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各类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不仅对高校的教学、工作造成严重危害,对高校的声誉和形象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特点以及高校应对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突发事件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高校应对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突发事件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 学生突发事件 新媒体 现状 对策
【基金项目】2014年陕西普通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2015年度西安美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XK10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027-02
目前,我国已进入新媒体时代,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5 年 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6.8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50.3%,中国网民的人均上网时长为26.2小时,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6亿[1]。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在教育科研领域的地位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原因,一直是民众关注的热点。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的急速加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频繁发生,这些事件在新媒体的介入下,爆发了强大的聚焦效应,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已不仅是学生个体事件或高校事件,而是已经演变为受全社会公众关注的“网络事件”。在这样的情况下,对高校化解和应对学生突发事件提出挑战,若事件得不到有效控制,不仅对学生身心健康、财产安全乃至生命造成严重的伤害,而且还会对高校的教学、工作造成重大影响。若事件应对不力或不及时,不仅对高校的声誉和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还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内涵及特点
1.新媒体环境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
高校學生突发事件,是指因社会环境或人为因素,突然发生的,或发生在高校,或虽未发生在高校,但都与高校学生相关的,危及到学生身心健康、财产安全乃至生命的,对学生个人或高校、社会带来损害或威胁的事件。
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数字技术介质进行传播的媒介[2]。其具有及时性、多媒体化、跨时空性、开放性、自由性、个性化、虚拟性、海量共享、高互动性等特征。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高校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和重要使用者,在发生学生突发事件时,由于新媒体的关注事件被广泛放大,新媒体对学生突发事件的影响也更广泛、更深入。
2.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特点
(1)主体的特殊性
高校作为社会的特殊组成部分,聚集着大量青年学生,这些青年学生大多处于18到23岁,他们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但社会经验少,对突然遇到的问题容易产生偏激的言论及行为。当学生遇到因自身原因,或学校管理的原因,或社会外界各种原因引起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时,难以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心理和思想容易出现波动,若不能有效引导,容易引发突发事件。同时,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学生群体在整个网民中所占比重为25.2%,远高于其他群体。在人人手握“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当有学生突发事件发生时,学生往往通过微博、微信、人人网等新媒体平台发布、获取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加上外界媒体的推动,使学生突发事件成为“社会新闻事件”,并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
(2)潜伏性与突发性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是受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一方面,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社会上各种观念和事件由于新媒体的介入广泛流传,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冲击。另一方面,高校学生来自不同地方,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每个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心理状态都不尽相同,再加上高校学生数量庞大,人员密集,出现突发事件的概率比较高。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真正发生之前,导致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各种诱因往往经过较长时间的潜伏和积累,最终由于某种矛盾的凸显突然爆发。
(3)扩散性与复杂性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一旦爆发,初始引爆点往往只是微信上的一个消息或论坛上的一个帖子,由于内容涉及高校与大学生,使得事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新媒体快速及时的特征使得高校学生可以第一时间进行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新媒体多媒体化的特征使得学生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在论坛、微博、微信等平台上传递信息、发表观点。在学生突发事件的扩散过程中,当高校和政府不能及时、明确发布事件的前因后果、最新进展情况时,学生往往由于思想不够成熟、看问题片面化、情绪化,容易受各种流言、不实信息的影响,对事件发表极端言论、做出过格的行为,加剧事件的恶化[3]。在事件不断扩散演化过程中,关注事件发展的网民也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他们在新媒体平台上交流各种信息、意见,最终形成了人们能产生共鸣的一致态度,影响着事件的发展,甚至影响了事件的走向。
(4)不确定性和危害性
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把关人”的作用,人们对信息的获得和传播相对准确、严谨。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原来信息审查制度不复存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自由的在新媒体平台上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只要信息满足人们的需求,就能短时间得到广泛传播[4]。但新媒体在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其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征使得人们获得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同时,人们在非理性情绪感染下,在盲目从众和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支配下,容易形成群体极端化的意见,严重影响事态的发展,若不及时应对,不仅事态难以控制,还会干扰学校的正常秩序,同时给学校声誉造成极大的损害,严重时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二、高校应对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突发事件的现状分析 1.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近些年,随着政府对高校突发事件的重视,大多数高校已制定《学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由于学生突发事件的突发性、不确定性,使得高校管理者认为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危机预防和管理上“不值得”,同时,认为学校师生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教学和科研上,作为低概率事件的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置应由学生工作部门和学校保卫部门负责。大部分学校也组建了应对突发事件领导小组,但工作组的人员大多是临时抽调或兼任,他們大多不具备应急管理相关专业背景,更不了解新媒体的特点以及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特点、演化规律,更无法对事件进行研判和处置。
