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更是一个适合于学生个性主体发展的创新过程。巧妙的提问正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课堂提问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那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艺术性的提问呢?
一、切中要害,启迪思维
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我抓住这篇文章思想内容深刻、语言鲜明准确的特点,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来表达?这个问题学生是感兴趣的。于是,我抓住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懂得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的思想家,他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他给人类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思想财富。因此,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来说明,就十分准确地突出了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的形象。可见,联系实际的启迪性提问,能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心灵的门户,这正是我们追求教学艺术的一个理想境界。
二、巧选角度,变中求异
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时,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学生们各抒己见后,教师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学生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两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三、巧妙提问,精巧适度
1.注重精讲
“精”的妙处,来源于讲授者对所提问题的精挑细选,去庞杂、留精微,把问题归类集中。针对教材重难点,确定提问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偏离教学目的,泛泛而提,或信手拈来,杂乱无章。如讲授初中语文第二册课文《春》,必先高屋建瓴,把握文章主旨,扣住作者对春天由衷的赞颂这一感情线索,这就找到了理解本文的金钥匙,接下来则有章可循,依照它来设计安排提问。如围绕春,作者描绘了哪几幅图景?根据文意,学生很快找到答案: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及春早人勤。由此,清晰看出作者分层次描摹的特点。把握了主体段落结构后,再深人提问:文章首尾各表达作者对春的什么感情?学生便一目了然地抓住了作者的写作思路:盼春——绘春——赞春,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奠定基础。再如讲授《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通过审题而知,中心语“进军”是“军队向目的地前进”之意,限制语“向沙漠”则点明进发的目的地。那么,首先应把握:人类向沙漠进军的目的是什么?由课文可知,是向沙漠这个“敌人”宣战,改造并征服它。初步揭示这篇说明文的主要内容后,参照课后“思考和练习一”,深人引发下列提问: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有何前景?这就清晰牢固地把握住了全文结构特征。可见,课堂提问的“精”,一在于问得精确,紧扣主旨;二在于问得精炼,简洁明了。
2.注意“巧”问
实际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有利的课堂教学契机,打破常规,不拘一格,灵活巧妙地设置提问,诱导学生,将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有些问题偏难偏大,若单刀直人,直截了当地提问,则学生思维必一时受阻,宜“因地制宜”,化整为“零”,逐个击破,或迂回包抄,逆向思维,善作铺垫。《狼》“亦黠矣”,为进一步认识狼奸诈、狡猾的本性,在讲完屠夫刀劈两狼之后,紧追设问:“目似瞑,意暇甚”之时,若屠夫迟疑不决,等待观望,而非“暴起”,将可能出现什么结局?学生势必积极思维,设想种种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从而加深领会屠夫当机立断、果断勇敢这一性格特点,强化了思维认识。再如,面对技艺精湛的《口技》艺人,亦可曲问:在临时舞台上,若不“施八尺屏障”,则效果有何不同?从而进一步感受表演者的匠心独运。这种“巧”问的妙处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含蓄生动,调节气氛,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开启学生心智。课堂提问还应巧妙地与过渡语结合,融人过渡语所创设的良好情境里,则思考不再是负担,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尝到思考的快乐,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3.考虑“适度”
教师面对的是思维发育尚处于稚嫩、不成熟阶段的求知对象,提问忌过深、过大,以防出现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场面,无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相反,过浅、过小的提问,形同虚设,又不能真正发挥提问的作用。因此,教师所设提问,必须难易适度,真正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
当然,上述课堂提问的艺术并非是孤立的、单独存在的,一堂课并非只是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更多的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互相渗透。这就需要教师对问题教学法有更深的理解,努力掌握、灵活运用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河南?西华)
一、切中要害,启迪思维
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我抓住这篇文章思想内容深刻、语言鲜明准确的特点,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来表达?这个问题学生是感兴趣的。于是,我抓住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懂得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的思想家,他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他给人类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思想财富。因此,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来说明,就十分准确地突出了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的形象。可见,联系实际的启迪性提问,能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心灵的门户,这正是我们追求教学艺术的一个理想境界。
二、巧选角度,变中求异
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时,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学生们各抒己见后,教师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学生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两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三、巧妙提问,精巧适度
1.注重精讲
“精”的妙处,来源于讲授者对所提问题的精挑细选,去庞杂、留精微,把问题归类集中。针对教材重难点,确定提问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偏离教学目的,泛泛而提,或信手拈来,杂乱无章。如讲授初中语文第二册课文《春》,必先高屋建瓴,把握文章主旨,扣住作者对春天由衷的赞颂这一感情线索,这就找到了理解本文的金钥匙,接下来则有章可循,依照它来设计安排提问。如围绕春,作者描绘了哪几幅图景?根据文意,学生很快找到答案: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及春早人勤。由此,清晰看出作者分层次描摹的特点。把握了主体段落结构后,再深人提问:文章首尾各表达作者对春的什么感情?学生便一目了然地抓住了作者的写作思路:盼春——绘春——赞春,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奠定基础。再如讲授《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通过审题而知,中心语“进军”是“军队向目的地前进”之意,限制语“向沙漠”则点明进发的目的地。那么,首先应把握:人类向沙漠进军的目的是什么?由课文可知,是向沙漠这个“敌人”宣战,改造并征服它。初步揭示这篇说明文的主要内容后,参照课后“思考和练习一”,深人引发下列提问: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有何前景?这就清晰牢固地把握住了全文结构特征。可见,课堂提问的“精”,一在于问得精确,紧扣主旨;二在于问得精炼,简洁明了。
2.注意“巧”问
实际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有利的课堂教学契机,打破常规,不拘一格,灵活巧妙地设置提问,诱导学生,将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有些问题偏难偏大,若单刀直人,直截了当地提问,则学生思维必一时受阻,宜“因地制宜”,化整为“零”,逐个击破,或迂回包抄,逆向思维,善作铺垫。《狼》“亦黠矣”,为进一步认识狼奸诈、狡猾的本性,在讲完屠夫刀劈两狼之后,紧追设问:“目似瞑,意暇甚”之时,若屠夫迟疑不决,等待观望,而非“暴起”,将可能出现什么结局?学生势必积极思维,设想种种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从而加深领会屠夫当机立断、果断勇敢这一性格特点,强化了思维认识。再如,面对技艺精湛的《口技》艺人,亦可曲问:在临时舞台上,若不“施八尺屏障”,则效果有何不同?从而进一步感受表演者的匠心独运。这种“巧”问的妙处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含蓄生动,调节气氛,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开启学生心智。课堂提问还应巧妙地与过渡语结合,融人过渡语所创设的良好情境里,则思考不再是负担,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尝到思考的快乐,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3.考虑“适度”
教师面对的是思维发育尚处于稚嫩、不成熟阶段的求知对象,提问忌过深、过大,以防出现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场面,无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相反,过浅、过小的提问,形同虚设,又不能真正发挥提问的作用。因此,教师所设提问,必须难易适度,真正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
当然,上述课堂提问的艺术并非是孤立的、单独存在的,一堂课并非只是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更多的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互相渗透。这就需要教师对问题教学法有更深的理解,努力掌握、灵活运用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河南?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