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治理网络化是治理模式的创新形式,是多元化治理主体所进行的联合行动。网络化的治理模式为我们的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戰。通过推进治理体制改革、吸引更多参与主体;推进网络化社会治理管理方式创新等途径可以更加有效的整合资源,提高治理决策执行的成果。
【关键词】网络化 社会治理 困境 出路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结构也变得更加多元,社会治理开始从简单的模式逐渐向复杂的模式进行转变。面对社会治理网络化带来的挑战,我们更加需要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共同推动社会治理结构的创新。
社会治理网络化的发展具有必然性
一方面,网络化的社会治理是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信息积累的巨大化,同时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都使得各个主体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社会成员的思想更加自由且富有个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门和公共管理部门需要借助外部资源来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
另一方面,单纯的阶层式的管理机制无法应对越发复杂的社会问题。传统的社会治理中,各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是由政府的各个机构独立完成的,即传统的官僚体制。其特点是政府具有绝对的权威,每一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遵循着从上到下的指令。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开始越来越细化,职权更加分散,我们面临的社会问题也变得多种多样。而这些情况都是单一靠政府职能无法及时解决的,需要更多的参与者和政府部门的配合共同治理。也就是说,社会治理需要通过传统的形式向更加多元化的网络治理模式转变,探寻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治理方法,这样的治理模式更加能够适应多样化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处理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
社会治理网络化面临的生机与挑战
通过网络实现社会服务的整合,可以加强各个社会主体之间的协作,给广大群众提供更加健全有效的服务体系。这些主体纳入到了一个自我约束管理的制度化系统中,使得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减少了公共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阻力,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助力,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主要体现为:首先,治理效率和主体广泛参与之间的矛盾。通过配合使得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相互信任对网络治理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取得更广泛的支持就需要更多的参与者介入决策中,这就会产生对时间和资源的更多的消耗。在这种情况下,效率的保证和参与的广泛性之间就会出现矛盾。
其次,内部合法性和外部期望之间的矛盾。合法性的强调是维持整个治理活力的关键。对于网络化的社会治理来讲,一方面需要强调各个参与主体内部的合法性,加强其对网络治理的认可,同时需要及时回应外部期望,维持一个合法有序的形象。两者之间的矛盾主要涉及到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对外维护信誉、对内积极互动的平衡。
最后,网络化治理灵活性和网络管理稳定性之间的矛盾。灵活性是社会治理网络化区别于传统治理模式的重要特点,它推动了我们应对危机的实效性。而网络管理的稳定性则为内部和外部的合法性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稳定的网络管理保障了参与者对彼此的了解,实现治理成果的最大化。对于网络治理能够快速回应社会变化来讲,灵活性具有重要意义,而对推动这一治理方向的一致性来说,稳定也是必不可少的。
任何一项模式的运行都需要参与者树立一致的目标,网络化社会治理更是如此,这也是其最终能够有效运作的前提。社会治理网络化涉及到的主体众多,除了治理层面的目标,各个参与者也希望能够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而这些利益诉求有时和网络化治理的目标并不是一致的。两者之间的差异越大,整个网络化的社会治理工程就会变得越复杂,从而确立一致目标的难度也会更加大。同时,在某种需求下,公共服务的质量需要通过各个组织和政府之间的良性竞争来改善。而竞争必然会使得这些网络治理模式中的成员之间关系变得紧张,尤其是当自身的利益和网络目标之间产生差异时,这种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就会变得更加明显。如果参与者仅仅想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并且这部分利益和社会公共的利益是无法匹配的,这样不仅无法实现目标的一致化,而且还会滋生腐败思想。
社会治理网络化的重要前提就是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之间互相信任并且实现多赢。网络治理的各个主体之间的权利并不是对等的,由于各自都想维护自身的权威,所以一般的公共部门或者企业不愿意处理权利分配问题,而政府对于解决方案的确立也无法及时落实,因此治理难度就会越来越大。此外,多元化主体大多是横向的网络关系,其治理也要比传统的上下级的上传下达模式更加的困难。所以网络化可以采用多样性的治理模式,可以成员共同治理,也可以委托某个组织进行专门的治理。不论治理者是谁,都需要用个性化的方式去区别治理这些不同类型的网络,及时应对不同的网络问题。
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化社会治理的道路
网络化治理作为一种多元化主体共同推动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可以更加有效的整合资源,提高治理决策执行的成果。虽然这种治理模式最早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对于当下我国的发展也具有创新意义。我们需要在借鉴经验的同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化社会治理的道路。
