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现实语料中提取了一组具有近似衍生义的“X水”族词语,在此样本的基础上,用隐喻的工作原理来阐释其词义扩张的模式。我们发现,随着词义跨域投射的完成,原先蕴涵的隐性量级标尺也随之显化,同时,实现了一种主观化表达。
关键词:量级标尺 词义扩张 隐喻 投射 主观化
一、引言
在学界,用隐喻的工作原理来论证单个词语的词义衍生现象并不少见。然而,对词族类词语的词义扩张现象却鲜有关注。在当今新词新语迭出的时代,词族化已成为一大趋势,关注它们如何系统地取得衍生义,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当同一词族的词语获得近似的衍生义时,其获取机制更值得我们关注。
本文从现实语料中提取了一组具有近似衍生义的“X水”类词族:注水、灌水、掺(搀)①水、缩水。从外部形态来看,它们都以一个动词性语素“X”与名词性语素“水”相结合。就内部语义而论,它们具有近似的衍生义,宽泛地说,都可表示“质量下降”。
1.注水
(1)目前,注水肉、病害肉上市的问题仍时有发生。
(《新华每日电讯》②)
(2)注水的“简介”(光明网,2007年6月6日)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注”被释为“灌入”。“注水”中的“水”为受事,表示事物组成部分的增入部分。从字面上看,“注水”指的是“灌入水分”。可是,在例(1)、(2)中,“注水”的词义明显扩张了。例(1)中的“注水肉”指的是“注水以增加分量欺骗顾客的劣质肉类”。也就是说,“注水”衍生为“通过注射或渗透的方法,人为地使物體内的含水量增加”。“注水”在例(2)中意义更为宽泛,衍生成“虚夸不实”“降低质量”。
2.灌水
(3)汪洋和广东省省长黄华华通过省内主要新闻网站发布了《致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热情邀请网民“灌水”“拍砖”。(《法制日报》2008年8月11日)
(4)在行程中加入大量免费公园、广场、海滩等,“景点灌水现象”非常严重。(《三晋都市报》2006年12月7日)
据《现代汉语词典》,“灌”释为“倒进去或装进去”。“灌水”中的“水”也为受事,仍表示实体中加入的虚浮成分,即“水份”。因此,“灌水”的字面义释为“倒入水分”。不过,从例(3)、(4)中可以看出,“灌水”的词义也已扩张。例(3)中的“灌水”指的是“在网络上发表大量的个人意见”。例(4)中,其意义泛化为“掺入大量无效的成分,降低事物的质量”。
3.掺(搀)水
(5)赢利预测为何“搀水”严重? (《中外企业家》2001年2月)
(6)几年来,山南地区建筑工程建材工业总公司所承接的工程均达到100%的合格率,从未拖欠农民工的工资,从未出现过质量问题和面积掺水现象,实现了连续十年无一例住户投诉的纪录。(人民网,2008年8月6日)
依《现代汉语词典》,“掺(搀)”指的是“把一种东西混合到另一种东西里去”。“掺(搀)水”中的“水”也是“掺(搀)”的受事。其字面义可理解为“把水分搀入到原有的成分里”。在例(5)、(6)中,“掺(搀)水”的词义明显扩张了,衍生为“虚夸不实”“降低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英语中也有“掺(搀)水”的说法。比如“掺水股(Watered stock)”,又称“水分股”或“虚股”,指的是票面价值大于实际资本价值的股票。而“搀水”在英文中译为“water down”,其语义为:
①“make less strong or intense.”如:
(7)Water down the mixture.
②“thin by adding water to.”如:
(8)They watered down the moonshine.
