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 南: 2016年4月23日,是第二十个世界读书日,西宁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特别策划了这场主题为“让书香陪伴西宁前行”的主题直播活动,通过与社会各界爱书人士的交流,把“爱读书、读好书”的理念传递给大家。
我们邀请到了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古代文学博士纳秀艳;青海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青海省作家李海娈;90后主持人靳迪,和朋友们一起分享自己读书的故事。
纳秀艳:好的。我想说,读书是人终身追求的事业,宋代大文豪苏轼有过这样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随着时光的流逝,任何人都经不起岁月的凋逝,但是读书能让人获得永远的一种美好的生命状态。古代有一位叫阮籍的就用“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来形容岁月流逝之快,李白也曾经说过“朝如青丝暮成雪”,所以说,如何抵挡岁月的流逝呢?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读书。林肯说:四十岁以前的容貌要靠父母,四十岁以后的容貌要自己来负责。所以我觉得。读书是我们一生都要追求的一项重要的事业。
江 南:纳教授说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前两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件作家余华的童年趣事,非常有意思,说的是余华童年的时候为了购买《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一大早就来到了书店,可是书店门口已经排了长长的队伍。因为那时候买书还需要发购书票,而那天只有五十张购书票,所以第五十一个人就没有办法再买到,所以51就成了当时非常不吉利的数字。那李老师,您年轻的时候有没有过类似的读书的经历呢?
李海娈:遇到过,因为在我刚刚开始懂得读书认字的时候,在比较偏远的农村,父母也都是不认识字没有文化的那一辈人,我们读的最多的就是小人书,我记得有一次为了买《雷锋的故事》这本小人书,仅仅八分钱左右的手绘的书,我要跑两里路,到一个供销社去买,因为是偏远的农村,他进的量不是很大,大家都非常渴望能买到这本书,我也不例外。天还没亮就站在那里,我记得当时虽然不是严冬,是春寒料峭的时节,我一直在供销社的门口等着,两个小手冻得红红的,脸蛋就更不用说了,脚也冻坏了,但当我买到这本书回到家的时候,我自己就哭了,那就是一种喜悦,一种无法言说的激动。当时为了能看到一本书真的也是要花费很大的精力的。但是在那个时候能够看到这本书就是自己等候下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而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故事,当看到雷锋的母亲准备去自杀的时候,她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雷锋穿上,她说:“孩子,把这件衣服穿到你的身上,哪怕它薄如蝉翼,也希望它能在你寒冷的时候为你挡一点风寒吧。”我当时就是泪流满面,虽然那时候很小也不太懂这中间的一些东西,但就是看这句话的时候我真的非常伤心的哭了,才知道文字能给人的心灵带来如此大的震撼。
纳秀艳:确实。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读书比现在的青年人机会要多,为什么呢?现在是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在这样一个跨文化语境的背景下,快餐文化冲击了大家的时间。但是我们小时候只有纸质版的图书。而我母亲是解放前的国立女师国文系的学生,我是从7岁开始,虽然自己识字不多,但我母亲就一章一章地给我读《红楼梦》,所以现在虽然母亲不在了,但是一提起四大名著,一提起红楼梦,就觉得自己童年最美好的生活就是和读书有关的。长大以后,到了初中高中我读的最让人感动的书好像是《创业史》,那时候的青年很容易被当时的时代精神所感动,我们能读一本书读得热泪盈眶。后来上大学,我读的是中文系,痴迷到什么程度呢?我们能把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那个小说的内容背下来。当时不管是伤痕文学也好,军旅文学、反思文学之类的一些流行的小说,只要出一本就读一本,很浪漫的。像我们宿舍同学每天晚上要讨论小说讨论故事情节到凌晨的一两点,这就成了我们大学生活最美好的一个记忆。我还记得读宗璞的《红豆》,我们宿舍有同学就提议说:“我们要不要把一个红豆也埋在我们宿舍的一个砖块底下,多年以后我们再来聚会,我们再去寻找它。”所以我们作为20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学生就是在这样高雅文学的浸润下长大的。所以我现在回想我的青年时代,爱读书给了我很多的精神的力量。
江 南:对,有一本好书真的是一件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靳迪作为90后,小时候应该不会再为没有书看苦恼了吧?
靳 迪:对,小时候爸爸妈妈就会想尽办法的给我去找各种各样的书让我读,包括从小就会逼我读四大名著,可是小的时候兴趣并不大,等慢慢的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就像《三国演义》,这本书真的是我从小到现在都非常喜欢的一本书。
江 南:跟我小时候又不一样,到了靳迪这个时候是父母希望你多读书,可以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让你去读书。在我小的时候,父母就会说,你不用读这么多的书,你只要把课本学习好就可以了。这可能就是不同的时代在读书方面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刚才靳迪说了一句话,说父母逼着他去读四大名著。那纳教授是专攻古代文学的,那你是不是觉得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在接触中国古典文学方面是越来越少了呢?
