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演变过程的回顾与总结,结合我国城市规划现状存在的实际问题,对规划师角色进行思索与探讨,同时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做出分析预测。
关键词:田园城市;技术主义;公众参与;人本主义;系统综合;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问题越来越多的浮现出来。在城市规划实践中出现了一定的困局,从大城市交通拥堵、雨水淹城、空气质量恶化到用地的合理性,公众逐渐对城市规划的作用产生质疑,而作为城市规划从业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拍脑袋做决定的情形也使自己的职业自信严重动摇。城市规划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样的分析研究方法,以及未来会有怎么样的发展趋势,通过阅读城市规划方法论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演变的相关论文,试图探寻问题的根源,进而预测城市规划方法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方法的演变
1、工业革命至二战时期
由于工业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城市规划以大规模的建设厂房和住宅为主,对物质空间环境的重视远远超过其他的方面。
同时源于环境污染和卫生状况的恶化,规划开始由工业发展布局和土地利用为首的物质形态规划逐步转向解决社会与公共卫生问题,出现了田园城市理论、广亩城市等城市理论。随着进化论的提出,有机疏散的思想开始得到了发展。
随着世界范围城市人口的高速增长,高密度和交通拥挤成为突出的城市问题,规划界有人开始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来探讨高度集聚城市问题的解决办法,以柯布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学者获得了实用主义者的大力推崇,并对二战后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缺乏对城市现象多样性和复杂性全面和深入认知,认为物质环境能够决定社会生活质量的物质决定论具有广泛的公众基础。城市规划是以建筑师为主导的精英式规划,是对未来终极蓝图的描绘。当时的城市规划思想以理性实用主义为主导,将城市规划视为技术活动而本身不带有任何特定政治价值观或评判的观点。
2、1960s时期
受到格迪斯的“ 调查—分析—规划”理论思想的影响,系统理论与科学得到了长足进展,人们开始用系统的眼光看待城市,认为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尝试着用系统的方法分析问题,随着计算机的发明为建立复杂的数理模型提供了支撑,具有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意识到城市是动态和不断变化的,不再认可规划师描绘终极蓝图的想法,系统理论冲击了此前以物质和设计为核心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由于1960年代的西方社会爆发了一系列广泛的社会冲突和文化反思,经过社会变革之后,分化的社会群出现不同的利益诉求,Davidoff对“技术主义”进行了自我批判, 认为城市规划者应当更为积极地参与到政治过程中,承担委托人的倡议责任, 并应特别关注城市规划中所忽视的那些弱势群体的利益,从而在城市规划界产生了倡导性理论。随着西方民主进程的发展,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逐渐普及开来,进一步推动了对城市规划活动的政治本质认知。
在这一时期,理性过程理论逐渐得到发展,理论支持者认为可以通过对过程和程序的控制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他们认为城市规划判断在本质上更接近于政治, 而不是技术或者科学, 因此将城市规划视为以实现特定价值观念为导引的政治活动,开始更多地关注城市规划中涉及的政治问题。
3、1970s至今
到70年代初期, 学者们普遍认为城市规划兼有政治内涵的系统和理性过程。随着黑人运动、人权运动、妇女运动的社会思潮兴起,强调自由平等、多元和差异的后现代主义思想萌芽,人们开始关注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对理性过程模式产生批判,意识到好的程序不一定导致好的结果。出现了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交往规划理论等。城市规划者的角色发生转变,认为城市规划者在价值判断方面并不具备更为高超的技术,不再承担技术专家的角色, 而是更多地充当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协调者的角色。
由于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城市规划开始重新回归人本主义。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出现,城市规划学者开始从生态角度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可持续的规划理论开始兴起,并开始逐渐占据规划理论的中心位置,可持续发展理念至今仍在发展完善阶段。
4、城市规划方法论与方法的演变
城市规划方法论是认识世界的思路,具有哲学视角,核心理念是过程性;方法是具体的程序手段等操作层面的问题。城市规划方法论的哲学传统先后经历了唯理主义、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和人本主义的阶段,技术方法经历了美学工程技术、系统分析、模型数理分析、逻辑推导以及系统综合的变化。
二、我国当前城市规划方法的现状
1、自上而下的精英主义规划
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是自上而下的,以政府为主导,规划人员提供技术服务。由于缺乏对城市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深刻认识,以规划师个体的知识能力和价值判断来代替社会各类人群的需求,造成了由个人对发展趋势把握不清而产生的不良后果由全社会买单的结果,公众参与的发展还需要民主进程的进一步深入。
2、规划师角色的困惑
