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对我国茶具设计的历史进行研究,探讨茶文化与现代茶具的融合,以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茶具,认识中国茶文化。
关键词:茶文化 茶具 设计
改革春风吹遍大地,让我国的文化、经济苏醒并加入全球化这个大家庭中,在其如火如荼的发展下也使传统文化深受现代文明的影响。一是现代化的技术和现代化的产品所创造的新的舒适的生活方式;二是因商业文化而改变的消费观与价值观。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能够融入现代茶具的传统元素很少,人们太过重视“第一眼之美”,忽略了它本身的文化内涵。因此,本文将以茶文化作为基础进行研究,寻找现代茶具与茶文化的契合点。
一、茶具设计历史
(一)萌芽
我国的茶文化最早出现于秦汉,巴蜀之地为当时饮茶最为兴盛的地方,晋朝时,茶文化开始向中原发展。饮与食在隋唐前并没有严格的用具划分,所以喝茶就没有用到专门的工具。刚开始出现的茶具是和酒具、食具共用的陶制品,人们称之为“缶”,它的形状是口小肚大。[1]
(二)宋朝斗茶
到了宋朝,人们还是很喜欢喝茶,这也是茶具快速发展的条件之一。作为与唐茶具差不多的宋茶具,其只是用点茶将煎茶代替。宋时期最为流行的就是斗茶。斗茶,即将茶饼烤至炙热再碾成粉末,把它放在沸腾的水中直至出现泡沫且茶末能够浮出来,判断其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水的痕迹与茶汤的颜色。因此,宋朝最受欢迎的就是黑釉瓷,这当中最出名的就是建窑,它的代表作是兔毫盏,其呈现紫黑的釉色,能把茶汤的颜色显现出来,它的色釉表面是白褐色、脉状、浓密的长条纹,就好像兔子的毛,因此被称为兔毫盏。它的肚子比较深、口是敞开的,上窄下宽,盏口下面1.5~2.0 cm处有肉眼可见的折痕,在斗茶中比较容易分出胜负。[2]
(三)明朝的景瓷宜陶
到了明朝,茶具有两个变化:第一,形状、颜色的改变;第二,小茶壶出现。明朝时,人们比较喜欢喝散茶。景德镇有一种白瓷茶具,它釉色光润,造型漂亮,茶杯的比例很协调,当倒入茶叶时会把茶具衬托得清新自然。除此之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紫砂茶具,它出自江苏宜兴。紫砂茶具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是,明朝人喝茶已经不是简单的喝茶,而是将其上升到品味艺术的境界。紫砂茶具也是陶器的一种,其具有古朴、精致、温文尔雅的特点,烧制它的材料比较紧密,用的泥也是纯天然的,所以,它不惧严寒、不畏酷暑,能够长时间保持茶汤的味道,其对材质属性的掌握和运用也是中国工艺历史的典型。紫砂茶具的形状柔中带一点刚,古朴而又典雅,是匠心之作。
(四)现代的新型茶具
现代人用的茶具虽然没有古人的复杂,但在选择上也需要有所研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功夫茶。茶具的种类、质量以及工艺也是多种多样的。
二、茶文化与现代茶具设计的融合
我国茶文化与儒、释、道思想相结合,蕴含着深厚的哲学理论。在设计制作现代茶具的过程中加入传统的茶元素,最重要的是采用情景分析法,将过去的饮茶场景再现,以此把现代茶具的一系列体系(样式、形态、功能)构造出来。将“独饮成神”的茶文化底蕴作为茶道精神,为人们创造出一种独饮的茶具。拟定其为一套(茶壶、茶杯),茶壶的容量以500毫升为适中,而茶杯的容量以130毫升为最佳,泡一壶茶能够装满四杯,这样的冲泡节奏比较适合独饮。而且这种茶具具有小巧、便捷的特性,方便人们带在身上以便外出时使用。设计者在设计茶杯图样时,可以以传统文化中描绘茶的思想、喝茶的场景以及对山水的勾勒技巧为依据。设计者应该把传统思想中对茶的感悟融入现代茶具制作中。其一,具体制作时要特别重视造型、外观的设计,不能遗忘茶文化中儒、释、道的精髓,将茶具作为载体把它们表现出来。如“竹子”“一叶扁舟”“明月”“青山”等动态与静态的形象,都能成为茶具的原型。其二,就是圖案的绘制,要把毛笔、水墨、剪纸、石刻这些传统的绘画工具利用上,同时将一些比较有意义、有内涵的文化典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中有许多典故,比如“苦口师”“吃茶去”,为了让喝茶的人体会、领悟到茶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就要求设计者在图案的制作风格上更为简约、质朴,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拟定的形象。
三、结语
我国工艺师在茶具的设计理念上体现了中国独特的茶文化。古时候的人们按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创造茶具,茶具的制造跟茶叶的采摘追求的是自然,喝茶跟品茶要求人做到专心。茶具造型可以表达出它本身的美观,也能体现出茶具美观性与功能性的统一。它将传统茶具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完美地表达出来,也赋予了现代茶具师历史使命,即在继承优良的设计精神的基础上对茶具进行创造设计,使茶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剑,王绵绵.藏茶文化影响下的茶具设计元素及要点分析[J].工业设计,2019(06).
[2]冯绍华,冯琳磬,欧阳小胜.茶文化·陶瓷茶具设计与景德镇创意陶瓷产业发展[J].中国陶瓷工业,2018(25).
