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好拍摄功课
熟悉登山运动的朋友肯定对于攀冰非常了解了,我也是在拍摄之前才恶补功课。攀冰由攀岩运动发展而来,是一项借助于装备、器械而进行的运动,是攀登高山、雪山的必修科目,更是登山运动的基本技能之一。这次拍摄攀冰的地点在四姑娘山的双桥沟景区,这里有着丰富的冰瀑资源,是世界上最适合攀冰运动的地区之一。拍摄攀冰依然是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系列纪录片《追梦中国》的其中一集,主要讲述一位久居大城市的中年男人潘旭,他为了寻求自己内心的突破和亲近自然的梦想,参加元旦在四姑娘山举行的攀冰节,并第一次体验了攀冰这项运动。在这里他遇到了攀冰教练曾山,这是一位土生土长的美国纽约人,但是他从小就热爱登山,并把它作为了自己毕生的事业,最后又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全部放到了中国。整个影片主要是通过这两位主持人的经历来展示他们对于人生的不同感悟。
其实在拍摄完之前那个海南的片子之后,我对于这样的题材实在是有点犯怵。首先是由于资源的限制,我们无法在拍摄之前进行充分的调研。其次是这样类型的影片往往都是主题先行,这也是让我非常头疼的一点。由于拍摄周期也有严格限制,我们无法像很多纪录片拍摄那样,在一个地方跟着人物待很久来捕捉整个事件的发展或者人物的心路历程,于是只好去拟定一个主题去进行拍摄。这样做的风险很大,因为往往在你实地拍摄时才会发现其实一切离你当初的想象相差很远。最后一点,就是这些题材从摄影角度来说实在是不好拍。最让我郁闷的就是这些运动摄影机都无法任意寻找拍摄角度,我们甚至连拍摄对象都很难靠近。在拍摄攀岩题材时,我们可以使用岩壁上踩高跷的方式来拍摄一些近距离又有冲击力的镜头,但是对于冰壁来说,这样操作实在太难了。一直都在感慨要想做一个优秀的户外运动摄影师实在太难,除了本身的拍摄业务过硬之外还得修得十八般武艺才能胜任啊。而就我个人来说实在是才疏学浅,面对这偌大一面冰壁真的也是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依然借助一些有用的小设备来拍摄冰面上的镜头,我们在后面会向大家进行简单的介绍。
当然,任务来了再困难也得拍。10来天的拍摄历程是异常艰苦的,撇开长途驾驶舟车劳顿还有上文提到的那些困难不说,单就在高原地区搬运设备这一点就让所有人遭遇了严峻的挑战。当然,拍片肯定各有各的难,今天就不在这里进行累述。由于我们这次仍然是长途跋涉并且拍摄环境相当复杂,所以带的设备也是历次最多的。下面还是通过我们对于不同设备的使用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攀冰之旅吧。
C300+便携电影头
主机主要是一台佳能EOS C300,除了之前使用的EF卡口的相机镜头之外,这次还携带了两只EF卡口的紧凑型变焦电影头——CN-E15.5-47mm T2.8 L S/SP和CN-E30-105mm
T2.8 L S/SP。对于佳能EOS CINEMA电影头我想大家可能更加熟悉的是和C300同时诞生的那两只镜头,对于这两只变焦头很多人应该都没用过。对于我个人来说,由于此次拍摄要经过巴郎山和四姑娘山等景区,有着太多的极致风光,实在是想使用电影镜头来拍摄。但是用定焦头实在是太麻烦,而30-300mm和14.5-60mm这两只顶级变焦头对于我们这种小组来说实在是太沉了。而这两只紧凑型变焦头刚好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当然,但从镜头大小和重量来说两只头感觉仍然比“小白”要重一些,但完全在我们的接受范围之内。更关键的是无论是在拍风光还是拍摄人物采访,这两只头的成像质量和画面质感都是可圈可点的。尤其是焦外成像我个人非常喜欢。
便携摄影机解决棘手问题
