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企业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在高职生职业意识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对培养适应企业职业岗位及企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意识;企业文化
高职教育是一种高等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属于职前教育范畴。高职毕业生是企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因此,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满足企业职业岗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管理及其变革对人才的需要。
融入企业文化的职业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企业成员普遍认可与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与思维模式的总和。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与态度的总和,是支配与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职业意识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沟通教育与职业的桥梁。将企业文化融入职业意识教育是使校园人迅速转变成职业人,尽快适应企业生产与管理的有效途径。
是社会经济与企业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社会责任、服务、质量等成为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企业仅靠提高产量、扩大规模是不能发展的,甚至是不能生存的,企业只有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社会负责,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主动适应竞争,不断创新进取,才能生存和发展壮大。这就要求企业员工能适应这种变化。然而,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对员工的培养是极其有限的。如果在校内就能完成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不仅可缩短企业培养人才的过程,而且可以减少这方面的投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高职学生的就业去向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主动适应企业需要。现代企业要求每个员工具有事业心、责任感、竞争意识、协作共事的团队精神并遵章守纪,而少数高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共事能力和奉献精神。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提倡事业心、责任感,倡导守纪律、讲团结、自觉等观念,引导学生把个人追求自觉地融入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中。高职教育只有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毕业生,才能适应整个社会特别是企业的发展需求,自身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是高职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具有企业文化素质是高职学生区别于普通大学生的特殊性,也是高职教育突出职业性、针对性与实用性的体现。毕业生进入企业,将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如何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职业岗位上,以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二是如何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事实上,很多员工被企业淘汰,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而是由于缺乏适应企业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素质,根源就在于对企业文化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无法在企业建设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自然更谈不上为企业建设做贡献。因此,把企业文化融入职业意识教育,对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融入企业文化的职业意识教育的内容
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社会、企业发展的主流意识,是社会与企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的道德意识中最本质、最深刻的层次。有责任意识的人,无论处在什么职位、什么岗位,都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责任。随着科学教育、技术教育、专业教育的地位愈来愈突出,一些学校和教师怕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要求学生远离社会,更不要说责任意识的培养了,这成为高职生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的诱发因素。因此,责任意识的培养是职业意识教育的首要任务。
服务意识当今世界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一靠产品质量,二靠优质服务,而且随着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以及消费者需求趋向的变化,服务因素逐步成为决定企业市场竞争能力高低的关键因素。要让学生了解到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都是通过各自的职业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满足社会上各个行业及其成员的需要,同时也从各个行业的职业活动中满足自身的需要,从而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意识。
质量意识质量意识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起推动作用的主导意识。以质量意识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反映出整个企业的事业追求、工作作风、基本指导思想等,决定着员工群体的心理定势。通过对学生质量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大大提高关心企业产品质量的自觉性,增强责任感和对企业的向心力,严格按照企业生产规则和工艺流程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关心企业生产,维护企业声誉,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竞争意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突出特点,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是职业意识的内涵。为了使高职学生在将来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时能遵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规律,必须在学校建立各项竞争机制,引导学生对企业竞争的实例进行调查,要求学生懂得社会的发展需要合理的竞争,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树立竞争意识。
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富于创新精神的高职毕业生,才能在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受到企业的欢迎。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的创新意识。在进行专业教育时要求学生对技术要有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树立起敢于拼搏攻关的勇气和信心,在走向工厂企业工作岗位之后可以针对某些产品质量低劣问题,进行大胆的技术改造。其次要培养学生具备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的创新能力。