纳秀艳:现在确实是有这样一个趋势,虽然我觉得我们也不能完全的排斥这样一种电子阅读,包括微信圈里的各种所谓的深度好文等等,但这种东西就是快餐式的,像经典的尤其是古典的诗歌、散文、词赋的阅读,现在年轻人越来越不太适应,除非他们是专门去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这个我是深有感触的,我们在给不同的几个专业的学生上课时,我们就发现他们对于古典文学的积累、态度都是不一样的。虽然现在人们好像离古典越来越远,但实际上我认为,古典的传统的文化精神应该是我们回归的一个家园,我们的根本就在这里。所以我一直认为,经典是具有穿越时空隧道的力量,不是经典的就不可能流传下来。先秦距今已有了2500年的历史,但是《诗经》依然历久弥新。读圣贤书读中华传统的经典,浸润于前贤圣哲们的文学作品中去,从文化经典中去汲取养分,那么宝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说,我们读哲学是以哲学家为师,培养你的哲思;读文学是以大文豪为师,培养你易感的心灵;读史书是以史学家为师,培养你敏锐的洞察力。所以常读书多读书善读经典,这样的人既懂得珍惜自己也懂得尊重他人,更懂得感恩。所以我作为一个专业老师就有这样一个提倡,我们还是要回归到传统。 江 南:没错,纳教授所说的我也是深有感触,说到中国古典文学,现在的孩子可能接触的真的是越来越少了。因为古典文学比起现在的快餐文学里面的这种非常简单非常直白的表述,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很多的表述是很含蓄的,是很委婉的。但是这种表述恰恰是符合咱们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的。那李老师,你觉得什么样的书才是最受你们那个年代欢迎的呢?
李海娈:我是生于60年代,在80年代的时候我们正值青春年少的时期,那个时期涌现出来了一大批书,比如说文革后的伤痕文学呀,然后也有一些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类励志的小说,再就是琼瑶的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从我初三的下学期到高三毕业,这差不多就是3年多的时间里,琼瑶小说应该是非常风靡的。不夸张地说吧,琼瑶可能写了有40多本,我可能看了30多本吧!但是作为我,当时非常喜欢的还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这本书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
江 南:是的,前苏联的一些文学作品,在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盛行的。所以说随着岁月的变迁,咱们对图书关注的点都在不断的变换着。那现在都回去读些什么呢?
李海娈:现在我读的更多的是一些散文,然后读一些古诗词,比如说纳兰的词、李清照的词还有陆游的诗,这些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像是《世界散文观止》还有一些古代散文名篇,都是我案头必读的一些书。
江 南:所以说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些偏好。而且不同的年代可能对于图书的选择是不一样的。比如说80后在初中阶段更多的是去接触一些武侠言情小说,比如古龙的金庸的琼瑶的书,大学阶段有一阵子这个刘墉的作品是非常盛行的。那90后爱读的书应该靳迪更有发言权了。
靳 迪:其实我觉得我们现在这个年龄在选择书籍的方面,大部分会选择一些根据影视作品改编的图书,还包括一些网络文学。我记得我在上初中的时候,有一系列作品叫《哈利波特》,这本书真的是风靡全中国全世界。这里边体现的就是我们年轻人喜欢的那种冒险的精神。
江 南:对,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们在挑选图书时,选择余地是非常的大的。纳教授在不同的阶段都会选择哪些类型的图书呢?
纳秀艳:我是比较特殊的,我读书的兴趣非常的广泛,但我现在是大学里专门教古典诗词古代文学,也是专业所需吧,我读诗经读诗歌要多一点。这几年我很喜欢读哲学,我读王夫之的《诗广传》,这是研究《诗经》的一个成果,通过这个学术来提升自己的学养。但是平常我一定会在我的案头放着陶渊明的诗集、李清照的词集、苏轼的词集,还有一些散文。我的专业是专业,但在专业之外,我还会保持我读书的一个兴趣。
江 南:每个人在这个读书的生涯当中,读到过很多很多的书,每一本书带给自己的感触是不一样的,总会有一本书对自己的感触是非常深的。那能不能请二位老师给我们讲一讲哪本书对你影响最深呢?
