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印度战略“升值”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hun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巴马是首位任期内两度访问印度的美国总统,也是首位获邀成为印度“共和国日”阅兵式主宾的美国总统。

  “印度的地位是外界赋予的,而非自己争取的”,这是美国学者罗德尼·琼斯总结的印度战略文化特征之一。从去年9月到今年1月,短短5个月内中俄美三个世界大国的领导人相继访问印度,这一在印度外交史上还绝无仅有的现象,被解读为印度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佐证。
  历史地看,印度的国际地位似乎与世界大国对其的“关注”程度密切相关,而美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尤为关键。这就引发了一些疑惑,被美国学界称为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奥巴马新德里之行,将在多大程度上提升印度的国际地位?因大国密集关注而出现的印度战略“升值”,其真实价值到底虚实几何?

奥巴马访印有何深意


  美国总统奥巴马1月25~26日访问印度的意义,首先得从象征意义说起。奥巴马是首位任期内两度访问印度的美国总统,也是首位获邀成为印度“共和国日”阅兵式主宾的美国总统。而且,印度总理莫迪还“破例”亲自赴机场迎接奥巴马。这些象征意义的背后,是美国着意提升美印战略关系的现实考虑。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学者阿什利·特里斯认为,奥巴马的新德里之行,预示着双边关系发生了自布什政府时期以来巨大的转型。
  从美印达成的多达59条共同声明内容来看,奥巴马的印度之行可谓收获颇丰。比如两国在阻碍双边关系多年的民用核能合作协议上取得突破,决议延长即将于今年6月到期的美印防务合作框架,以及包括对经贸合作升级至关重要的双向投资协议等。最具战略意义的,莫过于共同声明中提及的印度“向东走”战略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对接”。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样的表述在去年莫迪访美后发表的共同声明中并未提及。在特里斯看来,尽管美印建立富有成效的战略伙伴关系的任务尚未完成,但如今两国离实现那个目标更近了。
  从印度方面看,莫迪对奥巴马的高规格接待也极具象征意义。哈佛大学学者史文·艾瑞克·费肯杰认为,在印度的政治文化中,象征意义与实际意义相互交织的程度,比大多数观察家认为的要大。“显示印度重要性与国际认可的政治姿态,会影响新德里政策制定者的认知、政策优先,以及决策本身。”
  当然,莫迪的对美外交不仅仅停留在象征意义上。在与奥巴马的会晤中,莫迪主动提出,恢复2008年以来中止的美日印澳四边安全对话,这与美国亚太战略中着力构建“安全伙伴关系网”的设想不谋而合。莫迪从不掩饰对印美关系的重视,在去年9月的华盛顿之行中,他明确表示把美国视为实现印度崛起的最重要伙伴。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学者哈希·潘特认为,作为务实主义者,莫迪不可能忽视与美国建立密切关系在他建设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的印度这一设想中的作用。

  从去年9月到今年1月,短短5个月内中俄美三个世界大国的领导人相继访问印度,这一在印度外交史上还绝无仅有的现象,被解读为印度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佐证。

  在奥巴马任期仅剩两年的情况下,美印的积极互动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双边关系的战略水平,目前还是个未知数。从奥巴马两度访印的短期成果来看,美印戰略关系的“转型”,在力度上似乎不如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前驻印度大使罗伯特·布莱克威尔就认为不能期望过高。他在最近撰写的文章中称,以他的判断,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印美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伙伴关系,“莫迪和奥巴马都不可能把印美关系的战略转型,放在他们整体外交战略中的突出位置”。
  不过,重视印度地缘政治角色、强化对印外交,目前在华盛顿已成为民主、共和两党的共识。奥巴马的对印外交,也是建立在共和党的布什政府基础之上。这就意味着,美印战略关系的“转型”不会局限于未来两年。正如哈希·潘特所认为的那样,当美国在日渐复杂的亚洲战略格局中重新定位其领导角色,印度开始在经济和军事上发挥影响力时,两国比以前都更加需要对方。

