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单看简历,你一定想不明白一个毕业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学外语的大学生到石油钻井队去干什么?也不会明白为什么已在国有石化企业做得小有成就的他,为何在而立之年放弃大好的发展前景和稳定的工作,进入外资公司?更不会明白一个已经做了近20年石油技术的他为什么会在一夜之间转行做公关,并且做得风生水起?然而,所有这些都是发生在BP中国新闻与传播总监赵元恒身上的真实经历。9月初的一个下午,记者对赵元恒的采访就是从他这些职场生涯中的“意外”展开。
> 每一次改变都是奋争的结果
如果把赵元恒的职场生涯分成前后两段的话,那么在他进入公关界之前的前半段经历无疑是坎坷的。
鲜有人知道,赵元恒曾是一名上山下乡的知青。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赵元恒和广大知识青年一样,上山下乡,到广阔的天地接受再教育。从打石头、伐木,到放牧牛羊;从架设电话线,到扑灭山火;从扬鞭策马,到站岗放哨,在内蒙古兵团锻炼的那3年零3个月,听起来似乎传奇,却称得上岁月蹉跎。然而,赵元恒却把那段经历视为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因为正是那些艰苦的日子赋予了他坚韧的性格,和不轻易言退的奋斗精神。
1973年,在经过群众推荐、领导批准、文化考核的三道大关,赵元恒争取到一个回北京上大学的名额。然而始料不及的是,大学毕业后,他不得不再次面对被“下放”的命运。
1977年,学西班牙语出身的赵元恒被分配到原石油部下属的华北石油管理局工作。由于专业不对口,他被派到基层钻井队锻炼学习。面对艰苦残酷的工作现实,已是天之骄子的他心里的落差与苦闷可想而知。这期间,他和钻井工人一起保养天车,上钻台,捞砂样;当过基层宣传干事,做过情报翻译。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曾让他因看不到出路而痛苦。但也正是通过这些经历,他了解了钻井、管线铺设、油罐建设等一系列石油工业的基础知识。再加上后来在《石油钻采工艺》杂志做编辑,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专业文献,到1980年前后,赵元恒已经对石油行业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他也认识到,在石油行业单靠自己掌握的西班牙语发展空间将受到限制。于是,他立志学英语。从那年夏天起,工作之余,当别人都出去休闲娱乐时,他却把自己关在蚊帐里,对着唱盘机开始了他的ABC之旅。用他的话来说,“学英语完全是一种对命运的抗争。”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80年代初,随着中国石油业对外开放度越来越高,石油工业与外界交流越来越频繁,有关石油管理局也开始组织英语培训,以迎接海洋石油工业对外开放。凭借此前自学打下的英语基础,赵元恒赢得了进一步深造的宝贵机会。学成回来,他进入华北石油外事处,开始参与油田设备引进的谈判、签约、验收、索赔等工作。“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外商来介绍钻头制造工艺,需要翻译,领导向我下达了硬任务。当时心里真是没底,但还是硬着头皮接了下来。结果四个小时的翻译下来,浑身大汗淋漓,连裤腰都湿透了。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外双方之间充当沟通桥梁的角色。”对于这次经历,赵元恒认为,关键在于他抓住了机会。一场翻译不但展示了自己的价值,也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随着越来越多的对外合作项目展开,赵元恒逐渐在中外交流中充当起重要的角色,而他本人也因为有了这些机会,拓展并丰富了自己石油专业知识。
1990年,赵元恒的工作再次发生了变动。此时,已人近中年的他,因为家庭的缘故不得不离开工作了13年、并已小有成就的华北石油,回到北京再一次从头再来。
90年代初期,赵元恒拿着自己的简历,游走在北京仅有的三个涉外写字楼里,挨家敲门找工作。“当时我甚至不知道BP就在北京,只是盲目地挨个向这些大厦里的外企遞简历。直到走进丽都,才经人介绍找到了BP。”巧合的是,当时BP正准备在渤海湾打井,迫切地需要一个既懂英文、又懂石油技术的人与当地有关部门谈合同,顺理成章地,赵元恒成为BP不二人选。
直到今天,赵元恒依旧清楚地记得,在BP的头几年,每一次海上钻井作业,都要经过从钻井平台、拖船、定位、直升机服务、餐饮,以及一系列钻井技术服务的合同谈判、承包商的培训和现场监督。到1994年BP参加路上塔里木项目投标时,他已经成为谈判小组的核心成员。
1995年由于勘探效果不理想,BP勘探撤离中国。尽管已在英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BP钻井监督培训,但BP勘探整体撤离对赵元恒来说,仍意味着可能失业的命运。好在BP石油化工和下游业务进入中国。“鉴于我对BP公司、石油工业和相关政府、合作伙伴的了解,公司安排我去做政府关系,支持业务开发。尽管这意味着新的开始,但我别无选择,否则就没工作了。”那年,已年逾不惑的赵元恒无奈之下只得再次从“零”开始。一夜之间他就离开了已工作近20年的勘探领域,一脚踏进公关界。