从“掺(搀)水”在英语中不同的对译可以看出,“掺水”在英语中只以形态的变化标示,即“watered”,它能与名词搭配构成名词性短语。而“搀水”在英语中用的是短语“water down”,在句子中多用作动词性成分。
在我们所搜索的汉语语料中,也发现“掺水”与“搀水”在使用上有细微的区别。“掺水”多用作名词性成分,如“数字掺水、面积掺水、计划掺水”。而“搀水”既可用作形容词性成分,如“搀水的改革”;又可用作名词性成分,如“严重搀水”;还可用作动词性成分,如“搀水严重”。
4.缩水
(9)美国今天的股市火爆似乎蕴含着这样一种危险,虚拟经济与实际经济脱节太大,早晚是要缩水的。(《人民日报》1996年6月12日)
(10)虽不用再支付预算外的钱,但使用面积的缩水,无疑吃亏的还是买房人。(《北京晚报》2001年7月3日)
(11)在一些地区和行业,农民工工资被故意拖欠、工时被随意延长、劳保被大幅缩水、人格被嘲弄侮辱等情形还不时出现。(《新京报》2008年8月2日)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缩”表示“由大变小或由长变短”。“缩水”中的“水”指的是“用于浸泡、洗涤衣物的工具”。“缩水”本指“新的布料或衣物入水晾干后面积缩小”。
但是,由例(9)、(10)、(11)可知,“缩水”的词义也已扩张。上述三例中,“缩水”分别衍生为“资产减少”“面积缩小”和“质量降低”。
由以上对“X水”原义与衍生义的梳理可知,尽管动词性语素“X”与名词性语素“水”在各“X水”中的具体涵义有差异,但它们词义扩张的方向却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它们获得的终极衍生义的核心义素近似,都含有“质量下降”的意思。基于此,我们可以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型来阐释该词族的词义扩张机制。
二、“X水”的词义扩张机制
我们将用隐喻的工作原理来解释“X水”的词义扩张机制。因为,正是在隐喻的作用下,“X水”的词义才得以从实义域映射到虚义域,从而派生出衍生义。在词义扩张的同时,原先蕴涵的隐性量级标尺也开始显化,并实现了一种主观化表达。
(一)隐喻的工作原理
束定芳(2007)指出,“隐喻,涉及两个不同领域之间的互相作用。在这一互相作用过程中,其中一个领域(来源域)的结构关系和相关特征被影射到另一领域(目标域)。而这一影射和整合过程发生的基础是相似性。”
来源域的概念首先表达的是一种字面意义,它是确指一物体或情景的表述。由于它与目标域概念的焦点义素出现了逻辑重叠,而建立起心理相似性③,并在此基础上允准了跨义域的投射,完成了隐喻。之后,来源域的概念虚化为一种记号性特征④,这种记号性特征既可以回指来源域概念(原义),也可以并联目标域概念(衍生义)。在此基础上,词义实现了扩张。
由隐喻促发的词义扩张可分解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评估来源域与目标域焦点义素的匹配度。假若它们的焦点义素有重叠,则匹配度达标。随后,在共享的焦点义素的基础上,建立起心理相似性,并实现跨域投射。至此,隐喻完成,同时词义得到了扩张。我们将以隐喻的工作原理来阐释“X水”词义扩张的模式。
(二)隐喻与“X水”的词义扩张
我们注意到,“X水”的原义均与“水分的增减”有关系。其中,“注水、灌水、掺(搀)水”都指“水分的增加”,而“缩水”指“水分的减少”。因此,“X水”都含有一个共同的预设:“某容器的存在”。因为只有在有界的环境中才能谈得上“增加与减少”,而有界的物体可以理解为广义的容器⑤。在“容器隐喻”中,有两个关键性因子:“容器”和“内容”。我们在此将“内容”设为“水分”。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想认知模型”(ICM),人们对容器中所含的水分量是有一个理想的量的设定的。当人为地破坏了(通过增加或缩少的方式)理想的量的时候,就打破了量的守恒,“容器”便会受到挤压与变形,使它不再符合人们的“理想认知模型”。这样来看,“理想认知模型”本身还隐性地预设了一个关于“水分标准”的量级标尺。当处于量级标尺的最佳刻度时,“水分”的量守恒,“理想认知模型”就实现了。反之,偏离最佳刻度(超出或不足)时,就视为对“理想认知模型”的破坏。我们再将此量级标尺抽象化,把“最佳刻度”看作“预期标准”,那么,“水分超出”或“水分不足”都是“不符合预期标准”的。 因此,无论是“注水、灌水、掺(搀)水”还是“缩水”,其焦点义素都可理解为“不符合预期标准”。
再来看它们的终极衍生义“质量下降”。实际上,它也预设了一个隐性的量级标尺,即“预期标准”。只有当物品的质量不符合人们的预期标准时,才谈得上质量有所“下降”。换言之,终极衍生义“质量下降”的焦点义素也可以看作“不符合预期标准”。
如此一来,“X水”与“质量下降”都蕴涵了同样的焦点义素:“不符合预期标准”。也就是说,它们的焦点义素出现了逻辑重叠。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心理相似性,从而允准了跨义域的语义投射,使“X水”获得了“质量下降”的衍生义。如下所示:
水分…………超出/不足…………不符合预期标准
实
投射 心理相似性
虚
质量…………下降……………不符合预期标准
可见,正是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X水”的词义才获得了扩张。
