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即时通讯软件对大学生的学习起着广泛而积极的作用。由于即时通讯工具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将其应用到学习中引发了教学变革。但同时,多任务的学习环境会导致的一些弊端,需要教师和软件设计方共同努力扬长避短。
【关键词】即时通讯工具;学习;大学生
一、研究背景
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典型代表的信息化社会,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即时通讯工具已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由于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捷以及实时性等特点,即时通讯工具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1月15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5.64亿人,普及率达到42.1%,互联网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位。该调查同时显示,即时通讯在网民中的使用率在85%以上。大学生们开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即时通讯软件成了学生获取资源,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即时通讯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大学生学习环境的变革,改变了传统单一的课堂学习的方式。
即时通讯软件功能强大,种类集中,具有较好的教学潜能。以我们使用最广的QQ为例,它具有文字、语音和视频交流功能,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交流,还提供了群邮件、群共享、博客等附加功能。在QQ平台上可以实现讨论、交流、辅导、写作等多种学习功能。
二、积极作用分析
显而易见,即时通讯工具对于大学生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1.将即时通讯工具运用到学习中,有利于改变大学生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即时通讯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交互环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研究和学习。因此,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学习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将即时通讯软件应用到学习上,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环境的转变。即时通讯工具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很大的束缚。互动和交流活动常常局限在一个教室内,交互活动的人数和地域都受到限制,很难进行有效的协作性学习。即时通讯软件应用到学习后,学生交流的范围扩大了。
由于传统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环境封闭等原因,许多学生存在厌学心理。在他们看来,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令人厌恶的,甚至会让人恐惧的事情。而即时通讯技术支持非线性实时多向交流活动,使即时通讯中的交流具有实时性,并使信息呈现具有多媒体性和易保存性。即时通讯工具不仅能传递文字信息,还能够传递语音、图片以及视频等信息。信息内容逼真、形象、丰富而且完整;信息还原程度高,更具有真实感。因此,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生动化,使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更容易,记忆更深刻。所有的信息数据都可以保存下来,使以后的复习和整理更方便。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可以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即时通讯技术真正地实现了寓学于乐,使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有趣。
3.由于即时通讯工具所具备的及时交互性,在即时通讯工具建立的共同学习环境中,群体的智慧和思维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理解程度。学生们可以在教师或者其他一些人的组织下,通过即时通讯工具一起讨论与交流,建立学习群体,也可以通过即时通讯工具进行远程教育的学习,或者利用即时通讯工具获取资源进行自主性的学习。
三、消极影响分析
1.即时通讯工具一般使用情况及分析。现今大学生对于即时通讯软件的教育潜能了解不多,这不仅导致大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对即时通讯工具的学习功能利用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对即时通讯工具本身认知不足。所以当下大学生运用即时通讯软件学习的情况还不够理想。即时通讯软件更多的只是成为大学生聊天、娱乐、传递资料的便捷工具。
2.注意力方面消极影响分析。即使通讯工具允许多任务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在进行一项学习任务的时候,就会被其他的事情分神,如在线聊天、看电影、玩游戏等等。这样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注意力的分散,而且某种程度上使学生难以保持平静的心学习,容易焦燥,缩短学生持续学习的时间。
3.人际交往方面消极影响分析。如今的即时通讯工具不仅具有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信息传输功能,越来越多的人将即时通讯工具作为人际沟通和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而即时通讯工具的平台都是以打字或对话的方式进行沟通,对其过度依赖会使直接面对人群的机会减少,缺乏直接的面对面沟通,易对人际关系形成冲击,造成与社会的隔阂。而大学生是社会的新生力量,他们人际交流能力的退化无疑对社会的发展造成较为深远的不利影响。
四、解决方案
1.解决的意义。加深对大学生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学习的行为模式的研究,对于更充分的挖掘即时通讯工具应用在学习上的潜能,扬长避短地应有即时通讯工具,都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即时通讯软件的学习功能,调动大学生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发言积极性增强了,学生敢于提出自身的学习需求以及所疑惑的问题,这对于学习者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提高学习的自主性都是很有帮助,有可能会改变过去课堂学习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同时,发言的积极性的增强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和教师的联系,也有利于密切同学间的关系,促成了师生间的高效互动,有利于整个学习集体的信任建设。