似乎年轻时经历的所有的磨砺都是为迎接这次转型所做的准备:知青时代的艰苦赋予了他一种坚韧不拔的性格,而早年下井队、做技术的经历则为他进入公关界提供了深厚的行业积垫。回顾自己职业生涯的前半段经历,赵元恒表示,很庆幸自己在经历这些坎坷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始终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踏踏实实把每项工作做好,“我相信中国一句古话——‘技不压身’。因此,尽管面临不愿做的工作,我仍然踏踏实实用心去做。我把这些经历都看作是一种积累,而正是这些积累为我的每一次转型和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积累和洞察是公关两大法宝
转型后的赵元恒在BP先后负责了政府关系、企业社会责任、新闻与传播等企业公关工作。尽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他却游刃有余。“多年的经验积累使我对能源行业有了充分的了解,因此,在开展公关工作时,我很清楚哪些工作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公关必须符合企业的业务发展战略,正确把握公关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创造并实现公关的价值是一个公关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赵元恒深有体会地说。
在赵元恒看来,一个优秀的公关人首先必须懂“大事”。这其中既包括国际大事、国家大事,也包括行业大事。对能源行业尤其如此。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上每时每刻发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件,有些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引发受事件影响的相关行业的商业环境发生变化。以能源行业为例,如果公关人不了解当前大国政治、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与世界能源市场的关系和新变化,对一个国家、行业以及企业的影响,那么如何为其所服务的企业或组织制订公关战略?
再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国内外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想从这个高速发展的国家分一杯羹。公关人只有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并从中领悟国家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趋势,才能在制订公关战略过程中把握住相关行业的发展脉搏,为企业的市场发展战略提供增值服务。
而对行业的洞察,不仅可以帮助公关人与利益相关方、内外客户之间建立高效的沟通,同时便于理解市场的需求、企业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进而通过公关的手段来实现企业、品牌和产品的差异化,满足目标人群的需要。而这些都需要以了解各个部门的需求为基础。公关人不一定非得是行业专家,但只有对行业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只有知道各方的需要,才能把公关做好。” 长期游走于中外两种文化间的赵元恒认为,沟通不仅是门专业,同样也是一门艺术。特别是在有文化差异的各需求方之间充当“桥梁”时,不仅需要知道双方的需求,还要熟知双方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思维习惯,换位思维,换视角看问题、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沟通的效率。“在外企做公关的中国人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他们了解中外双方的文化内涵和差异的优势。因此,作为双方沟通的中间渠道,我们是增值的‘桥梁’。而这其中的沟通艺术也是我喜欢公关的原因之一。”
正是凭借着对石油能源行业的深入了解、对国内外“大事”的准确掌握、对各路信息的领悟和运用,赵元恒不仅没有经历从技术到公关转行的“痛苦”,反而很快地就在BP、在公关界做得风生水起。从负责政府关系、到企业社会责任、再到媒体、新闻发言和危机应对,如今“身兼多职”的他不仅在工作上游刃有余,同时也得到公司的认可和信任。
> 创造价值是最快乐的事
对于“什么是公关”这个问题,多年来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由于认识的角度不同,对公关内涵的理解也因人而异,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公关定义。对于这个问题,已在公关界浸润多年的赵元恒如今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在他看来,做公关首先必须回答,肯定并展示本身存在的价值。“公关的真谛是认识、创造和实现其价值,这一点对政府、企业和社会都不例外。这个价值如果不是当前的,那么一定是未来的;如果不是销售额的,那么一定是美誉的、以后会转成销售额的东西。所以,如果回答不了这个问题,那就做不好公关。”
