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工程建筑及施工的过程中,混凝土是整个工程中较为重要的材料组成部分。通过问题的研究可以发现,混凝土中的含气量对其抗冻性以及抗渗透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现阶段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如何控制含气量成为混凝土材料应用中较为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含气量;混凝土;抗冻性;抗逆性;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TU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194-01
我国对于混凝土施工材料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对该问题进入深入的研究阶段,与此同时,在整个问题分析的过程中也逐渐收集了相关资料。对于引气剂在混凝土施工中已经得到很多国家的广泛性关注,其中在施工的过程中对混凝土输入一定的气量会提高其抗冻性。因此,对于引起的技术形式而言,在我国的发展过程逐渐得到了广泛性的应用。但是,在整个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含气量对于混凝土的抗冻性以及抗渗性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做了简单性的阐述。
一、混凝土抗冻性实验及数据的分析
(一)混凝土抗冻性试验
在此次问题试验的探究过程中,主要是根据SL352-2006《水工混凝土试验规定》的相关内容对混凝土中的含气量问题进行了简单性的探究。在试验的过程中采用了快速冻融的试验方式,对煤50次的冻融循环问题进行了一次试验分析,其中共采用了150次的试验,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简单性的探究。
(二)抗冻性试验的数据分析
通过数据的分析,本次探究采取了150次的试验进行了分析,其具体的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所示,在数据统计之后对相关的现象进行了简单的探究,具体的内容如下分析:
50次冻融循环没有出现明显性的变化,当含气量处于4%以及C40的混凝土中是试件与动弹模型的含量数据较为相似。而当含气量处于4%以及4%以下并且C30中的混凝土试件与C40的含量基本相同。因此,通过这种现象的分析可以发现,对于质量的损失率而言,不同组的试件质量的损失率并没有出现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含气量并不会对混凝土造成相应的影响。
通过图表中的数据可以发现以下几点现象:
首先,对于100次冻融循环的问题分析而言,标准的C40混凝土中的含气量在4%的C40的混凝土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不同情况的腐蚀现象,最为常见的直径在0.4mm左右的腐蚀性小洞,其具体的数据可以通过(表一)中的数据体现出来,在这次试验的过程中通过与50次试验内容相比可发现,混凝土中4%以下的强度会有所下降。在质量损失率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含气量与强度的等级会随质量损失率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如果对于同一等级强度的混凝土而言,当含气量每增加1%,与之相对应的动弹模量大概会上升0.9%,其中的质量损失率就会下降30%,因此可以发现,气体的含量会与腐蚀现象的出现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因此,在整个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这种现象的出现。
其次,对于150次的冻循环而言,其中具体的数据如(表二)所示,当C40混凝土中的含气量在高于4%的情况下,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会随着气量的增加而逐渐增高,其中的质量损失率会下降10%。当含气量在低于4%的情况之下,动弹模型的降低程度会逐渐减小,整体的质量损失率就逐渐降低。
总而言之,通过对相关数据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某一范围之内,同种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其中的含气量越高也就证明材料的抗冻性能就越好,特别是在冻融次数逐渐增高的情况下,这种现象也就越明显都显现出来,而在某一范围内,混凝土间距的系数逐渐减小,其抗冻性能也就会逐渐增强。在相关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如果在冻结形成的初期,空隙可以使气泡间距的系数逐渐减小,从而在根本意义上减少静压力的预压,在整个冻结的过程中,空隙的形成可以阻碍或是限制水泥中微小的生成,从而在根本意义上避免出现抗冻性现象的出现。
二、抗渗性试验以及问题分析
(一)混凝土的抗渗性试验
在混凝土的抗渗性试验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NEL的测量方式,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简单性的分析。
(二)混凝土抗渗透性问题分析
在传统的试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在试验中引入气量,可以使混凝土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中形成适量性的不相连,同时也在使用的过程中有效的阻隔了混凝土中的毛细孔通道,防止水分过多的出现渗透的现象,从而为混凝土抗渗透性能提供充分性的保证。但是,在混凝土材料使用的过程中,如果引入的气量过多,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混凝土材料的抗渗透能力逐渐减小。在混凝土材料的设计过程中,当混凝土处在一定的含量时,其中的抗渗性会出现急剧下降的现象,同时也难以形成完全性的封闭状态,在混凝土材料的形成过程中会形成通联性的空隙。因此,在现阶段混凝土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应该逐渐优化基本的试验制度,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认为整个工程试验的探究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工程建筑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引起量的增加提高,改善混凝土的整体情况,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提高混凝土的抗压能力。与此同时,也应该在试验的过程中,通过适量性的气量使用,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技术的应用。在现阶段施工技术的优化以及材料内容的分析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含气量在混凝土材料应用过程中所占的重要作用,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提高混凝土的抗渗透性的技术应用。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当含气量处于6%-8%之间时,应该注意观察抗渗透性现象的出现急剧下降的状况。因此,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气量问题的引入,以及技术问题的分析,从而为整个问题的探究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付昌会.搅拌方式对水泥混凝土含气量与性能影响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1.
[2] 王修田,钱春香,游有鲲,陈春,王瑞兴.含气量对混凝土抗冻性能与抗渗性能的影响[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4,06:16-18.
[3] 刘建敏.含气量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D].青岛理工大学,2011.