除了C300之外,我们这次也携带了一些小型的可佩带摄影机。最抢眼的当属一台SONY HDR AS30V了,在出发的时候和路途中我们要进行一些特殊角度的车拍,这台小设备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首先,它的车拍吸盘支架有一个万向云台的设计,这个设计看似简单,但是实在让我感动了半天。还记得曾经用其他品牌的微型摄影机的时候,如果你想让摄影机换一个角度一定要多加好几节辅助腿才成,实在是太不方便。AS30V的这个设计其实大大简化了我们寻找拍摄角度的过程。当然,这台设备也有通过WIFI和手机APP来进行遥控的功能,让我吃惊的是画面竟然几乎能做到实时预览,实在是不可思议。这台机器的头戴也和其他品牌的不同,是挂在头盔侧面而不是顶部,我们用它拍摄了一些攀冰时的主观镜头。看素材的时候发现,这样的设计让摄影机贴近一侧的太阳穴附近,其实更接近于人眼的视线角度,所以主观镜头拍摄出来也就显得更加真实。C100+印迹系列
我们这次还带了一台C100,一是作为应急时候的辅机使用,更重要的是配合这次携带的新武器——印迹牌摇臂和滑轨。我个人是在佳能的一次活动中看到的这个产品,当时感觉两只小包就能装起一个摇臂和一个轨道实在是非常奇妙,而且这款辅助设备的手感也非常好。当然,由于轻量化的要求,摇臂上肯定无法携带电机等设备,但是对于我们在高山上进行拍摄的纪录片组来说,能有一个摇臂的镜头依然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我们也专门为它设计了一个场景。在拍摄过程中还遇到一个小插曲,为了增强摇臂的便携性,厂家对于配重做了一个水袋的设计,这本来是非常聪明的一种做法,大大省去了我们搬运配重的麻烦。但是到了山上我才反应过来,这个地方是没有办法给水袋灌水的,因为室外温度太冷周围其实都是冰面。不过还好我们带了一些压灯架的沙袋轻松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这里也要提醒各位在使用的时候要仔细分析你的拍摄环境来选择配重的方式。
熟悉登山运动的朋友肯定对于攀冰非常了解了,我也是在拍摄之前才恶补功课。攀冰由攀岩运动发展而来,是一项借助于装备、器械而进行的运动,是攀登高山、雪山的必修科目,更是登山运动的基本技能之一。这次拍摄攀冰的地点在四姑娘山的双桥沟景区,这里有着丰富的冰瀑资源,是世界上最适合攀冰运动的地区之一。拍摄攀冰依然是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系列纪录片《追梦中国》的其中一集,主要讲述一位久居大城市的中年男人潘旭,他为了寻求自己内心的突破和亲近自然的梦想,参加元旦在四姑娘山举行的攀冰节,并第一次体验了攀冰这项运动。在这里他遇到了攀冰教练曾山,这是一位土生土长的美国纽约人,但是他从小就热爱登山,并把它作为了自己毕生的事业,最后又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全部放到了中国。整个影片主要是通过这两位主持人的经历来展示他们对于人生的不同感悟。
其实在拍摄完之前那个海南的片子之后,我对于这样的题材实在是有点犯怵。首先是由于资源的限制,我们无法在拍摄之前进行充分的调研。其次是这样类型的影片往往都是主题先行,这也是让我非常头疼的一点。由于拍摄周期也有严格限制,我们无法像很多纪录片拍摄那样,在一个地方跟着人物待很久来捕捉整个事件的发展或者人物的心路历程,于是只好去拟定一个主题去进行拍摄。这样做的风险很大,因为往往在你实地拍摄时才会发现其实一切离你当初的想象相差很远。最后一点,就是这些题材从摄影角度来说实在是不好拍。最让我郁闷的就是这些运动摄影机都无法任意寻找拍摄角度,我们甚至连拍摄对象都很难靠近。在拍摄攀岩题材时,我们可以使用岩壁上踩高跷的方式来拍摄一些近距离又有冲击力的镜头,但是对于冰壁来说,这样操作实在太难了。一直都在感慨要想做一个优秀的户外运动摄影师实在太难,除了本身的拍摄业务过硬之外还得修得十八般武艺才能胜任啊。而就我个人来说实在是才疏学浅,面对这偌大一面冰壁真的也是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依然借助一些有用的小设备来拍摄冰面上的镜头,我们在后面会向大家进行简单的介绍。