对于企业公关来说,赵元恒认为,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了解双方需求、在相互理解,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促成政府、企业或组织及其合作伙伴,共同完成一件事情,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双方企业或组织的发展。“而合作的基础是双方的诚实互信、互利双赢。因此在合作的过程中,任何通过损害另一方利益达到自身目的的行为都是短视的,这种急功近利是注定要失败的。例如,近来频发的外国公司在华贿赂案是短视、急功近利行为。其中某些人损害自己国家的利益去为外国公司牟利,这不仅是价值取向问题,更是法律道德问题。赵元恒强调指出,“因此,作为公关人,特别是外资公司中的中国公关人,要时刻树立牢固的法律和道德观念,把握好个人利益、企业利益、国家利益三者间的关系,决不能以牺牲国家、他人的利益来换取企业、个人的利益。”
正是抱着这种坦坦荡荡做人的想法,赵元恒在工作中的一个原则就是坦诚,不做违背良心的事。
对于能源企业来说,安全、环保是两个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与之对应的企業危机公关和企业社会责任两方面内容,更是大部分能源企业都重点关注的领域。对于企业危机应对方面,赵元恒平时所做的大多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他定期组织BP在中国的29个合资企业的危机应对团队,做危机沟通培训,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一旦事故发生,绝对不掩盖真相,一定要实事求是,在第一时间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公众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信息。而这一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则是公关人如何在第一时间掌握足够多的相关信息。赵元恒说:“中国有句话‘纸里包不住火’。与其让外界随意猜测,不如自己成为信息的权威来源。即使是做错了,也是老老实实地改正。堂堂正正的做人,为什么不呢?”坦诚的话语背后是一颗光明磊落的心。
令赵元恒感到欣慰的是,目前BP在中国的公关事务,大多集中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而危机公关则少之又少。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BP公司与中国教育部、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发起和实施了“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这一项目至今已历时十年,影响到全国近50万所中小学校约两亿名中小学生。不仅有效地引导了孩子们主动关注环境问题,建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并且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教育模式,开启了在中国由政府部门、国际非政府组织及跨国企业在环境教育领域携手合作的先河。不论在奉公守法方面,还是在价值观和道德观层面,由于BP的企业理念与赵元恒的做人原则都是一致的,因此以正直、坦诚换来一种和谐的工作状态。“BP一方面严格要求员工必须实事求是,不许弄虚作假;另一方面又充分信任员工,给员工很大的发展空间来施展自己的理念和才华。当一个企业的存在、利益和生产经营理念和一个国家的利益、与员工的价值观、道德观念相协调时,在这里工作就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一干就是19年。”
曾经有人说过,能够把个人喜好和工作相结合是最幸福的事。而赵元恒现在就沉溺在这种幸福中,它超越金钱和地位。出于对公关的喜欢,尽管工作非常辛苦,赵元恒却也乐在其中,“在我所做过的所有事情里,我最喜欢并且做出特点的工作,就是我现在这份工作——公关,它每天都能给我带来乐趣。因此,如果退休,我希望还能在公关行业内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如果人生再有60年,我还会选择做公关。”
> 每一次改变都是奋争的结果
如果把赵元恒的职场生涯分成前后两段的话,那么在他进入公关界之前的前半段经历无疑是坎坷的。
鲜有人知道,赵元恒曾是一名上山下乡的知青。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赵元恒和广大知识青年一样,上山下乡,到广阔的天地接受再教育。从打石头、伐木,到放牧牛羊;从架设电话线,到扑灭山火;从扬鞭策马,到站岗放哨,在内蒙古兵团锻炼的那3年零3个月,听起来似乎传奇,却称得上岁月蹉跎。然而,赵元恒却把那段经历视为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因为正是那些艰苦的日子赋予了他坚韧的性格,和不轻易言退的奋斗精神。
1973年,在经过群众推荐、领导批准、文化考核的三道大关,赵元恒争取到一个回北京上大学的名额。然而始料不及的是,大学毕业后,他不得不再次面对被“下放”的命运。