社会各利益阶层的诉求差异日益增大,在此现实面前规划師到底扮演何种角色,是各方利益的调和者,是保护弱势群体,还是代表强势的政府立场?这种困惑是目前规划师迫切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由于政府也成为了实际利益争夺的一员,保证社会公平随之被自诩为规划师的责任。但在实际的社会体制下,政府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削弱了规划师的发言权,规划师往往成为了地方政府实现某种政绩的政治工具手段。
3、规划的动态性仍停留在认知表面
虽然城市规划在空间实体上展开,但由于政府的强势地位以及追求形象的需求,很多规划仍处于美学设计阶段,对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认知不足,缺乏人文关怀。
4、技术方法缺乏理性认知不足
城市规划无论是问题分析,还是方案建构,或者是理论研究,都偏于宏大叙事和个体的随想规划,缺乏理性的态度。方法都偏于“软”方法和不可检验性的方法,缺少“硬”方法和数理方法的运用。随着3S、VR等技术的发展,数理模型的输入和输出表达变得越来越被公众所理解,应加强理性分析来提高规划者对城市这个复杂综合体发展趋势的判断。
三、我国城市规划发展趋势
1、从工程技术手段到人文关怀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被普及,具有了广泛的公众基础,城市规划不再是以物质形态规划为主的工程技术手段,更侧重于关注人类自身生存的问题,人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将在城市规划中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2、从单一目标到系统研究
城市规划目标的单一性与研究对象的系统性、理性分析的独立性与决策研究的综合性的统一将引导城市规划技术方法从单一走向系统。在规划决策过程中更注重对多要素系统的综合研究以保证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及其价值理性的实现。
3、回归理性
人本主义的思想方法将进一步与现代理性相结合,传统依靠形象观察、直觉经验与完全主观的规划方法将逐步融入理性的逻辑框架之中。随着3S技术,虚拟分析等技术的发展,模型分析的作用将得到彰显。
4、从精英规划到公众参与
城市复杂性认识的日益深入,规划者对城市发展的精准判断越来越难,精英规划不再有效。随着民主的进步和社会的分化,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强烈,规划将逐步走向公众参与。
参考文献:
[1]尹稚,马文军,孙施文,王世福. 城市规划方法论.城市规划,2005(11):28-34
[2]邬弋军.城市规划方法论到本体论的追问——从20 世纪西方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历程看中国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3]栾峰.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演变与核心内涵.城市规划学刊,2004(4):83-96.
[4]朱东风.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及技术方法走向研究.国外城市规划,2004(2):57-59.
关键词:田园城市;技术主义;公众参与;人本主义;系统综合;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问题越来越多的浮现出来。在城市规划实践中出现了一定的困局,从大城市交通拥堵、雨水淹城、空气质量恶化到用地的合理性,公众逐渐对城市规划的作用产生质疑,而作为城市规划从业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拍脑袋做决定的情形也使自己的职业自信严重动摇。城市规划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样的分析研究方法,以及未来会有怎么样的发展趋势,通过阅读城市规划方法论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演变的相关论文,试图探寻问题的根源,进而预测城市规划方法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方法的演变
1、工业革命至二战时期
由于工业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城市规划以大规模的建设厂房和住宅为主,对物质空间环境的重视远远超过其他的方面。
同时源于环境污染和卫生状况的恶化,规划开始由工业发展布局和土地利用为首的物质形态规划逐步转向解决社会与公共卫生问题,出现了田园城市理论、广亩城市等城市理论。随着进化论的提出,有机疏散的思想开始得到了发展。
随着世界范围城市人口的高速增长,高密度和交通拥挤成为突出的城市问题,规划界有人开始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来探讨高度集聚城市问题的解决办法,以柯布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学者获得了实用主义者的大力推崇,并对二战后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缺乏对城市现象多样性和复杂性全面和深入认知,认为物质环境能够决定社会生活质量的物质决定论具有广泛的公众基础。城市规划是以建筑师为主导的精英式规划,是对未来终极蓝图的描绘。当时的城市规划思想以理性实用主义为主导,将城市规划视为技术活动而本身不带有任何特定政治价值观或评判的观点。
2、1960s时期
受到格迪斯的“ 调查—分析—规划”理论思想的影响,系统理论与科学得到了长足进展,人们开始用系统的眼光看待城市,认为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尝试着用系统的方法分析问题,随着计算机的发明为建立复杂的数理模型提供了支撑,具有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意识到城市是动态和不断变化的,不再认可规划师描绘终极蓝图的想法,系统理论冲击了此前以物质和设计为核心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由于1960年代的西方社会爆发了一系列广泛的社会冲突和文化反思,经过社会变革之后,分化的社会群出现不同的利益诉求,Davidoff对“技术主义”进行了自我批判, 认为城市规划者应当更为积极地参与到政治过程中,承担委托人的倡议责任, 并应特别关注城市规划中所忽视的那些弱势群体的利益,从而在城市规划界产生了倡导性理论。随着西方民主进程的发展,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逐渐普及开来,进一步推动了对城市规划活动的政治本质认知。
