“‘创意’核心理念下的师生成长研究”应运而生。自此,我的研究形成了新的序列,在“创意管理”的大框架下,“创意课堂”“创意活动”“创意生活”成为研究的三个方向,以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为研究对象,以激发潜能、张扬个性、成就师生为终极目标。
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让教师获得工作中的成就感、享受事业成功的快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实施“1 1”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是教师突破发展瓶颈的有效方式之一,即一位教师在任教一门学科的同时,也钻研一门兴趣学科(综合学科)或带一个学生社团。错位发展、弯道超越让很多教师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很多语、数、英教师从品德、科学、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为学科骨干。创意管理显现效果,教师潜能发挥实现最大化。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没有平庸的教师,只有摆错位置的教师。教师项目组建设,是学校创意管理的新举措之一,让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往往事半功倍。文化宣传项目组让学校文化宣传、布置成为美术教师的工作之一,发挥了特长,节约了开支;水电项目组让懂水电、会简单木工的原村小老教师有了别样的用武之地;信息技术项目组让爱研究电脑的教师走到了一起,玩活了电教设备,玩出了新花样……创意管理让教师弱处不弱,长处更长。
“小义工活动”是少先队“创意活动”在学生层面做出的新动作,学生走出校园,关注社会,小手拉大手,开展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植物园、动物园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场所,呵护绿色、关爱生命成为学生的向往,撰写培育日记、学习动植物护养常识成为锻炼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创意活动焕发学生活力,学生个性彰显,生动、阳光。
学校环境影响着师生工作、学习的质量。“创意生活”从学校环境设计与建设入手,既有小桥流水、绿树红花等自然景点,又有“孔学广场”“流金岁月”“饮水思源”等人文景观,是师生休憩的好去处;“创意生活”让教师在校园生活中精彩起来,瑜伽社团、骑行社团、书画社团、太极社团……教师的校园生活绝不是课堂至办公室的“两点一线”,让教师依恋校园生活、创造校园生活、精彩校园生活是“创意生活”研究的目标追求。
加入“苏派名校联盟”使学校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也促使“创意管理”有了新内涵,学校教师的学习培训、教学展示有了高平台,学校发展迎来新起点。与省内名校面对面,我们找差距、寻不足。学校办学应该是开放的,只有交流才会促进发展,只有交流才能促进教师成长。近年来,我代表学校、代表江都区走上扬州市小学校长高峰论坛,谈我们的创意管理,谈我们的学校特色与教师发展;我受安徽省教师培训中心之约,为安徽中小学校长与教师作“创意让学校管理更加精致”的经验介绍,得到安徽同行的认可与肯定;我在语文教学和学校管理方面的思考与实践也陆续在《江苏教育》《教育家》《语文建设》等刊物发表。
2015年,我通过竞聘,就任江都区龙川小学校长,“创意”也随行而至。我和学校师生、家长一道,梳理学校历史传承,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创新学校文化建设,确立了“书香·水韵”为核心的彰显“龙魂川韵”的学校文化理念,《扬州教育》进行了推介报道。2015年暑期,在由国家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和《语言文字》报举办的“语文名师大讲堂”北京年会上,我作了题为“传承传统文化从小学语文课堂开始”的经验交流。交流中,我从中华经典诗词的背景了解、字句斟酌、意境想象、情感积淀、文本吟诵等几方面介绍了我的“创意·简约”语文的实践与探索,受到5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小学语文教师的好评。2016年,我被评为扬州市特级教师。
由“创意·简约”语文教学实践的思考与探索,到“创意管理”的提炼与拓展,再到“创意活动”和“创意生活”的实践与尝试,我这一路走来,有困惑,有犹豫,有欣喜,有欢笑……我坚信,有一路相伴的教师和学生,有一直给予我关心与帮助的师长、专家、领导,我们的教育之旅还会创意迭出、精彩无限。
从1988年走上讲台至今,我已在教育园地躬耕30载。回顾30年来的教育生活,我不由得记起自己上小学时的一篇课文《养花》里的一句话来: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劳动,又长见识……老舍先生这养花的乐趣不就是我从教育教学工作中获得的乐趣的写照吗?
在乡村学校的孤寂探索
可能因为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子弟的缘故,我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从在偏僻的乡村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无怨无悔,并且充满了激情,这激情充分体现在了我的课堂之上。
年轻的我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带着学生游走在语文的原野上。那时候没有多少理念层面的思考,就凭着一腔热情,凭着自己对语文的感性认识,进行着自己的语文教学。记得那时我的语文课堂是活泼的、开放的,每一节语文课对于我和学生来说,都是新的。
我带着学生在学校后面的小河边晨读、朗诵而乐此不疲;带着学生在野外野炊,再愉快写作;带着学生在大堤上放風筝,借机重温课文内容……那时的我一点也不知道畏惧,心里只有一个念想,我的课堂应该一节课一个模样,今天不能重复昨天的故事;心里只有一个企盼,学生学得快乐,我教得就快乐。
那时候我对学生学习的认知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唯有对教师有兴趣,对语文感兴趣,才能学好语文,所以我备课的重点就是变着法子去激发学生,去调动学生。我坚信语文的魅力不仅来自于课内,更来自于课外;语文的魅力绝不仅仅来自教材,更应该来自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现在已经是我国某核工业企业研发团队核心成员的何娟(我当年的学生)回忆说:“小时候上潘老师的课,每天都充满着向往!”