[4] 白金婷.橡胶集料混凝土抗渗与抗冻性能试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
[5] 曲翔宇.基体混凝土含气量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抗冻性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关键词]含气量;混凝土;抗冻性;抗逆性;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TU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194-01
我国对于混凝土施工材料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对该问题进入深入的研究阶段,与此同时,在整个问题分析的过程中也逐渐收集了相关资料。对于引气剂在混凝土施工中已经得到很多国家的广泛性关注,其中在施工的过程中对混凝土输入一定的气量会提高其抗冻性。因此,对于引起的技术形式而言,在我国的发展过程逐渐得到了广泛性的应用。但是,在整个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含气量对于混凝土的抗冻性以及抗渗性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做了简单性的阐述。
一、混凝土抗冻性实验及数据的分析
(一)混凝土抗冻性试验
在此次问题试验的探究过程中,主要是根据SL352-2006《水工混凝土试验规定》的相关内容对混凝土中的含气量问题进行了简单性的探究。在试验的过程中采用了快速冻融的试验方式,对煤50次的冻融循环问题进行了一次试验分析,其中共采用了150次的试验,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简单性的探究。
(二)抗冻性试验的数据分析
通过数据的分析,本次探究采取了150次的试验进行了分析,其具体的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所示,在数据统计之后对相关的现象进行了简单的探究,具体的内容如下分析:
50次冻融循环没有出现明显性的变化,当含气量处于4%以及C40的混凝土中是试件与动弹模型的含量数据较为相似。而当含气量处于4%以及4%以下并且C30中的混凝土试件与C40的含量基本相同。因此,通过这种现象的分析可以发现,对于质量的损失率而言,不同组的试件质量的损失率并没有出现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含气量并不会对混凝土造成相应的影响。
通过图表中的数据可以发现以下几点现象:
首先,对于100次冻融循环的问题分析而言,标准的C40混凝土中的含气量在4%的C40的混凝土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不同情况的腐蚀现象,最为常见的直径在0.4mm左右的腐蚀性小洞,其具体的数据可以通过(表一)中的数据体现出来,在这次试验的过程中通过与50次试验内容相比可发现,混凝土中4%以下的强度会有所下降。在质量损失率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含气量与强度的等级会随质量损失率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如果对于同一等级强度的混凝土而言,当含气量每增加1%,与之相对应的动弹模量大概会上升0.9%,其中的质量损失率就会下降30%,因此可以发现,气体的含量会与腐蚀现象的出现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因此,在整个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这种现象的出现。
其次,对于150次的冻循环而言,其中具体的数据如(表二)所示,当C40混凝土中的含气量在高于4%的情况下,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会随着气量的增加而逐渐增高,其中的质量损失率会下降10%。当含气量在低于4%的情况之下,动弹模型的降低程度会逐渐减小,整体的质量损失率就逐渐降低。
总而言之,通过对相关数据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某一范围之内,同种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其中的含气量越高也就证明材料的抗冻性能就越好,特别是在冻融次数逐渐增高的情况下,这种现象也就越明显都显现出来,而在某一范围内,混凝土间距的系数逐渐减小,其抗冻性能也就会逐渐增强。在相关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如果在冻结形成的初期,空隙可以使气泡间距的系数逐渐减小,从而在根本意义上减少静压力的预压,在整个冻结的过程中,空隙的形成可以阻碍或是限制水泥中微小的生成,从而在根本意义上避免出现抗冻性现象的出现。
二、抗渗性试验以及问题分析
(一)混凝土的抗渗性试验
在混凝土的抗渗性试验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NEL的测量方式,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简单性的分析。
(二)混凝土抗渗透性问题分析
在传统的试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在试验中引入气量,可以使混凝土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中形成适量性的不相连,同时也在使用的过程中有效的阻隔了混凝土中的毛细孔通道,防止水分过多的出现渗透的现象,从而为混凝土抗渗透性能提供充分性的保证。但是,在混凝土材料使用的过程中,如果引入的气量过多,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混凝土材料的抗渗透能力逐渐减小。在混凝土材料的设计过程中,当混凝土处在一定的含量时,其中的抗渗性会出现急剧下降的现象,同时也难以形成完全性的封闭状态,在混凝土材料的形成过程中会形成通联性的空隙。因此,在现阶段混凝土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应该逐渐优化基本的试验制度,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认为整个工程试验的探究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工程建筑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引起量的增加提高,改善混凝土的整体情况,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提高混凝土的抗压能力。与此同时,也应该在试验的过程中,通过适量性的气量使用,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技术的应用。在现阶段施工技术的优化以及材料内容的分析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含气量在混凝土材料应用过程中所占的重要作用,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提高混凝土的抗渗透性的技术应用。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当含气量处于6%-8%之间时,应该注意观察抗渗透性现象的出现急剧下降的状况。因此,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气量问题的引入,以及技术问题的分析,从而为整个问题的探究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付昌会.搅拌方式对水泥混凝土含气量与性能影响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1.
[2] 王修田,钱春香,游有鲲,陈春,王瑞兴.含气量对混凝土抗冻性能与抗渗性能的影响[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4,06:16-18.
[3] 刘建敏.含气量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D].青岛理工大学,2011.
[4] 白金婷.橡胶集料混凝土抗渗与抗冻性能试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
[5] 曲翔宇.基体混凝土含气量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抗冻性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