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有人问,第一个向国外客观报道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外国人是谁,谁都知道是斯诺和他的《西行漫记》。然而,几乎不为人知的是,比斯诺和他的《西行漫记》还早一年,曾跟随红军长征的一位外国传教士从另一侧面真实地记录了红军的生活,这就是薄复礼。
传教生涯
1897年,英国曼彻斯特的一对瑞士夫妇家中,诞生了一个男婴,他就是薄复礼。
基督教在当时的英国影响很大。薄复礼从小便受到基督教义的熏陶,他十几岁起便经常参加教会的活动。1919年,22岁的薄复礼向教会组织“中国内地会”提出申请,要求到中国去工作。他首先在伦敦进行了两年整的传教工作培训,然后到中国的传教士专门培训学校学习了几个月,1923年春,薄复礼被教会派往中国西南的贵州省第三大城——遵义的教堂任教士,开始了他的传教生涯。
贵州是中国最为贫穷落后的省份之一。在遵义,薄复礼和其他传教士们一起,虔诚地向人们灌输基督教义。1925年,贵州发生了大饥荒,传教士们全身心地投入了救护灾民的工作,饥荒之后是伤寒病流行,薄复礼本人也不幸染上了伤寒,50多天后,他幸而脱离危险。通过一次救济灾民的活动,薄复礼深深地体验到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这也增添了他为基督教义献身,普救苦难人们的信念。
到贵州后,薄复礼认识了同是瑞士籍的姑娘露茜·比吉亚特。1931年,他俩在贵阳的一座教堂中举行了中西合璧的隆重婚礼,中外基督徒共庆一堂,并用中国的花轿抬送露茜。婚后,共同的信仰和爱好,使得他们心心相印,夫妻二人更加起劲地宣传教义。他们帮助当地居民戒掉鸦片,教导人们不说谎话,谦恭虔诚待人。
1934年10月1日,薄复礼夫妇到贵州黔西参加完一个宗教活动后返回镇远的途中,在黄平县旧州镇城外,与一支长途转战的中国工农红军队伍不期而遇,成为红军的俘虏,开始了他在红军中18个月的生活,也开始了一个延续至今天的传奇故事。
初遇红军
1934年8月,中央苏区第5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准备实行大转移。为此,中央军委命令红8军和红16军组成红6军团,以任弼时为中央代表,肖克为军团长,王震为军团政委,全军团共12000余人,举行西征,力图与贺龙的红3军会合。进军旧州途中,红6军团发现了薄复礼一行人,因情况不明,遂将其扣留。
红军之所以扣留薄复礼,主要原因是将其作为人质,期望获得药品和经费。肖克将军50余年后回忆道:“我们西征以来,转战50多天,又是暑天行军,伤、病兵员日多,苦于无药医治。我们知道这几位传教士有条件弄到药品和经费,于是,我们提出释放他们的条件是给红军提供一定数量的药品或经费。”
红6军团攻占旧州后,在教堂中发现了一张l平方米大小的法文贵州地图,肖克将军如获至宝。在这之前,红6军团在贵州征战,仅靠中学课本上的贵州地图指挥作战,极为不便。肖克将军忙命人把薄复礼请来,让他把地图上的地名译为中文。薄复礼后来在回忆录中记录了这件事:“肖克将军派人来叫我去他那里。一见面,他要我帮他翻译一张法文贵州地图。他要求我把图上所有的道路、村镇的名字告诉他,他希望避免在运动中遇到汽车路。我的良心立即受到质问。他只有25岁,是一个热情奔放、生气勃勃的领导者,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闪闪发光,充满了信心和力量。在艰辛曲折的旅途中,他不屈不挠,显而易见,人们誓死愉快相从的原因就在这里。”这件事,肖克将军在1980年《近代研究》第l期撰文专门回忆,并表明这件事对红6军团行军作战十分重要。
难忘生活