1977年,学西班牙语出身的赵元恒被分配到原石油部下属的华北石油管理局工作。由于专业不对口,他被派到基层钻井队锻炼学习。面对艰苦残酷的工作现实,已是天之骄子的他心里的落差与苦闷可想而知。这期间,他和钻井工人一起保养天车,上钻台,捞砂样;当过基层宣传干事,做过情报翻译。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曾让他因看不到出路而痛苦。但也正是通过这些经历,他了解了钻井、管线铺设、油罐建设等一系列石油工业的基础知识。再加上后来在《石油钻采工艺》杂志做编辑,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专业文献,到1980年前后,赵元恒已经对石油行业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他也认识到,在石油行业单靠自己掌握的西班牙语发展空间将受到限制。于是,他立志学英语。从那年夏天起,工作之余,当别人都出去休闲娱乐时,他却把自己关在蚊帐里,对着唱盘机开始了他的ABC之旅。用他的话来说,“学英语完全是一种对命运的抗争。”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80年代初,随着中国石油业对外开放度越来越高,石油工业与外界交流越来越频繁,有关石油管理局也开始组织英语培训,以迎接海洋石油工业对外开放。凭借此前自学打下的英语基础,赵元恒赢得了进一步深造的宝贵机会。学成回来,他进入华北石油外事处,开始参与油田设备引进的谈判、签约、验收、索赔等工作。“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外商来介绍钻头制造工艺,需要翻译,领导向我下达了硬任务。当时心里真是没底,但还是硬着头皮接了下来。结果四个小时的翻译下来,浑身大汗淋漓,连裤腰都湿透了。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外双方之间充当沟通桥梁的角色。”对于这次经历,赵元恒认为,关键在于他抓住了机会。一场翻译不但展示了自己的价值,也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随着越来越多的对外合作项目展开,赵元恒逐渐在中外交流中充当起重要的角色,而他本人也因为有了这些机会,拓展并丰富了自己石油专业知识。
1990年,赵元恒的工作再次发生了变动。此时,已人近中年的他,因为家庭的缘故不得不离开工作了13年、并已小有成就的华北石油,回到北京再一次从头再来。
90年代初期,赵元恒拿着自己的简历,游走在北京仅有的三个涉外写字楼里,挨家敲门找工作。“当时我甚至不知道BP就在北京,只是盲目地挨个向这些大厦里的外企遞简历。直到走进丽都,才经人介绍找到了BP。”巧合的是,当时BP正准备在渤海湾打井,迫切地需要一个既懂英文、又懂石油技术的人与当地有关部门谈合同,顺理成章地,赵元恒成为BP不二人选。
直到今天,赵元恒依旧清楚地记得,在BP的头几年,每一次海上钻井作业,都要经过从钻井平台、拖船、定位、直升机服务、餐饮,以及一系列钻井技术服务的合同谈判、承包商的培训和现场监督。到1994年BP参加路上塔里木项目投标时,他已经成为谈判小组的核心成员。
1995年由于勘探效果不理想,BP勘探撤离中国。尽管已在英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BP钻井监督培训,但BP勘探整体撤离对赵元恒来说,仍意味着可能失业的命运。好在BP石油化工和下游业务进入中国。“鉴于我对BP公司、石油工业和相关政府、合作伙伴的了解,公司安排我去做政府关系,支持业务开发。尽管这意味着新的开始,但我别无选择,否则就没工作了。”那年,已年逾不惑的赵元恒无奈之下只得再次从“零”开始。一夜之间他就离开了已工作近20年的勘探领域,一脚踏进公关界。
似乎年轻时经历的所有的磨砺都是为迎接这次转型所做的准备:知青时代的艰苦赋予了他一种坚韧不拔的性格,而早年下井队、做技术的经历则为他进入公关界提供了深厚的行业积垫。回顾自己职业生涯的前半段经历,赵元恒表示,很庆幸自己在经历这些坎坷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始终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踏踏实实把每项工作做好,“我相信中国一句古话——‘技不压身’。因此,尽管面临不愿做的工作,我仍然踏踏实实用心去做。我把这些经历都看作是一种积累,而正是这些积累为我的每一次转型和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积累和洞察是公关两大法宝
转型后的赵元恒在BP先后负责了政府关系、企业社会责任、新闻与传播等企业公关工作。尽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他却游刃有余。“多年的经验积累使我对能源行业有了充分的了解,因此,在开展公关工作时,我很清楚哪些工作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公关必须符合企业的业务发展战略,正确把握公关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创造并实现公关的价值是一个公关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赵元恒深有体会地说。
在赵元恒看来,一个优秀的公关人首先必须懂“大事”。这其中既包括国际大事、国家大事,也包括行业大事。对能源行业尤其如此。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上每时每刻发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件,有些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引发受事件影响的相关行业的商业环境发生变化。以能源行业为例,如果公关人不了解当前大国政治、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与世界能源市场的关系和新变化,对一个国家、行业以及企业的影响,那么如何为其所服务的企业或组织制订公关战略?