(三)量级标尺的显化与主观化表达
随着词义的扩张,原先隐性的量级标尺也开始显化,与之相伴生的,还有主观化⑥表达的实现。
如前所述,“X水”获得的衍生义,是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完成的,而隐喻发生的基础是心理相似性。只有当实义域与虚义域的焦點义素出现了逻辑重叠时,才得以建立起心理相似性。“X水”与“质量下降”的焦点义素均为“不符合预期标准”。这个“预期标准”就是我们所言的隐性量极标尺。
在词义扩张与隐性量级标尺显化的同时,还实现了一种主观化的表达。正是因为“现实值”与量级标尺上的预设“标准值”相悖离,才不符合预期标准。也就是说,“X水”的衍生义中天然地蕴涵“不满”,甚至有“批判”的价值判断在里面。比如,当我们说“注水简历”的时候,隐性地表达了“该简历是不真实的、虚假的”这样一种主观判断。
参照认知语法中关于主观化的解释模型,我们将主观化表达的过程阐释如下:主观化表达是当言者将“实体1”(“动作”:注、灌、掺[搀]、缩)与“实体2”(“物质”:水)之间的关系从客观轴调整到主观轴以后实现的。也就是说,伴随着“X水”词义的扩张及隐性量级标尺的显化,其语义才转移到主观轴上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主观化表达与词义的扩张及量级标尺的显化共生。
三、小结
本文以词族“X水”的衍生义为切入点,讨论了其词义扩张的模式。我们认为,正是在隐喻工作原理的作用下,当实义域与虚义域的焦点义素出现逻辑重叠后,义域间才得以建立起心理相似性,从而允准跨域投射,完成了隐喻,获得了相关的衍生义。而与词义的扩张相伴随的,是量级标尺的显化与主观化表达的实现。
我们相信,对“X水”词义扩张模式的讨论,不仅有助于深化汉语本体研究,同时,也能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一些思路。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度规划项目“当代汉语新词义的衍生变异与隐喻认知研究”[项目编号为:06JA740034]及教育部2007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的前期成果之一。)
注 释:
①在现实语料中,有的地方用“掺”,有的用“搀”,它们的语义
有细微的差别,在后文我们将详述。
②该例子与“注水肉”的释义均引自《新华新词语词典》第426页。
③心理相似性:一种非物理意义上的相似,是一种心理感受上的相似。
④隐喻的记号性的讨论是由亨力(P.Henle)最先引进的。他借用
皮尔斯的icon(记号)来描述隐喻的一般类推特征。
⑤在“容器隐喻”中,“容器”的涵盖面很广,不仅包括有形的
物质实体,如“水池”“人体”,还包括仅能被我们感知的有界的抽象实体,如“网络”,甚至包括某些只具有维向的物质,如“水”,也可被看作“容器”,只不过,它们不再是“容器实体”,而是“容器物质”而已。
⑥主观化,是指说话人在一些表达实在意义或用作客观描述的词语
里附加上自己对客观情形的主观“识解”,从而把说话的目的和动机也传递给对方。(Langacker1991:215)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2]邓巨.认知模式:隐喻研究新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7).
[3]耿占春.隐喻[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4]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蒋勇.夸张性隐喻的梯级含义功能[J].现代外语,2004,(3).
[6]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4).
[7]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马晓红.极限表达与隐喻[J].修辞学习,2004,(5).
[9]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10]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1]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12]万启智,闵凡路,俞濬民,吴特珍.新法编排汉语词典[Z].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13]魏在江.隐喻的主观性与主观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
[14]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新词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5]徐国珍.论仿拟造词法的内部理据[J].汉语学习,2007,(6)
[16]杨文全,彭晓.“PK”及其相关词语的意义与生命力[J].语言文字应用,2006,(4).