李海娈:我刚才提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我18岁开始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给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本书基本上奥斯托洛夫斯基以自传体的形式写的小说,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经历的故事为主线索,比如说他经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这些严峻的生活,后来造就了他刚毅的性格。书里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钢是需要在熊熊大火和猝然冷却中炼成。保尔也正是经历了熊熊大火和猝然冷却之后,才把他这个人炼成了钢铁般的意志。在他瘫痪、失明和各种病痛的折磨之下,依然不放弃生活,通过写作来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所以说他带给我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纳秀艳:我还想谈谈四大名著的《红楼梦》,因为红楼梦是我接触的最早的也是最古典的一本书。七、八岁的时候,母亲在大院子里在黄昏在月夜给我一章一章的解读红楼梦的情景现在依然是记忆犹新。而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黛玉这个形象,虽然我们一般来看觉得黛玉性格有点乖戾,身体弱不禁风而且敏感,但是从黛玉的身上我看到了她对于人生美好事情的追求对爱情的追求,让人感动。在黛玉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为了她人生最高的目标,她不趋势不媚俗,宁可自己死去也不会做那些苟且之事的一种高贵的人格魅力。一直到今天,很多时候在精神上在思想上有意无意的向黛玉去靠近。我还想向年轻朋友推荐去读读《史记》。《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在司马迁他受了宫刑之后,在奇耻大辱中秉笔直书。这样的一种坚守独立不迁的人格魅力我觉得我们应该去学习。所以说读书不是说我要去读多少本书,而最重要的是要从书里面汲取什么营养。一个孩子如果读书读的多了,他的气质就会有变化。如果这个孩子经常是看动画片,看网络上的一些小说的话,那么他的气质会是另外一个样。为什么叫书香气?就是来自于文本。虽然一方面我们也支持也同意也提倡这种电子书籍的阅览,但是另一方面读纸质文本,更有读书的感觉。尤其是一些优质的纸质文本你读起来就是在和古人最高贵的心灵在交流。你在读《离骚》的时候你就能感到屈原那种忠君爱国之情,读杜甫的诗歌就能感受到诗圣“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所以我觉得读书最重要的还是读纸质文本,读书要读大书读好书读名家之书。
江 南:纳教授给我指出了读书的精髓,就是要读好书。这点真的非常非常的重要。那李老师你是不是也觉得现在的很多孩子对过去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接受度是很低的呢?
李海娈:现在的孩子们更愿意花时间读网络的一些作品,比如说一些穿越小说等等,更多的沉迷在这些小说里。虽然读书广泛是应该的,但是墨香就是来自纸质的书。在一个静静的下午或者清晨,我们泡上一杯茶,静静地坐下来,时间不需要太长,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来读这种纸质的书,那种感觉和你读网络里的书完全不同,这是我的亲身体会。在你读这些书的时候,在你和圣贤用心交流的时候,你的情操和思想都随着文字把你带入了一种高度。我也曾经读过网络文学,就是打开电脑在电脑上看,心是浮躁的不是沉静的,所以我还是比较喜欢纸质的书。
纳秀艳:这个问题的确存在,别说是小孩子,就是在大学生中也存在类似现象,比如有的学生把李白和屈原所处的时代都会混淆。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严重,也是一个危机。那么这个问题我想应该这样来看,一方面,这个时代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全球化语境的时代,国外的一些思想的冲击力比较大。另外一方面,是来自网络的冲击力可能对于传统的一些经典文学以及著名作家的一种解构也是必然的,所以我们要用一种包容的态度去看它,因为毕竟时代不同了,而我们的孩子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另外一方面,我想我们还是应该积极地呼吁全社会的青年也好中年也好老年也好,都应该参与到阅读书籍中去。西方一些国家一年的阅读量要远远超越当今中国人的阅读量,这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我们不说要一年要阅读上百本书,至少我觉得一个月找一两本好书来读还是应该做到的。
江 南:其实我觉得现在的社会环境越来越重视读书了,比如说街头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些流动的图书馆,可以随时借阅图书。那另外在很多小学里面老师会定期的给大家推荐一些书,而且是比较能够经得起推敲的优秀作品,目的其实就是让孩子们从小就能够多看书,把读书当作自己生活的一种习惯。纳教授因为自己专业的关系,是比较有读书的氛围的,可是有些人觉得自己周围并没有很好的读书的环境,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纳秀艳:我觉得环境不过是一个客观的条件,最重要的还是主观,如果你愿意读书喜欢读书爱读书,那么,无处不可以成为你读书的环境。还记得小时候读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周总理在街心花园里读书。“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说“心远地自偏”,只要能静下心来读书的话,那么哪怕是你身处闹市,也依然能读进去。我想跟大家分享以下读书的好处。首先读书可以使人优美,哪怕到了七十岁八十岁,在文学滋养下的生命永远都拥有魅力。另外读书使人养成一种谦逊的恭敬的态度,因为你面对的都是往古圣贤或者当代文学大师,这个时候你的态度一定是谦逊的。第三个好处是,善于读书会读书能读书的人一定是懂得欣赏他人的人,懂得欣赏他人的人,也是懂得生活的人。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读书使我们快乐,而这种快乐源自于书中给你力量。所以小时候我的父母经常说:小孩读书不用功,不知书中有黄金。那个时候不明白为什么说书里有颜如玉,哪有黄金屋啊?但是现在明白了书中储藏着无穷尽的精神的食粮,书成为你立身立命的最重要的基础。宋代有一位大诗人叫黄庭坚,他给他的3个儿子写的一封信里说:3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可想这个读书可以增加你的魅力,增加你的书卷气。我特别喜欢看到一些青年在等车的时候,拿着一本书看,那个情景比拿着手机看要更加优美更加美好。我读到过一个清代人的笔记里面的一段话是这样的: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青年读书或者是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观月。所以少年读书不要怕读不懂,其实读不懂不要紧,到了某一个阶段你自然会豁然开朗。所以说读书不是一定要使自己达到一个什么的境界,而是要沉于其中而享受其中。清代有一个学者叫张潮,他曾经说过:“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乐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无论人有多美如果把诗词的心灵去掉,那也不堪为美人。
