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的同时,在人格修养的养成教育方面负有极大的责任。本文对音乐教育以情感性和审美性塑造学生人格、对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及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音乐教育 审美价值 人格修养 养成教育
前言
音乐是当之无愧的“最情感的艺术”。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音乐可以净化心灵、美化情操,促使人健康向上。人们通过音乐活动能够提高自己的修养,端正自己的品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音乐使我们充实、愉快,轻松,音乐具有它独特的功能,即调节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锤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个性,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音乐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整合人格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以情感性和审美性塑造学生人格
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我们的课程改革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因此,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乃至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必须体现这种理念。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具有音乐审美鉴别能力的音乐听众。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必须调整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坚持下列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理解“整体大于元素的总和”这一心理学原理,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产生情绪的反映和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地讲授。
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和情感力量的艺术形式,有着巨大的美感能量。因此,音乐教育就本质上来说就是情感和审美教育。另一方面,音乐教育的情感性和审美性是独特的,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可替代的,它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音乐课程是造就完美人格的基本方式和最佳途径。
二、音乐教育对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要求。许多国家都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例如美国在六十年代为了研究音乐对人在创造能力发展方向的作用,在哈佛大学设立了“零点项目”研究部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美国政府将音乐列为核心课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我国也曾经对音乐在开发人的智力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许多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但我们在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收效并不显著,尤其是受某种功利性的影响,使得音乐教育对人的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我们有必要重申音乐教育的创造价值。创造能力的培养虽然被所有学科青睐,但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尤为突出。首先,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全部的创作过程,我们称其为三度创作:作曲、表演和欣赏。无论学生的表演或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其次,音乐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即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这一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学科较大的优势,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提出音乐不谋求统一答案,音乐课尽量不结束真理。其三,音乐的情感特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在主动参与中展现它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我们相信,每个人的表演都是个性化的体现,每个人的听赏都是独特的理解。
三、音乐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
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越来越需要将音乐教育引入德、智、体、劳诸育之中,来完成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首先,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完善知识体系。大学的学习生活是绚丽斑斓的,搭建了广阔的艺术平台,这里是学生开阔视野、放飞理想的天堂,学生能欣赏到大量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学习掌握艺术特长,了解艺术内涵,提升艺术修养,这样不仅增加生活情趣,还有助于促进社会竞争能力。
其次,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塑造健全人格。进行艺术修养,能引导学生步入艺术殿堂,接受艺术熏陶,更深刻地体会优秀艺术作品的精华,挖掘特有的艺术才能,汲取进步的思想营养,丰富精神生活,从中找到人生乐趣,发现自身价值,以健康自信的心态面对未来。
总之,经过音乐熏陶的学生,其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水平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具有牢固的稳定性,能让其一生获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这种潜移默化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习惯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通过音乐形象激励学生积极进取、蓬勃向上、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应以育人教育为宗旨,努力做到以乐辅德、促智、怡性,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晓伟.流行音乐对高校学生的审美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0(09).
[2]朱鼎鼎.音乐对健全学生人格的探讨——以高职高专院校非音乐专业开设音乐课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0(29).
[3]李晓梅.浅议如何将音乐教学与人格教育和谐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1(03).
【关键词】音乐教育 审美价值 人格修养 养成教育
前言
音乐是当之无愧的“最情感的艺术”。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音乐可以净化心灵、美化情操,促使人健康向上。人们通过音乐活动能够提高自己的修养,端正自己的品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音乐使我们充实、愉快,轻松,音乐具有它独特的功能,即调节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锤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个性,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音乐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整合人格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以情感性和审美性塑造学生人格
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我们的课程改革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因此,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乃至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必须体现这种理念。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具有音乐审美鉴别能力的音乐听众。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必须调整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坚持下列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理解“整体大于元素的总和”这一心理学原理,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产生情绪的反映和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地讲授。
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和情感力量的艺术形式,有着巨大的美感能量。因此,音乐教育就本质上来说就是情感和审美教育。另一方面,音乐教育的情感性和审美性是独特的,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可替代的,它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音乐课程是造就完美人格的基本方式和最佳途径。
二、音乐教育对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要求。许多国家都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例如美国在六十年代为了研究音乐对人在创造能力发展方向的作用,在哈佛大学设立了“零点项目”研究部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美国政府将音乐列为核心课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我国也曾经对音乐在开发人的智力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许多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但我们在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收效并不显著,尤其是受某种功利性的影响,使得音乐教育对人的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我们有必要重申音乐教育的创造价值。创造能力的培养虽然被所有学科青睐,但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尤为突出。首先,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全部的创作过程,我们称其为三度创作:作曲、表演和欣赏。无论学生的表演或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其次,音乐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即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这一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学科较大的优势,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提出音乐不谋求统一答案,音乐课尽量不结束真理。其三,音乐的情感特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在主动参与中展现它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我们相信,每个人的表演都是个性化的体现,每个人的听赏都是独特的理解。
三、音乐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
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越来越需要将音乐教育引入德、智、体、劳诸育之中,来完成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首先,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完善知识体系。大学的学习生活是绚丽斑斓的,搭建了广阔的艺术平台,这里是学生开阔视野、放飞理想的天堂,学生能欣赏到大量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学习掌握艺术特长,了解艺术内涵,提升艺术修养,这样不仅增加生活情趣,还有助于促进社会竞争能力。
其次,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塑造健全人格。进行艺术修养,能引导学生步入艺术殿堂,接受艺术熏陶,更深刻地体会优秀艺术作品的精华,挖掘特有的艺术才能,汲取进步的思想营养,丰富精神生活,从中找到人生乐趣,发现自身价值,以健康自信的心态面对未来。
总之,经过音乐熏陶的学生,其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水平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具有牢固的稳定性,能让其一生获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这种潜移默化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习惯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通过音乐形象激励学生积极进取、蓬勃向上、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应以育人教育为宗旨,努力做到以乐辅德、促智、怡性,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晓伟.流行音乐对高校学生的审美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0(09).
[2]朱鼎鼎.音乐对健全学生人格的探讨——以高职高专院校非音乐专业开设音乐课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0(29).
[3]李晓梅.浅议如何将音乐教学与人格教育和谐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1(03).