2.解决的方式。即时通讯工具的学习潜能要想更大程度地发挥出来,还需要努力克服自身的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即时通讯工具是一种利弊兼备的学习工具,在利用即时通讯工具的过程中,如何趋利避害,使即时通讯软件能够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利器”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很多大学生的观念中,即时通讯软件更多的作为一种娱乐工具或者普通的通讯工具,而对其蕴涵的强大的学习功能却还没有充分被认识到。观念的落后必然导致行为上的失误。造成观念落后的主要原因除了即时通讯软件学习功能的不成熟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学生在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类似教师这样身份的权威对学习过程进行实时的指导和监督。所以,教师在大学生利用即时通讯工具进行学习的过程,一方面应通过相关的教学理论控制一些学习环节,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系列的监督制度,用来弱化利用即时通讯软件学习的负面影响。比如,如果以一个班级为单位的话,可以制定一项监督制定,对一个学期内每个学生利用即时工具的学习记录进行统计,如果有达不到相关要求的,则给予一定的惩罚。当然,也可以在每一次利用即时通讯工具进行学习的时候,都安排专门教师监督学生,掌握他们的使用效果,最大程度地避免学生在利用即时通讯软件学习时存在的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学习时间不持久的问题。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进行专业知识上的指导,教师可以通过与同学们的即时交流,去了解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根据同学们反馈的信息更好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柳延东.即时通讯技术对现代教学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7(7):50-51.
[2]孔玲玲,赵鹏鹏,费新路.浅谈即时通讯工具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2011(7).
[3]张耀峰,赵宏.基于即时通讯技术的远程协作学习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5):83-84.
[4]何向阳.大学生网络聊天现状调研[J].中国电化教育,2010(6):
58-62.
[5]郭宏群,钱红.大学生网络教育价值的认知水平和网络学习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2(5):61-64.
[6]高丹.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调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2):209-211.
【关键词】即时通讯工具;学习;大学生
一、研究背景
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典型代表的信息化社会,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即时通讯工具已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由于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捷以及实时性等特点,即时通讯工具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1月15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5.64亿人,普及率达到42.1%,互联网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位。该调查同时显示,即时通讯在网民中的使用率在85%以上。大学生们开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即时通讯软件成了学生获取资源,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即时通讯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大学生学习环境的变革,改变了传统单一的课堂学习的方式。
即时通讯软件功能强大,种类集中,具有较好的教学潜能。以我们使用最广的QQ为例,它具有文字、语音和视频交流功能,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交流,还提供了群邮件、群共享、博客等附加功能。在QQ平台上可以实现讨论、交流、辅导、写作等多种学习功能。
二、积极作用分析
显而易见,即时通讯工具对于大学生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1.将即时通讯工具运用到学习中,有利于改变大学生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即时通讯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交互环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研究和学习。因此,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学习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将即时通讯软件应用到学习上,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环境的转变。即时通讯工具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很大的束缚。互动和交流活动常常局限在一个教室内,交互活动的人数和地域都受到限制,很难进行有效的协作性学习。即时通讯软件应用到学习后,学生交流的范围扩大了。
