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对国际结算课程内容的深入剖析,挖掘出课程思政元素,沿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结合互联网教学手段,以及各种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并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关键词:思政元素;设计思路;特色及创新;课堂效果
一、课程概况
《国际结算》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修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它专门对国际贸易结算的工具、手段等进行研究,是一门具有涉外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型学科,包含了国际贸易结算的基本原则、国际结算工具、国际结算方式及跨境支付等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有关国际贸易结算的基本知识,为今后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签订涉外经济合同以及保证结算安全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应职应岗能力的要求,本课程承载着学生对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以及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
二、课程目标
国际结算课程教学在方式和方法上注重开拓创新,借助微信群和学习通手段,线上线下结合,融合课堂主讲、双语教学、看视频资料、分组讨论与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学生讲解等方式,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课堂教学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诚信教育等环节引入课程,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的责任感,以期达到如下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国际结算中票据及其种类;能够识记国际结算方式业务流程、种类及特征,重点掌握汇款、托收和信用证这三个工作项目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流程;掌握与国际结算相关的国际惯例,国际结算方式运行的内在机理;能判断国际结算风险产生的原理及机制。从而达到掌握国际结算核心知识的学习目标。
(二)能力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能初步操作国际结算业务员流程及应用,能根据业务实际提出解决纠纷的具体方案,达到核心知识内化、知识应用和深度学习,使学生熟悉及掌握本课程的相关技能,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快进入业务角色,发挥其专业特长。
(三)素质目标
培养积极探索、努力开拓的创新精神;培养应对问题及多方沟通的积极心态;培养团队合作的职业素养。
三、思政元素
通过对课程各章节内容的剖析深入,主要有以下思政元素:国际贸易结算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坚守契约精神和诚信至上的信念,培养职业道德修养,树立高度的职业责任心;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人格,培养民族精神、“四个自信”和爱国情怀。
四、设计思路
(一)课程思政具体内容及如何切入与衔接育人元素
(1)家国情怀。国际贸易结算的起源、发展和特点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研究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和支付体系的发展史,用历史教育学生,培养爱国热,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让学生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四个自信”。
(2)诚信精神。教授国际贸易中使用具体结算方式内容时,引导学生从业之后必须具备诚信精神和高标准职业道德修养。
(3)风险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和单据的填写,引导学生归纳整理风险的种类、成因、影响和对策,形成“结算单据无小事”的意识,加强过程监管。突出风险控制与疑难问题的解决,合理选择结算方式,强化学生的风险意识。
(4)尊重文化差异,坚守契约精神。保证国际结算的顺利进行,国际社会已经发展和形成了关于国际结算的统一惯例,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托收统一规则》《见索即付保函统一规则》,引导学生如何在合同中融入契约精神,尊重传统文化差异,使得学生深刻理解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大潮中,实现复兴中国的伟大中国梦,必须按规则出牌,严守契约精神。
(5)关注热点,彰显大国风范。平时授课中多关注并融入热点,可以设置专题讨论,尤其在面临贸易摩擦时,中国反对贸易保护,并坚持合作共享共赢的诚意和决心,彰显中国的大国风范,让学生树立民族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二)組织实施方法
(1)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流程:确定思政目标→挖掘思政元素→优化教学方法→达到思政目标→进行量性和质性评价。
(2)采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课前准备阶段:在“学习通”平台提供教学资源(在线精品视频或者自制微课)、“微信群”课前沟通交流、发布学习计划、学生自主学习。
课中组织阶段:利用学习通平台课堂点名和互动、课堂练习;双语教学;案例引导,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形成成果;学生讲解(流程复述,提出问题);教师总结梳理(结合思政元素)。
课后提高阶段:通过学习通平台,学生学习笔记上传交流,课后视频或文字资料分享扩延,单元测验;教师在微信群课后在线答疑;课后习题微课讲解上传平台供学生学习与回顾。
五、育人元素实施案例
(一)教学名称:国际托收业务
(二)教学目标(含课程思政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根据外贸合同填制托收项下汇票;能根据外贸合同填写托收申请书;能办理托收手续;了解《托收统一规则》(URC522)的主要内容;
(2)思政目标:引导学生加强国际结算中的风险防范意识,培养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的细致谨慎、严格把关、灵活机动和善于思考的工匠精神。
(三)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时间安排
(四)教案设计
(五)教学反思
(1)教学重难点的把握:
通过多媒体教学及任务驱动法,使学生能深刻理解知识理论的把握。
(2)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本堂课从多媒体设导入,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都调动起来,在与学生的讨论中,将上课的知识点全方面的掌握。
(3)存在的问题
在任务驱动法的过程中,虽然学生的积极性高,但是学生讨论秩序稍有混乱,时间的把握不合理,还有一些学生并没有参与进来。
六、特色及创新
(一)线上线下结合翻转课堂