[17]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8]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彭晓 成都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对外汉语系 610064)
关键词:量级标尺 词义扩张 隐喻 投射 主观化
一、引言
在学界,用隐喻的工作原理来论证单个词语的词义衍生现象并不少见。然而,对词族类词语的词义扩张现象却鲜有关注。在当今新词新语迭出的时代,词族化已成为一大趋势,关注它们如何系统地取得衍生义,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当同一词族的词语获得近似的衍生义时,其获取机制更值得我们关注。
本文从现实语料中提取了一组具有近似衍生义的“X水”类词族:注水、灌水、掺(搀)①水、缩水。从外部形态来看,它们都以一个动词性语素“X”与名词性语素“水”相结合。就内部语义而论,它们具有近似的衍生义,宽泛地说,都可表示“质量下降”。
1.注水
(1)目前,注水肉、病害肉上市的问题仍时有发生。
(《新华每日电讯》②)
(2)注水的“简介”(光明网,2007年6月6日)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注”被释为“灌入”。“注水”中的“水”为受事,表示事物组成部分的增入部分。从字面上看,“注水”指的是“灌入水分”。可是,在例(1)、(2)中,“注水”的词义明显扩张了。例(1)中的“注水肉”指的是“注水以增加分量欺骗顾客的劣质肉类”。也就是说,“注水”衍生为“通过注射或渗透的方法,人为地使物體内的含水量增加”。“注水”在例(2)中意义更为宽泛,衍生成“虚夸不实”“降低质量”。
2.灌水
(3)汪洋和广东省省长黄华华通过省内主要新闻网站发布了《致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热情邀请网民“灌水”“拍砖”。(《法制日报》2008年8月11日)
(4)在行程中加入大量免费公园、广场、海滩等,“景点灌水现象”非常严重。(《三晋都市报》2006年12月7日)
据《现代汉语词典》,“灌”释为“倒进去或装进去”。“灌水”中的“水”也为受事,仍表示实体中加入的虚浮成分,即“水份”。因此,“灌水”的字面义释为“倒入水分”。不过,从例(3)、(4)中可以看出,“灌水”的词义也已扩张。例(3)中的“灌水”指的是“在网络上发表大量的个人意见”。例(4)中,其意义泛化为“掺入大量无效的成分,降低事物的质量”。
3.掺(搀)水
(5)赢利预测为何“搀水”严重? (《中外企业家》2001年2月)
(6)几年来,山南地区建筑工程建材工业总公司所承接的工程均达到100%的合格率,从未拖欠农民工的工资,从未出现过质量问题和面积掺水现象,实现了连续十年无一例住户投诉的纪录。(人民网,2008年8月6日)
依《现代汉语词典》,“掺(搀)”指的是“把一种东西混合到另一种东西里去”。“掺(搀)水”中的“水”也是“掺(搀)”的受事。其字面义可理解为“把水分搀入到原有的成分里”。在例(5)、(6)中,“掺(搀)水”的词义明显扩张了,衍生为“虚夸不实”“降低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英语中也有“掺(搀)水”的说法。比如“掺水股(Watered stock)”,又称“水分股”或“虚股”,指的是票面价值大于实际资本价值的股票。而“搀水”在英文中译为“water down”,其语义为:
①“make less strong or intense.”如:
(7)Water down the mixture.
②“thin by adding water to.”如:
(8)They watered down the moonshine.