当然,任务来了再困难也得拍。10来天的拍摄历程是异常艰苦的,撇开长途驾驶舟车劳顿还有上文提到的那些困难不说,单就在高原地区搬运设备这一点就让所有人遭遇了严峻的挑战。当然,拍片肯定各有各的难,今天就不在这里进行累述。由于我们这次仍然是长途跋涉并且拍摄环境相当复杂,所以带的设备也是历次最多的。下面还是通过我们对于不同设备的使用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攀冰之旅吧。
C300+便携电影头
主机主要是一台佳能EOS C300,除了之前使用的EF卡口的相机镜头之外,这次还携带了两只EF卡口的紧凑型变焦电影头——CN-E15.5-47mm T2.8 L S/SP和CN-E30-105mm
T2.8 L S/SP。对于佳能EOS CINEMA电影头我想大家可能更加熟悉的是和C300同时诞生的那两只镜头,对于这两只变焦头很多人应该都没用过。对于我个人来说,由于此次拍摄要经过巴郎山和四姑娘山等景区,有着太多的极致风光,实在是想使用电影镜头来拍摄。但是用定焦头实在是太麻烦,而30-300mm和14.5-60mm这两只顶级变焦头对于我们这种小组来说实在是太沉了。而这两只紧凑型变焦头刚好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当然,但从镜头大小和重量来说两只头感觉仍然比“小白”要重一些,但完全在我们的接受范围之内。更关键的是无论是在拍风光还是拍摄人物采访,这两只头的成像质量和画面质感都是可圈可点的。尤其是焦外成像我个人非常喜欢。
便携摄影机解决棘手问题
除了C300之外,我们这次也携带了一些小型的可佩带摄影机。最抢眼的当属一台SONY HDR AS30V了,在出发的时候和路途中我们要进行一些特殊角度的车拍,这台小设备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首先,它的车拍吸盘支架有一个万向云台的设计,这个设计看似简单,但是实在让我感动了半天。还记得曾经用其他品牌的微型摄影机的时候,如果你想让摄影机换一个角度一定要多加好几节辅助腿才成,实在是太不方便。AS30V的这个设计其实大大简化了我们寻找拍摄角度的过程。当然,这台设备也有通过WIFI和手机APP来进行遥控的功能,让我吃惊的是画面竟然几乎能做到实时预览,实在是不可思议。这台机器的头戴也和其他品牌的不同,是挂在头盔侧面而不是顶部,我们用它拍摄了一些攀冰时的主观镜头。看素材的时候发现,这样的设计让摄影机贴近一侧的太阳穴附近,其实更接近于人眼的视线角度,所以主观镜头拍摄出来也就显得更加真实。C100+印迹系列
我们这次还带了一台C100,一是作为应急时候的辅机使用,更重要的是配合这次携带的新武器——印迹牌摇臂和滑轨。我个人是在佳能的一次活动中看到的这个产品,当时感觉两只小包就能装起一个摇臂和一个轨道实在是非常奇妙,而且这款辅助设备的手感也非常好。当然,由于轻量化的要求,摇臂上肯定无法携带电机等设备,但是对于我们在高山上进行拍摄的纪录片组来说,能有一个摇臂的镜头依然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我们也专门为它设计了一个场景。在拍摄过程中还遇到一个小插曲,为了增强摇臂的便携性,厂家对于配重做了一个水袋的设计,这本来是非常聪明的一种做法,大大省去了我们搬运配重的麻烦。但是到了山上我才反应过来,这个地方是没有办法给水袋灌水的,因为室外温度太冷周围其实都是冰面。不过还好我们带了一些压灯架的沙袋轻松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这里也要提醒各位在使用的时候要仔细分析你的拍摄环境来选择配重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