江南:是啊,在现在这样一个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读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我们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忙于往上走,却很少能够静下心来好好的去读一本能够让自己提升能够让自己升华的好书。但我觉得越是奢侈的事情就越应该挤出宝贵的时间去做。让读书成为一件时尚的事,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读书的乐趣。目前西宁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当中有一条要求是要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广泛开展“书香夏都”全民读书活动。早在2009年底,西宁市就对“书香夏都”全民读书活动做出了非常细致而又全面的部署,就是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够引导市民的阅读理念,使阅读能够被广大市民所广泛认可。培养大家的读书兴趣,使读书成为夏都西宁的文化景观,也成为大家的一种生活方式。接下来我们将专访西宁市文明办副主任周辉。
江 南:早在2009年底西宁就已经开始了“书香夏都”全民读书活动的建设,那么目前西宁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把读书当做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呢?
周 辉:世界读书日不仅是读书人的节日,而且也是一个城市的节日。近些年来西宁的城市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变得更大更高更美,好多儿时记忆的事物都发生了变化,但是我感到细腻难有一点始终没有变,那就是西宁人喜欢读书的氛围,西宁城市弥漫的一脉书香始终没有变。举个例子,就是我们熟悉的大十字新华书店,始终屹立在城市的核心区。这充分说明我们这个城市,对于书的喜爱和尊重是有传统的。早在2009年的时候,市文明委组织实施的市民素质提升工程, 2010年的时候,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对“书香夏都”全民读书活动作出了细致而全面的部署。开展这项活动不仅是推进西宁市成为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抓手,更是西宁市努力提升市民素质,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增强城市软实力的一项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长期性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全民阅读全民读书被西宁市的广大市民广泛认可,让广大市民培育读书的兴趣,使读书成为城市的文化景观,成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方式。近些年来西宁大兴读书学习之风,推出了一系列读书活动,在机关在企业在学校在社区在农村都开展了一系列的“书香夏都”全民经典文选阅读等系列活动,还实施了“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的建设工程。还包括送书下乡,通过这些活动,积极倡导全民阅读终身学习的良好风尚。包括文化部门在广场,商业街,社区建立了一批自动图书馆和流动图书馆,方便大家在闲暇业余时间阅读。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现在的西宁无论书店的规模大小,无论早晚时间,走进任何一家书店都会发现看书买书的人络绎不绝,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感觉书香气已经成为咱们这个城市气质的一部分。可以这么说,文明城市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但是文明城市首先应该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这也意味着文明城市就是一个全民喜欢读书喜欢学习的一个城市。阅读对人的成长影响是非常巨大,一本好书往往可以改变一个人生活,而一个城市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市民的阅读水平。因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要打造积极向上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其中全民阅读就是一个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这里呼吁全体市民,积极参与全民阅读活动。
江 南: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座高原古城所焕发出的一种独具清雅气质的时代气息。周主任您是一个爱读书喜欢读书的人吗?
周 辉:我想每个人可能一生当中,有的喜欢读书,有的喜欢音乐,有喜欢旅游,从我个人来说从小对读书还是非常感兴趣的。这些年下来还是积累了上千册的图书。而读书对自己的人生工作和学习还是有帮助的。对于现代人来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心灵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木心诗选》,木心的文字里有一种魔力,会让人沉醉其中。也给大家推介一首我非常喜欢的一首他的代表作《从前慢》,这首诗描写的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的一种状态,虽然生活节奏很慢,但是却毫不浮躁的状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人的外在的美丽固然重要,最根本的还是内在的秀美。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是净土,让我们在纷杂喧嚣的世界里,抽空好好读书。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但我希望以后每天都是读书日,通过读书让我们拥有一颗美丽宁静的心灵,通过全民读书,让我们这座城市的气质、城市的底蕴更加丰富,让我们这座城市更加美丽。
李海娈:让我们大家一起读书吧,读书可以使我们的心灵美好,容颜常驻,也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轻松愉快。
纳秀艳:朋友们让我们一起读书吧,尤其是阅读经典的文学著作,因为文学使你看见,看见人类生存的景况,看见自己的生命的状态,看见自己未来的道路,看见美好,看见美丽,看见阳光!
