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发展方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现阶段“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实现城乡一体化对消除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地区差距,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分析了河南省济源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济源市;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手段。但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如何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及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济源市作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市,正在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按照“关键抓发展、重点抓农村、核心抓统筹”的战略思路,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途径,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一、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
城乡一体化思想由来已久,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城乡一体化即:“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人们对其理解各有不同,广义上讲,城乡一体化就是在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城市与乡村之间,逐渐打破壁垒,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二者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渐改变城乡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
二、济源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大意义
1.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来,济源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到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60元,也存在着一些经济社会问题,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尤其是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经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利益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只有实行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民,我国农业和农村的指标水平较低,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可使城乡之间各生产要素充分流动,产业发展合理布局,乡镇企业产业升级,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一方面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了农业效益;另一方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为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实现富民强国奔小康的战略目标。
3.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和谐归根结底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因此,社会和谐的核心和关键问题是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这种人与人的经济利益关系,突出表现在城乡、各地区、各行业、各阶层、各民族的公民尤其是城乡居民是否公平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上。从济源市来看,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形成了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还存在着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其中,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只有实行城乡统筹发展,深化体制和制度改革,调整政策取向,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使农民最大限度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有效缓解和解决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三、济源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利条件
1.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根据理论研究及国际经验,工业化一般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进入工业化中期就应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研究了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料,得出一个“多国模型”并提出了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标准:(1)人均GDP为800美元;(2)GDP年均增长6.2%;(3)初级产业产值比重低于39%,工业产值比重超过21%;(4)城市化率高于36.2%。2008年济源市人均GDP已突破6000美元,GDP增长近些年都接近15%,三次产业结构为4.7:73:22.3,城镇化水平达到49.01%。济源市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不应再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从国际经验来看,二战后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等,一般是在20年后开始工业反哺农业。济源工业化已发展了50多年,农业不应再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应该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
近些年来,济源市坚持工业强市的战略,工业规模持续扩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多项指标居于全省前列。2009年,济源市共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622个,完成投资171.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达46个。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67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82家,超30亿元企业达到6家,济钢、豫光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进入中国企业500强,济源已经完全具备了工业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
2.资金政策明显向农村倾斜。近年来,济源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对农村实行“少取、多予、放活”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扶持及一系列优惠政策,例如率先在全省建立健全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实行了农村“五通”、“五有”工程、“3581”农民增收创富计划、“百村富民工程”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双二十”活动、“3+1”工作等。市级财政对“三农”建设专项资金投入2006年1亿元、2007年2亿元、2008年3亿元,2009年3.9亿元,2010年计划达到4.5亿元,镇级财政也结合市里有关政策,将新增财政的30%以上用于“三农”,对农村的政策倾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济源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对策
1.加大城乡一体化宣传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的战略部署,是发展模式、指导思想、工作方式上的一次重大调整,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明了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明了城乡一体化的实质和内容,明确既定目标,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减少城乡一体化实施过程中的阻力和困难。
2.改革城乡管理体制和制度,为城乡一体化提供政策支持。“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等,从制度上消除二元结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保障。”一是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户籍被人为的赋予更多的职能,跟劳动人事关系、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等紧密相连,户籍制度是其它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改革要修订或废除原有将户籍区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办法,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在各项待遇上的差别;二是进一步改革土地制度。“应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长期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对其所分得土地的使用权进行转包、租赁、有偿转让或作为资本入股”,这样有利于推进农村土地使用的集约化,使农村经济得到更好发展;三是进一步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立以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个人储蓄积累式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社会医疗保险体系,逐步实行以个人出资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适当投入的城镇及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社会救济福利体系,逐步按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对民政救济对象实行基本生活保障。
3.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是一项工作的总纲,空间布局的一体化更需要规划先行,要从更高的层面、更宽的视野来考虑城市的布局、生产力的分布、要素的搭配,达到资源的优化利用。一要科学规划,根据区位优势、自然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城镇发展的定位和方向,形成设施齐全、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城镇体系;二要坚持建设标准化,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树立精品意识,严把施工资质关、材料质量关、竣工验收关,确保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三要坚持管理规范化,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快社区建设,整治脏乱差现象,切实做到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环境优美化;四要坚持运作市场化,树立经营理念,搞活城镇资源,把存量资源推向市场,实行资本运营,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发展之路。
4.統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产业的集聚和城乡经济的融合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要顺应城乡经济不断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趋势,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助推器”,是城镇辐射农村的“链接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建设城镇、提升村庄、城乡互融、协调发展,最终消灭城乡差别。二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及其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业、带动农民的作用。”农业产业化,不仅是农业直接生产的产业化,而且要在延长和发展农业加工链条上实现产业化,在连接第二、三产业上实现产业化,在链接市场上实现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三是实施新型工业化。当前经济发展形态正逐步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这是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机遇,更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动力。新型工业化通过自身的产业扩张张力,辐射、连接、裂变以及吸纳一产和三产,带动一产和三产的发展,并且通过自身的社会化集成系统机制,在城乡之间架起区域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参考文献
[1]孙大飞,杨绍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取向[J].城乡一体化.2006(10)