(作者简介:高越,男,硕士研究生,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陶瓷艺术)(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茶文化 茶具 设计
改革春风吹遍大地,让我国的文化、经济苏醒并加入全球化这个大家庭中,在其如火如荼的发展下也使传统文化深受现代文明的影响。一是现代化的技术和现代化的产品所创造的新的舒适的生活方式;二是因商业文化而改变的消费观与价值观。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能够融入现代茶具的传统元素很少,人们太过重视“第一眼之美”,忽略了它本身的文化内涵。因此,本文将以茶文化作为基础进行研究,寻找现代茶具与茶文化的契合点。
一、茶具设计历史
(一)萌芽
我国的茶文化最早出现于秦汉,巴蜀之地为当时饮茶最为兴盛的地方,晋朝时,茶文化开始向中原发展。饮与食在隋唐前并没有严格的用具划分,所以喝茶就没有用到专门的工具。刚开始出现的茶具是和酒具、食具共用的陶制品,人们称之为“缶”,它的形状是口小肚大。[1]
(二)宋朝斗茶
到了宋朝,人们还是很喜欢喝茶,这也是茶具快速发展的条件之一。作为与唐茶具差不多的宋茶具,其只是用点茶将煎茶代替。宋时期最为流行的就是斗茶。斗茶,即将茶饼烤至炙热再碾成粉末,把它放在沸腾的水中直至出现泡沫且茶末能够浮出来,判断其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水的痕迹与茶汤的颜色。因此,宋朝最受欢迎的就是黑釉瓷,这当中最出名的就是建窑,它的代表作是兔毫盏,其呈现紫黑的釉色,能把茶汤的颜色显现出来,它的色釉表面是白褐色、脉状、浓密的长条纹,就好像兔子的毛,因此被称为兔毫盏。它的肚子比较深、口是敞开的,上窄下宽,盏口下面1.5~2.0 cm处有肉眼可见的折痕,在斗茶中比较容易分出胜负。[2]
(三)明朝的景瓷宜陶
到了明朝,茶具有两个变化:第一,形状、颜色的改变;第二,小茶壶出现。明朝时,人们比较喜欢喝散茶。景德镇有一种白瓷茶具,它釉色光润,造型漂亮,茶杯的比例很协调,当倒入茶叶时会把茶具衬托得清新自然。除此之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紫砂茶具,它出自江苏宜兴。紫砂茶具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是,明朝人喝茶已经不是简单的喝茶,而是将其上升到品味艺术的境界。紫砂茶具也是陶器的一种,其具有古朴、精致、温文尔雅的特点,烧制它的材料比较紧密,用的泥也是纯天然的,所以,它不惧严寒、不畏酷暑,能够长时间保持茶汤的味道,其对材质属性的掌握和运用也是中国工艺历史的典型。紫砂茶具的形状柔中带一点刚,古朴而又典雅,是匠心之作。
(四)现代的新型茶具
现代人用的茶具虽然没有古人的复杂,但在选择上也需要有所研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功夫茶。茶具的种类、质量以及工艺也是多种多样的。
二、茶文化与现代茶具设计的融合
我国茶文化与儒、释、道思想相结合,蕴含着深厚的哲学理论。在设计制作现代茶具的过程中加入传统的茶元素,最重要的是采用情景分析法,将过去的饮茶场景再现,以此把现代茶具的一系列体系(样式、形态、功能)构造出来。将“独饮成神”的茶文化底蕴作为茶道精神,为人们创造出一种独饮的茶具。拟定其为一套(茶壶、茶杯),茶壶的容量以500毫升为适中,而茶杯的容量以130毫升为最佳,泡一壶茶能够装满四杯,这样的冲泡节奏比较适合独饮。而且这种茶具具有小巧、便捷的特性,方便人们带在身上以便外出时使用。设计者在设计茶杯图样时,可以以传统文化中描绘茶的思想、喝茶的场景以及对山水的勾勒技巧为依据。设计者应该把传统思想中对茶的感悟融入现代茶具制作中。其一,具体制作时要特别重视造型、外观的设计,不能遗忘茶文化中儒、释、道的精髓,将茶具作为载体把它们表现出来。如“竹子”“一叶扁舟”“明月”“青山”等动态与静态的形象,都能成为茶具的原型。其二,就是圖案的绘制,要把毛笔、水墨、剪纸、石刻这些传统的绘画工具利用上,同时将一些比较有意义、有内涵的文化典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中有许多典故,比如“苦口师”“吃茶去”,为了让喝茶的人体会、领悟到茶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就要求设计者在图案的制作风格上更为简约、质朴,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拟定的形象。
三、结语
我国工艺师在茶具的设计理念上体现了中国独特的茶文化。古时候的人们按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创造茶具,茶具的制造跟茶叶的采摘追求的是自然,喝茶跟品茶要求人做到专心。茶具造型可以表达出它本身的美观,也能体现出茶具美观性与功能性的统一。它将传统茶具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完美地表达出来,也赋予了现代茶具师历史使命,即在继承优良的设计精神的基础上对茶具进行创造设计,使茶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剑,王绵绵.藏茶文化影响下的茶具设计元素及要点分析[J].工业设计,2019(06).
[2]冯绍华,冯琳磬,欧阳小胜.茶文化·陶瓷茶具设计与景德镇创意陶瓷产业发展[J].中国陶瓷工业,2018(25).
(作者简介:高越,男,硕士研究生,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陶瓷艺术)(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