江 南: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努力,“让书香陪伴西宁前行”。
我们邀请到了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古代文学博士纳秀艳;青海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青海省作家李海娈;90后主持人靳迪,和朋友们一起分享自己读书的故事。
纳秀艳:好的。我想说,读书是人终身追求的事业,宋代大文豪苏轼有过这样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随着时光的流逝,任何人都经不起岁月的凋逝,但是读书能让人获得永远的一种美好的生命状态。古代有一位叫阮籍的就用“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来形容岁月流逝之快,李白也曾经说过“朝如青丝暮成雪”,所以说,如何抵挡岁月的流逝呢?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读书。林肯说:四十岁以前的容貌要靠父母,四十岁以后的容貌要自己来负责。所以我觉得。读书是我们一生都要追求的一项重要的事业。
江 南:纳教授说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前两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件作家余华的童年趣事,非常有意思,说的是余华童年的时候为了购买《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一大早就来到了书店,可是书店门口已经排了长长的队伍。因为那时候买书还需要发购书票,而那天只有五十张购书票,所以第五十一个人就没有办法再买到,所以51就成了当时非常不吉利的数字。那李老师,您年轻的时候有没有过类似的读书的经历呢?
李海娈:遇到过,因为在我刚刚开始懂得读书认字的时候,在比较偏远的农村,父母也都是不认识字没有文化的那一辈人,我们读的最多的就是小人书,我记得有一次为了买《雷锋的故事》这本小人书,仅仅八分钱左右的手绘的书,我要跑两里路,到一个供销社去买,因为是偏远的农村,他进的量不是很大,大家都非常渴望能买到这本书,我也不例外。天还没亮就站在那里,我记得当时虽然不是严冬,是春寒料峭的时节,我一直在供销社的门口等着,两个小手冻得红红的,脸蛋就更不用说了,脚也冻坏了,但当我买到这本书回到家的时候,我自己就哭了,那就是一种喜悦,一种无法言说的激动。当时为了能看到一本书真的也是要花费很大的精力的。但是在那个时候能够看到这本书就是自己等候下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而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故事,当看到雷锋的母亲准备去自杀的时候,她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雷锋穿上,她说:“孩子,把这件衣服穿到你的身上,哪怕它薄如蝉翼,也希望它能在你寒冷的时候为你挡一点风寒吧。”我当时就是泪流满面,虽然那时候很小也不太懂这中间的一些东西,但就是看这句话的时候我真的非常伤心的哭了,才知道文字能给人的心灵带来如此大的震撼。
纳秀艳:确实。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读书比现在的青年人机会要多,为什么呢?现在是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在这样一个跨文化语境的背景下,快餐文化冲击了大家的时间。但是我们小时候只有纸质版的图书。而我母亲是解放前的国立女师国文系的学生,我是从7岁开始,虽然自己识字不多,但我母亲就一章一章地给我读《红楼梦》,所以现在虽然母亲不在了,但是一提起四大名著,一提起红楼梦,就觉得自己童年最美好的生活就是和读书有关的。长大以后,到了初中高中我读的最让人感动的书好像是《创业史》,那时候的青年很容易被当时的时代精神所感动,我们能读一本书读得热泪盈眶。后来上大学,我读的是中文系,痴迷到什么程度呢?我们能把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那个小说的内容背下来。当时不管是伤痕文学也好,军旅文学、反思文学之类的一些流行的小说,只要出一本就读一本,很浪漫的。像我们宿舍同学每天晚上要讨论小说讨论故事情节到凌晨的一两点,这就成了我们大学生活最美好的一个记忆。我还记得读宗璞的《红豆》,我们宿舍有同学就提议说:“我们要不要把一个红豆也埋在我们宿舍的一个砖块底下,多年以后我们再来聚会,我们再去寻找它。”所以我们作为20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学生就是在这样高雅文学的浸润下长大的。所以我现在回想我的青年时代,爱读书给了我很多的精神的力量。
江 南:对,有一本好书真的是一件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靳迪作为90后,小时候应该不会再为没有书看苦恼了吧?
靳 迪:对,小时候爸爸妈妈就会想尽办法的给我去找各种各样的书让我读,包括从小就会逼我读四大名著,可是小的时候兴趣并不大,等慢慢的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就像《三国演义》,这本书真的是我从小到现在都非常喜欢的一本书。
江 南:跟我小时候又不一样,到了靳迪这个时候是父母希望你多读书,可以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让你去读书。在我小的时候,父母就会说,你不用读这么多的书,你只要把课本学习好就可以了。这可能就是不同的时代在读书方面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刚才靳迪说了一句话,说父母逼着他去读四大名著。那纳教授是专攻古代文学的,那你是不是觉得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在接触中国古典文学方面是越来越少了呢?
