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湖南省安仁县羊脑乡峭上村,提起退休教师邝政华的名字,人们无不翘起大拇指。10多年来,他花去自己5万多元的积蓄,把6.7公顷荒山开垦成优质板栗基地。
峭上村是个离县城60多公里的山旮旯,这里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农民改革开放之后纷纷外出打工。1994年春,邝政华从学校退休,对家乡的落后现状深感忧虑,心想,要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靠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因地制宜选准项目、走勤劳致富之路才是根本。有一天,他从电视里看到湘西某村的农民靠种板栗致富的报道后,心里不禁为之一动,板栗树适应性强,不怕干旱,不择土壤,产品也好销,本地板栗初上市时每千克10元,旺季上市每千克也能卖6元,一棵成年板栗树可年产板栗10千克,产值可达60~100元,栽种板栗树无疑是种上了“摇钱树”。可是,当他把这一信息告诉乡亲们时,大家却直摇头,或是担心投资大、见效慢,或是担心不成功、倒贴本。邝政华心想,栽果树的确需要投资,还要担当一定的风险,穷怕了的乡亲们一时瞻前顾后在所难免。他又想,自己反正退休了,没有事干,何不动手创建一个板栗基地,一旦成功,乡亲们自然会跟着干。
他的想法遭到在北京工作的3个儿女的反对。是啊,儿女们都有稳定的工作,收入不菲,老邝自己每月也有1000多元的退休金,应该舒舒服服安心养老才是,何苦才放下粉笔头,又要扛上锄头,干这种花大钱、流大汗,且结果如何还是个未知数的“傻”事呢!
主意已决的老邝还是扛起锄头上山了。他首先在自家的2公顷荒山上栽种板栗苗,次年又承包哥哥家的4.7公顷荒山,与自家的荒山连片栽种板栗树。为了节省开支和保证栽树质量,6.7公顷板栗基地从整地、挖坑到栽苗、施肥全是他和老伴两个人干,没有雇一个其他的人。10多年来,老邝穿烂了几十件雨衣和几十双胶鞋,手上磨起了厚茧。他用的锄头也是特制的,一面是斧头,一面是锄头,一举两得,磨短了又接,接长了又用……
从邝政华家里到板栗种植场有1公里山路,为了节省往返时间,每天天朦朦亮,他就起床上山,早饭和中饭全靠老伴往山上送。有一次下大雨,老伴送饭时不慎滑倒,摔伤了右腿,躺在床上10余天,花了1000多元医药费,但老邝依然痴心不改。
然而,种板栗树并没有开始想象的那样简单,一晃四五年过去了,老邝先期开发的2公顷板栗树渐渐长大到了挂果的树龄,可是,这些板栗树只徒长,不结果。于是,冷嘲热讽的话吹进了老邝的耳朵:还说要引导别人走种板栗树的致富路,自已种的板栗树都不结果……
老邝却并没有灰心丧气,他冷静思考后,明白了一个道理:种板栗和种水稻一样,光靠埋头苦干不行,必须依靠科技,于是,他四处拜师求教。1999年夏的一天,他冒着高温顶着烈日,徒步走了25公里山路,到邻近的茶陵县马江镇板栗种植场取经,然后又饿着肚子返回,直到半夜才摸黑回到家里。2001年,他得到北京将在11月7日举办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的消息,便和老伴带了3000元钱赶到北京。在京城工作的子女们被父亲的执著追求所感动,陪同父母参观博览会,并带他们到京郊的果园取经。老邝离开北京前,又跑到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买了1000多元的技术光碟带回家学习。
邝政华不但走出去学习,还从外地请来两位懂板栗嫁接技术的师傅,每嫁接一个芽苞付给他们0.45元钱,仅此一项就花了1万多元。他借机跟着师傅学习,锋利的刀子把他的手指划破了几十次,通过“血的代价”,老邝掌握了一手嫁接绝活。
为了及时掌握相关的科技信息,邝政华还坚持订阅多种科普报刊,并经常从北京金盾出版社邮购科技图书和光碟,成为该社“读者俱乐部”的会员。就这样,他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终于由一个门外汉变成了板栗栽培行家。
老邝在实际生产中注意把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板栗开花期,满树冠都是花,非常好看,但是过量的雄花序消耗了树体大量营养物质和水分,影响栗果产量。他通过疏除90%左右的雄花,合理地保留混合花序,从而使板栗得以稳产高产。
果农防治病虫害一般都是喷洒农药,邝政华却是对症下药,改用给树干打针的办法,多年来,他家的板栗树没有喷过一次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8年来,邝政华除了绿化荒山,改变生态环境,还采收板栗1.5万多千克,获利10万多元。
邝政华成功了,但他没有忘记建板栗种植场时的初衷,对前来咨询种植技术或是借阅技术书刊、技术光碟的农友,总是有求必应。2008年,他又建起了一个果木苗圃,每年优惠为乡亲们提供优质板栗、柑橘、柚子等果树苗。
在邝政华的带动下,短短几年时间,羊脑乡开垦山地栽种板栗、柑橘等果树达到67公顷,成为当地农民一条新的致富路。
(作者联系地址:湖南省安仁县羊脑乡广义村 邮编:423609)
峭上村是个离县城60多公里的山旮旯,这里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农民改革开放之后纷纷外出打工。1994年春,邝政华从学校退休,对家乡的落后现状深感忧虑,心想,要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靠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因地制宜选准项目、走勤劳致富之路才是根本。有一天,他从电视里看到湘西某村的农民靠种板栗致富的报道后,心里不禁为之一动,板栗树适应性强,不怕干旱,不择土壤,产品也好销,本地板栗初上市时每千克10元,旺季上市每千克也能卖6元,一棵成年板栗树可年产板栗10千克,产值可达60~100元,栽种板栗树无疑是种上了“摇钱树”。可是,当他把这一信息告诉乡亲们时,大家却直摇头,或是担心投资大、见效慢,或是担心不成功、倒贴本。邝政华心想,栽果树的确需要投资,还要担当一定的风险,穷怕了的乡亲们一时瞻前顾后在所难免。他又想,自己反正退休了,没有事干,何不动手创建一个板栗基地,一旦成功,乡亲们自然会跟着干。
他的想法遭到在北京工作的3个儿女的反对。是啊,儿女们都有稳定的工作,收入不菲,老邝自己每月也有1000多元的退休金,应该舒舒服服安心养老才是,何苦才放下粉笔头,又要扛上锄头,干这种花大钱、流大汗,且结果如何还是个未知数的“傻”事呢!
