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特别强调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它将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应当全力拓展学生内心深处的潜力,让学生的学习活动遵循“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的规律,转变师生传统的教学方式,呼唤、开掘并提升学生的潜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关键词]尊重学生;创设问题;沟通情感;激发兴趣;课外实验
自主探究学习,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真正体现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一、尊重学生是自主探究的前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即体现主体。传统的教学理论总是过分夸大数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受此观念影响,教师常常为维护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权威,不顾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接受能力等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使学生在一种非常压抑的情境下学习,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自主探究。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留给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其创造性思维,甚至允许学生“胡说八道”,只要能自圆其说;要注意对学生的包容,要树立尊重学生和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要创造自主探究学习的和谐环境。如在讲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一学生提出:“人为什么不随环境变化而改变体色?”;在“绿叶是制造有机物的‘工厂’”这一节教学中,学生提出为什么绿色植物不“吃东西”也能生存?在学习“节肢动物”一节时,学生会提出蜘蛛是昆虫吗?螃蟹是爬行动物吗?此时教师决不能训斥学生,更不能讽刺和挖苦学生,而应积极鼓励和激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营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
二、创设问题是自主探究的起点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教师可在问题情境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一是大胆提出问题,二是从不同角度来提出问题,三是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同时帮助他们进行整理、分类,并最后筛选出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加以探究。如在“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一节教学中,教师可不直接引出“人类是怎样进化来的”,因为初中学生对这方面问题了解较少,很难理解相关问题。教师可通过设计一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1)让学生观察“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想象图”,猜想“古猿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2)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分析地球古今自然面貌的改变;(3)对比森林古猿、类人猿、人类的外形图(如手、脚);(4)人猿这种形态上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然后探究提问,感悟人类进化的历程。结合这样的探究提问,就使学生在积极探索活动的基础上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定性到定量,从而达到认识上质的飞跃。
三、沟通情感是自主探究的基础
学生在学习生物时,对其概念、理论、方法等,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会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产生惊讶和欣慰。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时刻注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且更应对后进生施以关爱,善于发现、赏识他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使之获得“我也行”的情感体验。虽然情感不直接参与生物的认知活动,但对生物学习起着推动、增加、坚持、调节等作用。因此,重视情感沟通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更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四、激发兴趣是自主探究的内在动力
兴趣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在动力,教学中就必须注意激发并维持学生的探究兴趣,注意知识性、趣味性与探究性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如在初一开篇学习“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有目的的课前安排学生将自己找到的生物生存方式的资料在班级里交流,并组织全班学生一起进行探讨。让学生在自豪感中建立对生物学的兴趣,树立自信心,由汇报现成资料,探究自己熟悉的事物开始,逐渐形成探究性的学习习惯。再如:在学习“练习使用显微镜”时,初一新生对显微镜有着强烈的新鲜感与好奇心,探究热情非常高,他们之中常常有趁老师不注意时,在显微镜下放上一根头发或一张白纸,甚至是自己的手指来观察。发现这些情况后,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如果喝令制止,学生固然听话,不敢乱摸乱碰,但此时也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刺伤了他们的探究热情。倒不如这样问他们:有没有看到图像?为什么没有看到图像?让他们仔细想一想:显微镜观察所用材料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理解“观察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这一知识点,同时,学生的探究热情也能得到保护。
五、参与课外实验是自主探究的延伸
生物课外实验是中学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是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课外实验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所以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器材使用、实验对象管理、实验现象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整理等环节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需要学生独立解决,与课堂实验相比,大多数课外实验均为探索性实验,因此其更能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如初中生物中的“观察叶色与光照有没有关系”、“种子萌发过程”、“根的向地性生长过程”等教学内容。且这些实验所需时间较长,根本无法在课堂中完成。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更能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学会探求新知识的方法,即学会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便逐步养成了科学的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关键词]尊重学生;创设问题;沟通情感;激发兴趣;课外实验
自主探究学习,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真正体现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一、尊重学生是自主探究的前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即体现主体。传统的教学理论总是过分夸大数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受此观念影响,教师常常为维护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权威,不顾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接受能力等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使学生在一种非常压抑的情境下学习,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自主探究。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留给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其创造性思维,甚至允许学生“胡说八道”,只要能自圆其说;要注意对学生的包容,要树立尊重学生和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要创造自主探究学习的和谐环境。如在讲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一学生提出:“人为什么不随环境变化而改变体色?”;在“绿叶是制造有机物的‘工厂’”这一节教学中,学生提出为什么绿色植物不“吃东西”也能生存?在学习“节肢动物”一节时,学生会提出蜘蛛是昆虫吗?螃蟹是爬行动物吗?此时教师决不能训斥学生,更不能讽刺和挖苦学生,而应积极鼓励和激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营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
二、创设问题是自主探究的起点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教师可在问题情境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一是大胆提出问题,二是从不同角度来提出问题,三是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同时帮助他们进行整理、分类,并最后筛选出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加以探究。如在“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一节教学中,教师可不直接引出“人类是怎样进化来的”,因为初中学生对这方面问题了解较少,很难理解相关问题。教师可通过设计一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1)让学生观察“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想象图”,猜想“古猿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2)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分析地球古今自然面貌的改变;(3)对比森林古猿、类人猿、人类的外形图(如手、脚);(4)人猿这种形态上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然后探究提问,感悟人类进化的历程。结合这样的探究提问,就使学生在积极探索活动的基础上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定性到定量,从而达到认识上质的飞跃。
三、沟通情感是自主探究的基础
学生在学习生物时,对其概念、理论、方法等,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会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产生惊讶和欣慰。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时刻注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且更应对后进生施以关爱,善于发现、赏识他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使之获得“我也行”的情感体验。虽然情感不直接参与生物的认知活动,但对生物学习起着推动、增加、坚持、调节等作用。因此,重视情感沟通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更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四、激发兴趣是自主探究的内在动力
兴趣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在动力,教学中就必须注意激发并维持学生的探究兴趣,注意知识性、趣味性与探究性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如在初一开篇学习“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有目的的课前安排学生将自己找到的生物生存方式的资料在班级里交流,并组织全班学生一起进行探讨。让学生在自豪感中建立对生物学的兴趣,树立自信心,由汇报现成资料,探究自己熟悉的事物开始,逐渐形成探究性的学习习惯。再如:在学习“练习使用显微镜”时,初一新生对显微镜有着强烈的新鲜感与好奇心,探究热情非常高,他们之中常常有趁老师不注意时,在显微镜下放上一根头发或一张白纸,甚至是自己的手指来观察。发现这些情况后,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如果喝令制止,学生固然听话,不敢乱摸乱碰,但此时也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刺伤了他们的探究热情。倒不如这样问他们:有没有看到图像?为什么没有看到图像?让他们仔细想一想:显微镜观察所用材料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理解“观察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这一知识点,同时,学生的探究热情也能得到保护。
五、参与课外实验是自主探究的延伸
生物课外实验是中学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是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课外实验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所以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器材使用、实验对象管理、实验现象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整理等环节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需要学生独立解决,与课堂实验相比,大多数课外实验均为探索性实验,因此其更能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如初中生物中的“观察叶色与光照有没有关系”、“种子萌发过程”、“根的向地性生长过程”等教学内容。且这些实验所需时间较长,根本无法在课堂中完成。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更能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学会探求新知识的方法,即学会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便逐步养成了科学的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