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一次有关那达慕大会的田野调查中,我们被安排搜集每匹马在靠近臀部的位置都有的用烙铁烙成的图案,它的存在一直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蒙古族,将马放在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似乎有关马的一切都体现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在这里我们将对蒙古族文化当中马身标记存在的原因和社会功能进行分析。
[关键词]烙印 马身标记 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I25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3-0267-01
一、引言
蒙古族被人称作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民长久以来不变的是对马的情有独钟,其中也不乏有专门研究蒙古族马文化的书籍。去年暑假我们有幸能够跟随敖东老师前往草原,去接触真正这个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2013年8月8号,在都兰县举办青海海西州第六届那达慕大会暨第十一届牧民孟赫嘎拉文化节。
在进入草原前的最后一天,教授给我们开了一次会,这次会议对之后我们的参与观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会上,教授询问我们对于调查地点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的了解。之后,教授拿出一本书,为我们讲解哪些东西属于民俗元素,哪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去记录的。让我感到疑惑的是一组图案,于是便问教授,教授说;“这个你们可能没见过,蒙古人家养马,就会在马身上烙上图案,但是每家的图案都不一样,值得去记录。但是要注意的是要以人类学为视角观察”。并且嘱咐我们注意安全。于是,收集马身标记也就成为了我工作的一部分。马身标记,也有人称其为“马印”,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文化存在都有其社会功能,在满足社会功能之前先要满足其生理功能。(夏建中,130-133)因此,我们想要探寻马身标记所存在的社会功能。
二、马身标记及其所在位置和原因
根据几天的参与观察我们了解到,一共有六个马队前来参加那达慕大会的赛马项目比赛,代表队中最多的有16匹马,最少的也有8匹马。
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所有的标记都是烙在马的左大腿上侧,几乎无一例外。但是并不是说它是唯一的位置。在后来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也有一些人家会将图案烙在马的左胸前。
关于马身标记所在位置和原因,我们分析其主要有三:(一)方便烙印;(二)方便识别;(三)牵马习惯。
结合以上三种原因,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马身标记所处位置的原因。
三、马身标记存在及其图案形成的原因
马身标记存在时间久远,能够从古至今一直使用说明其具有不可忽视的存在原因。蒙古族是以游牧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由于草原广阔,居无定所,马是其主要的运输工具和生产工具,因此马在其生活中拥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我们通过这一次的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我们得出图案形成的一下几个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需求。
(一)社会需求:具有鲜明蒙古人种相貌的他们在天气晴朗的早晨,拿着马梳认真地为自家的马儿梳理毛发,会为他们的马带上漂亮的头饰和马鞍垫。这在我们看来实在有些“滑稽”。但是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对于马的热爱,这份“爱”在马儿受伤或者生病的时候表现的尤为真切。此外,马在战场上同样拥有非比寻常的作用。追溯历史,元朝士兵西征时能够所向披靡就是依靠其他民族没有的骑术。而这两方面都需要骑者与马匹的完美配合,马身标记的存在就在于是骑者识别自家的马匹。
(二)文化因素:这种因素体现在马身标记的相对稳定性,也就是说,一个图案一旦被一个家庭使用,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改变,一代甚至几代都使用这一图案。在我们的调查工作中一共收集二十二个图案,每家的马身标记无一重复。因此,马身标记也就成为了一种家族文化元素,成为一个家族的共有文化。
(三)审美因素:马身标记存在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审美需求的促使。字母“A”的出现就是那家人纯属认为它的样子好看,这就是受这种因素影响的。与此呼应的是每匹马身上佩戴的漂亮马鞍、马鞍垫、马缰。
(四)地域因素:一定的地理环境就存在一定的意识形态,因为蒙古文化元素的存在,图案的内容就与其有着紧密的联系。根据比较法分析得出,在西方文化中对事物的标记一般都为英文字母,而海西州蒙古族的马身标记图案中却很少有这种情况出现,更多的是具有民俗特色的图案。在一匹马的臀部我看到一个类似于英文字母“I”的图案,当我把这种认识说出来的时候,这个马队的很对人都围过来,用不太标准的汉语极力的解释,“不是,不是,那个是‘工’,那个‘工’。”一边用手跟我比划着。
(五)宗教因素:在调查中我们收集到一个具有宗教色彩的“卍”字符。根据历史我们了解到在蒙古族的宗教历史当中曾经信仰过萨满教和佛教,当然也有少数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穆斯林。
四、马身标记的或历史传承因素
回望历史,马身标记存在的意义不容小觑。它作为一种家族文化、民族元素一直流传至今,从未间断。其图案内容中也有很多表现元素的存在,这对于古代文化历史的考查起到一定的帮助。