推进体制改革,完善治理结构。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都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现代官阶体制,主要强调的是体制建设,服从制度等。当然我们的民主制度对比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还是存在差别的,西方的公民对其通过民主选举上来的官员存在一定程度的制约,内部分工也比较明确。反观我国,权力的重心都集中在政府机构,不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后期的执行都是政府掌握。因此,应借鉴西方的网络化治理成果,建立完善多元化主体参与机制,完善关系网络,针对跨组织、跨层级的网络化治理体制进行改革,从而为治理体制带来生机。
积极吸引更多的参与主体共同实现网络化社会治理。任何管理最终能够取得好的成果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以及社会力量的配合。网络化治理强调的是多个主体之间的共赢关系,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权利的共享。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社会结构虽然初步实现了从整体到分化的转变,但是其进程的缓慢还是影响了社会治理的质量。为了完成社会治理领域的创新,我们需要扶植更多社会组织发展,利用其在网络、知识领域的更高技能来加强这些社会组织的治理能力。同时也要设立专门的公民参与通道,例如社区治理等,使公民也成为网络化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在网络化的社会治理模式中,政府的职能也在发生转变,除必须由政府提供的服务外,其他事项均通过外包等形式过渡给非政府组织,促进更加多元化的主体参与进来。
网络化社会治理管理方式上的创新。从管理方式上讲,既要避免传统管理上政府包办制,同时也不能将所有责任都落到市场。将治理资源根据参与主体的不同优势和特点进行划分,使得治理工作在网络化的基础上实现各个主体之间的协同工作,必须调整单一的政府管理机制。看似政府的职能范围缩小,但这同时也对政府提出了更加专业的要求,在整个治理网络中政府的管理能力以及协调能力需要更加强大。例如市场经济中,我们面临的普通群众的就医和子女上学问题等,在网络化治理模式中,都可以通过社会组织促进问题的改善和解决,并且成立专门的监督体制,对整个治理主体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
总之,网络化时代是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网络化的社会治理既要解决民众的物质生活需要,也要处理精神文化层面的问题。在网络时代,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问题,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多层级的治理目标和多维度的治理手段都是社会治理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为咸阳师范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本论的文化解读与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2XKS00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刘少杰:《网络化时代的社会治理创新》,《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年第3期。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关键词】网络化 社会治理 困境 出路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结构也变得更加多元,社会治理开始从简单的模式逐渐向复杂的模式进行转变。面对社会治理网络化带来的挑战,我们更加需要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共同推动社会治理结构的创新。
社会治理网络化的发展具有必然性
一方面,网络化的社会治理是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信息积累的巨大化,同时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都使得各个主体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社会成员的思想更加自由且富有个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门和公共管理部门需要借助外部资源来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
另一方面,单纯的阶层式的管理机制无法应对越发复杂的社会问题。传统的社会治理中,各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是由政府的各个机构独立完成的,即传统的官僚体制。其特点是政府具有绝对的权威,每一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遵循着从上到下的指令。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开始越来越细化,职权更加分散,我们面临的社会问题也变得多种多样。而这些情况都是单一靠政府职能无法及时解决的,需要更多的参与者和政府部门的配合共同治理。也就是说,社会治理需要通过传统的形式向更加多元化的网络治理模式转变,探寻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治理方法,这样的治理模式更加能够适应多样化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处理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
社会治理网络化面临的生机与挑战
通过网络实现社会服务的整合,可以加强各个社会主体之间的协作,给广大群众提供更加健全有效的服务体系。这些主体纳入到了一个自我约束管理的制度化系统中,使得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减少了公共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阻力,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助力,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主要体现为:首先,治理效率和主体广泛参与之间的矛盾。通过配合使得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相互信任对网络治理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取得更广泛的支持就需要更多的参与者介入决策中,这就会产生对时间和资源的更多的消耗。在这种情况下,效率的保证和参与的广泛性之间就会出现矛盾。
