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学生作文难,不是难在没有生活,而是难在没有体验生活的方法,没有把生活与作文联系起来的能力。作文教学,应该作为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指导生活的重要手段。要从具体的字词句人手,又要跳出具体的字词句的束缚,既要引导学生把知识、能力、体验与情感外化,又要教给学生知识重组、能力再现、思维创作的方法。
关键词:作文;兴趣;生活
一、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把学生看成是一块大理石的话,那么雕刻这块大理石的因素(即教育因素)有六个方面:第一是家庭(尤其是母亲);第二是教师;第三是生活集体;第四是自我教育;第五是课外阅读;第六是社会交往。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写作的兴趣,从生活中捕捉创作的灵感。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的根底深厚了,想象与联想才有起飞的基地。很难想象,一个生活经验贫乏、情感苍白的人,能写出新鲜活泼的文章来。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自然事物和社会现象,做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从而拓展视野,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素材。同时多提倡写观察日记,有了丰厚的生活基础,写文章时就不会文思枯竭,无话可说,无从下笔了。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陈旧材料的框架中的缘故。生活日新月异、千变万化、丰富多彩,“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上所见所闻均可人文,所想所感皆可成章。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材料的丰富性: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特长、爱憎好恶都是写作的好材料。
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尝试:一是带领学生留意身边的世界,注重实地观察,培养思维品质。如写《我们的校园》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仔细地看一看,然后请几个学生描摹一下,爱好画画的也可画一画,接着带领学生边观察边解答疑问地巡视一遍校园,在此基础上行文,大多育旨顺畅无比。二是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开阔视野,体验社会生活。为了让学生多见多识,我经常带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组织学生骑车去户外、游公园、野炊、参观书画展览等活动,在活劫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每次活动完,便写一篇作文。三是开展天天“讲见闻”活动,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所谓“讲见闻”就是在每节课上课前让学生讲一则新闻(从报上摘抄的,与生活有关的),一篇班内见闻(自写的),一篇知识趣文或时文美文(可摘抄可自写)。并要求用小报的形式设计好(可手抄也可打印),既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养成读书读报的习惯,又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排版、书法、绘画、电脑设计等锻炼的机会。四是利用好黑板报这块阵地,把每次写得好的习作张贴在学习园地、黑板报上,甚至推荐给伞校交流、报刊发表等,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引导学生描写生活,培养能力
一是从命题上引导。事实上,缺乏新意的作文题目是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枷锁,也是让学生感到作文无话可说的根源。因此,作文命题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我们首先尝试着改革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应力求新颖别致、生动有趣。我们还经常让学生参与到命题中来,如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题目,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写作;或请学生依照题目要求,自拟题日;或给学生半命题作文,请学生将半命题补充完整再作文。这样,学生就突破了求同思维的束缚、打破了常规模式的框架,能自由自在地行文,独特而创新的思想跃然纸上。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因此,除了作文命题,作文形式我们也力求多样化:片断作文、连词成句、口头作文、想象作文、编写小品、故事新编等,使学生觉得作文如同游戏,趣味横生,并乐此不疲。
二是从思维上训练。训练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学习以小见大的手法,为了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我们或结合课文、范文、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就会提高,并学会运用多向思维、外向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法作文,写出的文章匠心独运,别出心裁。
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以活动为载体,渗透到活动的每一个层面中去,从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欣赏音乐作文,在教了《你一定会听见的》后,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再现乐曲昀意境,体验乐曲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新形象进行再创造。
在作文课中,我们曾提供一组可以训练逆向思维的题目,如近墨者未必黑、班門弄斧、失败是成功之母、杞人忧天、知足未必常乐等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冲破传统束缚,敢于阐明自己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尽量创设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大胆发问,大胆质疑,大胆争辩,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
总之,作文评价不能只有唯一的模式,甚至一棍子打死学生的创造欲。充满激情的鼓励、中肯正面的建议、诚挚由衷的赞美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这也是我们在作文评价中必须要注意到的。
关键词:作文;兴趣;生活
一、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把学生看成是一块大理石的话,那么雕刻这块大理石的因素(即教育因素)有六个方面:第一是家庭(尤其是母亲);第二是教师;第三是生活集体;第四是自我教育;第五是课外阅读;第六是社会交往。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写作的兴趣,从生活中捕捉创作的灵感。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的根底深厚了,想象与联想才有起飞的基地。很难想象,一个生活经验贫乏、情感苍白的人,能写出新鲜活泼的文章来。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自然事物和社会现象,做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从而拓展视野,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素材。同时多提倡写观察日记,有了丰厚的生活基础,写文章时就不会文思枯竭,无话可说,无从下笔了。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陈旧材料的框架中的缘故。生活日新月异、千变万化、丰富多彩,“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上所见所闻均可人文,所想所感皆可成章。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材料的丰富性: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特长、爱憎好恶都是写作的好材料。
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尝试:一是带领学生留意身边的世界,注重实地观察,培养思维品质。如写《我们的校园》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仔细地看一看,然后请几个学生描摹一下,爱好画画的也可画一画,接着带领学生边观察边解答疑问地巡视一遍校园,在此基础上行文,大多育旨顺畅无比。二是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开阔视野,体验社会生活。为了让学生多见多识,我经常带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组织学生骑车去户外、游公园、野炊、参观书画展览等活动,在活劫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每次活动完,便写一篇作文。三是开展天天“讲见闻”活动,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所谓“讲见闻”就是在每节课上课前让学生讲一则新闻(从报上摘抄的,与生活有关的),一篇班内见闻(自写的),一篇知识趣文或时文美文(可摘抄可自写)。并要求用小报的形式设计好(可手抄也可打印),既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养成读书读报的习惯,又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排版、书法、绘画、电脑设计等锻炼的机会。四是利用好黑板报这块阵地,把每次写得好的习作张贴在学习园地、黑板报上,甚至推荐给伞校交流、报刊发表等,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引导学生描写生活,培养能力
一是从命题上引导。事实上,缺乏新意的作文题目是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枷锁,也是让学生感到作文无话可说的根源。因此,作文命题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我们首先尝试着改革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应力求新颖别致、生动有趣。我们还经常让学生参与到命题中来,如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题目,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写作;或请学生依照题目要求,自拟题日;或给学生半命题作文,请学生将半命题补充完整再作文。这样,学生就突破了求同思维的束缚、打破了常规模式的框架,能自由自在地行文,独特而创新的思想跃然纸上。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因此,除了作文命题,作文形式我们也力求多样化:片断作文、连词成句、口头作文、想象作文、编写小品、故事新编等,使学生觉得作文如同游戏,趣味横生,并乐此不疲。
二是从思维上训练。训练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学习以小见大的手法,为了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我们或结合课文、范文、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就会提高,并学会运用多向思维、外向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法作文,写出的文章匠心独运,别出心裁。
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以活动为载体,渗透到活动的每一个层面中去,从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欣赏音乐作文,在教了《你一定会听见的》后,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再现乐曲昀意境,体验乐曲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新形象进行再创造。
在作文课中,我们曾提供一组可以训练逆向思维的题目,如近墨者未必黑、班門弄斧、失败是成功之母、杞人忧天、知足未必常乐等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冲破传统束缚,敢于阐明自己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尽量创设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大胆发问,大胆质疑,大胆争辩,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
总之,作文评价不能只有唯一的模式,甚至一棍子打死学生的创造欲。充满激情的鼓励、中肯正面的建议、诚挚由衷的赞美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这也是我们在作文评价中必须要注意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