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外斜视诊断性遮盖前后斜视角及斜视分型的变化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wenhai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行1h诊断性遮盖试验(1 h-DOT)前、后斜视角及斜视分型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均行1 h-DOT前、后斜视角测量的住院间歇性外斜视患者20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进行注视6 m及33cm调节性视标的第一眼位斜视角测量,然后遮盖患者一眼1h后再次进行斜视角测量.采用配对设计的t检验对遮盖前、后看远及看近斜视角的均值进行比较;遮盖前、后看远及看近斜视角一致性的评价采用Bland-Ahman法;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对1h-DOT前、后间歇性外斜视分型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看远斜视角遮盖前为(28.00±9.38) PD,遮盖后为(29.85±9.59) 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4,P=0.000);看近斜视角遮盖前为(28.17±9.92) PD,遮盖后为(34.38±10.57) 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2.23,P=0.000).Bland-Ahman图显示,遮盖前、后测量的看远斜视角一致性较好;遮盖前、后测量的看近斜视角一致性较差.遮盖前、后间歇性外斜视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11P =0.000).结论 1 h-DOT主要影响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看近斜视角,而对看远斜视角影响较小.1 h-DOT对于间歇性外斜视的分型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患者男,40岁.发现左外上眼眶内肿物3月余.3月前无意间发现左外上眼眶内有1约绿豆大小的肿物,于当地医院曾诊断为"霰粒肿",术中发现无法切除遂未手术,给予"左氧氟沙星眼水",肿物未见缩小.2012年2月颈部CT提示:眶内脂肪未见异常密度,左侧泪腺区可见软组织肿胀(图1).诊断为左侧泪腺炎.遂于2012年2月20日就诊于我院,病案号:949281。
期刊
目的 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吸烟对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提高的影响.方法 使用目前国际通用的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Graves'Ophthalmolopathy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GO-QOL)对2010年1~12月在上海长征医
目的 比较使用60KHz和15KHz飞秒激光(IntraLase Corp.)制作角膜瓣的厚度与实际厚度的差别有无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LASIK手术中分别使用60 KHz和15KHz飞秒激光(IntraLase Corp.)为100例患者(100只眼使用60 KHz飞秒、100只眼使用15KHz)制作100μm厚度的角膜瓣,术中测量中央角膜厚度,术中测量角膜基质厚度,计算角膜瓣厚度.结果 60K
目的 评价B型超声及彩色多谱勒血流成像(CDH)对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诊断价值.方法 16例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分别行常规B超并叠加CDH诊断,结合临床治疗及手术反馈信息,证实超声诊断准确性.结果 经手术验证,B超结合CDFI诊断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符合率96.85%,B超及CDFI影像具有特征性表现.结论 应用B超结合CDFI,显著提高了对脉络膜脱离犁视网膜脱离的诊断准确性,并较精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镜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09~2010年在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视光门诊配戴MCT患者36例(72只眼),测量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眼轴长度并综合验光,随诊2年并停戴MCT 3个月后再次测量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眼轴长度及综合验光,对比戴镜前后的变化.结果 水平k值变化-0.067±0.006,P=0.00,有统计学意义;垂直k值变化-0.003±0.006,P=0.58,差异无
例1女,13岁.自幼双眼视力低下,于2013年8月8日以“双眼先天性瞳孔残膜”收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足月顺产第2胎,父母非近亲婚配.全身体检无异常.专科检查:视力右眼:0.4,左眼0.2,矫正视力不增加.双眼球水平震颤,伴轻度旋转,右眼瞳孔区色素膜残留,其基底部呈条索状与虹膜小环相连,色素膜鼻侧与晶状体前囊黏连,瞳孔直径为2.5 mm,对光反射存在,瞳孔鼻侧缘可窥见晶状体(图1);左眼瞳孔区色素
期刊
目的 调查某部现役军人角膜屈光手术后视觉质量的情况.方法 选择在成都军区总医院眼科体检的现役军人为对象,于201 1年7月2~15日在成都军区总医院眼科中心检查,根据术前屈光度分为低度近视组94只眼,中度近视组345只眼,高度近视组69只眼;抽取100名裸眼视力(UC-VA)≥1.0的军人进行对比敏感度检查,作为正常对照.检查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和对比敏感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被检查的3
目的 了解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斜视类型及屈光状态分布等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2012年就诊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的1 474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病历资料,了解其发病年龄、屈光状态、类型及斜视度等情况.结果 1 474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中,男性714例(714/1 474,48.4%),女性760例(760/1474,51.6%);发病年龄6个月至34岁,平均(5.8±5.7)岁,其
目的 探讨双眼外直肌同时后徙术后引起继发性内斜视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在莒南县红十字光明医院诊治的17例继发性内斜视患者,均有双眼外直肌同时后徙的手术病史,并外直肌后徙的手术量为5~10 mm,其中有11例双眼外直肌后徙量≥8 mm,术后发生继发内斜视时间均>6个月.依据患者眼球运动及视近、视远的斜视度和被动牵拉试验等选择再次手术方式,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
目的 探讨沧州地区眼外伤发病特点,治疗及预防.方法 对244例(256只眼)眼外伤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外伤种类、并发症、治疗前后视力等数据进行回顾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244例眼外伤病例中,男女比例为5.78∶1.好发年龄段为1岁~10岁、20岁~50岁.致伤原因以铁器崩伤或击伤较多,共67例,其次为植物击伤或扎伤32例,爆炸伤鞭炮崩伤28例.开放性眼外伤、眼球钝挫伤共200例.并发症以外伤性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