诚信意识诚信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对于个人而言,是思想道德素质核心的外在表现,是高尚的人格力量。我们倡导的是企业诚信为社会、员工诚信为企业的诚信意识。这就要求在学校教育中,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诚信教育贯穿始终,使学生懂得诚信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忧患意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要使自己时时保持警醒、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知危识危,居安思危,才能牢牢把握竞争的主动权。有了这种忧患意识,就有了目标,就会激励人们奋发图强;有了这种忧患意识就有了用之不竭的动力,可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有了这种忧患意识,就有了无穷无尽的创新力,可使自己得以全面发展。大学生从小就生活在舒适的社会、家庭环境之中,在父母与亲人的呵护下成长,生活无忧无虑,如果忧患意识教育不足,就会使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失去明确的前进目标,遇到挫折时就会悲观失望,取得一点成绩就会沾沾自喜,情绪冲动时就会缺乏理智控制,使自己处于焦虑、郁闷、自卑等不良情绪之中。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与员工都要树忧患意识,思企业发展。因此,忧患意识培养是高职生职业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法律意识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运行受国家法律和法规的制约,健全法律、法规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目前人们的法律意识还不是很强,只有加强法纪意识教育,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从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做起,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才能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不做违法的事。另外,要教育学生学会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协作意识一滴水要想不干涸的唯一办法就是融入大海,一个员工要想生存的唯一选择就是融入团队。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一方面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过程更趋于专业化、社会化,需要加强联合;另一方面产业间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断趋向整体化。在这两大发展趋势驱动下,一个人的职业活动总是与一定的职业群体密切联系,更离不开同行的支持与协作。很多高职院校目前对学生比较强调竞争,却忽视了合作,学生在合作技巧方面的学习往往不受重视。必须改变这种状况,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竞争,也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自律意识自觉自律是职场的基本操守,是优秀员工不可缺少的职业品质。如果一个企业员工缺乏自律能力,他在工作上的敬业程度就会大打折扣。高职教育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的第一站,是培养高职学生积极向上的自律意识与职业意识,着力塑造学生人格素质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学习、做事的习惯养成会对未来职业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融入企业文化的职业意识教育的思考
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前提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意识的认识与态度,决定着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走向和力度。职业意识决定着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又决定着职业道德、敬业程度、工作效率与工作效果;职业意识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融入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具备适应社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对于企业和学生自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的领导应高度重视,引进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思想,在全校形成全员化、职业化的共识与氛围,走出重就业指导,轻全程职业意识培养的认识误区。
引导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是核心职业基本知识是职业人理性职业意识逐渐形成的基础,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引进企业文化和管理思想,并引导学生对不同企业文化的认知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企业的文化,认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特点,使学生具备现代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未来任职企业的文化认同感。有了这种文化认同感,高职毕业生就能根据企业文化的要求,自觉、主动地对自己的行为、思维方式进行调整,使自己尽快融入新的组织中,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实现由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实行产学合作的教育模式是关键职业意识教育的实施途径很多,高职教育的特性决定了职业意识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走出校园,到企业中去,与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实际相结合,实行产学合作模式。产学合作能使学生接触到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真实情况,能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获得对企业文化的感性认识。通过这个渠道,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又能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有利于增强高职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只有这样,企业文化理论知识教学才能符合实际,职业意识教育才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才能对毕业生就业发挥积极作用。
管理方式的改革是条件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手段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手段方法往往差别很大,管理模式偏重对学生进行制度性的“硬管理”,学生无法通过学校的管理行为领会到企业的管理文化。这种管理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是以牺牲学生的人格、尊严为代价的,而企业的管理文化是“以人为本”的。学校应借鉴企业管理文化的经验,对学生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但现阶段对学校的所有管理工作都实行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是行不通的,可以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建立企业文化仿真系统。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充分调查,在校园内模拟某个或某类企业的文化原貌,尽可能将企业的理念、价值观、道德观、行为、制度、形象等基本要素移植到校园内,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对实训基地进行设计,构成实训基地的“软件”设施,使学校具备企业的氛围,使学生在校内也可以培养企业文化素质,掌握职业人所应具备的职业意识。
参考文献:
[1]陈亭楠.现代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2]包发根.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学校——高职院校如何全方位、深层次推进产学研结合[J].高等农业教育,2005,(2):78-80.
[3]许晟.略论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及其实施方案[J].教育与职业,2007,(6):94-95.