纳秀艳:现在确实是有这样一个趋势,虽然我觉得我们也不能完全的排斥这样一种电子阅读,包括微信圈里的各种所谓的深度好文等等,但这种东西就是快餐式的,像经典的尤其是古典的诗歌、散文、词赋的阅读,现在年轻人越来越不太适应,除非他们是专门去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这个我是深有感触的,我们在给不同的几个专业的学生上课时,我们就发现他们对于古典文学的积累、态度都是不一样的。虽然现在人们好像离古典越来越远,但实际上我认为,古典的传统的文化精神应该是我们回归的一个家园,我们的根本就在这里。所以我一直认为,经典是具有穿越时空隧道的力量,不是经典的就不可能流传下来。先秦距今已有了2500年的历史,但是《诗经》依然历久弥新。读圣贤书读中华传统的经典,浸润于前贤圣哲们的文学作品中去,从文化经典中去汲取养分,那么宝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说,我们读哲学是以哲学家为师,培养你的哲思;读文学是以大文豪为师,培养你易感的心灵;读史书是以史学家为师,培养你敏锐的洞察力。所以常读书多读书善读经典,这样的人既懂得珍惜自己也懂得尊重他人,更懂得感恩。所以我作为一个专业老师就有这样一个提倡,我们还是要回归到传统。 江 南:没错,纳教授所说的我也是深有感触,说到中国古典文学,现在的孩子可能接触的真的是越来越少了。因为古典文学比起现在的快餐文学里面的这种非常简单非常直白的表述,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很多的表述是很含蓄的,是很委婉的。但是这种表述恰恰是符合咱们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的。那李老师,你觉得什么样的书才是最受你们那个年代欢迎的呢?
李海娈:我是生于60年代,在80年代的时候我们正值青春年少的时期,那个时期涌现出来了一大批书,比如说文革后的伤痕文学呀,然后也有一些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类励志的小说,再就是琼瑶的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从我初三的下学期到高三毕业,这差不多就是3年多的时间里,琼瑶小说应该是非常风靡的。不夸张地说吧,琼瑶可能写了有40多本,我可能看了30多本吧!但是作为我,当时非常喜欢的还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这本书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
江 南:是的,前苏联的一些文学作品,在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盛行的。所以说随着岁月的变迁,咱们对图书关注的点都在不断的变换着。那现在都回去读些什么呢?
李海娈:现在我读的更多的是一些散文,然后读一些古诗词,比如说纳兰的词、李清照的词还有陆游的诗,这些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像是《世界散文观止》还有一些古代散文名篇,都是我案头必读的一些书。
江 南:所以说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些偏好。而且不同的年代可能对于图书的选择是不一样的。比如说80后在初中阶段更多的是去接触一些武侠言情小说,比如古龙的金庸的琼瑶的书,大学阶段有一阵子这个刘墉的作品是非常盛行的。那90后爱读的书应该靳迪更有发言权了。
靳 迪:其实我觉得我们现在这个年龄在选择书籍的方面,大部分会选择一些根据影视作品改编的图书,还包括一些网络文学。我记得我在上初中的时候,有一系列作品叫《哈利波特》,这本书真的是风靡全中国全世界。这里边体现的就是我们年轻人喜欢的那种冒险的精神。
江 南:对,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们在挑选图书时,选择余地是非常的大的。纳教授在不同的阶段都会选择哪些类型的图书呢?
纳秀艳:我是比较特殊的,我读书的兴趣非常的广泛,但我现在是大学里专门教古典诗词古代文学,也是专业所需吧,我读诗经读诗歌要多一点。这几年我很喜欢读哲学,我读王夫之的《诗广传》,这是研究《诗经》的一个成果,通过这个学术来提升自己的学养。但是平常我一定会在我的案头放着陶渊明的诗集、李清照的词集、苏轼的词集,还有一些散文。我的专业是专业,但在专业之外,我还会保持我读书的一个兴趣。
江 南:每个人在这个读书的生涯当中,读到过很多很多的书,每一本书带给自己的感触是不一样的,总会有一本书对自己的感触是非常深的。那能不能请二位老师给我们讲一讲哪本书对你影响最深呢?