因此,马身标记的存在不仅仅具有识别自家马匹的实用价值。一方面,它是蒙古族历史的具体体现,是蒙古族文化、家族文化的呈现;另一方面,它是对于蒙古族文化、马文化的一种传承。它传递着蒙古族的文化精神。我们必须重视它的社会价值。因为,它不论是对于蒙古族文化本身,还是对于中华文化,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都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身标记,作为蒙古民族文化的一个元素,使蒙古族人民具有一种认同感,发挥着维系功能的作用。
五、结语
没有前往巴隆草原之前,在生活中,我们认识的大多数蒙古族朋友都已被汉化,早已脱离了草原,不会讲蒙语、甚至连名字都改成了汉族名字。很多人的蒙古人种外貌特征也变得不明显。那时,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难道蒙古族文化就会像这样慢慢地消失了吗?”经常苦于无法更加直观地了解蒙古族文化。
来到巴隆草原之后,我们见到了许许多多纯正的蒙古人,了解到了许许多多纯正的蒙古文化。他们是那样具有魅力,让人着迷,这或许会让我们感到一丝欣慰。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放松,因为它让我们更加清楚的意识到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这一次田野调查中初步获得这样的几个认识:
第一、这一次田野调查发现:马身标记及其所在位置是有一定的社会原因。比如方便烙印、方便识别和蒙古族牵马习惯。
第二、马身标图案是一种家族的共有文化。它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这些马身标图案都是通过满足社区牧民需求和审美需求等等社会功能而存在;还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宗教特点。
第三、随着时代变化而有一些蒙古族文化正在消失。马印记图案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追求经济发展,渴望更加舒适完善的生活条件成为大家共同的理想与目标。随之而来的是,草场不断缩小,牧民放弃原有生活方式,走出草原,走进城市。这为如何保护蒙古族传统文化带来的新的问题。
总之,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世界里,但是如果我们对于每一个文化元素不加以关注和重视的话,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生活就会像计算机程序一样,一行一行的输出,毫无生机的运行。
参考文献
[1]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30-133.
[2] 阿木尔巴图.蒙古族图案.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199.
[3] 达查干.蒙古族传统烙印文化(蒙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52—95.
作者简介
赵巍悦(1992年-)女,汉族,辽宁省鞍山人,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1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民族学。
[关键词]烙印 马身标记 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I25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3-0267-01
一、引言
蒙古族被人称作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民长久以来不变的是对马的情有独钟,其中也不乏有专门研究蒙古族马文化的书籍。去年暑假我们有幸能够跟随敖东老师前往草原,去接触真正这个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2013年8月8号,在都兰县举办青海海西州第六届那达慕大会暨第十一届牧民孟赫嘎拉文化节。
在进入草原前的最后一天,教授给我们开了一次会,这次会议对之后我们的参与观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会上,教授询问我们对于调查地点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的了解。之后,教授拿出一本书,为我们讲解哪些东西属于民俗元素,哪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去记录的。让我感到疑惑的是一组图案,于是便问教授,教授说;“这个你们可能没见过,蒙古人家养马,就会在马身上烙上图案,但是每家的图案都不一样,值得去记录。但是要注意的是要以人类学为视角观察”。并且嘱咐我们注意安全。于是,收集马身标记也就成为了我工作的一部分。马身标记,也有人称其为“马印”,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文化存在都有其社会功能,在满足社会功能之前先要满足其生理功能。(夏建中,130-133)因此,我们想要探寻马身标记所存在的社会功能。
二、马身标记及其所在位置和原因
根据几天的参与观察我们了解到,一共有六个马队前来参加那达慕大会的赛马项目比赛,代表队中最多的有16匹马,最少的也有8匹马。
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所有的标记都是烙在马的左大腿上侧,几乎无一例外。但是并不是说它是唯一的位置。在后来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也有一些人家会将图案烙在马的左胸前。
关于马身标记所在位置和原因,我们分析其主要有三:(一)方便烙印;(二)方便识别;(三)牵马习惯。
结合以上三种原因,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马身标记所处位置的原因。
三、马身标记存在及其图案形成的原因