作者简介:
罗淑云(1977—),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管理。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意识;企业文化
高职教育是一种高等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属于职前教育范畴。高职毕业生是企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因此,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满足企业职业岗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管理及其变革对人才的需要。
融入企业文化的职业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企业成员普遍认可与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与思维模式的总和。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与态度的总和,是支配与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职业意识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沟通教育与职业的桥梁。将企业文化融入职业意识教育是使校园人迅速转变成职业人,尽快适应企业生产与管理的有效途径。
是社会经济与企业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社会责任、服务、质量等成为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企业仅靠提高产量、扩大规模是不能发展的,甚至是不能生存的,企业只有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社会负责,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主动适应竞争,不断创新进取,才能生存和发展壮大。这就要求企业员工能适应这种变化。然而,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对员工的培养是极其有限的。如果在校内就能完成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不仅可缩短企业培养人才的过程,而且可以减少这方面的投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高职学生的就业去向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主动适应企业需要。现代企业要求每个员工具有事业心、责任感、竞争意识、协作共事的团队精神并遵章守纪,而少数高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共事能力和奉献精神。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提倡事业心、责任感,倡导守纪律、讲团结、自觉等观念,引导学生把个人追求自觉地融入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中。高职教育只有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毕业生,才能适应整个社会特别是企业的发展需求,自身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是高职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具有企业文化素质是高职学生区别于普通大学生的特殊性,也是高职教育突出职业性、针对性与实用性的体现。毕业生进入企业,将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如何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职业岗位上,以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二是如何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事实上,很多员工被企业淘汰,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而是由于缺乏适应企业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素质,根源就在于对企业文化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无法在企业建设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自然更谈不上为企业建设做贡献。因此,把企业文化融入职业意识教育,对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融入企业文化的职业意识教育的内容
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社会、企业发展的主流意识,是社会与企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的道德意识中最本质、最深刻的层次。有责任意识的人,无论处在什么职位、什么岗位,都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责任。随着科学教育、技术教育、专业教育的地位愈来愈突出,一些学校和教师怕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要求学生远离社会,更不要说责任意识的培养了,这成为高职生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的诱发因素。因此,责任意识的培养是职业意识教育的首要任务。
服务意识当今世界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一靠产品质量,二靠优质服务,而且随着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以及消费者需求趋向的变化,服务因素逐步成为决定企业市场竞争能力高低的关键因素。要让学生了解到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都是通过各自的职业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满足社会上各个行业及其成员的需要,同时也从各个行业的职业活动中满足自身的需要,从而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意识。
质量意识质量意识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起推动作用的主导意识。以质量意识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反映出整个企业的事业追求、工作作风、基本指导思想等,决定着员工群体的心理定势。通过对学生质量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大大提高关心企业产品质量的自觉性,增强责任感和对企业的向心力,严格按照企业生产规则和工艺流程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关心企业生产,维护企业声誉,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竞争意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突出特点,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是职业意识的内涵。为了使高职学生在将来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时能遵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规律,必须在学校建立各项竞争机制,引导学生对企业竞争的实例进行调查,要求学生懂得社会的发展需要合理的竞争,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树立竞争意识。
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富于创新精神的高职毕业生,才能在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受到企业的欢迎。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的创新意识。在进行专业教育时要求学生对技术要有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树立起敢于拼搏攻关的勇气和信心,在走向工厂企业工作岗位之后可以针对某些产品质量低劣问题,进行大胆的技术改造。其次要培养学生具备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的创新能力。