再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国内外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想从这个高速发展的国家分一杯羹。公关人只有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并从中领悟国家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趋势,才能在制订公关战略过程中把握住相关行业的发展脉搏,为企业的市场发展战略提供增值服务。
而对行业的洞察,不仅可以帮助公关人与利益相关方、内外客户之间建立高效的沟通,同时便于理解市场的需求、企业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进而通过公关的手段来实现企业、品牌和产品的差异化,满足目标人群的需要。而这些都需要以了解各个部门的需求为基础。公关人不一定非得是行业专家,但只有对行业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只有知道各方的需要,才能把公关做好。” 长期游走于中外两种文化间的赵元恒认为,沟通不仅是门专业,同样也是一门艺术。特别是在有文化差异的各需求方之间充当“桥梁”时,不仅需要知道双方的需求,还要熟知双方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思维习惯,换位思维,换视角看问题、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沟通的效率。“在外企做公关的中国人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他们了解中外双方的文化内涵和差异的优势。因此,作为双方沟通的中间渠道,我们是增值的‘桥梁’。而这其中的沟通艺术也是我喜欢公关的原因之一。”
正是凭借着对石油能源行业的深入了解、对国内外“大事”的准确掌握、对各路信息的领悟和运用,赵元恒不仅没有经历从技术到公关转行的“痛苦”,反而很快地就在BP、在公关界做得风生水起。从负责政府关系、到企业社会责任、再到媒体、新闻发言和危机应对,如今“身兼多职”的他不仅在工作上游刃有余,同时也得到公司的认可和信任。
> 创造价值是最快乐的事
对于“什么是公关”这个问题,多年来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由于认识的角度不同,对公关内涵的理解也因人而异,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公关定义。对于这个问题,已在公关界浸润多年的赵元恒如今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在他看来,做公关首先必须回答,肯定并展示本身存在的价值。“公关的真谛是认识、创造和实现其价值,这一点对政府、企业和社会都不例外。这个价值如果不是当前的,那么一定是未来的;如果不是销售额的,那么一定是美誉的、以后会转成销售额的东西。所以,如果回答不了这个问题,那就做不好公关。”
对于企业公关来说,赵元恒认为,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了解双方需求、在相互理解,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促成政府、企业或组织及其合作伙伴,共同完成一件事情,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双方企业或组织的发展。“而合作的基础是双方的诚实互信、互利双赢。因此在合作的过程中,任何通过损害另一方利益达到自身目的的行为都是短视的,这种急功近利是注定要失败的。例如,近来频发的外国公司在华贿赂案是短视、急功近利行为。其中某些人损害自己国家的利益去为外国公司牟利,这不仅是价值取向问题,更是法律道德问题。赵元恒强调指出,“因此,作为公关人,特别是外资公司中的中国公关人,要时刻树立牢固的法律和道德观念,把握好个人利益、企业利益、国家利益三者间的关系,决不能以牺牲国家、他人的利益来换取企业、个人的利益。”
正是抱着这种坦坦荡荡做人的想法,赵元恒在工作中的一个原则就是坦诚,不做违背良心的事。
对于能源企业来说,安全、环保是两个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与之对应的企業危机公关和企业社会责任两方面内容,更是大部分能源企业都重点关注的领域。对于企业危机应对方面,赵元恒平时所做的大多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他定期组织BP在中国的29个合资企业的危机应对团队,做危机沟通培训,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一旦事故发生,绝对不掩盖真相,一定要实事求是,在第一时间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公众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信息。而这一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则是公关人如何在第一时间掌握足够多的相关信息。赵元恒说:“中国有句话‘纸里包不住火’。与其让外界随意猜测,不如自己成为信息的权威来源。即使是做错了,也是老老实实地改正。堂堂正正的做人,为什么不呢?”坦诚的话语背后是一颗光明磊落的心。
令赵元恒感到欣慰的是,目前BP在中国的公关事务,大多集中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而危机公关则少之又少。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BP公司与中国教育部、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发起和实施了“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这一项目至今已历时十年,影响到全国近50万所中小学校约两亿名中小学生。不仅有效地引导了孩子们主动关注环境问题,建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并且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教育模式,开启了在中国由政府部门、国际非政府组织及跨国企业在环境教育领域携手合作的先河。不论在奉公守法方面,还是在价值观和道德观层面,由于BP的企业理念与赵元恒的做人原则都是一致的,因此以正直、坦诚换来一种和谐的工作状态。“BP一方面严格要求员工必须实事求是,不许弄虚作假;另一方面又充分信任员工,给员工很大的发展空间来施展自己的理念和才华。当一个企业的存在、利益和生产经营理念和一个国家的利益、与员工的价值观、道德观念相协调时,在这里工作就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一干就是19年。”
曾经有人说过,能够把个人喜好和工作相结合是最幸福的事。而赵元恒现在就沉溺在这种幸福中,它超越金钱和地位。出于对公关的喜欢,尽管工作非常辛苦,赵元恒却也乐在其中,“在我所做过的所有事情里,我最喜欢并且做出特点的工作,就是我现在这份工作——公关,它每天都能给我带来乐趣。因此,如果退休,我希望还能在公关行业内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如果人生再有60年,我还会选择做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