薄复礼一直跟随红军作战行军,与红军朝夕相处,使他对红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红军的“机动作战”,尤其是夜行军,给薄复礼留下了深刻印象:“行军中唯一的乐事就是观看红军的旗子。旗子是红底中间镶有一颗星星,还有代表劳动阶段的锤子和镰刀。军旗只在特殊场合展开,迎风飘扬一阵,平时都是收藏着的,并且装在一个用油画布改制的袋子中。油画布上残留着宗教画面。牧羊人、羊群还有耶路撒冷的伯利恒的星星,依稀可见。”
薄复礼记录了大量红军的生活,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第一手的宝贵资料。红军的作战、红军的会议、攻城夺地、打土豪等,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都留下了真实的记录。
1935年11月,红2、6军团2万余人在贺龙、任弼时和肖克率领下,从湖南桑植出发,经湖南中部折转进入贵州,开始长征。长征中,薄复礼与红军的关系已有了改善,他参加红军的娱乐,与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师长张振汉将军交谈,这些都被他收入回忆录中,成为珍贵的史料。
薄复礼被扣后,贵州、湖南两地的教会组织多方与红军联系,要求释放薄复礼和海曼。但是,红军作战行军过于频繁,加上双方的条件一时难以统一,以至于薄复礼长期被迫跟随红军作战。
长期的接触,使薄复礼对红军的了解不断加深。红军一开始把薄复礼一类传教士当作帝国主义分子,到中国来无非是搞文化侵略的,因而将其当作人质对待。后来,由于政策水平的提高,对统一战线认识亦进一步提高,红军对薄复礼的态度有了改变,双方一起聚餐、娱乐、交谈,肖克将军亦常与之谈话。
1936年2月,红2、6军团攻占贵州西部重镇毕节,转进云南。这时,红军决定释放薄复礼。临行前,肖克将军专门宴请了薄复礼,并请周素园先生和张振汉将军作陪,宴毕,红军赠送薄复礼10块大洋作为路资。
薄复礼获释后即返回英国,再至瑞士、美国、日本等国。他到处宣传红军,在各地引起很大反响,他写红军的回忆录也得以出版。随着这位瑞士籍传教士在红军中18个月动荡生活的结束,一切又恢复了往日的平淡与宁静。
老年异彩
l940年,薄复礼和夫人露茜又回到了中国,回到了贵州。薄复礼被任命为贵州省盘县教会的负责人,直至1951年,才和所有的外国传教士一同离开中国。
薄复礼夫妇离开中国后,来到了老挝巴色小镇,又开始了传教生涯。巴色众多的华侨在精神上给了他们无限的宽慰,但他的心仍在中国。1956年,在他们结婚纪念日的时候,他们收到了贵阳教堂里的中国基督徒寄来的礼品,这使薄复礼夫妇老泪纵横。
1965年,露茜因病去世,薄复礼将老伴葬在巴色,这时,他已经68岁了。第二年,他退休回到英国的曼彻斯特定居。
一个普通的传教士生活已经结束。然而,谁也没有料到的是,这位普通的外国传教士,竟会在许多年之后,重新谱写出一曲动人的中外友谊的旋律。
1984年,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先生来华采访有关红军长征的素材,准备创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他写信给肖克将军,询问有关当年为红军翻译地图的两位外国传教士的情况,并请他在方便的时候设法打听薄复礼是否还在人世。索尔兹伯里回国后,找到并给肖克将军寄来了薄复礼的回忆录。随后他又追踪到英国,此时,薄复礼已是87岁的老人了。薄复礼听闻肖克将军的情况,激动万分,他请索尔兹伯里转达他对肖克将军的问候。
在分离近半个世纪后,两位不同国籍、不同信仰、不同身份的老人又取得了联系,薄复礼后来托人给肖克将军带来一盘有关他近况的录像带和他出版的两本详细记录他在红军中度过的难忘生活的回忆录,肖克将军也托人给他带去了一本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的画册,肖克将军请他看看当年他曾生活过18个月的那支军队今天的风采。