[2]刘敏.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障碍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30)
[3]黄少安.制度变迁主体角色转换假说及其对中国制度变革的解释 —兼评杨瑞龙的“中间扩散型假说”和“三阶段论”[J].经济研究.1999(1)
【关键词】 济源市;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手段。但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如何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及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济源市作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市,正在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按照“关键抓发展、重点抓农村、核心抓统筹”的战略思路,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途径,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一、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
城乡一体化思想由来已久,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城乡一体化即:“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人们对其理解各有不同,广义上讲,城乡一体化就是在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城市与乡村之间,逐渐打破壁垒,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二者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渐改变城乡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
二、济源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大意义
1.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来,济源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到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60元,也存在着一些经济社会问题,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尤其是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经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利益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只有实行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民,我国农业和农村的指标水平较低,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可使城乡之间各生产要素充分流动,产业发展合理布局,乡镇企业产业升级,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一方面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了农业效益;另一方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为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实现富民强国奔小康的战略目标。
3.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和谐归根结底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因此,社会和谐的核心和关键问题是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这种人与人的经济利益关系,突出表现在城乡、各地区、各行业、各阶层、各民族的公民尤其是城乡居民是否公平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上。从济源市来看,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形成了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还存在着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其中,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只有实行城乡统筹发展,深化体制和制度改革,调整政策取向,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使农民最大限度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有效缓解和解决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三、济源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利条件
1.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根据理论研究及国际经验,工业化一般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进入工业化中期就应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研究了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料,得出一个“多国模型”并提出了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标准:(1)人均GDP为800美元;(2)GDP年均增长6.2%;(3)初级产业产值比重低于39%,工业产值比重超过21%;(4)城市化率高于36.2%。2008年济源市人均GDP已突破6000美元,GDP增长近些年都接近15%,三次产业结构为4.7:73:22.3,城镇化水平达到49.01%。济源市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不应再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从国际经验来看,二战后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等,一般是在20年后开始工业反哺农业。济源工业化已发展了50多年,农业不应再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应该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
近些年来,济源市坚持工业强市的战略,工业规模持续扩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多项指标居于全省前列。2009年,济源市共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622个,完成投资171.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达46个。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67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82家,超30亿元企业达到6家,济钢、豫光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进入中国企业500强,济源已经完全具备了工业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
2.资金政策明显向农村倾斜。近年来,济源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对农村实行“少取、多予、放活”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扶持及一系列优惠政策,例如率先在全省建立健全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实行了农村“五通”、“五有”工程、“3581”农民增收创富计划、“百村富民工程”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双二十”活动、“3+1”工作等。市级财政对“三农”建设专项资金投入2006年1亿元、2007年2亿元、2008年3亿元,2009年3.9亿元,2010年计划达到4.5亿元,镇级财政也结合市里有关政策,将新增财政的30%以上用于“三农”,对农村的政策倾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济源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对策
1.加大城乡一体化宣传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的战略部署,是发展模式、指导思想、工作方式上的一次重大调整,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明了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明了城乡一体化的实质和内容,明确既定目标,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减少城乡一体化实施过程中的阻力和困难。
2.改革城乡管理体制和制度,为城乡一体化提供政策支持。“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等,从制度上消除二元结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保障。”一是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户籍被人为的赋予更多的职能,跟劳动人事关系、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等紧密相连,户籍制度是其它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改革要修订或废除原有将户籍区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办法,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在各项待遇上的差别;二是进一步改革土地制度。“应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长期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对其所分得土地的使用权进行转包、租赁、有偿转让或作为资本入股”,这样有利于推进农村土地使用的集约化,使农村经济得到更好发展;三是进一步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立以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个人储蓄积累式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社会医疗保险体系,逐步实行以个人出资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适当投入的城镇及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社会救济福利体系,逐步按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对民政救济对象实行基本生活保障。
3.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是一项工作的总纲,空间布局的一体化更需要规划先行,要从更高的层面、更宽的视野来考虑城市的布局、生产力的分布、要素的搭配,达到资源的优化利用。一要科学规划,根据区位优势、自然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城镇发展的定位和方向,形成设施齐全、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城镇体系;二要坚持建设标准化,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树立精品意识,严把施工资质关、材料质量关、竣工验收关,确保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三要坚持管理规范化,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快社区建设,整治脏乱差现象,切实做到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环境优美化;四要坚持运作市场化,树立经营理念,搞活城镇资源,把存量资源推向市场,实行资本运营,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发展之路。
4.統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产业的集聚和城乡经济的融合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要顺应城乡经济不断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趋势,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助推器”,是城镇辐射农村的“链接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建设城镇、提升村庄、城乡互融、协调发展,最终消灭城乡差别。二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及其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业、带动农民的作用。”农业产业化,不仅是农业直接生产的产业化,而且要在延长和发展农业加工链条上实现产业化,在连接第二、三产业上实现产业化,在链接市场上实现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三是实施新型工业化。当前经济发展形态正逐步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这是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机遇,更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动力。新型工业化通过自身的产业扩张张力,辐射、连接、裂变以及吸纳一产和三产,带动一产和三产的发展,并且通过自身的社会化集成系统机制,在城乡之间架起区域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参考文献
[1]孙大飞,杨绍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取向[J].城乡一体化.2006(10)
[2]刘敏.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障碍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30)
[3]黄少安.制度变迁主体角色转换假说及其对中国制度变革的解释 —兼评杨瑞龙的“中间扩散型假说”和“三阶段论”[J].经济研究.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