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岗先生是我在鲁院陕西作家班的同学。他为人仗义,言语间透着一股子豪气。每次见面,都能从他的身上感悟到一种来自大地的芬芳与万物的执着。我与云岗先生交流不多,晤面也少,但每次邂逅,总能感受到他浓烈的乡情——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在与世俗世界格格不入中,我慢慢地读出了他为人处世的妙处。我开始有意无意地关注他的小说。尤其是最近发表的几个乡村题材的中篇小说,让我眼前一亮,会心一笑:老兄的创作已经回归了本源,进入了一个专属作家自我的视界。这种感觉,强烈地表现在他的中篇小说《对面那个圪梁梁上》(刊发于《山东文学》)、《油菜花盛开的村庄》(刊发于《天津文学》)和《请神容易送神难》(刊发于《延安文学》)的字里行间,引发了我对生活现象如何进入小说创作的思考。
贾平凹说,世俗生活往往是人类最崇高的事情。在从事小说创作之前,我对这种说法的体会并不深刻。因为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尤其是从事诗歌和散文创作的文友,在写作中总会想方设法地绕过一些生活里的俗人俗事,专拣那些表面美好的事情,加上优美的辞藻,成就一篇虚幻的美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可厚非。我想说的是,一个作家要接近生活的本质,除了对美好的向往,还应该一头扎入生活的海洋,围绕你身边的人物,亲身体验那些看似庸常的生活细节。这样,才能给你的读者提供一頓可口解馋的精神大餐。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来观照一番云岗先生的小说文本。也许,他的实践能给我们提供一种突围文学创作困境的可能。
中国当前正处于国运上升之势,真正的作家要站得更高,准确把握和看待当下的时代和趋势。作品能不能反映这个伟大的时代,真正和时代发生关系,这是对每一个写作者的考验。
云岗的三部中篇小说,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对乡村生活的文学关照。进一步说,即在时代大背景下对农民生存与生活状态的即时摹写与刻画,一种传承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自觉。譬如《对面那个圪梁梁上》对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现实的介入。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精准扶贫”政策下北寺村村民的迷茫与无奈,扶贫干部的苦恼与努力,以及村干部的狡黠与世故。一组群像,一曲悲调,一部创业史,一把辛酸泪;尽管充满了艰辛,但在无奈的间隙中,分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油菜花盛开的村庄》通过描写孤寡老人四贵住进城、回村、开地、受批评、再复耕、受奖励的同时获得心灵慰藉等故事情节,直面乡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请神容易送神难》更是不遗余力地讲述了渭北孔庄在改革开放初期,村里人的慌乱与迷失,以及村民对扑面而来的社会变革从不适应到适应的心路历程。其中,有含泪的歌颂,有无声的叹息,当然也有秉笔直书的愤慨。正如穆旦所言:“我特别主张要写出有时代意义的内容。问题是,首先要把自我扩充到时代那么大,然后再写自我,这样写出的作品就成了时代的作品。”如今我们面临的问题,并非是文学的写作者太少,而是能刻画时代、记录时代的杰作太少。现实主义不是守旧、僵化、固步自封的概念,而应该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云岗的小说,我们不敢说他做到了极致,但至少我们可以大声肯定他的自觉追求与实践意义。
三部小说,各具特色。既努力摹写了来自土地的芬芳,又通过不同的侧重,避免了文本的雷同,在小说艺术的探索上,突破了作家自我重复的误区。这一点,值得我们关注与肯定。发表在《延安文学》上的《请神容易送神难》,题材不算新颖,写法也比较谨慎,所涉及的内容也大多是我们日常惯见,甚至熟视无睹的身边事。一句话,过去时的话题剪辑,体现了作家的自信——套用一句话:我在此权且把他的这种文学叙事称之为“现象流”。四万多字的篇幅,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小“包工头”苟社教回村“接神”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在那个年代,“接神”降雨,抑或镇村辟邪,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几乎是北方大部分乡村顶礼膜拜的民俗之一。但因为商品经济的影响,孔庄的“接神”大礼在村干部的叹息里变了味道。穿插其中的婚外恋、事实婚姻、背井离乡、封建迷信、凶杀案、基层政权的瘫痪等等社会现象,一个个粉墨登场,直击读者心扉。尽管似曾相识,但仍然让我们在掩卷之余久久不能释怀——这既是现实的冷酷,也是文学带给我们的冲击。“现象流”,有如生活流一般,在不知不觉中氤氲了我们的视线,温润着我们的心灵:不再暴戾,不再迷茫。发表在《天津文学》的《油菜花盛开的村庄》,在朴拙的叙事中始终散发着时淡时浓的油菜花的馨香,恰似一曲耐人咀嚼的老年人的婚恋之歌。这篇小说的情节虽然比较简单(一个不适应城里生活的老人四贵,在老伴离世后,孑然一身回到村庄自发开垦废弃宅基地),但却给我们摆出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问题、婚恋问题、废弃宅基地的复耕问题。小说没有停留在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的揭露上,而是集中笔墨,给我们成功塑造了一个对土地充满依恋,善良而又勤劳、质朴的颇具意味的老农民形象。通过不同角度,多层散点,或刻画,或勾勒,或浓,或淡,或细腻,或粗犷的手法,成功塑造了四贵老汉善良、担当、勤劳、乐观以及有情有义的农民形象。发表于《山东文学》的《对面那个圪梁梁上》在文本结构上,采取第一人称讲故事与现实生活相交织的艺术手法,从容不迫地徐徐展开叙事。同时,间以悬疑小说的手法,让小说反复回环,风生水起,于无声处制造波澜,险象环生,从而带来了引人入胜的阅读审美。帮扶干部刘辉在下村途中,为了缓解沉闷的气氛,给年轻的机关干部小田、司机老黄讲述多年前他的一个扶贫故事。不经意间,勾起了刘辉当年扶贫时的一段感情涟漪。无巧不成书。他的故事又在现实中显现了一遍。不同的是当年的女主角早已被生活的重担,挤压成了一个麻木,甚至逃离生活的老妇人。现实中的一切似乎刚刚开始,小说的故事却又戛然而止……人生无处不遗憾,这也许是作家在讲述故事之余,给我们埋下的一条灰线,让读者在感慨之余,在心灵上留下一个无声的叹息。
生活现象,无疑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其中充溢着泥沙与黄金。时代呼唤每一个作家与时俱进,慧眼识金,在纷繁的生活中完成文学叙事,在独具个性的叙事里追求自觉的审美——云岗已经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