战略“升值”的虚实


  通过改善美印关系提升印度的战略价值,是印度国际地位上升过程中的一大特色。1998年核试验之后,印度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制裁。尽管始于1991年的经济改革已经展现了印度经济的活力,但这并未引起世界主要大国对印度的兴趣。2000年3月克林顿总统访问印度,两国建立“新型伙伴关系”,某种程度上把印度拉回了国际政治舞台。同年8月,日本森喜朗首相访印,建立日印“面向21世纪的全球伙伴关系”。同年10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印,俄印两国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尽管以综合国力来衡量,2000年的印度与1998年并无实质变化,但美国主动的对印外交无疑提升了印度的国际地位。在这一点上,布什政府发挥的作用更为关键。在印度没有加入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情况下,布什政府给印度“开绿灯”,与其签订民用核能合作协议。2006年3月布什总统访问印度的战略意义在于,美国以“破例”的形式,终结了印度有核国家的“贱民身份”,事实上认可了印度核武国家的国际地位。印度核武国家身份是否被国际社会认可,对印度的战略价值提升无疑至关重要。
  如特里斯在分析美国对印度的重要性时指出的那样,美国的默许或支持,有助于印度“合法”地登上国际舞台。从这个意义上说,至少在“核问题”上,美国体现了中俄日等国在对印外交中不具备的优势。布什政府提升印度战略价值的政策行为,客观上起到了“刺激”作用。2006年3月美国与印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之后数月,日本安倍内阁也把日印关系从“伙伴关系”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几乎与此同时,中国领导人访问印度,确立了中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美国提升印度的战略价值,中国总在背后扮演着主要的“参照”角色。莫迪和奥巴马都把对方国家称为“天然伙伴”。梳理历史文献发现,事实上最早用这一表述来定位美印关系的是尼克松总统。当他还是参议员时,就主张美国应帮助印度在亚洲赢得与中国的竞争。尼克松在1969年就任美国总统的当年即访问了印度。布什政府称印度为“天然伙伴”的另一面,是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尽管美印共同声明对中国只字未提,但没人会否认奥巴马和莫迪都有对中国因素的考虑。

  一方面,印度在国际地缘政治中的“杠杆角色”,是其战略价值提升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杠杆角色”赋予印度的战略“升值”空间,又受到国际格局变动的约束。

  从外部因素来看,印度战略“升值”具有虚实并存的两面性。一方面,印度在国际地缘政治中的“杠杆角色”,是其战略价值提升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杠杆角色”赋予印度的战略“升值”空间,又受到国际格局变动的约束。首倡美印“天然伙伴”的尼克松总统,最大的外交亮点却是打开中美关系僵局。大力“提携”印度的布什总统离开白宫时,美印关系并未达到其所期望的水平,反倒是当初的“战略竞争对手”中美之间关系大幅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世界主要大国的“关注度”来衡量印度的战略价值,存在“价值与价格”偏离的可能。
  印度战略价值的“干货”,还是近年来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的增长。以这个指标来看,世界银行最近发布的一组数据或许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组数据显示,印度主要的经济发展指标,与中国刚好存在10年左右的“代差”。比如,2013年印度的外贸总额为3130亿美元,中国2003年的外贸总额是3260亿美元。印度2012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GDP中占比36%,与中国2000年的数据35%接近。印度2011年研发支出在GDP中占比0.9%,与中国2000年的数据一样。2012年印度外匯储备是2980亿美元,与2002年中国的2970亿美元相当。

战略上“理性模糊”