1988年,薄复礼的回忆录被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发行,他为之作了自序。80岁的老将军和91岁的传教士已不可能再见面了,然而,他们的友情,已成为历史永恒的话题。
传教生涯
1897年,英国曼彻斯特的一对瑞士夫妇家中,诞生了一个男婴,他就是薄复礼。
基督教在当时的英国影响很大。薄复礼从小便受到基督教义的熏陶,他十几岁起便经常参加教会的活动。1919年,22岁的薄复礼向教会组织“中国内地会”提出申请,要求到中国去工作。他首先在伦敦进行了两年整的传教工作培训,然后到中国的传教士专门培训学校学习了几个月,1923年春,薄复礼被教会派往中国西南的贵州省第三大城——遵义的教堂任教士,开始了他的传教生涯。
贵州是中国最为贫穷落后的省份之一。在遵义,薄复礼和其他传教士们一起,虔诚地向人们灌输基督教义。1925年,贵州发生了大饥荒,传教士们全身心地投入了救护灾民的工作,饥荒之后是伤寒病流行,薄复礼本人也不幸染上了伤寒,50多天后,他幸而脱离危险。通过一次救济灾民的活动,薄复礼深深地体验到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这也增添了他为基督教义献身,普救苦难人们的信念。
到贵州后,薄复礼认识了同是瑞士籍的姑娘露茜·比吉亚特。1931年,他俩在贵阳的一座教堂中举行了中西合璧的隆重婚礼,中外基督徒共庆一堂,并用中国的花轿抬送露茜。婚后,共同的信仰和爱好,使得他们心心相印,夫妻二人更加起劲地宣传教义。他们帮助当地居民戒掉鸦片,教导人们不说谎话,谦恭虔诚待人。
1934年10月1日,薄复礼夫妇到贵州黔西参加完一个宗教活动后返回镇远的途中,在黄平县旧州镇城外,与一支长途转战的中国工农红军队伍不期而遇,成为红军的俘虏,开始了他在红军中18个月的生活,也开始了一个延续至今天的传奇故事。
初遇红军
1934年8月,中央苏区第5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准备实行大转移。为此,中央军委命令红8军和红16军组成红6军团,以任弼时为中央代表,肖克为军团长,王震为军团政委,全军团共12000余人,举行西征,力图与贺龙的红3军会合。进军旧州途中,红6军团发现了薄复礼一行人,因情况不明,遂将其扣留。
红军之所以扣留薄复礼,主要原因是将其作为人质,期望获得药品和经费。肖克将军50余年后回忆道:“我们西征以来,转战50多天,又是暑天行军,伤、病兵员日多,苦于无药医治。我们知道这几位传教士有条件弄到药品和经费,于是,我们提出释放他们的条件是给红军提供一定数量的药品或经费。”
红6军团攻占旧州后,在教堂中发现了一张l平方米大小的法文贵州地图,肖克将军如获至宝。在这之前,红6军团在贵州征战,仅靠中学课本上的贵州地图指挥作战,极为不便。肖克将军忙命人把薄复礼请来,让他把地图上的地名译为中文。薄复礼后来在回忆录中记录了这件事:“肖克将军派人来叫我去他那里。一见面,他要我帮他翻译一张法文贵州地图。他要求我把图上所有的道路、村镇的名字告诉他,他希望避免在运动中遇到汽车路。我的良心立即受到质问。他只有25岁,是一个热情奔放、生气勃勃的领导者,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闪闪发光,充满了信心和力量。在艰辛曲折的旅途中,他不屈不挠,显而易见,人们誓死愉快相从的原因就在这里。”这件事,肖克将军在1980年《近代研究》第l期撰文专门回忆,并表明这件事对红6军团行军作战十分重要。
难忘生活
薄复礼一直跟随红军作战行军,与红军朝夕相处,使他对红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红军的“机动作战”,尤其是夜行军,给薄复礼留下了深刻印象:“行军中唯一的乐事就是观看红军的旗子。旗子是红底中间镶有一颗星星,还有代表劳动阶段的锤子和镰刀。军旗只在特殊场合展开,迎风飘扬一阵,平时都是收藏着的,并且装在一个用油画布改制的袋子中。油画布上残留着宗教画面。牧羊人、羊群还有耶路撒冷的伯利恒的星星,依稀可见。”