2.突发事件处理不及时
当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大多数高校认为学生突发事件是学校内部的事情,不希望外界介入,且学生突发事件一般是负面的,为了不让外界知晓,大都采取“内紧外松”的方式,希望“息事宁人”。但新媒体对学生突发事件起到推波助澜作用,许多学生突发事件最初都是在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的,若学校发现不够及时,或是发现了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事件的负面影响会伴随着学生和网民的不断转发而扩散,并引起更多媒体的介入,使高校失去“第一时间”处理危机的机会。
3.信息沟通不通畅
高校在处理学生突发事件时,出于各方面的顾虑,对学生突发事件的信息严格控制,对外界的质疑保持沉默,在新媒体不发达的时代,这种做法对信息的传播起到阻碍作用[5]。但在新媒体环境下,一旦发生学生突发事件,各种媒体总会第一时间关注信息的来源及事态的发展,高校师生也高度关注事件的情况。若无法从校方获得权威的信息,媒体只能“捕风捉影”,高校学生也会将主观臆测的信息上传到网上。各种信息相互交叉,至使小道消息满天飞或对高校带来不良影响时,高校才匆忙发布一些信息,而此时突发事件已经升级,难以控制。
三、高校应对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突发事件的策略探讨
1.高校应加强预警与研判
在制定《学生突发事件预案》时,高校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突发事件制定详尽的预警方案,其中应包括处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一旦有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可以有章可依。同时,加强新媒体舆情监测能力,通过对学生突发事件的引发、发展、爆发、消亡等各阶段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进行观察、分析,对事件的发展做出判断并预测其走势,以帮助高校适时作出回应。
2.高校应加强危机公关意识
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往往会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尤其经新媒体的介入,高校会面临巨大社会压力。若仍然采取隐瞒、掩盖的方式消极应对,不仅会使公众产生不信任情绪,还会影响到学生突发事件的最终走向。高校应变“堵”为“疏”,努力争取主动权,并学会运用危机公关的方法和技能,如在第一时间内公开真相;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做好协调、沟通工作。
3.高校应利用新媒体引导舆论
随着新媒体媒介的的不断发展,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已成为人们发布资讯、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高校也需要与时俱进,在全面了解新媒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平台公开信息、交流信息。针对学生突发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采取不同舆论引导策略,事前进行舆论分析研判,事中跟踪舆论发展并及时发布信息、设置议题,事后进行总结并发布处置信息。
参考文献:
[1]CNNIC: 2016年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6.1
[2]蔡盈洲.数字新媒体环境下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谣言传播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6
[3]李新仓.高校突发事件的防范体系及防范机制的实证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9
[4]韩芳.自媒体在高校网络舆论事件中的运用[J].东岳论丛,2013(7)
[5]庞宇.网络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3
作者简介:
石静(1983-),女,陕西华阴人,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关键词】高校 学生突发事件 新媒体 现状 对策
【基金项目】2014年陕西普通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2015年度西安美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XK10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027-02
目前,我国已进入新媒体时代,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5 年 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6.8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50.3%,中国网民的人均上网时长为26.2小时,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6亿[1]。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在教育科研领域的地位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原因,一直是民众关注的热点。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的急速加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频繁发生,这些事件在新媒体的介入下,爆发了强大的聚焦效应,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已不仅是学生个体事件或高校事件,而是已经演变为受全社会公众关注的“网络事件”。在这样的情况下,对高校化解和应对学生突发事件提出挑战,若事件得不到有效控制,不仅对学生身心健康、财产安全乃至生命造成严重的伤害,而且还会对高校的教学、工作造成重大影响。若事件应对不力或不及时,不仅对高校的声誉和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还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内涵及特点
1.新媒体环境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
高校學生突发事件,是指因社会环境或人为因素,突然发生的,或发生在高校,或虽未发生在高校,但都与高校学生相关的,危及到学生身心健康、财产安全乃至生命的,对学生个人或高校、社会带来损害或威胁的事件。
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数字技术介质进行传播的媒介[2]。其具有及时性、多媒体化、跨时空性、开放性、自由性、个性化、虚拟性、海量共享、高互动性等特征。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高校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和重要使用者,在发生学生突发事件时,由于新媒体的关注事件被广泛放大,新媒体对学生突发事件的影响也更广泛、更深入。
2.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特点
(1)主体的特殊性
高校作为社会的特殊组成部分,聚集着大量青年学生,这些青年学生大多处于18到23岁,他们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但社会经验少,对突然遇到的问题容易产生偏激的言论及行为。当学生遇到因自身原因,或学校管理的原因,或社会外界各种原因引起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时,难以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心理和思想容易出现波动,若不能有效引导,容易引发突发事件。同时,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学生群体在整个网民中所占比重为25.2%,远高于其他群体。在人人手握“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当有学生突发事件发生时,学生往往通过微博、微信、人人网等新媒体平台发布、获取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加上外界媒体的推动,使学生突发事件成为“社会新闻事件”,并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