…………
“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乡村教育的原野是广袤的,也是偏僻的;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上的实践是懵懂的,更是孤寂的。这片沉闷的处女地,留下了我探索的汗水,萌发出我“求新”的嫩芽。我渴望能呼吸到域外更新鲜的空气,或者获得一种能够刷新我的精神的力量。就在此时,我和就读师范学校时的同届同学魏光明取得了联系,他对专业发展的追求和所取得的成绩给了我震动和启示,尽管我们所教学科不同(他任教数学学科),但从那时起,我渐渐有了方向,有了力量……
提出“创意·简约”的教学主张
进入江都宜陵中心小学工作,使我的个人成长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打铁还需自身硬”,我分管学校的教学工作,自感压力山大。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对教学理论的学习,对课堂教学的实践,对教学案例的反思……我激情澎湃地开始了新的征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循环日记”的实践探索是我偶然间阅读到一位山东教师的文章之后的尝试。写日记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调动学生写日记的兴趣,也为了促进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同时为了培养学生习作时自我修改的习惯与能力,我将班级学生按7人一个小组分成若干组,每组共用一本日记本,一周内,小组成员每人完成一篇日记,并按既定顺序循环,我每周评比、评讲一次。也就是这次尝试成就了我文章发表的处女作,该文后来发表在《作文报》上。
2007年暑期,扬州市教育局电教馆在全市教师中开展“教师博客”大赛,为了激发青年教师参与的兴趣,年近不惑的我和教师们一头扎进了火热的博客大赛中,读博,写博,评博……不亦乐乎。扬州市的教育博客大赛举办了7年,我参加了7年,这7年我写了原创博文近600篇,其中80%是教育教学中的心得与反思。如今教师博客大赛虽然已经停办了,但她对我的影响却没有中断。这600篇博文成了我宝贵的“资源库”,成为我教育写作的材料支撑。7年的大赛成就了我——3次问鼎一等奖(后来我只参赛,不参加评奖),我成为当时的扬州教育博客名人;成就了学校——江都市宜陵小学因为教育博客而被大家所熟识。当然对我影响最深的是这7年中对于博客写作的坚守,养成了我“写”的习惯,以至于现在一周没动笔就好像丢了什么似的。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我陆续在《中国农村教育》《文汇报》《教师报》《江苏教育报》《教师》等报刊上发表文章。
2009年下半年,已经担任宜陵中心小学校长的我,为了促进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邀请到了时任《江苏教育》编辑部副主任的王伟老师来校指导工作。王伟主任在与教师们的座谈与对话中提出,作为教师,应该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他的一席话为我们拨开了迷雾,让在座的学校骨干教师看清了前行的方向,也让我开始觉醒。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是什么?我沉浸到回顾、反思和大量的实践探究中。细想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无论是我刚工作时接触到的夯实“双基”,还是后来的“新课程标准”,我始终觉得语文教学永远离不开“听、说、读、写”,我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也一以贯之地抓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因为我坚信,语文就应该姓“语”,万变不离其宗。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语文课堂中的达成,引发了关于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让很多一线语文教师几乎迷失了方向,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甚至都不知道语文究竟该如何去教!尽管到现在依然有人为此争论不休,但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学实践者,我清醒地认识到,教学中把控住“人文性”的“度”是关键,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是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咀嚼中,在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即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而形成的。行行重行行,我对自己教学主张的思考,似乎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 2012年,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徐国华副院长来我校指导工作,我向他汇报了我的语文教学工作以及自己的实践思考,徐院长对我20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的印象是——“创意”不断。一个“创意”,让我豁然开朗,真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