马身标记存在时间久远,能够从古至今一直使用说明其具有不可忽视的存在原因。蒙古族是以游牧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由于草原广阔,居无定所,马是其主要的运输工具和生产工具,因此马在其生活中拥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我们通过这一次的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我们得出图案形成的一下几个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需求。
(一)社会需求:具有鲜明蒙古人种相貌的他们在天气晴朗的早晨,拿着马梳认真地为自家的马儿梳理毛发,会为他们的马带上漂亮的头饰和马鞍垫。这在我们看来实在有些“滑稽”。但是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对于马的热爱,这份“爱”在马儿受伤或者生病的时候表现的尤为真切。此外,马在战场上同样拥有非比寻常的作用。追溯历史,元朝士兵西征时能够所向披靡就是依靠其他民族没有的骑术。而这两方面都需要骑者与马匹的完美配合,马身标记的存在就在于是骑者识别自家的马匹。
(二)文化因素:这种因素体现在马身标记的相对稳定性,也就是说,一个图案一旦被一个家庭使用,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改变,一代甚至几代都使用这一图案。在我们的调查工作中一共收集二十二个图案,每家的马身标记无一重复。因此,马身标记也就成为了一种家族文化元素,成为一个家族的共有文化。
(三)审美因素:马身标记存在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审美需求的促使。字母“A”的出现就是那家人纯属认为它的样子好看,这就是受这种因素影响的。与此呼应的是每匹马身上佩戴的漂亮马鞍、马鞍垫、马缰。
(四)地域因素:一定的地理环境就存在一定的意识形态,因为蒙古文化元素的存在,图案的内容就与其有着紧密的联系。根据比较法分析得出,在西方文化中对事物的标记一般都为英文字母,而海西州蒙古族的马身标记图案中却很少有这种情况出现,更多的是具有民俗特色的图案。在一匹马的臀部我看到一个类似于英文字母“I”的图案,当我把这种认识说出来的时候,这个马队的很对人都围过来,用不太标准的汉语极力的解释,“不是,不是,那个是‘工’,那个‘工’。”一边用手跟我比划着。
(五)宗教因素:在调查中我们收集到一个具有宗教色彩的“卍”字符。根据历史我们了解到在蒙古族的宗教历史当中曾经信仰过萨满教和佛教,当然也有少数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穆斯林。
四、马身标记的或历史传承因素
回望历史,马身标记存在的意义不容小觑。它作为一种家族文化、民族元素一直流传至今,从未间断。其图案内容中也有很多表现元素的存在,这对于古代文化历史的考查起到一定的帮助。
因此,马身标记的存在不仅仅具有识别自家马匹的实用价值。一方面,它是蒙古族历史的具体体现,是蒙古族文化、家族文化的呈现;另一方面,它是对于蒙古族文化、马文化的一种传承。它传递着蒙古族的文化精神。我们必须重视它的社会价值。因为,它不论是对于蒙古族文化本身,还是对于中华文化,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都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身标记,作为蒙古民族文化的一个元素,使蒙古族人民具有一种认同感,发挥着维系功能的作用。
五、结语
没有前往巴隆草原之前,在生活中,我们认识的大多数蒙古族朋友都已被汉化,早已脱离了草原,不会讲蒙语、甚至连名字都改成了汉族名字。很多人的蒙古人种外貌特征也变得不明显。那时,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难道蒙古族文化就会像这样慢慢地消失了吗?”经常苦于无法更加直观地了解蒙古族文化。
来到巴隆草原之后,我们见到了许许多多纯正的蒙古人,了解到了许许多多纯正的蒙古文化。他们是那样具有魅力,让人着迷,这或许会让我们感到一丝欣慰。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放松,因为它让我们更加清楚的意识到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这一次田野调查中初步获得这样的几个认识:
第一、这一次田野调查发现:马身标记及其所在位置是有一定的社会原因。比如方便烙印、方便识别和蒙古族牵马习惯。
第二、马身标图案是一种家族的共有文化。它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这些马身标图案都是通过满足社区牧民需求和审美需求等等社会功能而存在;还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宗教特点。
第三、随着时代变化而有一些蒙古族文化正在消失。马印记图案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追求经济发展,渴望更加舒适完善的生活条件成为大家共同的理想与目标。随之而来的是,草场不断缩小,牧民放弃原有生活方式,走出草原,走进城市。这为如何保护蒙古族传统文化带来的新的问题。
总之,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世界里,但是如果我们对于每一个文化元素不加以关注和重视的话,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生活就会像计算机程序一样,一行一行的输出,毫无生机的运行。
参考文献
[1]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30-133.
[2] 阿木尔巴图.蒙古族图案.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199.
[3] 达查干.蒙古族传统烙印文化(蒙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52—95.
作者简介
赵巍悦(1992年-)女,汉族,辽宁省鞍山人,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1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民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