(2)潜伏性与突发性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是受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一方面,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社会上各种观念和事件由于新媒体的介入广泛流传,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冲击。另一方面,高校学生来自不同地方,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每个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心理状态都不尽相同,再加上高校学生数量庞大,人员密集,出现突发事件的概率比较高。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真正发生之前,导致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各种诱因往往经过较长时间的潜伏和积累,最终由于某种矛盾的凸显突然爆发。
(3)扩散性与复杂性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一旦爆发,初始引爆点往往只是微信上的一个消息或论坛上的一个帖子,由于内容涉及高校与大学生,使得事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新媒体快速及时的特征使得高校学生可以第一时间进行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新媒体多媒体化的特征使得学生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在论坛、微博、微信等平台上传递信息、发表观点。在学生突发事件的扩散过程中,当高校和政府不能及时、明确发布事件的前因后果、最新进展情况时,学生往往由于思想不够成熟、看问题片面化、情绪化,容易受各种流言、不实信息的影响,对事件发表极端言论、做出过格的行为,加剧事件的恶化[3]。在事件不断扩散演化过程中,关注事件发展的网民也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他们在新媒体平台上交流各种信息、意见,最终形成了人们能产生共鸣的一致态度,影响着事件的发展,甚至影响了事件的走向。
(4)不确定性和危害性
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把关人”的作用,人们对信息的获得和传播相对准确、严谨。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原来信息审查制度不复存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自由的在新媒体平台上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只要信息满足人们的需求,就能短时间得到广泛传播[4]。但新媒体在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其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征使得人们获得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同时,人们在非理性情绪感染下,在盲目从众和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支配下,容易形成群体极端化的意见,严重影响事态的发展,若不及时应对,不仅事态难以控制,还会干扰学校的正常秩序,同时给学校声誉造成极大的损害,严重时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二、高校应对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突发事件的现状分析 1.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近些年,随着政府对高校突发事件的重视,大多数高校已制定《学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由于学生突发事件的突发性、不确定性,使得高校管理者认为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危机预防和管理上“不值得”,同时,认为学校师生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教学和科研上,作为低概率事件的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置应由学生工作部门和学校保卫部门负责。大部分学校也组建了应对突发事件领导小组,但工作组的人员大多是临时抽调或兼任,他們大多不具备应急管理相关专业背景,更不了解新媒体的特点以及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特点、演化规律,更无法对事件进行研判和处置。
2.突发事件处理不及时
当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大多数高校认为学生突发事件是学校内部的事情,不希望外界介入,且学生突发事件一般是负面的,为了不让外界知晓,大都采取“内紧外松”的方式,希望“息事宁人”。但新媒体对学生突发事件起到推波助澜作用,许多学生突发事件最初都是在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的,若学校发现不够及时,或是发现了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事件的负面影响会伴随着学生和网民的不断转发而扩散,并引起更多媒体的介入,使高校失去“第一时间”处理危机的机会。
3.信息沟通不通畅
高校在处理学生突发事件时,出于各方面的顾虑,对学生突发事件的信息严格控制,对外界的质疑保持沉默,在新媒体不发达的时代,这种做法对信息的传播起到阻碍作用[5]。但在新媒体环境下,一旦发生学生突发事件,各种媒体总会第一时间关注信息的来源及事态的发展,高校师生也高度关注事件的情况。若无法从校方获得权威的信息,媒体只能“捕风捉影”,高校学生也会将主观臆测的信息上传到网上。各种信息相互交叉,至使小道消息满天飞或对高校带来不良影响时,高校才匆忙发布一些信息,而此时突发事件已经升级,难以控制。
三、高校应对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突发事件的策略探讨
1.高校应加强预警与研判
在制定《学生突发事件预案》时,高校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突发事件制定详尽的预警方案,其中应包括处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一旦有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可以有章可依。同时,加强新媒体舆情监测能力,通过对学生突发事件的引发、发展、爆发、消亡等各阶段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进行观察、分析,对事件的发展做出判断并预测其走势,以帮助高校适时作出回应。
2.高校应加强危机公关意识
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往往会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尤其经新媒体的介入,高校会面临巨大社会压力。若仍然采取隐瞒、掩盖的方式消极应对,不仅会使公众产生不信任情绪,还会影响到学生突发事件的最终走向。高校应变“堵”为“疏”,努力争取主动权,并学会运用危机公关的方法和技能,如在第一时间内公开真相;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做好协调、沟通工作。
3.高校应利用新媒体引导舆论
随着新媒体媒介的的不断发展,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已成为人们发布资讯、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高校也需要与时俱进,在全面了解新媒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平台公开信息、交流信息。针对学生突发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采取不同舆论引导策略,事前进行舆论分析研判,事中跟踪舆论发展并及时发布信息、设置议题,事后进行总结并发布处置信息。
参考文献:
[1]CNNIC: 2016年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6.1
[2]蔡盈洲.数字新媒体环境下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谣言传播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6
[3]李新仓.高校突发事件的防范体系及防范机制的实证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9
[4]韩芳.自媒体在高校网络舆论事件中的运用[J].东岳论丛,2013(7)
[5]庞宇.网络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3
作者简介:
石静(1983-),女,陕西华阴人,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