徐院长所说的“创意”难道就是我对“听、说、读、写”的坚守与创新?就是我不断变换方式地调动学生“听、说、读、写”的兴趣、想方设法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一时间,我满心欢喜、满怀豪情地钻进“创意课堂”的思考和研究实践中。对于“创意”,人们的思维模式可能会定格在“推陈出新”上。殊不知,在某些特定时期,一份“坚守”,甚至一种“回归”,就是一种创新思维,就是一种创意之举。“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我越来越觉得,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减负,需要瘦身。小学语文教学不是花样越多越好,不是越热闹越好,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纯净的,应该是简约的,应该是诗意的。基于这样的思考与认识,我厘清了自己的主张——“创意·简约”,创意于回归,回归于简约,简约于“听、说、读、写”训练。于是我开始在我的语文课堂上践行“能听懂的让学生听”“能说清的让学生说”“能读懂的让学生读”“能写明的让学生写”的简约语文的创意策略。我的探索实践也逐步有了收获,我的语文阅读教学在扬州市微课大赛中获一等奖,在省“蓝天杯”课堂教学评比中获二等奖,在省“杏坛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中获二等奖。2012年,我被评为扬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我一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孜孜以求,一边在课堂教学研究中跋山涉水,不亦乐乎。白天在课堂上快乐实践,晚上在案几上不倦梳理,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后实践。在这期間,我整理、撰写的关于“创意·简约”的语文教学的论文和案例陆续发表在《小学语文研究》《江苏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杂志上。
向“创意管理”进发
在“创意·简约”研究思路的启发下,结合对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些新思考、采用的一些新举措,我萌生了将创意课堂向学校管理领域延伸的想法。
2014年,我将我的这一想法向时任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辜伟节先生做了汇报。在辜院长的认可和指导下,省级规划课题“‘创意’核心理念下的师生成长研究”应运而生。自此,我的研究形成了新的序列,在“创意管理”的大框架下,“创意课堂”“创意活动”“创意生活”成为研究的三个方向,以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为研究对象,以激发潜能、张扬个性、成就师生为终极目标。
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让教师获得工作中的成就感、享受事业成功的快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实施“1 1”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是教师突破发展瓶颈的有效方式之一,即一位教师在任教一门学科的同时,也钻研一门兴趣学科(综合学科)或带一个学生社团。错位发展、弯道超越让很多教师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很多语、数、英教师从品德、科学、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为学科骨干。创意管理显现效果,教师潜能发挥实现最大化。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没有平庸的教师,只有摆错位置的教师。教师项目组建设,是学校创意管理的新举措之一,让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往往事半功倍。文化宣传项目组让学校文化宣传、布置成为美术教师的工作之一,发挥了特长,节约了开支;水电项目组让懂水电、会简单木工的原村小老教师有了别样的用武之地;信息技术项目组让爱研究电脑的教师走到了一起,玩活了电教设备,玩出了新花样……创意管理让教师弱处不弱,长处更长。
“小义工活动”是少先队“创意活动”在学生层面做出的新动作,学生走出校园,关注社会,小手拉大手,开展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植物园、动物园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场所,呵护绿色、关爱生命成为学生的向往,撰写培育日记、学习动植物护养常识成为锻炼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创意活动焕发学生活力,学生个性彰显,生动、阳光。
学校环境影响着师生工作、学习的质量。“创意生活”从学校环境设计与建设入手,既有小桥流水、绿树红花等自然景点,又有“孔学广场”“流金岁月”“饮水思源”等人文景观,是师生休憩的好去处;“创意生活”让教师在校园生活中精彩起来,瑜伽社团、骑行社团、书画社团、太极社团……教师的校园生活绝不是课堂至办公室的“两点一线”,让教师依恋校园生活、创造校园生活、精彩校园生活是“创意生活”研究的目标追求。
加入“苏派名校联盟”使学校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也促使“创意管理”有了新内涵,学校教师的学习培训、教学展示有了高平台,学校发展迎来新起点。与省内名校面对面,我们找差距、寻不足。学校办学应该是开放的,只有交流才会促进发展,只有交流才能促进教师成长。近年来,我代表学校、代表江都区走上扬州市小学校长高峰论坛,谈我们的创意管理,谈我们的学校特色与教师发展;我受安徽省教师培训中心之约,为安徽中小学校长与教师作“创意让学校管理更加精致”的经验介绍,得到安徽同行的认可与肯定;我在语文教学和学校管理方面的思考与实践也陆续在《江苏教育》《教育家》《语文建设》等刊物发表。
2015年,我通过竞聘,就任江都区龙川小学校长,“创意”也随行而至。我和学校师生、家长一道,梳理学校历史传承,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创新学校文化建设,确立了“书香·水韵”为核心的彰显“龙魂川韵”的学校文化理念,《扬州教育》进行了推介报道。2015年暑期,在由国家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和《语言文字》报举办的“语文名师大讲堂”北京年会上,我作了题为“传承传统文化从小学语文课堂开始”的经验交流。交流中,我从中华经典诗词的背景了解、字句斟酌、意境想象、情感积淀、文本吟诵等几方面介绍了我的“创意·简约”语文的实践与探索,受到5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小学语文教师的好评。2016年,我被评为扬州市特级教师。
由“创意·简约”语文教学实践的思考与探索,到“创意管理”的提炼与拓展,再到“创意活动”和“创意生活”的实践与尝试,我这一路走来,有困惑,有犹豫,有欣喜,有欢笑……我坚信,有一路相伴的教师和学生,有一直给予我关心与帮助的师长、专家、领导,我们的教育之旅还会创意迭出、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