李海娈:我刚才提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我18岁开始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给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本书基本上奥斯托洛夫斯基以自传体的形式写的小说,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经历的故事为主线索,比如说他经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这些严峻的生活,后来造就了他刚毅的性格。书里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钢是需要在熊熊大火和猝然冷却中炼成。保尔也正是经历了熊熊大火和猝然冷却之后,才把他这个人炼成了钢铁般的意志。在他瘫痪、失明和各种病痛的折磨之下,依然不放弃生活,通过写作来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所以说他带给我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纳秀艳:我还想谈谈四大名著的《红楼梦》,因为红楼梦是我接触的最早的也是最古典的一本书。七、八岁的时候,母亲在大院子里在黄昏在月夜给我一章一章的解读红楼梦的情景现在依然是记忆犹新。而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黛玉这个形象,虽然我们一般来看觉得黛玉性格有点乖戾,身体弱不禁风而且敏感,但是从黛玉的身上我看到了她对于人生美好事情的追求对爱情的追求,让人感动。在黛玉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为了她人生最高的目标,她不趋势不媚俗,宁可自己死去也不会做那些苟且之事的一种高贵的人格魅力。一直到今天,很多时候在精神上在思想上有意无意的向黛玉去靠近。我还想向年轻朋友推荐去读读《史记》。《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在司马迁他受了宫刑之后,在奇耻大辱中秉笔直书。这样的一种坚守独立不迁的人格魅力我觉得我们应该去学习。所以说读书不是说我要去读多少本书,而最重要的是要从书里面汲取什么营养。一个孩子如果读书读的多了,他的气质就会有变化。如果这个孩子经常是看动画片,看网络上的一些小说的话,那么他的气质会是另外一个样。为什么叫书香气?就是来自于文本。虽然一方面我们也支持也同意也提倡这种电子书籍的阅览,但是另一方面读纸质文本,更有读书的感觉。尤其是一些优质的纸质文本你读起来就是在和古人最高贵的心灵在交流。你在读《离骚》的时候你就能感到屈原那种忠君爱国之情,读杜甫的诗歌就能感受到诗圣“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所以我觉得读书最重要的还是读纸质文本,读书要读大书读好书读名家之书。
江 南:纳教授给我指出了读书的精髓,就是要读好书。这点真的非常非常的重要。那李老师你是不是也觉得现在的很多孩子对过去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接受度是很低的呢?
李海娈:现在的孩子们更愿意花时间读网络的一些作品,比如说一些穿越小说等等,更多的沉迷在这些小说里。虽然读书广泛是应该的,但是墨香就是来自纸质的书。在一个静静的下午或者清晨,我们泡上一杯茶,静静地坐下来,时间不需要太长,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来读这种纸质的书,那种感觉和你读网络里的书完全不同,这是我的亲身体会。在你读这些书的时候,在你和圣贤用心交流的时候,你的情操和思想都随着文字把你带入了一种高度。我也曾经读过网络文学,就是打开电脑在电脑上看,心是浮躁的不是沉静的,所以我还是比较喜欢纸质的书。
纳秀艳:这个问题的确存在,别说是小孩子,就是在大学生中也存在类似现象,比如有的学生把李白和屈原所处的时代都会混淆。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严重,也是一个危机。那么这个问题我想应该这样来看,一方面,这个时代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全球化语境的时代,国外的一些思想的冲击力比较大。另外一方面,是来自网络的冲击力可能对于传统的一些经典文学以及著名作家的一种解构也是必然的,所以我们要用一种包容的态度去看它,因为毕竟时代不同了,而我们的孩子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另外一方面,我想我们还是应该积极地呼吁全社会的青年也好中年也好老年也好,都应该参与到阅读书籍中去。西方一些国家一年的阅读量要远远超越当今中国人的阅读量,这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我们不说要一年要阅读上百本书,至少我觉得一个月找一两本好书来读还是应该做到的。
江 南:其实我觉得现在的社会环境越来越重视读书了,比如说街头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些流动的图书馆,可以随时借阅图书。那另外在很多小学里面老师会定期的给大家推荐一些书,而且是比较能够经得起推敲的优秀作品,目的其实就是让孩子们从小就能够多看书,把读书当作自己生活的一种习惯。纳教授因为自己专业的关系,是比较有读书的氛围的,可是有些人觉得自己周围并没有很好的读书的环境,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纳秀艳:我觉得环境不过是一个客观的条件,最重要的还是主观,如果你愿意读书喜欢读书爱读书,那么,无处不可以成为你读书的环境。还记得小时候读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周总理在街心花园里读书。“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说“心远地自偏”,只要能静下心来读书的话,那么哪怕是你身处闹市,也依然能读进去。我想跟大家分享以下读书的好处。首先读书可以使人优美,哪怕到了七十岁八十岁,在文学滋养下的生命永远都拥有魅力。另外读书使人养成一种谦逊的恭敬的态度,因为你面对的都是往古圣贤或者当代文学大师,这个时候你的态度一定是谦逊的。第三个好处是,善于读书会读书能读书的人一定是懂得欣赏他人的人,懂得欣赏他人的人,也是懂得生活的人。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读书使我们快乐,而这种快乐源自于书中给你力量。所以小时候我的父母经常说:小孩读书不用功,不知书中有黄金。那个时候不明白为什么说书里有颜如玉,哪有黄金屋啊?但是现在明白了书中储藏着无穷尽的精神的食粮,书成为你立身立命的最重要的基础。宋代有一位大诗人叫黄庭坚,他给他的3个儿子写的一封信里说:3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可想这个读书可以增加你的魅力,增加你的书卷气。我特别喜欢看到一些青年在等车的时候,拿着一本书看,那个情景比拿着手机看要更加优美更加美好。我读到过一个清代人的笔记里面的一段话是这样的: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青年读书或者是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观月。所以少年读书不要怕读不懂,其实读不懂不要紧,到了某一个阶段你自然会豁然开朗。所以说读书不是一定要使自己达到一个什么的境界,而是要沉于其中而享受其中。清代有一个学者叫张潮,他曾经说过:“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乐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无论人有多美如果把诗词的心灵去掉,那也不堪为美人。