  虽然经济实力是印度战略价值的最终决定因素,但历史地看,发挥与其经济实力不相称的战略作用,是印度对外关系的一个常态。在印度普纳大学学者史瑞坎特·帕兰杰佩看来,印度的战略之所以呈现这种状态,原因在于印度的战略文化。他在《印度战略文化:国家安全政策的构建》一书中,提出了印度战略文化“故意模糊”的特点。他认为,印度战略的独特之处,是在国家生存问题上的“无焦点”,其背后的动因在于印度对战略上“故意模糊”的利用。
  印度战略界2012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不结盟2.0》写道,传统上印度排斥正式的同盟,但当国际利益需要时,我们就选择与特定国家建立更紧密关系。该报告认为,印度对美国具有吸引力,是因为印度也与北京有着复杂的关系。这样一来,印度有时候就具有超越其内在价值的“衍生价值”。不过,这种“价值利用”也有限度。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学者坦维·马丹认为,美国和印度都看到了对方在对华战略中的作用。“美印都把与对方的良好关系视为对中国发出的信号,但双方都不想挑衅中国,或者被迫在对方与中国之间做选择。”
  莫迪就任印度总理以来,无论是周边外交还是大国外交,其着眼点都放在经济外交上。尽管如此,截至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莫迪对外政策会偏离印度外交的历史路径。莫迪在外交政策上未提及结盟或不结盟,但他上台以来针对中美俄日等大国的外交行为,显然带有利用印度“衍生价值”的成分。对此,美国密歇根大学学者约翰·西奥西阿利有另外一种解读,他认为,印度常常在现有大国关系中谋求自身的国家定位,通过寻求“三角杠杆”来获得影响力。而且,对外经济的开放以及军事实力的增强,也有助于印度更有效地构建“三角杠杆”。
  国际局势的变化以及印度战略上的模糊性,预示着印度未来战略行为将依然带有不确定性。但在“理性模糊”的表象下,印度战略或许也有“理性清晰”的一面。莫迪所属的印度人民党的前身“国民志愿服务团”领导人之一戈尔瓦卡,在上个世纪60年代这样定义印度的战略:印度外交的目标是,创造条件使印度能够在不需要外援的情况下独立应对任何对手,从而使印度最终超越权力平衡政治。作为印度著名的民族主义者,戈尔瓦卡的表述毫不掩饰印度的大国雄心。但谁能断定这不是印度政治精英心中的终极战略目标呢?
其他文献
私以为历代的赋,无过于欧阳修的《秋声赋》。  语丽,情浓,是赋的共性,但遍求诸家,大多难免刻意遣造。而欧阳子下笔冷峻,绝无造作之态。试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不足百字,白描出秋的杀气:既硬且锐,急切凌厉;森严萧肃,听之胆
2018年12月10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高等法院对孟晚舟的保释听证重新举行。图为孟晚舟在法庭上与律师交谈的漫画  经济制裁是指国家或国际组织使用经济强制手段,包括贸易禁运、资产冻结等,对竞争对手或敌人进行报复、惩罚或遏制,以迫使竞争对手或敌人改变行为、按照其设想行事。  在美国一强独大日益衰减的背景下,美国对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的经济制裁频频爆出,呈愈演愈烈之势,其域外适用对相关国家企
前段时间,87岁的浙江大学退休心理学教授黄秀兰因为一段提醒老年人防骗的视频成了“网红”。在此之前,她还写了一本书,专门辟章节分析老年人喜欢买保健品的心理。  之所以做这两件事,是因为黄教授有丰富的被骗经历,既可以现身说法,又有“心理学教授”的权威背书。从1998年开始,在销售人员的忽悠下,她就开始买保健品,从几千元的营养液到6万元的“频谱屋”,共计花掉40万元。但有一天,她突然醒悟了。  这个新闻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这个文件来得很及时。一段时间以来的干部消极不作为现象,以及与之伴生的从会议到会议、从文件到文件,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已经变得非常突出,到了必须下决心解决的时候了。  记得去年全国“两会”的时候,有政协委员在大会发言中就提到,在国企调研中听到比较多的反映是:“干得好的没认可,干得不好有考核;
中产做创投,如何破解“业余化”?  “一起开工”社区由一间旧厂房改造而成,别具一格的设计风格和开放式的办公空间吸引了超过13个常驻创业团队和众多年轻创客会员加入。        2016一个打趣的说法是,中国的90后年轻人之中,一半在创业,另一半在做创投。  这显然夸张,但创投热的确是中国经济时下的一个独特景象。数据显示,在深圳这样的“创业热土”,投资机构的数量甚至在3年时间内翻了10倍。  对普
当脸书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于5月出现在欧洲议会之前时,他吹嘘自己的公司需要数万名审查员来审查,并在必要时删除滥用脸书的帖子。显然,这些所谓的清洁工,由印度等地的外包公司提供,是隐藏的力量,决定平台上可能会出现或不出现什么。  扎克伯格提供这些信息意在让我们放心,但他的证词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像脸书这样的跨国公司,现在可以决定人们在网上看到什么的想法,既荒谬又危险。我们公民自由的这种私有化是前所
习酒的品质伦理学,一直贯穿着从生产到销售的所有环节,而直接面对经销商、消费者的营销环节,更是作为“君子酒”的习酒诠释其品质伦理学的关键一环。仁、忠、义,是君子与人相处的美德和操守,同样,用这些品德对待经销商,特别是广大消费者,那么自然就会赢得市场的青睐。  实际上,习酒品质伦理体系特别强调对待消费者,应当设身处地,以人为本,而习酒的“质量营销”正是如此,它强调在产品做到极致的基础上,必须以消费者为
印度的经济崛起,之所以非常缓慢(尤其和中国相比),很大程度在于其缺乏中央集权的传统。  因为,在相对成功的治理之下,政治上的中央集权,投射到经济上,就会变成高投资(良好的基建),这是工业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后发国家快速崛起的高效路径。  其实,印度也是有过中央集权的。在公元前4世纪的时候,印度的孔雀王朝开始崛起,这个王朝是印度历史上少有的中央集權王朝。不过,当时还处在奴隶时代,而不是自耕农时代。  
当下的“继续深化改革”就含义而言,更多地指向“政治体制”、“社会管理”等内容。在这段时间的氛围酝酿中,广东先迈开脚步。  言论方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时,指出造福人民,是党和政府的责任,必须破除人民幸福是党和政府恩赐的错误认识,让人民群众大胆探索自己的幸福道路。  就动作而言,广东将试点官员财产申报;而下一步的“三公”经费公开,也将从目前
李冰冰(中)及其队友  bingbing现在已经不怎么折腾头发了。  回看早期跳街舞时的视频,那时的他顶着一个像假发一样的爆炸头,穿着比哈伦裤还宽松的水洗裤子,还有紧紧绷住小腿的条纹袜子。他说当初疯狂迷恋这样的装扮,没有他不曾尝试过的头发造型。  酷,帅,这大概是舞者最开始对街舞的共同认知。  现在的他对外形已经看得云淡风轻,只留着最简单的平头,因为长期戴着鸭舌帽,仅有的一点刘海都被压得垂直。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