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与接受:巴勒斯坦90后的两种姿态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o200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勒斯坦居民和以色列士兵之间的冲突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但艾赫德·塔米米的例子却显得有些不一样。16岁的巴勒斯坦少女塔米米居住在约旦河西岸地区的纳比萨贺村。当两名以色列士兵突然驻扎在她家门口时,她上前要求他们立即离开。
艾赫德·塔米米

  塔米米显得情绪激动,她上前扇了一位以色列士兵一巴掌,还对他拳打脚踢。塔米米的表姐在一旁用手机拍下了全过程,并在社交网站上展开直播。塔米米为此付出了代价:以色列当局指控她包括恶意袭警和煽动仇恨在内一共12项罪名,并将她交由以色列军事法庭审判。
  借助着网络的强大力量,塔米米迅速走红了。亲巴勒斯坦的人士赞扬她是“反抗以色列暴政”的年轻力量,将她比作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和圣女贞德一样的人物。未成年的塔米米就这样成为了巴勒斯坦的“民族英雄”。
  不同于以往的巴勒斯坦抵抗运动,塔米米这一代人拥有互联网作为自我发声的渠道。他们的声音和面孔不仅仅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所知,更被传播到了全世界。成长在军事隔离网背后的巴勒斯坦90后,正在巴勒斯坦-以色列的政治版图上建立起他们自己的存在感。

网络红人的抗争路


  2016年,以色列官方拘禁了大约375名年龄介乎12岁-17岁的巴勒斯坦青少年,大多是因为他们向以色列士兵发动像投掷石块或是破坏公物这类的“小型游击战”。塔米米这样利用网络发动“宣传战”的策略因而显得独树一帜。
  实际上塔米米并不是第一次走红。早在2012年,只有11岁的塔米米就被拍摄到和以色列士兵对峙的场景:那时她的哥哥被以色列军方逮捕,小不点儿一样的塔米米向全副武装的以色列士兵表达了抗议。极具感染力的画面使得塔米米成为了以色列周边多国群众心中的“小英雄”,就连当时的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也专门邀请她前往土耳其访问。
  在某种程度上,这一次的事件可以说是2011年的重演。“我看到那个用橡皮子弹打了我堂弟的士兵居然到我家门口来站岗,”塔米米不久前在法庭上发言时讲到,“我无法遏制住心中的怒气,做了我该做的事情。”
  塔米米的堂弟穆罕默德·塔米米今年14岁,他在2017年12月的一次街头抗议中被以色列军方的橡皮子弹击中,头部遭受重创,一度陷入重度昏迷。
  塔米米通过社交网络向全世界展示约旦河西岸地区巴勒斯坦人民生活现状的策略无疑是成功的。她的个人推特账号虽然在遭逮捕后停止更新并随后被删除,但推特上很快又出现了声援她的声浪,一个名为“释放塔米米”的账号累积到了超过15000名粉丝。
  以色列记者本·艾伦瑞奇分析认为,塔米米在网络世界建构起了“以弱小对抗强大”的形象。“无论如何,以色列监禁一位16岁少女的行为都是会引起全世界广泛关注的,更不要说是一位来自西岸地区的巴勒斯坦少女。”他写到。
  艾伦瑞奇表示,“约旦河西岸”或是“加沙地带”这样的字眼虽然经常在国际新闻里被提及。但對于普通读者来说,他们仍然很难从巴勒斯坦人的视角去深入了解本地居民生活在军事管制和不间断炮火之下的不安感——塔米米的推特账号于是成了了解第一手信息的窗口。
2012年,只有11岁的塔米米就被拍摄到和以色列士兵对峙的场景

  “如果不是(以色列)的非法占领,我可以到检查站另外一侧的球场上去踢球。我们的村庄在天气好的时候可以望得到(地中海)海岸,但是没有以色列的官方批准,我们没有到海边去的权利。”塔米米在自己录制的推特视频中介绍到。