从“掺(搀)水”在英语中不同的对译可以看出,“掺水”在英语中只以形态的变化标示,即“watered”,它能与名词搭配构成名词性短语。而“搀水”在英语中用的是短语“water down”,在句子中多用作动词性成分。
在我们所搜索的汉语语料中,也发现“掺水”与“搀水”在使用上有细微的区别。“掺水”多用作名词性成分,如“数字掺水、面积掺水、计划掺水”。而“搀水”既可用作形容词性成分,如“搀水的改革”;又可用作名词性成分,如“严重搀水”;还可用作动词性成分,如“搀水严重”。
4.缩水
(9)美国今天的股市火爆似乎蕴含着这样一种危险,虚拟经济与实际经济脱节太大,早晚是要缩水的。(《人民日报》1996年6月12日)
(10)虽不用再支付预算外的钱,但使用面积的缩水,无疑吃亏的还是买房人。(《北京晚报》2001年7月3日)
(11)在一些地区和行业,农民工工资被故意拖欠、工时被随意延长、劳保被大幅缩水、人格被嘲弄侮辱等情形还不时出现。(《新京报》2008年8月2日)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缩”表示“由大变小或由长变短”。“缩水”中的“水”指的是“用于浸泡、洗涤衣物的工具”。“缩水”本指“新的布料或衣物入水晾干后面积缩小”。
但是,由例(9)、(10)、(11)可知,“缩水”的词义也已扩张。上述三例中,“缩水”分别衍生为“资产减少”“面积缩小”和“质量降低”。
由以上对“X水”原义与衍生义的梳理可知,尽管动词性语素“X”与名词性语素“水”在各“X水”中的具体涵义有差异,但它们词义扩张的方向却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它们获得的终极衍生义的核心义素近似,都含有“质量下降”的意思。基于此,我们可以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型来阐释该词族的词义扩张机制。
二、“X水”的词义扩张机制
我们将用隐喻的工作原理来解释“X水”的词义扩张机制。因为,正是在隐喻的作用下,“X水”的词义才得以从实义域映射到虚义域,从而派生出衍生义。在词义扩张的同时,原先蕴涵的隐性量级标尺也开始显化,并实现了一种主观化表达。
(一)隐喻的工作原理
束定芳(2007)指出,“隐喻,涉及两个不同领域之间的互相作用。在这一互相作用过程中,其中一个领域(来源域)的结构关系和相关特征被影射到另一领域(目标域)。而这一影射和整合过程发生的基础是相似性。”
来源域的概念首先表达的是一种字面意义,它是确指一物体或情景的表述。由于它与目标域概念的焦点义素出现了逻辑重叠,而建立起心理相似性③,并在此基础上允准了跨义域的投射,完成了隐喻。之后,来源域的概念虚化为一种记号性特征④,这种记号性特征既可以回指来源域概念(原义),也可以并联目标域概念(衍生义)。在此基础上,词义实现了扩张。
由隐喻促发的词义扩张可分解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评估来源域与目标域焦点义素的匹配度。假若它们的焦点义素有重叠,则匹配度达标。随后,在共享的焦点义素的基础上,建立起心理相似性,并实现跨域投射。至此,隐喻完成,同时词义得到了扩张。我们将以隐喻的工作原理来阐释“X水”词义扩张的模式。
(二)隐喻与“X水”的词义扩张
我们注意到,“X水”的原义均与“水分的增减”有关系。其中,“注水、灌水、掺(搀)水”都指“水分的增加”,而“缩水”指“水分的减少”。因此,“X水”都含有一个共同的预设:“某容器的存在”。因为只有在有界的环境中才能谈得上“增加与减少”,而有界的物体可以理解为广义的容器⑤。在“容器隐喻”中,有两个关键性因子:“容器”和“内容”。我们在此将“内容”设为“水分”。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想认知模型”(ICM),人们对容器中所含的水分量是有一个理想的量的设定的。当人为地破坏了(通过增加或缩少的方式)理想的量的时候,就打破了量的守恒,“容器”便会受到挤压与变形,使它不再符合人们的“理想认知模型”。这样来看,“理想认知模型”本身还隐性地预设了一个关于“水分标准”的量级标尺。当处于量级标尺的最佳刻度时,“水分”的量守恒,“理想认知模型”就实现了。反之,偏离最佳刻度(超出或不足)时,就视为对“理想认知模型”的破坏。我们再将此量级标尺抽象化,把“最佳刻度”看作“预期标准”,那么,“水分超出”或“水分不足”都是“不符合预期标准”的。 因此,无论是“注水、灌水、掺(搀)水”还是“缩水”,其焦点义素都可理解为“不符合预期标准”。
再来看它们的终极衍生义“质量下降”。实际上,它也预设了一个隐性的量级标尺,即“预期标准”。只有当物品的质量不符合人们的预期标准时,才谈得上质量有所“下降”。换言之,终极衍生义“质量下降”的焦点义素也可以看作“不符合预期标准”。
如此一来,“X水”与“质量下降”都蕴涵了同样的焦点义素:“不符合预期标准”。也就是说,它们的焦点义素出现了逻辑重叠。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心理相似性,从而允准了跨义域的语义投射,使“X水”获得了“质量下降”的衍生义。如下所示:
水分…………超出/不足…………不符合预期标准
实
投射 心理相似性
虚
质量…………下降……………不符合预期标准
可见,正是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X水”的词义才获得了扩张。
(三)量级标尺的显化与主观化表达
随着词义的扩张,原先隐性的量级标尺也开始显化,与之相伴生的,还有主观化⑥表达的实现。