在这一时期,理性过程理论逐渐得到发展,理论支持者认为可以通过对过程和程序的控制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他们认为城市规划判断在本质上更接近于政治, 而不是技术或者科学, 因此将城市规划视为以实现特定价值观念为导引的政治活动,开始更多地关注城市规划中涉及的政治问题。
3、1970s至今
到70年代初期, 学者们普遍认为城市规划兼有政治内涵的系统和理性过程。随着黑人运动、人权运动、妇女运动的社会思潮兴起,强调自由平等、多元和差异的后现代主义思想萌芽,人们开始关注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对理性过程模式产生批判,意识到好的程序不一定导致好的结果。出现了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交往规划理论等。城市规划者的角色发生转变,认为城市规划者在价值判断方面并不具备更为高超的技术,不再承担技术专家的角色, 而是更多地充当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协调者的角色。
由于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城市规划开始重新回归人本主义。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出现,城市规划学者开始从生态角度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可持续的规划理论开始兴起,并开始逐渐占据规划理论的中心位置,可持续发展理念至今仍在发展完善阶段。
4、城市规划方法论与方法的演变
城市规划方法论是认识世界的思路,具有哲学视角,核心理念是过程性;方法是具体的程序手段等操作层面的问题。城市规划方法论的哲学传统先后经历了唯理主义、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和人本主义的阶段,技术方法经历了美学工程技术、系统分析、模型数理分析、逻辑推导以及系统综合的变化。
二、我国当前城市规划方法的现状
1、自上而下的精英主义规划
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是自上而下的,以政府为主导,规划人员提供技术服务。由于缺乏对城市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深刻认识,以规划师个体的知识能力和价值判断来代替社会各类人群的需求,造成了由个人对发展趋势把握不清而产生的不良后果由全社会买单的结果,公众参与的发展还需要民主进程的进一步深入。
2、规划师角色的困惑
社会各利益阶层的诉求差异日益增大,在此现实面前规划師到底扮演何种角色,是各方利益的调和者,是保护弱势群体,还是代表强势的政府立场?这种困惑是目前规划师迫切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由于政府也成为了实际利益争夺的一员,保证社会公平随之被自诩为规划师的责任。但在实际的社会体制下,政府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削弱了规划师的发言权,规划师往往成为了地方政府实现某种政绩的政治工具手段。
3、规划的动态性仍停留在认知表面
虽然城市规划在空间实体上展开,但由于政府的强势地位以及追求形象的需求,很多规划仍处于美学设计阶段,对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认知不足,缺乏人文关怀。
4、技术方法缺乏理性认知不足
城市规划无论是问题分析,还是方案建构,或者是理论研究,都偏于宏大叙事和个体的随想规划,缺乏理性的态度。方法都偏于“软”方法和不可检验性的方法,缺少“硬”方法和数理方法的运用。随着3S、VR等技术的发展,数理模型的输入和输出表达变得越来越被公众所理解,应加强理性分析来提高规划者对城市这个复杂综合体发展趋势的判断。
三、我国城市规划发展趋势
1、从工程技术手段到人文关怀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被普及,具有了广泛的公众基础,城市规划不再是以物质形态规划为主的工程技术手段,更侧重于关注人类自身生存的问题,人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将在城市规划中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2、从单一目标到系统研究
城市规划目标的单一性与研究对象的系统性、理性分析的独立性与决策研究的综合性的统一将引导城市规划技术方法从单一走向系统。在规划决策过程中更注重对多要素系统的综合研究以保证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及其价值理性的实现。
3、回归理性
人本主义的思想方法将进一步与现代理性相结合,传统依靠形象观察、直觉经验与完全主观的规划方法将逐步融入理性的逻辑框架之中。随着3S技术,虚拟分析等技术的发展,模型分析的作用将得到彰显。
4、从精英规划到公众参与
城市复杂性认识的日益深入,规划者对城市发展的精准判断越来越难,精英规划不再有效。随着民主的进步和社会的分化,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强烈,规划将逐步走向公众参与。
参考文献:
[1]尹稚,马文军,孙施文,王世福. 城市规划方法论.城市规划,2005(11):28-34
[2]邬弋军.城市规划方法论到本体论的追问——从20 世纪西方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历程看中国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3]栾峰.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演变与核心内涵.城市规划学刊,2004(4):83-96.
[4]朱东风.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及技术方法走向研究.国外城市规划,2004(2):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