江南:是啊,在现在这样一个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读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我们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忙于往上走,却很少能够静下心来好好的去读一本能够让自己提升能够让自己升华的好书。但我觉得越是奢侈的事情就越应该挤出宝贵的时间去做。让读书成为一件时尚的事,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读书的乐趣。目前西宁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当中有一条要求是要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广泛开展“书香夏都”全民读书活动。早在2009年底,西宁市就对“书香夏都”全民读书活动做出了非常细致而又全面的部署,就是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够引导市民的阅读理念,使阅读能够被广大市民所广泛认可。培养大家的读书兴趣,使读书成为夏都西宁的文化景观,也成为大家的一种生活方式。接下来我们将专访西宁市文明办副主任周辉。
江 南:早在2009年底西宁就已经开始了“书香夏都”全民读书活动的建设,那么目前西宁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把读书当做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呢?
周 辉:世界读书日不仅是读书人的节日,而且也是一个城市的节日。近些年来西宁的城市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变得更大更高更美,好多儿时记忆的事物都发生了变化,但是我感到细腻难有一点始终没有变,那就是西宁人喜欢读书的氛围,西宁城市弥漫的一脉书香始终没有变。举个例子,就是我们熟悉的大十字新华书店,始终屹立在城市的核心区。这充分说明我们这个城市,对于书的喜爱和尊重是有传统的。早在2009年的时候,市文明委组织实施的市民素质提升工程, 2010年的时候,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对“书香夏都”全民读书活动作出了细致而全面的部署。开展这项活动不仅是推进西宁市成为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抓手,更是西宁市努力提升市民素质,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增强城市软实力的一项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长期性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全民阅读全民读书被西宁市的广大市民广泛认可,让广大市民培育读书的兴趣,使读书成为城市的文化景观,成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方式。近些年来西宁大兴读书学习之风,推出了一系列读书活动,在机关在企业在学校在社区在农村都开展了一系列的“书香夏都”全民经典文选阅读等系列活动,还实施了“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的建设工程。还包括送书下乡,通过这些活动,积极倡导全民阅读终身学习的良好风尚。包括文化部门在广场,商业街,社区建立了一批自动图书馆和流动图书馆,方便大家在闲暇业余时间阅读。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现在的西宁无论书店的规模大小,无论早晚时间,走进任何一家书店都会发现看书买书的人络绎不绝,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感觉书香气已经成为咱们这个城市气质的一部分。可以这么说,文明城市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但是文明城市首先应该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这也意味着文明城市就是一个全民喜欢读书喜欢学习的一个城市。阅读对人的成长影响是非常巨大,一本好书往往可以改变一个人生活,而一个城市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市民的阅读水平。因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要打造积极向上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其中全民阅读就是一个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这里呼吁全体市民,积极参与全民阅读活动。
江 南: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座高原古城所焕发出的一种独具清雅气质的时代气息。周主任您是一个爱读书喜欢读书的人吗?
周 辉:我想每个人可能一生当中,有的喜欢读书,有的喜欢音乐,有喜欢旅游,从我个人来说从小对读书还是非常感兴趣的。这些年下来还是积累了上千册的图书。而读书对自己的人生工作和学习还是有帮助的。对于现代人来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心灵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木心诗选》,木心的文字里有一种魔力,会让人沉醉其中。也给大家推介一首我非常喜欢的一首他的代表作《从前慢》,这首诗描写的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的一种状态,虽然生活节奏很慢,但是却毫不浮躁的状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人的外在的美丽固然重要,最根本的还是内在的秀美。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是净土,让我们在纷杂喧嚣的世界里,抽空好好读书。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但我希望以后每天都是读书日,通过读书让我们拥有一颗美丽宁静的心灵,通过全民读书,让我们这座城市的气质、城市的底蕴更加丰富,让我们这座城市更加美丽。
李海娈:让我们大家一起读书吧,读书可以使我们的心灵美好,容颜常驻,也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轻松愉快。
纳秀艳:朋友们让我们一起读书吧,尤其是阅读经典的文学著作,因为文学使你看见,看见人类生存的景况,看见自己的生命的状态,看见自己未来的道路,看见美好,看见美丽,看见阳光!
江 南: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努力,“让书香陪伴西宁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