薄复礼记录了大量红军的生活,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第一手的宝贵资料。红军的作战、红军的会议、攻城夺地、打土豪等,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都留下了真实的记录。
1935年11月,红2、6军团2万余人在贺龙、任弼时和肖克率领下,从湖南桑植出发,经湖南中部折转进入贵州,开始长征。长征中,薄复礼与红军的关系已有了改善,他参加红军的娱乐,与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师长张振汉将军交谈,这些都被他收入回忆录中,成为珍贵的史料。
薄复礼被扣后,贵州、湖南两地的教会组织多方与红军联系,要求释放薄复礼和海曼。但是,红军作战行军过于频繁,加上双方的条件一时难以统一,以至于薄复礼长期被迫跟随红军作战。
长期的接触,使薄复礼对红军的了解不断加深。红军一开始把薄复礼一类传教士当作帝国主义分子,到中国来无非是搞文化侵略的,因而将其当作人质对待。后来,由于政策水平的提高,对统一战线认识亦进一步提高,红军对薄复礼的态度有了改变,双方一起聚餐、娱乐、交谈,肖克将军亦常与之谈话。
1936年2月,红2、6军团攻占贵州西部重镇毕节,转进云南。这时,红军决定释放薄复礼。临行前,肖克将军专门宴请了薄复礼,并请周素园先生和张振汉将军作陪,宴毕,红军赠送薄复礼10块大洋作为路资。
薄复礼获释后即返回英国,再至瑞士、美国、日本等国。他到处宣传红军,在各地引起很大反响,他写红军的回忆录也得以出版。随着这位瑞士籍传教士在红军中18个月动荡生活的结束,一切又恢复了往日的平淡与宁静。
老年异彩
l940年,薄复礼和夫人露茜又回到了中国,回到了贵州。薄复礼被任命为贵州省盘县教会的负责人,直至1951年,才和所有的外国传教士一同离开中国。
薄复礼夫妇离开中国后,来到了老挝巴色小镇,又开始了传教生涯。巴色众多的华侨在精神上给了他们无限的宽慰,但他的心仍在中国。1956年,在他们结婚纪念日的时候,他们收到了贵阳教堂里的中国基督徒寄来的礼品,这使薄复礼夫妇老泪纵横。
1965年,露茜因病去世,薄复礼将老伴葬在巴色,这时,他已经68岁了。第二年,他退休回到英国的曼彻斯特定居。
一个普通的传教士生活已经结束。然而,谁也没有料到的是,这位普通的外国传教士,竟会在许多年之后,重新谱写出一曲动人的中外友谊的旋律。
1984年,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先生来华采访有关红军长征的素材,准备创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他写信给肖克将军,询问有关当年为红军翻译地图的两位外国传教士的情况,并请他在方便的时候设法打听薄复礼是否还在人世。索尔兹伯里回国后,找到并给肖克将军寄来了薄复礼的回忆录。随后他又追踪到英国,此时,薄复礼已是87岁的老人了。薄复礼听闻肖克将军的情况,激动万分,他请索尔兹伯里转达他对肖克将军的问候。
在分离近半个世纪后,两位不同国籍、不同信仰、不同身份的老人又取得了联系,薄复礼后来托人给肖克将军带来一盘有关他近况的录像带和他出版的两本详细记录他在红军中度过的难忘生活的回忆录,肖克将军也托人给他带去了一本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的画册,肖克将军请他看看当年他曾生活过18个月的那支军队今天的风采。
1988年,薄复礼的回忆录被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发行,他为之作了自序。80岁的老将军和91岁的传教士已不可能再见面了,然而,他们的友情,已成为历史永恒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