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来源 :科学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peng6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管理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加剧了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土地问题因此倍受关注,加强土地管理便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建议
  引言
  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农村土地使用制度为重点的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人地矛盾不断加剧,土地问题越来越受社会大众关注。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土地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关于耕地质量、土壤污染、以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有关土地资源问题的提出,加重了土地资源管理的任务。为了解决人地矛盾这一突出问题,维持社会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科学、高效、有序的土地管理工作便成为重中之重,因此,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且能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高质量专业人才。
  1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我国诸多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不同院校之间的专业人才培养极其专业发展方向也存在差异。但纵观当前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新工科对人才的要求,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中,重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诸如基本理论中的经济学、管理学、技术经济学、土壤学等,专业课程中的土地信息系统、地籍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不动产估价等专业理论的学习,但对专业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不足。二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有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有专业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创新实践等,诸如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课程设计,不动产估价课程设计,地籍调查和土地资源调查课程实习等,但是创新性的技能培养方式还是不够。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目前的教育还是侧重专业知识的接受,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还是不够,这都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培养的专业人才缺乏必要的创新型创造性思维以及综合实践能力。新工科的概念已经问世,其得到了较快的建设和发展,对工科人才的培养以及质量要求都有所提高,然而目前高等院校中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与新工科的发展要求不匹配。在这样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教育形势下,高校要深入剖析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找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新工科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创新自身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该专业人才的社会竞争优势,实现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2.1科学确定学科定位,明确毕业生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
  学科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基石。有关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讨论已持续30多年,近年来国内不少著名的土地科学专家揭起了土地科学学科建设讨论的新一轮高潮,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建设方向。但迄今土地科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没有得到社会各界与国家的认同,行业内的学者对于土地科学的知识体系也未达成共识。作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基石,尽快确定土地科学学科的地位及建设方向,对于该专业的建设极为重要。随着生态文明目标的提出,土地问题的社会需求和实践意义毋庸置疑,因应学科发展方向的专业建设,尤其是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统一,专业毕业生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急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现实性与前瞻性的有机结合是人才培养的重点,各院校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各自的培养方案,培养具备不同能力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虽然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但专业培养目标的过度分散不利于专业的发展和社会认同。因此,教育部在1998年专业调整中明确指出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但各高校由于学缘背景不同,专业特色也不同,这就要求各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必须处理好专业要求的刚性与弹性。教指委作为专业的权威指导机构,应该就专业毕业生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质量标准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正式文件后颁布施行并进一步开展全国性的师资培训工作。在此基础上,各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要求来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充分发挥各个院校本专业中的优势,培养具有特长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2规范设置课程体系,全面强化实践教学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个政策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有关理论和方法受国家政策、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在明确毕业生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各高校应在教指委的指导下制定统一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特点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如此既能保证专业培养人才标准的统一,又能充分发挥各高校的优势和特色。在教材和课程内容上,应根据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热点及时更新与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从而使专业培养的毕业生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由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次新专业,实践性强。经过多年发展已具备相对固定教学模式,而土地管理事业的发展又极其迅速,新手段新技术不断运用于土地管理,造成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滞后于土地管理实践。因此,各高校高度重视师资培训、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同时,应在保证理论课程授课内容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实验课时和实习时间,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鼓励各高校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点的掌握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福建农林大学将学生实践教学与教师横向课题相结合,通过实验、课程实习和科研实践等不同方式,构建了渐进式的实践教学新模式。该模式既解决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投入不足的问题,又使学生通过参与横向课题实现其实践技能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取得了良好效果。
  2.3加強师资培养,多途径提高就业率
  当前,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多为博士研究生毕业,在“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压力下,各高校重视科研多于教学的现象很普遍。在此趋势下,年青教师迫于科研压力,对于教学的投入严重不足,而且普遍存在理论功底厚、实践经验差的现象。各高校急需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教学团队。为此,首先应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加强年青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其次应加强青年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通过组织青年教师到基层土地管理机构开展实践锻炼,增强青年教师对土地资源管理现状的了解,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将实践体会和技能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三要加强校际间的访问交流,互派教师进行观摩学习或进修,相互借鉴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
  总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需要改革和革新人才培养模式,认识到自身人才培养的不足,并且结合时代发展特点以及专业发展需求,建立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开创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才能为我国的新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型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彦随.中国土地资源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01):127-133.
  [2]刘纪远,张增祥,庄大方,等.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1):1-12.
  [3]刘纪远,张增祥,徐新良,等.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12):1411-1420.
  [4]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等.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J].地理学报,2014,69(1):3-14.
  (作者单位:丹东市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
其他文献
文章在介绍Blog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邮政远程培训与传统培训的不同以及Blog在邮政远程培训中的优势,探讨了Blog在邮政远程培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必净在急性百草枯中毒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治疗。观察2组的肝功
儿童性早熟属于内分泌疾病,是指女童在8岁前,男童在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的疾病.性早熟包括真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是指患儿除了存在第二性征之外,还存在卵巢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