主意已决的老邝还是扛起锄头上山了。他首先在自家的2公顷荒山上栽种板栗苗,次年又承包哥哥家的4.7公顷荒山,与自家的荒山连片栽种板栗树。为了节省开支和保证栽树质量,6.7公顷板栗基地从整地、挖坑到栽苗、施肥全是他和老伴两个人干,没有雇一个其他的人。10多年来,老邝穿烂了几十件雨衣和几十双胶鞋,手上磨起了厚茧。他用的锄头也是特制的,一面是斧头,一面是锄头,一举两得,磨短了又接,接长了又用……
从邝政华家里到板栗种植场有1公里山路,为了节省往返时间,每天天朦朦亮,他就起床上山,早饭和中饭全靠老伴往山上送。有一次下大雨,老伴送饭时不慎滑倒,摔伤了右腿,躺在床上10余天,花了1000多元医药费,但老邝依然痴心不改。
然而,种板栗树并没有开始想象的那样简单,一晃四五年过去了,老邝先期开发的2公顷板栗树渐渐长大到了挂果的树龄,可是,这些板栗树只徒长,不结果。于是,冷嘲热讽的话吹进了老邝的耳朵:还说要引导别人走种板栗树的致富路,自已种的板栗树都不结果……
老邝却并没有灰心丧气,他冷静思考后,明白了一个道理:种板栗和种水稻一样,光靠埋头苦干不行,必须依靠科技,于是,他四处拜师求教。1999年夏的一天,他冒着高温顶着烈日,徒步走了25公里山路,到邻近的茶陵县马江镇板栗种植场取经,然后又饿着肚子返回,直到半夜才摸黑回到家里。2001年,他得到北京将在11月7日举办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的消息,便和老伴带了3000元钱赶到北京。在京城工作的子女们被父亲的执著追求所感动,陪同父母参观博览会,并带他们到京郊的果园取经。老邝离开北京前,又跑到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买了1000多元的技术光碟带回家学习。
邝政华不但走出去学习,还从外地请来两位懂板栗嫁接技术的师傅,每嫁接一个芽苞付给他们0.45元钱,仅此一项就花了1万多元。他借机跟着师傅学习,锋利的刀子把他的手指划破了几十次,通过“血的代价”,老邝掌握了一手嫁接绝活。
为了及时掌握相关的科技信息,邝政华还坚持订阅多种科普报刊,并经常从北京金盾出版社邮购科技图书和光碟,成为该社“读者俱乐部”的会员。就这样,他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终于由一个门外汉变成了板栗栽培行家。
老邝在实际生产中注意把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板栗开花期,满树冠都是花,非常好看,但是过量的雄花序消耗了树体大量营养物质和水分,影响栗果产量。他通过疏除90%左右的雄花,合理地保留混合花序,从而使板栗得以稳产高产。
果农防治病虫害一般都是喷洒农药,邝政华却是对症下药,改用给树干打针的办法,多年来,他家的板栗树没有喷过一次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8年来,邝政华除了绿化荒山,改变生态环境,还采收板栗1.5万多千克,获利10万多元。
邝政华成功了,但他没有忘记建板栗种植场时的初衷,对前来咨询种植技术或是借阅技术书刊、技术光碟的农友,总是有求必应。2008年,他又建起了一个果木苗圃,每年优惠为乡亲们提供优质板栗、柑橘、柚子等果树苗。
在邝政华的带动下,短短几年时间,羊脑乡开垦山地栽种板栗、柑橘等果树达到67公顷,成为当地农民一条新的致富路。
(作者联系地址:湖南省安仁县羊脑乡广义村 邮编:423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