通过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的实施,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达到了教学目标,保证了教学的质量。互动较为频繁,讨论与交流让彼此变得更加亲近,学生注意力和参与度更加高,掌握程度更深。学习通线上平台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更是达到了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双语教学
国际结算课程具有较强的涉外性和实践性。“国际结算”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是适应”国际结算”课程特点的需要,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三)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
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融入理论讲授与规范分析之中,增强课程的现实感。
(四)注重课内培养向课外育人的延伸
一是注重最新国际结算事件的导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是提高学生参与研究的投入度,将经典与前沿文献上传至在线教学平台,供学生研读思考、寻找项目选题。三是建立课内外协同育人机制,以创新论文写作和创新项目研究为载体,实现课内外联动。
(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是通过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资源。二是通过信息技术加强过程考核和多元化评价。
七、教学效果
(一)引导学生增加学习,更好掌握前沿理论知识。课程注重过程管理,学生通过课堂预习、阅读文献、团队讨论、学习中国大学MOOC精品课程等方式,学习投入度大大增加,从而更好掌握前沿理论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提升研究能力。课程以创新项目研究作为载体,实现课内外联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提升研究能力。通过对完成本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调研,70%的同学反映本课程的项目式和实践性教学对研究能力提升有帮助。
(三)训练学生的国际金融素养、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同时,通过运用中国自主创新理论解读中国经济发展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参考文献
[1]宋蔚,邹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国际结算》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7(1):35-38.
[2]王芳.跨境电商时代下《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100-102.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從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4]蔡筱霞.《国际结算》课程实践教学设计与改革[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7(1):35-38.
[5]王坤,高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34):282-283.
[6]毕颖妍.案例教学在《国际结算业务处理》课程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100-102.
[7]赵璋,李江.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11):212-214
[8]高鸣霞.课程思政在“国际结算”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6):57-58
作者简介:徐佳蕾(1984.6-),女,汉族,籍贯宁波,中级经济师,讲师,学历研究生,学位经济学硕士,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专业教师,专业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
关键词:思政元素;设计思路;特色及创新;课堂效果
一、课程概况
《国际结算》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修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它专门对国际贸易结算的工具、手段等进行研究,是一门具有涉外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型学科,包含了国际贸易结算的基本原则、国际结算工具、国际结算方式及跨境支付等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有关国际贸易结算的基本知识,为今后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签订涉外经济合同以及保证结算安全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应职应岗能力的要求,本课程承载着学生对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以及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
二、课程目标
国际结算课程教学在方式和方法上注重开拓创新,借助微信群和学习通手段,线上线下结合,融合课堂主讲、双语教学、看视频资料、分组讨论与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学生讲解等方式,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课堂教学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诚信教育等环节引入课程,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的责任感,以期达到如下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国际结算中票据及其种类;能够识记国际结算方式业务流程、种类及特征,重点掌握汇款、托收和信用证这三个工作项目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流程;掌握与国际结算相关的国际惯例,国际结算方式运行的内在机理;能判断国际结算风险产生的原理及机制。从而达到掌握国际结算核心知识的学习目标。
(二)能力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能初步操作国际结算业务员流程及应用,能根据业务实际提出解决纠纷的具体方案,达到核心知识内化、知识应用和深度学习,使学生熟悉及掌握本课程的相关技能,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快进入业务角色,发挥其专业特长。
(三)素质目标
培养积极探索、努力开拓的创新精神;培养应对问题及多方沟通的积极心态;培养团队合作的职业素养。
三、思政元素
通过对课程各章节内容的剖析深入,主要有以下思政元素:国际贸易结算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坚守契约精神和诚信至上的信念,培养职业道德修养,树立高度的职业责任心;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人格,培养民族精神、“四个自信”和爱国情怀。
四、设计思路
(一)课程思政具体内容及如何切入与衔接育人元素
(1)家国情怀。国际贸易结算的起源、发展和特点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研究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和支付体系的发展史,用历史教育学生,培养爱国热,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让学生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四个自信”。