由于传统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环境封闭等原因,许多学生存在厌学心理。在他们看来,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令人厌恶的,甚至会让人恐惧的事情。而即时通讯技术支持非线性实时多向交流活动,使即时通讯中的交流具有实时性,并使信息呈现具有多媒体性和易保存性。即时通讯工具不仅能传递文字信息,还能够传递语音、图片以及视频等信息。信息内容逼真、形象、丰富而且完整;信息还原程度高,更具有真实感。因此,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生动化,使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更容易,记忆更深刻。所有的信息数据都可以保存下来,使以后的复习和整理更方便。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可以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即时通讯技术真正地实现了寓学于乐,使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有趣。
3.由于即时通讯工具所具备的及时交互性,在即时通讯工具建立的共同学习环境中,群体的智慧和思维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理解程度。学生们可以在教师或者其他一些人的组织下,通过即时通讯工具一起讨论与交流,建立学习群体,也可以通过即时通讯工具进行远程教育的学习,或者利用即时通讯工具获取资源进行自主性的学习。
三、消极影响分析
1.即时通讯工具一般使用情况及分析。现今大学生对于即时通讯软件的教育潜能了解不多,这不仅导致大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对即时通讯工具的学习功能利用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对即时通讯工具本身认知不足。所以当下大学生运用即时通讯软件学习的情况还不够理想。即时通讯软件更多的只是成为大学生聊天、娱乐、传递资料的便捷工具。
2.注意力方面消极影响分析。即使通讯工具允许多任务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在进行一项学习任务的时候,就会被其他的事情分神,如在线聊天、看电影、玩游戏等等。这样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注意力的分散,而且某种程度上使学生难以保持平静的心学习,容易焦燥,缩短学生持续学习的时间。
3.人际交往方面消极影响分析。如今的即时通讯工具不仅具有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信息传输功能,越来越多的人将即时通讯工具作为人际沟通和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而即时通讯工具的平台都是以打字或对话的方式进行沟通,对其过度依赖会使直接面对人群的机会减少,缺乏直接的面对面沟通,易对人际关系形成冲击,造成与社会的隔阂。而大学生是社会的新生力量,他们人际交流能力的退化无疑对社会的发展造成较为深远的不利影响。
四、解决方案
1.解决的意义。加深对大学生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学习的行为模式的研究,对于更充分的挖掘即时通讯工具应用在学习上的潜能,扬长避短地应有即时通讯工具,都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即时通讯软件的学习功能,调动大学生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发言积极性增强了,学生敢于提出自身的学习需求以及所疑惑的问题,这对于学习者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提高学习的自主性都是很有帮助,有可能会改变过去课堂学习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同时,发言的积极性的增强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和教师的联系,也有利于密切同学间的关系,促成了师生间的高效互动,有利于整个学习集体的信任建设。
2.解决的方式。即时通讯工具的学习潜能要想更大程度地发挥出来,还需要努力克服自身的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即时通讯工具是一种利弊兼备的学习工具,在利用即时通讯工具的过程中,如何趋利避害,使即时通讯软件能够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利器”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很多大学生的观念中,即时通讯软件更多的作为一种娱乐工具或者普通的通讯工具,而对其蕴涵的强大的学习功能却还没有充分被认识到。观念的落后必然导致行为上的失误。造成观念落后的主要原因除了即时通讯软件学习功能的不成熟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学生在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类似教师这样身份的权威对学习过程进行实时的指导和监督。所以,教师在大学生利用即时通讯工具进行学习的过程,一方面应通过相关的教学理论控制一些学习环节,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系列的监督制度,用来弱化利用即时通讯软件学习的负面影响。比如,如果以一个班级为单位的话,可以制定一项监督制定,对一个学期内每个学生利用即时工具的学习记录进行统计,如果有达不到相关要求的,则给予一定的惩罚。当然,也可以在每一次利用即时通讯工具进行学习的时候,都安排专门教师监督学生,掌握他们的使用效果,最大程度地避免学生在利用即时通讯软件学习时存在的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学习时间不持久的问题。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进行专业知识上的指导,教师可以通过与同学们的即时交流,去了解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根据同学们反馈的信息更好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柳延东.即时通讯技术对现代教学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7(7):50-51.
[2]孔玲玲,赵鹏鹏,费新路.浅谈即时通讯工具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2011(7).
[3]张耀峰,赵宏.基于即时通讯技术的远程协作学习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5):83-84.
[4]何向阳.大学生网络聊天现状调研[J].中国电化教育,2010(6):
58-62.
[5]郭宏群,钱红.大学生网络教育价值的认知水平和网络学习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2(5):61-64.
[6]高丹.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调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2):2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