只想过正常的生活


  塔米米视频中所表达的沮丧感是这一代巴勒斯坦青少年的集体缩影:因为生活在以色列军方的管控之下,他们丧失掉了太多成长中应该有的快乐,被抹杀掉了未来的无限可能——让这一切变得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不远处的以色列定居点内,一切却又显得没有什么两样。
  比如在东耶路撒冷和西岸地区的一些地方,教育资源非常紧张。很多学龄儿童面临着无学可上的局面。以色列一家人权机构估计称,在东耶路撒冷地区的每一万名5岁儿童中,有大约一半都无法在学龄到来前分得一个学位;学龄前的教育需求通常也无法得到满足,每两万幼儿中,有大约1.2万名无法接受学龄前教育。
  对很多巴勒斯坦的年轻人来说,像塔米米那样高姿态地抵抗以色列的非法占领和包围只是一种选项;另一种选择则是安安静静地、接受现状过日子——2014年的一份民调显示,73%受访问的巴勒斯坦年轻人表示自己不属于任何一个政治团体;58%的受访者则表示自己从未参与任何与巴以政治相关的活动。当被问及原因时,“对现有政治团体的不满”占了最大的比例。
  26岁的海法来自于西岸,他说:“我们受够了所有的巴勒斯坦政党。这些党派就知道为了自己的利益搞腐败,他们根本不在乎普通巴勒斯坦人的生活。”
  23岁的大学毕业生勒文·拉提法表示,巴勒斯坦的政党总是喜欢宣扬对以色列和所有犹太人不共戴天的仇恨,“但我们这一代人真的只想和平相处,过上正常的生活。”同样来自西岸的拉提法在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和以色列人交过朋友。她说自己对以色列人的印象全部来自政治宣传,直到去年她前往巴黎做交换生,才在日常生活中首次和来自以色列的同学有过交谈。
  《赫芬顿邮报》记者玛雅·华厄里分析称,宗教和种族仇恨的概念在新一代的巴勒斯坦人身上无法产生太多共鸣。这些巴勒斯坦90后和全世界各地的同龄人一样,更多的只是操心自己的学业、事业和爱情,他们没有野心、也没有动力去凭借一己之力解决如此复杂的地缘政治难题。
其他文献
在人物传记片这一类型的电影里,今年参与奥斯卡多项大奖角逐并获得最佳女配角奖的《我,花样女王》(I,Tonya)注定是与以往所有作品都无法加以类比的一部——励志、温情或感人,这些传记片中常见的“心灵鸡汤”标签似乎都不太适用于花样女王、美国前花样滑冰选手谭雅·哈定(Tonya Harding)的个人故事。《我,花样女王》电影截图,该片中谭雅·啥定由澳大利亚女演员玛格·罗比饰演  来自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
说起泰剧,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各种山寨版的日韩小清新。大概不会有人想到,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宫斗剧,在泰国也是灼手可热。最近,由泰国性感女神帕奇拉帕(Aum Patchrapa)主演的东南亚风格宫斗剧《爱之火》(A Lady’s Flames)在泰国第七电视台上映,一登场便赚足眼球,创收视新高。《愛之火》中的三位主角  日光之下没有新鲜的宫斗剧,这部《爱之火》的剧情套路和我们熟悉的国产宫斗剧也没多大区
自苹果顺应潮流发布了屏幕更大的iPhone6后,这几年三星手机的日子过得很焦虑。高端机型的市场份额被苹果挤占到喘不过气,而中低端机型的市场份额又被一众中国厂商(华为、小米、魅族、OPPO、vivo等)鲸吞蚕食。最近由于Galaxy系列手机的持续发力,以及iPhone这两年在外形和新科技上的“不思进取”,似乎让人逐渐看到了三星在高端手机市场和苹果重新一较高下的可能。用户上传的三星Note7起火燃烧后
近日,苹果公司和美国联邦调查局(FBI)陷入了一场不可开交的嘴炮大战,而他们争吵的主题只有一个——FBI要求苹果公司解锁一部属于死人的iPhone手机,而苹果公司则以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为由,死活也不愿意。  鉴于这部 iPhone 的主人正是去年12月在加州圣贝纳迪诺枪杀案中背负14条人命的凶手,而且FBI的初步调查还显示他是一名美国本土的宗教极端分子,这个案子就无可避免地触及个人隐私与国家安全之间
九月份最热的电影当数阿汤哥的《碟中谍6》。剧情紧凑,情节跌宕,视觉效果极佳。  除了電影本身,有两点最让我印象深刻。一是56岁“高龄”的阿汤哥依然“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坚持不用替身,亲自完成高难度、高风险的拍摄;二是电影延续了“全球导游”的设定,带着影迷们依次观赏了巴黎大皇宫的富丽堂皇,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气势恢宏,新西兰皇后镇的苍茫白雪,以及挪威巨岩“布道石”的鬼斧神工。  电影镜头能够展示千里
冬日里,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一个小镇,民众站在一个尘土飞扬的十字路口等候着一个人——这个人最近让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都睡不好觉。哈迪克·帕特尔  哈迪克·帕特尔面带愁容,还有点驼背,出生于商人之家的他大学学的也是商务,是个地地道道的中产阶级。哈迪克今年24岁,还达不到印度法定的参加竞选年龄,然而就在2年时间里,他已经成为“让莫迪大感头疼的人”了。他带领帕特尔种姓同胞抗议政府的平权配额制,要求政府为
刚刚过去的4月,对巴西总统罗塞夫及其领导的劳工党而言犹如身处地狱。按理来说,她本应心情激动地等待在南美大陆第一次举行的奥运盛会的到来,届时她作为巴西最高领导人将在开幕式上致辞,但是这一荣耀时刻极有可能因为她被弹劾下台而成为泡影。4月17日,巴西众议院投票通过总统弹劾决议,四面楚歌的罗塞夫离下台仅两步之遥。  巴西政坛一场来势汹汹的弹劾,折射出的是经济严重衰退对巴西政局的剧烈冲击以及社会内部的深层分
在南非大草原的干热气候下,一小队科学家正在倾听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动物——非洲大象——发出的低鸣声。  大象的交流十分有趣,因为它们“说话的声音”频率很低,人类很难听见。  但在这些大象身上挂一个无线电发射器后,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的科学家就能够记录和分析这些动物闲聊的内容,进而希望能够解开大象的语言谜团,如果顺利的话,也许这项工作还能促进对大象的保护。  整个项目的关键在于一个简单又常常被忽视的工具—
英国红十字会位于东伦敦的Hackney贫困中心庭院内多了一块显眼的户外就餐区。这是伦敦一建筑事务所为英国红十字会设计的“友好厨房”。它被用于帮助难民和寻求庇护者,每周为他们提供一次免费的餐食,也是红十字会“难民友好项目”的据点之一。每周,志愿者会与年轻的难民举办一次小型聚会,一起做饭吃饭,还会开展烹饪、急救、安全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讲习班等活动。“友好厨房”的設计以鲜明的色块为主,简洁而不失可爱。它
91岁的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并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不过,他创造的跨国商业帝国却无人不知。他的家族企业从一个瑞典小镇起步,将设计简单、成本低廉的家具带进全球各地的千家万户,如今已经扎根29个国家,拥有389家分店。  也许你猜到了。这个企业是宜家,而坎普拉德就是宜家创始人。1月28日,坎普拉德在瑞典斯莫兰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虽然身为全球顶级富豪,但坎普拉德一度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