(2)诚信精神。教授国际贸易中使用具体结算方式内容时,引导学生从业之后必须具备诚信精神和高标准职业道德修养。
(3)风险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和单据的填写,引导学生归纳整理风险的种类、成因、影响和对策,形成“结算单据无小事”的意识,加强过程监管。突出风险控制与疑难问题的解决,合理选择结算方式,强化学生的风险意识。
(4)尊重文化差异,坚守契约精神。保证国际结算的顺利进行,国际社会已经发展和形成了关于国际结算的统一惯例,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托收统一规则》《见索即付保函统一规则》,引导学生如何在合同中融入契约精神,尊重传统文化差异,使得学生深刻理解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大潮中,实现复兴中国的伟大中国梦,必须按规则出牌,严守契约精神。
(5)关注热点,彰显大国风范。平时授课中多关注并融入热点,可以设置专题讨论,尤其在面临贸易摩擦时,中国反对贸易保护,并坚持合作共享共赢的诚意和决心,彰显中国的大国风范,让学生树立民族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二)組织实施方法
(1)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流程:确定思政目标→挖掘思政元素→优化教学方法→达到思政目标→进行量性和质性评价。
(2)采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课前准备阶段:在“学习通”平台提供教学资源(在线精品视频或者自制微课)、“微信群”课前沟通交流、发布学习计划、学生自主学习。
课中组织阶段:利用学习通平台课堂点名和互动、课堂练习;双语教学;案例引导,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形成成果;学生讲解(流程复述,提出问题);教师总结梳理(结合思政元素)。
课后提高阶段:通过学习通平台,学生学习笔记上传交流,课后视频或文字资料分享扩延,单元测验;教师在微信群课后在线答疑;课后习题微课讲解上传平台供学生学习与回顾。
五、育人元素实施案例
(一)教学名称:国际托收业务
(二)教学目标(含课程思政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根据外贸合同填制托收项下汇票;能根据外贸合同填写托收申请书;能办理托收手续;了解《托收统一规则》(URC522)的主要内容;
(2)思政目标:引导学生加强国际结算中的风险防范意识,培养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的细致谨慎、严格把关、灵活机动和善于思考的工匠精神。
(三)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时间安排
(四)教案设计
(五)教学反思
(1)教学重难点的把握:
通过多媒体教学及任务驱动法,使学生能深刻理解知识理论的把握。
(2)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本堂课从多媒体设导入,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都调动起来,在与学生的讨论中,将上课的知识点全方面的掌握。
(3)存在的问题
在任务驱动法的过程中,虽然学生的积极性高,但是学生讨论秩序稍有混乱,时间的把握不合理,还有一些学生并没有参与进来。
六、特色及创新
(一)线上线下结合翻转课堂
通过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的实施,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达到了教学目标,保证了教学的质量。互动较为频繁,讨论与交流让彼此变得更加亲近,学生注意力和参与度更加高,掌握程度更深。学习通线上平台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更是达到了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双语教学
国际结算课程具有较强的涉外性和实践性。“国际结算”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是适应”国际结算”课程特点的需要,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三)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
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融入理论讲授与规范分析之中,增强课程的现实感。
(四)注重课内培养向课外育人的延伸
一是注重最新国际结算事件的导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是提高学生参与研究的投入度,将经典与前沿文献上传至在线教学平台,供学生研读思考、寻找项目选题。三是建立课内外协同育人机制,以创新论文写作和创新项目研究为载体,实现课内外联动。
(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是通过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资源。二是通过信息技术加强过程考核和多元化评价。
七、教学效果
(一)引导学生增加学习,更好掌握前沿理论知识。课程注重过程管理,学生通过课堂预习、阅读文献、团队讨论、学习中国大学MOOC精品课程等方式,学习投入度大大增加,从而更好掌握前沿理论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提升研究能力。课程以创新项目研究作为载体,实现课内外联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提升研究能力。通过对完成本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调研,70%的同学反映本课程的项目式和实践性教学对研究能力提升有帮助。
(三)训练学生的国际金融素养、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同时,通过运用中国自主创新理论解读中国经济发展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参考文献
[1]宋蔚,邹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国际结算》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7(1):35-38.
[2]王芳.跨境电商时代下《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100-102.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從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4]蔡筱霞.《国际结算》课程实践教学设计与改革[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7(1):35-38.
[5]王坤,高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34):282-283.
[6]毕颖妍.案例教学在《国际结算业务处理》课程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100-102.
[7]赵璋,李江.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11):212-214
[8]高鸣霞.课程思政在“国际结算”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6):57-58
作者简介:徐佳蕾(1984.6-),女,汉族,籍贯宁波,中级经济师,讲师,学历研究生,学位经济学硕士,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专业教师,专业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