其次,内部合法性和外部期望之间的矛盾。合法性的强调是维持整个治理活力的关键。对于网络化的社会治理来讲,一方面需要强调各个参与主体内部的合法性,加强其对网络治理的认可,同时需要及时回应外部期望,维持一个合法有序的形象。两者之间的矛盾主要涉及到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对外维护信誉、对内积极互动的平衡。
最后,网络化治理灵活性和网络管理稳定性之间的矛盾。灵活性是社会治理网络化区别于传统治理模式的重要特点,它推动了我们应对危机的实效性。而网络管理的稳定性则为内部和外部的合法性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稳定的网络管理保障了参与者对彼此的了解,实现治理成果的最大化。对于网络治理能够快速回应社会变化来讲,灵活性具有重要意义,而对推动这一治理方向的一致性来说,稳定也是必不可少的。
任何一项模式的运行都需要参与者树立一致的目标,网络化社会治理更是如此,这也是其最终能够有效运作的前提。社会治理网络化涉及到的主体众多,除了治理层面的目标,各个参与者也希望能够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而这些利益诉求有时和网络化治理的目标并不是一致的。两者之间的差异越大,整个网络化的社会治理工程就会变得越复杂,从而确立一致目标的难度也会更加大。同时,在某种需求下,公共服务的质量需要通过各个组织和政府之间的良性竞争来改善。而竞争必然会使得这些网络治理模式中的成员之间关系变得紧张,尤其是当自身的利益和网络目标之间产生差异时,这种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就会变得更加明显。如果参与者仅仅想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并且这部分利益和社会公共的利益是无法匹配的,这样不仅无法实现目标的一致化,而且还会滋生腐败思想。
社会治理网络化的重要前提就是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之间互相信任并且实现多赢。网络治理的各个主体之间的权利并不是对等的,由于各自都想维护自身的权威,所以一般的公共部门或者企业不愿意处理权利分配问题,而政府对于解决方案的确立也无法及时落实,因此治理难度就会越来越大。此外,多元化主体大多是横向的网络关系,其治理也要比传统的上下级的上传下达模式更加的困难。所以网络化可以采用多样性的治理模式,可以成员共同治理,也可以委托某个组织进行专门的治理。不论治理者是谁,都需要用个性化的方式去区别治理这些不同类型的网络,及时应对不同的网络问题。
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化社会治理的道路
网络化治理作为一种多元化主体共同推动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可以更加有效的整合资源,提高治理决策执行的成果。虽然这种治理模式最早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对于当下我国的发展也具有创新意义。我们需要在借鉴经验的同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化社会治理的道路。
推进体制改革,完善治理结构。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都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现代官阶体制,主要强调的是体制建设,服从制度等。当然我们的民主制度对比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还是存在差别的,西方的公民对其通过民主选举上来的官员存在一定程度的制约,内部分工也比较明确。反观我国,权力的重心都集中在政府机构,不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后期的执行都是政府掌握。因此,应借鉴西方的网络化治理成果,建立完善多元化主体参与机制,完善关系网络,针对跨组织、跨层级的网络化治理体制进行改革,从而为治理体制带来生机。
积极吸引更多的参与主体共同实现网络化社会治理。任何管理最终能够取得好的成果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以及社会力量的配合。网络化治理强调的是多个主体之间的共赢关系,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权利的共享。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社会结构虽然初步实现了从整体到分化的转变,但是其进程的缓慢还是影响了社会治理的质量。为了完成社会治理领域的创新,我们需要扶植更多社会组织发展,利用其在网络、知识领域的更高技能来加强这些社会组织的治理能力。同时也要设立专门的公民参与通道,例如社区治理等,使公民也成为网络化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在网络化的社会治理模式中,政府的职能也在发生转变,除必须由政府提供的服务外,其他事项均通过外包等形式过渡给非政府组织,促进更加多元化的主体参与进来。
网络化社会治理管理方式上的创新。从管理方式上讲,既要避免传统管理上政府包办制,同时也不能将所有责任都落到市场。将治理资源根据参与主体的不同优势和特点进行划分,使得治理工作在网络化的基础上实现各个主体之间的协同工作,必须调整单一的政府管理机制。看似政府的职能范围缩小,但这同时也对政府提出了更加专业的要求,在整个治理网络中政府的管理能力以及协调能力需要更加强大。例如市场经济中,我们面临的普通群众的就医和子女上学问题等,在网络化治理模式中,都可以通过社会组织促进问题的改善和解决,并且成立专门的监督体制,对整个治理主体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
总之,网络化时代是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网络化的社会治理既要解决民众的物质生活需要,也要处理精神文化层面的问题。在网络时代,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问题,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多层级的治理目标和多维度的治理手段都是社会治理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为咸阳师范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本论的文化解读与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2XKS00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刘少杰:《网络化时代的社会治理创新》,《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年第3期。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