如前所述,“X水”获得的衍生义,是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完成的,而隐喻发生的基础是心理相似性。只有当实义域与虚义域的焦點义素出现了逻辑重叠时,才得以建立起心理相似性。“X水”与“质量下降”的焦点义素均为“不符合预期标准”。这个“预期标准”就是我们所言的隐性量极标尺。
在词义扩张与隐性量级标尺显化的同时,还实现了一种主观化的表达。正是因为“现实值”与量级标尺上的预设“标准值”相悖离,才不符合预期标准。也就是说,“X水”的衍生义中天然地蕴涵“不满”,甚至有“批判”的价值判断在里面。比如,当我们说“注水简历”的时候,隐性地表达了“该简历是不真实的、虚假的”这样一种主观判断。
参照认知语法中关于主观化的解释模型,我们将主观化表达的过程阐释如下:主观化表达是当言者将“实体1”(“动作”:注、灌、掺[搀]、缩)与“实体2”(“物质”:水)之间的关系从客观轴调整到主观轴以后实现的。也就是说,伴随着“X水”词义的扩张及隐性量级标尺的显化,其语义才转移到主观轴上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主观化表达与词义的扩张及量级标尺的显化共生。
三、小结
本文以词族“X水”的衍生义为切入点,讨论了其词义扩张的模式。我们认为,正是在隐喻工作原理的作用下,当实义域与虚义域的焦点义素出现逻辑重叠后,义域间才得以建立起心理相似性,从而允准跨域投射,完成了隐喻,获得了相关的衍生义。而与词义的扩张相伴随的,是量级标尺的显化与主观化表达的实现。
我们相信,对“X水”词义扩张模式的讨论,不仅有助于深化汉语本体研究,同时,也能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一些思路。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度规划项目“当代汉语新词义的衍生变异与隐喻认知研究”[项目编号为:06JA740034]及教育部2007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的前期成果之一。)
注 释:
①在现实语料中,有的地方用“掺”,有的用“搀”,它们的语义
有细微的差别,在后文我们将详述。
②该例子与“注水肉”的释义均引自《新华新词语词典》第426页。
③心理相似性:一种非物理意义上的相似,是一种心理感受上的相似。
④隐喻的记号性的讨论是由亨力(P.Henle)最先引进的。他借用
皮尔斯的icon(记号)来描述隐喻的一般类推特征。
⑤在“容器隐喻”中,“容器”的涵盖面很广,不仅包括有形的
物质实体,如“水池”“人体”,还包括仅能被我们感知的有界的抽象实体,如“网络”,甚至包括某些只具有维向的物质,如“水”,也可被看作“容器”,只不过,它们不再是“容器实体”,而是“容器物质”而已。
⑥主观化,是指说话人在一些表达实在意义或用作客观描述的词语
里附加上自己对客观情形的主观“识解”,从而把说话的目的和动机也传递给对方。(Langacker1991:215)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2]邓巨.认知模式:隐喻研究新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7).
[3]耿占春.隐喻[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4]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蒋勇.夸张性隐喻的梯级含义功能[J].现代外语,2004,(3).
[6]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4).
[7]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马晓红.极限表达与隐喻[J].修辞学习,2004,(5).
[9]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10]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1]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12]万启智,闵凡路,俞濬民,吴特珍.新法编排汉语词典[Z].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13]魏在江.隐喻的主观性与主观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
[14]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新词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5]徐国珍.论仿拟造词法的内部理据[J].汉语学习,2007,(6)
[16]杨文全,彭晓.“PK”及其相关词语的意义与生命力[J].语言文字应用,2006,(4).
[17]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8]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彭晓 成都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对外汉语系 61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