诚信意识诚信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对于个人而言,是思想道德素质核心的外在表现,是高尚的人格力量。我们倡导的是企业诚信为社会、员工诚信为企业的诚信意识。这就要求在学校教育中,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诚信教育贯穿始终,使学生懂得诚信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忧患意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要使自己时时保持警醒、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知危识危,居安思危,才能牢牢把握竞争的主动权。有了这种忧患意识,就有了目标,就会激励人们奋发图强;有了这种忧患意识就有了用之不竭的动力,可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有了这种忧患意识,就有了无穷无尽的创新力,可使自己得以全面发展。大学生从小就生活在舒适的社会、家庭环境之中,在父母与亲人的呵护下成长,生活无忧无虑,如果忧患意识教育不足,就会使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失去明确的前进目标,遇到挫折时就会悲观失望,取得一点成绩就会沾沾自喜,情绪冲动时就会缺乏理智控制,使自己处于焦虑、郁闷、自卑等不良情绪之中。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与员工都要树忧患意识,思企业发展。因此,忧患意识培养是高职生职业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法律意识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运行受国家法律和法规的制约,健全法律、法规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目前人们的法律意识还不是很强,只有加强法纪意识教育,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从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做起,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才能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不做违法的事。另外,要教育学生学会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协作意识一滴水要想不干涸的唯一办法就是融入大海,一个员工要想生存的唯一选择就是融入团队。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一方面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过程更趋于专业化、社会化,需要加强联合;另一方面产业间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断趋向整体化。在这两大发展趋势驱动下,一个人的职业活动总是与一定的职业群体密切联系,更离不开同行的支持与协作。很多高职院校目前对学生比较强调竞争,却忽视了合作,学生在合作技巧方面的学习往往不受重视。必须改变这种状况,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竞争,也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自律意识自觉自律是职场的基本操守,是优秀员工不可缺少的职业品质。如果一个企业员工缺乏自律能力,他在工作上的敬业程度就会大打折扣。高职教育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的第一站,是培养高职学生积极向上的自律意识与职业意识,着力塑造学生人格素质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学习、做事的习惯养成会对未来职业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融入企业文化的职业意识教育的思考
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前提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意识的认识与态度,决定着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走向和力度。职业意识决定着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又决定着职业道德、敬业程度、工作效率与工作效果;职业意识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融入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具备适应社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对于企业和学生自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的领导应高度重视,引进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思想,在全校形成全员化、职业化的共识与氛围,走出重就业指导,轻全程职业意识培养的认识误区。
引导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是核心职业基本知识是职业人理性职业意识逐渐形成的基础,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引进企业文化和管理思想,并引导学生对不同企业文化的认知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企业的文化,认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特点,使学生具备现代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未来任职企业的文化认同感。有了这种文化认同感,高职毕业生就能根据企业文化的要求,自觉、主动地对自己的行为、思维方式进行调整,使自己尽快融入新的组织中,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实现由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实行产学合作的教育模式是关键职业意识教育的实施途径很多,高职教育的特性决定了职业意识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走出校园,到企业中去,与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实际相结合,实行产学合作模式。产学合作能使学生接触到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真实情况,能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获得对企业文化的感性认识。通过这个渠道,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又能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有利于增强高职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只有这样,企业文化理论知识教学才能符合实际,职业意识教育才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才能对毕业生就业发挥积极作用。
管理方式的改革是条件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手段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手段方法往往差别很大,管理模式偏重对学生进行制度性的“硬管理”,学生无法通过学校的管理行为领会到企业的管理文化。这种管理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是以牺牲学生的人格、尊严为代价的,而企业的管理文化是“以人为本”的。学校应借鉴企业管理文化的经验,对学生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但现阶段对学校的所有管理工作都实行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是行不通的,可以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建立企业文化仿真系统。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充分调查,在校园内模拟某个或某类企业的文化原貌,尽可能将企业的理念、价值观、道德观、行为、制度、形象等基本要素移植到校园内,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对实训基地进行设计,构成实训基地的“软件”设施,使学校具备企业的氛围,使学生在校内也可以培养企业文化素质,掌握职业人所应具备的职业意识。
参考文献:
[1]陈亭楠.现代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2]包发根.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学校——高职院校如何全方位、深层次推进产学研结合[J].高等农业教育,2005,(2):78-80.
[3]许晟.略论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及其实施方案[J].教育与职业,2007,(6):94-95.
作者简介:
罗淑云(1977—),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管理。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